大清最后几十年风雨飘摇,要不是曾国藩带领自己一众老乡建立起民团,成立湘军。要不是湘军平定太平天国,捻军之乱,这大清恐怕早就亡国了。满清八旗看着湘军吃香喝辣自然是非常不服气,但是人家能打却又是事实。战后湘军领赏封爵那都是非常常见,那么为什么湘军作为一个民团,战斗力却这么高?
曾国藩本来是一个文官,对于兵法并不怎么熟悉,当时他建立湘军时其实就是走一步看一步。一开始湘军确实打了很多败仗,曾国藩自己都差点没跑掉。但是后来这支民团却跟打了鸡血一样一路攻城拔寨,打得太平天国头都抬不起来。很多人就说,湘军武器装备先进,训练强度高,所以战斗力自然不会低,但是这些其实都只是一方面的原因,要说真正原因,还是因为湘军战士愿意拼命。那么曾国藩是怎么做到能够让他们原以为自己拼命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那就是军饷。在曾国藩组建湘军时,因为是地方团练,所以军饷并不算到国家军费开支中。所以这些团练收入应该都是不稳定的,但是曾国藩组建的团练却和别人的不一样。曾国藩不仅拥有大量钱财,同时还把自己手中的军队军饷提升到了连正规军都眼红的程度。八旗绿营中,一名士兵只能拿到2两银子,但是湘军中一名普通士兵却可以拿到6两银子,真正提高3倍。
同时,曾国藩对部队管理非常重视,所以军中不存在克扣粮饷的事情,但是在清军其他军营中贪墨都是习以为常,所以湘军和清朝那些八旗绿营相比,可以说有天壤之别。而湘军中的一个中层军官一年就能拿到2400两白银,要知道当时清朝一个五品知府的年薪也才不过2400两。而且因为武官身份低,要想拿到2400两白银的年薪那是不可能的。清朝一个一品提督年薪才2000两白银,所以曾国藩利用自己手中的钱财硬生生砸出来了一支强军。
在同族人眼中,曾国藩可以说是非常抠门的。他作为朝中一个一品大员,同族兄弟们修了几间房子花了几千两白银,曾国藩知道之后就把这几个兄弟一通臭骂,之后还是不是提出来骂上几句,但是曾国藩对自己手下将士却是非常大方,愿意倾其所有来帮助他们。因为曾国藩自己也知道,自己花这些钱是买他们的命。所以湘军之所以这么能打,除了宗族团结,装备先进,军队凝聚力强之外,那就是曾国藩肯花钱让人卖命。
中国历史上有一句老话叫做无湘不成军,这句话的存在是非常有道理的。清朝晚期,太平天国爆发以后,曾国藩亲自上阵,组建了厉害的湘军,虽然湘军并不能从朝廷那拿到丰厚的回报,但是湘军的战斗力是非常强盛的。而且,中国发生的很多战役,都有湘军的影子,新中国树立的授衔仪式上,共和国的很多将领也是祖籍湖南。由此可见,湘军的影响是很大的。
一、湘军的诞生。太平天国兴起之后,清朝的八旗制度已经是腐朽不堪,根本没有能力去对抗新兴的农村阶层的反抗。直到这个时候,清军才意识大了汉人的重要性,于是开始重用汉臣,给他们充分的军事权,让他们自己组建军队,这样曾国藩就有了发挥自己能力的余地。于是曾国藩就组建了湘军,越战越勇,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清政府在湘军的支持下,才能得以苟延残喘。
二、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因为清政府的统治已经使得很多人不满意,所以洪秀全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大批两广地区百姓的支持,这些百姓了加入壮大了太平军的势力。但是虽然太平军所向披靡,但是在战无不胜的湘军面前还是被剿灭了,湘军在历史上也留下了浓墨色彩的一笔。
三、湘军的功劳。除了太平天国运动之外,湘军还参与平定了捻军起义,同治回乱,收复了新疆地区,等等多个战争中都有湘军的出现,成为晚清时期一股重要的力量。甚至也有历史学家说,在抗日战争中,都能看到湘军的影子。而且,当年派往缅甸的国际远征军,也有很多是湖南人,可见湘军的战斗力在国际舞台上都是非常有战斗力的。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国家的正规军?绿营?已经不堪重用,而让大清曾经骄傲不已的八旗早已腐败,更是烂泥扶不上墙。咸丰帝这才不得已起用汉人,让他们在各地组织团练,正是这样的契机让湘军得以走向历史前台。
那湘军为何就能打败太平军呢?有人说这是曾国藩会带兵,他的人格力量高尚湘军各级将领都愿意为他卖命。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也不完全对。任何一支军队,光谈高论,没有饭吃,无论是什么圣贤豪杰都撑不了几天,说到底,要想立足,首先就得饭管够,还得有饷银拿。
早在湘军创立之初,曾国藩就发现,绿营兵之所以腐败无能,关键的因素就是军饷太少。绿营步兵月饷为一两五钱银子,就这么点钱,连养家糊口都成问题,又何谈战斗力呢?
