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是如何完成统一南方的大业的?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对于有远大的政治抱负的孙权来说总希望自己能干出一番事业来,以此来彰显自己的能力,作为一国之君更希望自己能够名流史册让人赞叹。借出南郡南部的地盘后,孙权对图取益州之地仍未死心,他再次派来使者对刘备说,刘璋不是英主,益州早晚不保。如果被曹操攻占那荆州的情况就危急了。我们还是一起入川吧。
先打刘璋再灭张鲁,一统南方,到了那时就算有十个曹操我们也不惧怕了,刘备的打算是独自攻取益州,不想让孙权染指,此前孙权就曾为一起西进的事,咨询过刘备的意见,但在殷观的建议下被刘备否决了。此时周瑜已经死了,江陵和夷陵等入川要道也已经掌握在刘备的手里了。
所以回绝起来底气明显足了很多,于是刘备回复孙权说,刘璋虽弱但足以自保,况且咱们三家都是抗曹的盟友啊,怎么能互相攻伐,打西川的事,还是算了吧。也不知道孙权是要故意试探刘备的决心还是被周瑜两分天下的计谋俘获了芳心。对刘备的回应,孙权选择了置若罔闻,他派遣孙瑜率领大军屯驻在夏口,想要沿江西进,刘备见状令关羽屯驻在江陵,张飞屯驻在秭归,诸葛亮则在南岸的江边扎营,刘备自己坐镇公安,各部兵马严阵以待,如临大敌。
坚决禁止吴军通过,随后刘备派人去往夏口,对孙瑜说,你如果坚持伐蜀国,我情愿披头散发归隐山林,也不会失信于天下,其实刘备这话已经说得很重了。言外之意就是刘璋这个盟友我保了,谁也不能动手,否则别怪我翻脸,孙瑜过不去,只得禀报孙权,孙权这才把孙瑜的大军招了回去,后来刘备带兵入川的消息传到了江东,气得孙权 破口大骂,奸邪小人,竟然耍诈。不过孙权再气愤也是徒劳,北上不成,西进受阻,他只能把目光投向了南面的交州。
公元210年底,孙权任命鄱阳太守步骘为交州刺史。让他带了一千余名兵马南下接管交州,当时交州七郡,交趾郡,合浦郡,九真郡,南海郡,郁林郡和日南郡这六个郡。都在士燮手里,只有苍梧太守吴巨曾经是刘表的部将,刘表死后,天高皇帝远的苍梧郡就成了吴巨的独立王国,士燮这个人非常聪明,不管天下乱成什么样子,他谁也不得罪,别说接壤的孙权,刘表,刘备等军事集团,就是远在北方中原的汉献帝和曹操,士燮也是按时朝贡,遣使通好。
对内则礼贤下士,宽厚待人,尽力安抚百姓,吸引了包括许靖,刘巴在内的诸多名士前来投奔,在当时天下的所有割据势力中,士燮可以说是名声最好的一个,士燮知道自己不是孙权的对手,所以步骘到任后,士燮立刻表示归附,还把自己的儿子送到江东为质,并为孙权带去了大量的奇珍异宝作为礼物,孙权对士燮顺从的态度甚为满意,有考虑到岭南地区民风剽悍,换了外地人,恐怕难以治理,于是便加封士燮为左将军,让其仍以原职留任交州,在其他各郡担任太守的士燮亲信们也都得到了加封。
交州六郡就这样划入了孙权的势力范围,步骘明白苍梧太守吴巨不是真心归附,便想暗地将其铲除。吴巨武将出身,作战勇猛,手下共有五千部曲,还有一名叫做区景的悍将,更是骁勇过人。如果强攻,步骘未必打得赢。于是他便以交州刺史的名义,邀请吴巨前来见面,吴巨知道步骘手里没多少兵,只要区景不去,步骘就不敢把自己怎么样,于是吴巨在出发前将兵权交给了区景。
并再三叮嘱他,自己回来之前不要去见步骘,吴巨到达交趾后便被步骘扣住了,然后步骘便派人再去请区景,区景起初不想去,但是架不住步骘软磨硬泡,再三邀请,于是也来到了交趾。
四肢发达的吴巨和头脑简单的区景二人随即便双双被步骘斩杀,消息传回苍梧后,吴巨的部下们起兵反叛,但是群龙无首,迅速便被步骘平定。
交州全境规划孙权治下,此时,时间已经走到了公元211年,这一年孙权迁都,刘备入蜀,曹操则忙着平定关中,两年前赤壁的硝烟已经散尽,三国争斗的主旋律暂时从荆州争夺战中迈入了西部大开发。
曹魏集团的实力过于强大
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经过几十年的征战 逐渐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但是在三国之中 曹魏集团占据的土地和人口是最多的,在古代人口就是生产力的情况下,曹魏集团也就拥有更强大的国力,同时也有数量更多的军队;同时曹魏集团人才济济,国君曹操,曹丕等等都是十分有能力的君王,同时曹魏集团还有良将无数,比如五子良将以及许褚等等;曹魏集团也有很多谋士,比如治国能力极强的荀彧,谋略极强的司马懿等等,所以东吴集团最终没有一统天下和曹魏集团的实力太强有关系。
蜀汉集团遭受大败国力大伤
虽然曹魏集团实力强大,但是东吴集团依旧战胜过他,这就是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时东吴集团和蜀汉集团联盟抵抗曹魏集团,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击败了强大的敌人,可见曹魏集团并不是不可战胜的;但是后来东吴为了夺回荆州,选择和蜀汉集团交恶,并且还在双方进行了一场大战,虽然最终诸葛亮重新和东吴集团结盟,但是也导致蜀汉集团和东吴集团国力都大大损伤,而曹魏集团则渔翁得利。
孙权在晚年时期政治混乱?
