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了解先轸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公元前628年的冬天,一代雄主晋文公逝世了。当晋国举国哀丧之时,西方的秦穆公派遣军队私越晋国国境,长途偷袭郑国,半道而上受牧羊人弦高蒙骗,临时改变作战计划,顺道攻灭了晋的邻国滑国而后撤回秦国。晋国的天才军事家先轸意识到这是天赐良机,所谓“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 先轸力排众议,伏兵驻扎于崤山之上,对撤兵归国的秦国大军展开歼灭战。《史记》载:“击之,大破秦军,无一人得脱者。虏秦三将以归”, 先轸所俘虏的秦国三将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身囚于晋国天牢之中。
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就是作为一国之君的晋襄公,居然听从嫡母文赢的意见放走了秦国的三大将军。先轸得知此事而后,可谓是勃然大怒,竟是直接在朝堂之上就责备晋襄公:“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亡无日矣”。这可是诛心之举,先轸即便是在朝堂之中再有话语权,在当面责备国君的问题上是犯了大忌,是绝对的以下犯上。正是先轸的这次行为,可谓是断送了先氏家族在晋国国君的良好印象,更是断送了先轸自己的性命。晋文公称霸于诸侯,承继的是齐桓公的“尊王攘夷”,对“仁义礼信”是相当推崇的,所谓君君臣臣这种原则是不能违背的。先轸在朝堂之上与晋襄公产生冲突,这本身就会让朝臣们暗地里认为先轸坏了规矩。
即便是作为城濮之战、崤山之战的最大功臣,先轸也不能违反晋国的规则。朝臣们不能在明面上反对先轸,可是背后决然是给予了先氏家族众多压力。舆论对先轸造成了巨大影响,晋文公时代的权臣赵衰曾经评价“先轸有谋”,就是先轸有谋略,这种人最大的问题就是不仅在战场上有想法,在朝堂政治上也多半是有想法的。晋文公时代的“朝中有狐偃、军中有先轸”格局在文公死后即是打破,而且对先轸而言,狐偃先死,文公随后,作为老人的先轸似乎不太能与新任国君晋襄公达成共识,先轸还是太过于武将脾性,面对晋襄公的错误决定,不惜破坏“君臣之礼”,跟更懂得婉转的赵衰相比,晋襄公显然更愿意选择赵衰作为依靠,所谓忠言终究是逆耳,先轸在新的内阁中已经在斥责国君时自我断送了。
先轸作为军事家的判断当然是准确的,先轸认为晋襄公放走了秦国的三大主将,是对晋国最大的威胁。《史记》就有:“后三年,秦果使孟明伐晋,报肴之败,取晋汪以归”。 先轸当然不可能意识不到新任内阁的变化,所以才会“箕之役,先轸不复命”。在对狄人的战役中,先轸的冲锋陷阵很是异常,因为当时是晋国即将全胜之时,先轸不穿盔甲冲进敌阵,这当然就是自杀的行为。先轸说:“匹夫逞志于君而无讨,敢不自讨乎?”显然关于先轸斥责国君的事情,在朝堂之中已经对先轸造成了困扰,尤其是先轸盛怒之中,对晋襄公还有“不顾而唾”的行为,若非先轸是晋国霸业之最大功臣,是晋襄公的君父晋文公相当尊敬的人物,作为国君的晋襄公或许会为了颜面,直接在朝堂之中就对先轸进行处置。
羞小耻以构大怨,贪小利以亡大众;春秋有其戒,晋先轸是也。
吕布和马超麾下,都有八健将。而吕布麾下的八健将,分别有张辽、臧霸,魏续,宋宪,郝萌,侯成,曹性,成廉等八人。而今天说的是九大战将,那应该是包括了吕布麾下最为忠诚和特殊的高顺。
在建安三年,吕布被曹操和刘备所围攻。在一步步错失良机之下,吕布被麾下所出卖,最后被绞死于白门楼,一代猛将就此陨落。那么,在吕布被杀之后,其麾下的九大战将的结局如何?