鉴于这种情况,曾国藩在办理团练之初就十分重视士兵的军饷问题,他根据当时的物价水平,确定了一个很高的标准,大致相当于绿营兵的三倍。而将领的收入就更为可观了:营官每月二百两,分统、统领带兵三千以上者,每月三百九十两,五千人以上者为五百二十两,万人以上者为六百五十两。要知道,当时一个普通百姓一年的生活费不过几两银子而已。
对于这个军饷标准,就连曾国藩后来也承认过于丰厚,不过俗话说得好?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湘军的这个军饷标准一经发布,便得到了湖南农民的积极响应,报名参军者不计其数。当然了,曾国藩对招收士兵也是有标准的,只有那些朴实没有心机的人才有,至于那些兵油子们则是无法进入湘军的。
湘军士兵有了如此丰厚的饷银,自然也就没有了后顾之忧,操练起来也就上心,战斗力很快提高。同时,由于各级将领的收入大大提高,克扣军饷的这种传统的固疾在湘军中也没有发展的土壤,高收入随之带来就是相对的廉洁。
其实,不管在任何朝代,为将者最能激励士兵的就是物质。尤其对于那些贫苦的湖南农民们来说,当一年的兵胜过种几年的地,在能保证养家糊口的情况下,可能还会因功得到提拨,这笔生意就是再质朴的人也能算的出来。因此,曾国藩的事业就在这些人的冲锋陷阵中建立起来了。
其后成立的淮军更是深得曾国藩的精髓,李鸿章在这方面青出于蓝,比老师曾国藩更加注重实际利益。淮军最初的十一位营官,大都出身地主阶级、降将和土匪头子,他们投靠李鸿章的目的本来就是为了功名利禄,大道理对他们来说远远没有实实在在的物资更有吸引力。
因此,李鸿章充分发挥了曾国藩办湘军的这个特点,用更为优厚的利益吸引这些人,利用部下自私自利的思想,诱使他们为自己卖命。李鸿章曾说:?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耳。我无利于人,谁肯助我??
淮军刚到上海的时候,衣衫褴褛,被各国列强和上海民众称为?乞丐?。李鸿章想尽了办法,利用各种渠道搜罗军饷,千方百计充实军力。短短数月,淮军旧貌换新颜,鸟枪换炮,不但吃喝不用愁,还装备了几个营的洋枪队。原先江苏巡抚手上那些?贪生怕死?的绿营兵,到了李鸿章这后,个个成了?勇士?。
淮军的优厚利益也深深影响这湘军将领,程学启和黄翼升本来是曾国藩临时借调给李鸿章的,可是随着淮军势力的壮大和曾国藩面临的形势危急,曾国藩屡次下令让李鸿章将此二人调回。李鸿章尽量拖延,而程学启和黄翼升则干脆拒绝听调。
为此,曾国藩发了大火,对二人的行为要严加惩处。曾国藩何尝不知,他们之所以不愿回湘军,主要还是淮军中油水更大,最终在李鸿章的周旋下,事情还是不了了之。而这两人后来都为淮军立下了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正是应了那句古话:?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
根据学者王曾瑜考证,岳家军最多时达十万人,分为十二军,平均每军八千余人。各军常各自出击,其中有一支“背嵬军” 为岳飞亲军,由岳飞之子岳云统领,有骑兵八千和步兵数千。
明朝的戚家军人数只有数千(一种说法仅3000多人,其他的均非战斗人员)。而湘军在天京之役时规模达到顶峰12万人左右。
这三支军队战斗力强的原因:
首先,充分发动群众。无论是岳家军、戚家军还是湘军,正规(正府)军所占的成分都是非常小的,而更多的则是当地的普通群众。他们被军队的将领动员起来,其对胜利的渴望和战斗意志被充分的鼓舞,士气高涨,这是主因。
其次,将领指挥有方。无论是岳家军的指挥官岳飞、戚家军的指挥官戚继光还是湘军的指挥官曾国藩,都可谓是饱读兵书,精通战法的军事家。因此,由他们所统领的军队往往纪律严明,能够做到巧妙地利用主客观条件,出奇制胜,以少胜多。
第三,顺便提一句~~其实还有一点也是值得关注的,那就是这三支军队(的指挥官)都非常重视情报的作用。这一方面是当时腐朽的正府军所不及的,另一方面其实这也是他们充分发动群众所获得的“回报”之一。举例来说,太平天国时期,湘军相继遭遇了鄱阳湖、三河等数次重大战役的大败。但曾国藩经一事长一智,越来越重视情报的作用,最后终于使得太平天国方面在浙江、江苏两个战场先后瓦解,湘军翻盘成功。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289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