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的部族为何叫“有熊氏”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小编告诉你。
在上古时期,各部落遍布神州大陆,其中,有个叫“有熊氏”的部落,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这个部落与熊的故事。
有熊氏部落本名是什么如今已不可考,该部落的首领名为少典。少典武功高强,又有一身超凡脱俗的箭术,他经常一人深入其他勇士不敢踏足的深山,狩猎凶猛的食肉动物,族人都将他视作英雄。
某日,少典来到西方大山里寻找猎物,然而,他爬了大半天的山,竟只发现了几只山鸡野兔。猎人进山有个规矩,那就是一定要留下半天时间走出大山,避免在山林里过夜。少典仗着自己身强力壮,没有在乎忌讳,坐在大树下吃了干粮,饱饱地睡了一觉。
少典睡的正香,突然感觉有什么东西在推自己,醒来一看面前的景象把他吓了一大跳。原来,一只硕大的狗熊跪在树旁,正向少典叩头。少典以为大熊只是饿了向自己讨要食物,于是,便将打来的猎物赠予大熊,谁知大熊摇了摇头,趴在地上示意少典骑上去。
少典不解其意,只好顺着大熊的意思骑在它的背上。大熊走了半天,将少典带到一处相对平坦的地方,示意少典在一棵高大的白果树上休息。少典认为大熊有求于自己,于是,便爬上树干,在树顶休息了一会。
大熊见少典肯帮忙,兴高采烈地叫了两声,于是,便暂时离去了。过了很久,少典发现东方走来一只巨大的怪兽,西方则赶来二百多只狗熊,那群狗熊中领头的正是昨日求自己帮忙的大熊。少典仍不明白大熊要自己做什么,只见那群大熊来到怪兽面前,排好了队趴在地上。怪兽大口一张,瞬间就吞下两只狗熊。
大熊可怜巴巴地望向白果树上的少典,少典瞬间心领神会。原来,这怪兽是山林中的一霸,经常欺压这些狗熊,每天狗熊都要来到此处向怪兽上供。少典悄悄地取出弓箭,然后,对准怪兽的身体射了三箭。少典不愧是远近闻名的神射手,三箭全部命中,吃痛的怪兽哀嚎着,血红的眼睛瞄向少典。
就在此时,怪兽径直冲撞过来,将树干撞得直晃动,满树的叶子都被撞落了。少典见大树即将倒塌,灵巧地跳下树干,与怪兽周旋起来。由于,少典射中了怪兽的要害,所以,浑身是血的怪兽并没有支撑太久,在折腾了一刻钟后力尽而亡。大熊见怪兽轰然倒下,走上前来狠狠地咬了怪兽几口,然后,仰天长啸向熊群宣示胜利。
熊群听到胜利的消息后,纷纷开心地大吼大叫。做完了这些后,熊群将少典围在中间,大熊朝着少典跪了下来,紧接着所有狗熊都向他们的救命恩人下跪叩首。少典摆了摆手,表示自己做的这些只是举手之劳罢了。大熊亲自将少典驮在背上,将少典送回了他的部落,二百多头狗熊则一路尾随,直到将少典送入部落这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自此,少典成了熊群的朋友。一有机会,少典就会来到当初遇到大熊的那棵树下,学着狗熊的叫声召唤熊群。若无少典救命,恐怕熊群早已被怪兽吃光,所以狗熊们十分欢迎恩人来做客。一来二去,少典一族的猎人们都与狗熊成了朋友,猎人们进山时会得到狗熊的庇护,任何猛兽都无法伤害少典的族人。
在那个年代,人类的生存环境比较危险,所以,人们为了争夺生存空间时常大打出手,各部落之间的关系比较紧张。在少典救了熊群之后,一个叫“狼”的部落入侵了少典部,杀掉了不少族人,将少典及一众族人赶出聚居地。少典带着残部来到当年偶遇大熊的那棵树下,呼唤熊群。
大熊十分有灵性,在听说少典遭到敌对部落欺辱时,当即率领熊群随少典下山复仇。虽说,当时的人已掌握了武器的制作方法,但人力远逊于野兽,在熊群的帮助下少典成功地夺回了家园。经此一役,少典一族与熊群的往来更加密切。少典族的人遇到其他部落的人时,经常会骄傲地说:“我们部落有熊!”