第一位,张辽。张辽本为聂壹之后,因为为了避免麻烦而改姓张。原属于并州牧丁原麾下,在丁原被杀之后,张辽先后跟随过董卓、吕布。在建安三年,吕布被杀之后,张辽投降于曹操,被曹操所重用,为五子良将之一。
在曹操麾下,张辽为曹魏立下了赫赫战功,譬如,单身匹马劝降昌豨;白狼山之战中斩杀乌桓单于蹋顿;于江淮之战击败陈兰,梅成等。而张辽最有名的一战,莫过于合肥之战。此战中,张辽以八百将士冲杀孙权的十万大军,一度把矛头举向孙权的帅旗之下,大破东吴猛将甘宁凌统等人,威震江东,为古今六十四名将之一。
在黄初三年,张辽抱病率军击败东吴将领吕范之后,不久便病逝了。而在演义中,张辽则是被丁奉所射杀。
第二位,臧霸。其严格上来说并不属于吕布的麾下,因为臧霸在黄巾之乱时从属于徐州牧陶谦,但不久后,他便和孙礼等人自成一股势力,屯兵于开阳一带,不受陶谦的管辖。
在吕布偷袭徐州后,其曾和吕布有过矛盾。而在对战中,因为臧霸坚守城池不出战,让吕布空手而归。不久,两方进行联合。在建安三年,吕布被杀之后,臧霸投降于曹操,为琅邪相。在官渡之战,邺城之战,以及江渚之战中,臧霸都有不俗的表现。
在黄初七年,臧霸病逝。正始四年,得享从祀於曹操庙庭。在演义中,臧霸和徐庶于赤壁之战前回防散关,避开了赤壁之战。
第三位,魏续。魏续和吕布有亲,被吕布所重用。但在建安三年,曹操围攻吕布的时候,魏续感到吕布已成败相,无回天之力,便暗中和侯成等人趁着吕布休憩期间,缚吕布献给了曹操,以作晋身之资。
正史上,在吕布死后,其便没有记载了。而在演义中,魏续随曹操亲征颜良,在白马之战被颜良所杀。
第四位,宋宪。宋宪为吕布麾下名将,随吕布征战四方。但在建安三年的时候,和魏续等人暗中联合,反叛吕布。在吕布休憩之时,缚吕布以献曹操。在吕布被杀之后,其便无过多记载了。而在演义中,宋宪于白马之战被颜良三合之内所杀。
第五位,郝萌。郝萌是吕布麾下的老将了,跟随吕布征战四方。在建安元年,郝萌因受袁术的暗中挑唆,开始反叛吕布。但在郝萌的叛乱,很快便被曹性和高顺给镇压了,最后被高顺所杀。
而在演义中,吕布被围下邳时,郝萌奉命护送许汜王楷回城,途中被张飞袭击,最后被曹操所杀。
第六位,曹性。曹性本为郝萌的部将,在郝萌叛乱时,曹性不惜和郝萌决战。期间,曹性斩杀郝萌一臂,助高顺杀死郝萌,平定叛乱。吕布被杀后,曹性的下落不明。
在演义中,吕布和夏侯惇对战的时候,曹性于一旁放冷箭射伤夏侯惇左目。但曹性没有想到夏侯惇如此狠辣,顶着左目的伤痛,直接快马冲到曹性跟前。在曹性措不及防之际,一枪刺死了曹性。
先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同时拥有元帅头衔和元帅战绩的军事统帅。在兵家历史上,先轸的出现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先轸之前,战争最高也就曹刿论战的水平,而先轸之后,歼灭战、各种兵法战术的运用,使得战争变成了一种“艺术”。
先轸,又称原轸,春秋时期晋国上卿。先轸曾辅佐晋文公、晋襄公两位霸主,屡出奇策,并以中军主将的身份指挥城濮之战、崤之战,打败强大的楚国和秦国。
这一场战争确定了晋国的霸主地位,楚国这个老牌的霸主失败了。先轸作为元帅,带领士兵们作战的过程中运用了多种战术不说,各种计策之间连贯性极强。
前627年,在晋秦的肴之战中,先轸打了春秋时代以来的首个歼灭战,追击敌军。生俘秦国将军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文嬴请求她儿子晋襄公释放秦国统帅,晋襄公答应了。先轸大怒,出言不逊,直言进谏,而且当着晋襄公的面往地上吐了一口口水。晋襄公派阳处父追孟明视等人,没能追上。
春秋时期,打仗规则中有一条即追击敌人只能追击50步,肴之战以后,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才逐渐演变成了歼灭战。
先轸虽然是功高盖世,但另一面也是功高盖主。他的功绩越大,他的处境也越危险,在这个敏感时刻,他应该更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才对。可惜,他的冲动与热血最终彻底的害了他,让晋国这一颗最璀璨的将星,在其人生的最高点,遽然陨落。
晋国与另一支“蛮夷”白狄(犬戎别族,散居在黄河西岸)开战。先轸的军队又一次大获全胜,晋国的将坛新秀郤缺还俘虏了白翟的国君。眼看胜利在望,先轸突然独自一人单骑驰入狄军,搏杀数十名狄军士兵后,脱去重铠,以身受箭,最后被狄军乱箭射死。
最终,先轸用世界上最壮烈的自杀式攻击执行了对自己的刑罚。
作为一个将军,他要死也要选择战死疆场这个最光荣最有尊严的死法。
先轸在遗书中写道:“一个普通人在国君面前放肆而没有受惩罚,怎么敢不自己惩罚自己?所以我借翟人之手自裁,代替君讨。”白狄人敬重于先轸的忠勇,于是将他的头颅恭恭敬敬地送回了军营,只见他的头颅面色红润,就如未死一般。
天下无敌的一代战神先轸就这样壮烈的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总结他的一生,只有热血二字,成也热血,败也热血,就连自杀,都要让热血洒满疆场,哀哉,壮哉,痛哉,惜哉!
先轸以死明志,这是坚守清白的古人的作风,是他高尚精神的体现.
先轸死后,其子先且居继任中军将,成为晋国主帅。
前596年,也即先轸死后不到三十年,先氏子孙先榖因惧罪而逃奔狄国,并且阴谋伐晋,最终被灭族。先氏家族从此退出了晋国政坛。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272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