时间一长,其他部落的人忘记了少典部的原名,只记得该部落“有熊”。少典自然不介意大家这样称呼自己的部落,他干脆将部落的名字改成“有熊氏”。后来,少典带领族人将部落发展壮大,小小的部落亦被发展成“有熊国”,少典也顺理成章地成为这个国家的统治者。并且,他的儿子也很厉害,就是后来的黄帝。
所以,大多史料都称黄帝为有熊氏,古时女子称姓,男子称氏。称黄帝为有熊氏,表明黄帝是有熊国君少典的后裔,也表明原始社会已由母系社会进入了父系社会时期。
那么,这个“有熊国”到底在哪里呢?
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在夏、商时期的地图上这样标明:有熊氏地域内有两大地貌特点:南有颍水,北有人隗山,《汉书·地理志》记载:河南郡有大隗山,盖压禹、密、新三县也。”
北魏时期的地理学家郦道元,通过实地踏勘,在他写的《水经注》里确切地说:“大隗即具茨山也。”《禹州市志》、《禹州市地名志》记述的非常详细:具茨山就在禹州北部,苌庄乡北部的荟萃山起头,蜿蜒东南行,在浅井乡北边的大鸿寨山分为两支:
一支经无梁镇延续出境,在新郑、长葛两县交界处消失;
一支由无梁镇南部,经朱阁乡、郭连乡进入许昌县。
熊姓的来源和历史如下:
1、出自黄帝后裔。据《世本》、《古今姓氏书辨证》及《元和姓纂》等所载,黄帝七世孙有季连,为芈姓,其后裔有鬻熊者,乃周文王之师,曾孙熊绎建立楚国,以王父字为氏。
2、出自黄帝有熊氏之后。据《元和姓纂》所载,相传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居轩辕之丘,建始都于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又称有熊氏,其后有以地为氏者,称熊姓。
家族名人
熊安生:北朝经学家,北学代表人物之一,字植之,长乐阜城(今河北省阜城东)人。通五经,精“三礼”,北齐时任国子博士。后入北周,武帝宣政元年(公元578年),宫露门学博士。不久即去世。他沿袭东汉儒家经说,撰有《周礼》、《礼记》、《孝经》诸义疏,皆劓。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有《礼记熊氏义疏》四卷。
熊廷弼:明湖广江夏(今湖北省武昌)人,字飞百,万历进士。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以兵部右侍郎任辽东经略。他召集流亡,整肃军令,训练部队,加强防务,在职年余,后金军不敢来攻。明熹宗即位,魏忠贤专权,他被排挤去职。天启元年(1621年),辽阳、沈阳失守,再任经略,与巡抚王化贞不和。次年王兵败溃退,他同退入关,后为魏忠贤冤杀。
被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黄帝,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民族共同的血缘纽带,是号召中华儿女奉献祖国的旗帜。在华夏民族后裔的心目中,他已称为伟大的神,万能的创世主,是中国由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转化的开拓者。至今,在陕西省黄陵县还有黄帝陵供人们景仰。
黄帝是炎黄子孙梦魂牵绕、引以为荣的根缘。
相传四五千年前的史前时代,我国还处于原始社会,没有国家,没有帝王。当时大致相当于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或略早一些,黄河流域、江淮流域等氏族部落林立,从事着农业、渔猎、畜牧生活,创造出不同的远古文化。在我国黄河流域,出现了一位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黄帝。
据说黄帝部落有25个氏族、12个胞族,其部落相当庞大。后来渐渐扩展到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地。在其扩张的过程中,黄帝族征服了来自西方羌姓的炎帝族,又战败了南方东夷的蚩尤族,于是他就成了包括诸部落在内的更大规模的部落联盟的最高首领。从此,黄帝族成为融合各地众多部落及其文化的核心力量。围绕着黄帝有许多神话传说,如把医药、舟车、文字、房屋、衣服等发明都归功于他,反映出黄帝部落在华夏族形成中的巨大作用,而黄帝本人则被尊奉为华夏族的共同祖先。
黄帝,作为传说中的人物,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被神化了的,因而关于黄帝的记载多是神话或传说。但是,从这些神话和传说中,也还是能够反映出黄帝时代社会生活的情况,以及以黄帝部落为首的诸部落所创造的文明。
司马迁在其史书中是这样记载的:黄帝,是传说中有熊氏部落首领,本姓公孙,长于姬水,居于轩辕之丘,故而以地为姓号,姓姬,号轩辕,又以轩辕为氏,所以他又叫轩辕黄帝。这个有熊氏部落又号称缙云氏、帝鸿氏、帝轩氏。关于黄帝族的起源即周族先人的起源问题,史学界争论不休。有的认为起源于渭水流域,有的认为起源于山西南部,近来有人认为起源于晋陕北部地区。最后一种说法虽支持赞同者少,然而论证的最为有力。他们认为奉黄帝为始祖的部落属于古戎狄部落,即晋陕间的白狄族。黄帝族部落主要居住在东至太行山,西至陕北高原,南到渭水之滨,北到晋东北与冀西北交界处的广大范围之内。他们在长林茂革野猎出没的黄土{原地带,从事着粗耕农业,兼以采集游猎为生。后来发生的几次大的战争,就是在黄帝族的范围内,即河北西北部的琢鹿一带。
黄帝既是出自晋陕黄土高原,他以土德王,土的颜色为黄,故称黄帝。黄帝族后来迁徙四方,有迹可寻的是:从桑干河顺流到达北京市附近,或再向南;有的顺太行山或汾水南行,到达河北省中部及山西南部。这两部分移民融合于当地居民及文化,建立过一些古代国家;还有一部分到达陕西南部的关中平原,即后来建立周朝的周族。周朝代替商朝,统治中国,通过分封,周文化迅速影响到各地,对各地各部落氏族、古民族进行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经过几百年时间,到春秋战国时,一个统一的民族--华夏族产生了。人们追根溯源,从周族追溯到黄帝,因而黄帝便成了华夏族的祖先了。
传说黄帝才思敏捷,做事果断英明。他做了本部落首领后,积极发明创造,壮大了本部落的势力。当时,全国上万个氏族、部落为争夺财富,长年混战不休,百姓们可遭了罪。为了镇服万邦氏族,轩辕黄帝便开采百山之矿,最主要的是首阳山的铜矿,然后锻造先进的锋利武器。当时人们的劳动工具象耒、铝、刀、斧之类,和作战的兵器矛、箭等大都是木制、右制的,打起仗来很费力。黄帝却用金属锻制兵器,又训练部下冲锋陷阵,靠这一支训练有素,装备良好的部队,来征服那些抗命不服,桀傲不驯的氏族部落。四方的部落一见黄帝如此厉害,而且有熊氏部落本身就很庞大,便纷纷投降,归顺或服从黄帝的统治。
在争战的部落联盟中,以江淮一带的东夷部落最为凶暴,他们的首领叫蚩尤,就是现在南方一些少数民族的祖先。相传蚩尤有81个氏族,势力庞大,喜好争战,吞并了不少氏族部落。而且传说f尤也锻造了金属,制造了兵器,再加上他们素来凶猛悍勇。所以,即使当时的黄帝也奈何不了他们。
神农炎帝部落在当时仍算得上强大的部落联盟,他们从陕西渭水流域的姜水向东扩展,沿渭水、黄河两岸发展至今河南及河南、河北、山东交界地域。在他们发展过程中,吞并、融合了许多氏族,许多分散的部落氏族受到炎帝部落的侵迫,便投奔北方的轩辕黄帝。炎帝部落的扩张势必与黄帝部落发生冲突,战争是避免不了的了。有的史书载:黄帝部落同炎帝部落的共祖是少典氏和有峤氏,两个人是兄弟俩,一个在姬水长大,一个在姜水长大,两个人的德行不一样。这是不对的,这种说法大概是产生于"炎黄子孙"、"炎黄世胄"的称呼。炎帝和黄帝作为父系氏族阶段的两个较大的部落,和其他部落一起,彼此通过不断的交往、战争等,逐渐融合,共同缔造了华夏族。炎黄并称并不是指两人为兄弟。
黄帝见炎帝部落蚕食而来,便兴德教、修武备;潜心钻研五行之气和天文历法;又种植五谷桑麻,积极贮备粮食;安抚万方百姓,安定他们的生活;考虑安置四方诸侯的措施,制定好作战的战略战术,所有这些工作都进行得井井有条。于是黄帝率领本部落庞大的军队,又联合了以熊、罴、貔貅、躯、虎等为图腾的北方凶猛的部落,和炎帝进行激战。双方军队在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东南的阪泉之野摆开了阵势,战争进行的非常艰苦、激烈,尸横遍野,血流飘杵。经过三次残烈的激战,黄帝部落终于打败了炎帝部落。此后,两大部落集团便融合起来,在中原一带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黄帝部落融合了炎帝部落,征服了北方广大的地区,势力迅速扩展起来。南方的蚩尤又在作乱,不听从黄帝的命令。于是黄帝就征集了各方部落的军队,和蚩尤在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的山野间发生了激战,终于将蚩尤活捉然后杀掉了。蚩尤部落的人们,一部分人留在北方,一部分又退回南方。
各个氏族、部落在不断发展,相互交往和迁徙过程中,为了各自的利益时而组合、时而分化,加速了彼此的融合,黄帝与炎帝、蚩尤的三大部落联盟就是在这错综复杂的斗争与融合中,最终形成了以华夏族为中心的局面。形成了文明程度较高的、有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以及共同风俗习惯的民族,黄帝部落自然构成了华夏族的主干,成为不断融合周边各地众多部落的核心力量。
黄帝征服了两大部落集团,万方氏族都尊奉轩辕黄帝作天子,统治中国,取代原先的神农氏部落的统治,从此轩辕氏称黄帝。天下再有不顺从的,黄帝统兵征伐他,归顺降服的部落就不再攻打了。黄帝为沟通各地人民的往来,披山通道,一刻也没有安逸享乐过。
黄帝统治时期,东到过大海,登过山东临朐县的丸山,以及山东的泰山;西到过甘肃平凉县的崆峒山,相传黄帝于此山向广成子请教过道术因而成为中国道教的鼻祖;南到过长江,登过湖南益阳县的熊耳山和洞庭湖中的湘山;向北逐杀过匈奴族的祖先荤粥族,在河北张家口市怀来县北的釜山大会诸侯,在琢鹿县依山平地上建造了黄帝城现在仍有古城址保留下来。
黄帝娶了西陵氏的女儿作正妃,称嫘祖,相传嫘祖教妇女们养蚕纺纱,成为蚕祖。
黄帝时代,后世国家的雏形已经开始萌芽。在古代传说中,唐尧、虞舜、夏禹都是他的后代,夏、商、周也尊奉黄帝为祖先。通过交流、战争、融合,进二步促进了华夏族的形成。后人不仅把夷人和羌人的一部分列为黄帝的后裔,而且把原始社会中各部族的创造和发明,如衣服、文字、舟车、历法等等,都归于黄帝。其实,黄帝是作为一个英雄而被神化了的,并具备了无上的权威。他取代了神农氏,确立了在中原的统治,被各部落推戴为部落联盟的领袖,于是黄帝成了中国古老文明的象征,成为传说中的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275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