孙权在年轻的时候也是十分有谋略 有雄心壮志的一个君王,在孙权的治理下,东吴集团也实力强大,你是在孙权晚年的时候却出现的严重的问题;当时孙权为了制衡东吴集团的臣子,于是开始对很多臣子进行了杀戮,其中还包括四大都督之一的陆逊;同时孙权在立储君的问题上也犹豫不决,导致继位的君王年幼,东吴集团也出现了外戚专权的情况,最终导致东吴集团政治混乱,国力大伤,最终孙权失去了一统天下的能力。
由于《三国演义》的影响,我们对东吴相对漠不关心。此外,罗冠中视蜀汉为正统派,对东吴对太阳与刘同盟的破坏以及对荆州的偷袭感到非常反感,这加深了他对东吴的厌恶。在《三国演义》,东吴将军的能力已大大降低,因此我们想到东吴将军,但没有多少人能做到。我们对吴宗Wu的君主孙权的印象是,他在长江的东侧,只是为了保护自己。但是历史上确实是这样吗?
孙权的东吴面对魏树并不惧怕,为什么他不能进入中原并最终统一世界呢?
如果我们公平地看待三个王国的历史,就会发现东吴是这三个国家中最活跃的国家。可以说,东吴的行动决定了三个王国的方向。在三个王国的三次大战期间,东吴只有两次战斗。此外,东吴是在三个王国中最后一个灭亡的国家。这些表演表明东吴和孙权并不像罗冠中所描述的那样。
当东吴传递给孙权时,它已经经历了三代人。孙健和孙策为孙权奠定了基础。在江东,孙氏家族占有相对稳定的领土。孙健和孙策还离开了孙权一支英勇有生的军队和一群文职和军事官员,这使孙权成为了争夺世界的首都。
这时,孙权雄心勃勃。他和鲁苏指挥了著名的《榻上问策》。它记录在历史书籍中:
苏说:“那些想尊敬前高帝地区的皇帝但没有得到正义的人受到了项羽的伤害。今天的曹操与过去的项羽相同。对于将军的计划而言,看待世界挑衅的唯一方法是踏上长江以东,这是规模,没有怀疑,谁呢?北方是真诚和多任务的。由于其任务繁多,因此消灭了黄祖,进攻了刘标,甚至长江。两极立足于此,然后建立了天皇制图的世界,这就是皇帝的事业。”
鲁苏提出的这一战略计划成为孙权未来的行动指南。孙权一生都在执行此计划。孙权不愿成为分离主义的王子,但有统治世界的野心。此后,孙权消灭了黄祖,并在荆州取得了进步。这时,一场战争爆发了,曹操南下荆州。
在随后的不利局面中,孙权表现出了他英勇无畏的一面。面对曹操部队的压力,面对曹操的威胁和恐吓,面对大多数下属要求投降的情况,他毅然选择了战争。赤壁战役结束后,他击败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曹操,为三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此后,孙权和刘备发生了暴力冲突,以实现长江战略步骤的下一步。这是因为此战略步骤与刘备诸葛亮的《隆中对》相冲突。刘备诸葛亮还需要荆州作为出发点和后勤基地,以离开万罗。为了属于荆州,双方终于在战斗中相遇。孙权的东吴面对魏树并不惧怕,为什么他不能进入中原并最终统一世界呢?
孙权权趁机关羽派兵到襄樊,并潜行攻占荆州,攻占关羽。在夷陵的下一场战斗中,孙权的东吴军击败了刘备本人率领的蜀汉军。但是,这场失败的战斗使东吴也失去了征服世界的能力。
在随后的几年中,尽管东吴和蜀汉再次结盟,但他们对曹薇发动了多次袭击。但是,由于该策略的失败,没有成功。然而,纵观这段历史,尽管诸葛亮在蜀汉发动了五次北伐战争,但曹'的主力始终是江淮一线。对于蜀汉来说,曹薇只采取了战略防御立场,而不是与之决战。在江淮前线,曹炜和东吴发生了许多大规模的战斗,双方之间流血。可以看出,曹伟一直把东吴视为他的主要对手。
但是,尽管吴吴在孙权的领导下为统一世界做出了最大的努力,但最终他未能实现自己的愿望。这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
战略上发生了一个重大错误。
在征服世界的过程中,孙权做出了正确的决定,但也做出了错误的决定。正确的决定使孙权的职业发展,而错误的决定使孙权的事业受挫。
当时,曹和魏的家族居于主导地位,孙权和刘备则处于弱势。孙权和刘备联手攻击曹操是最基本的正确策略。只有这样,才能打败曹操并发展自己的力量。
这样,刘备是他的盟友,而曹操是他的敌人,这是一项基本的战略判断。孙刘联盟是确保这一政策的基础。在孙刘同盟紧密结合的时期,曹操在赤壁战役和汉中战役中连败,孙刘同盟的力量得到了很大发展。
但是,孙权在他的脑海中对这种策略有一个模糊的理解。在他的心中,他不仅把曹视为敌人,而且连刘备也是他心中的潜在敌人。这样,孙权在与曹操作战时总是对刘备的实力感到沮丧。在这种心理支持下,孙权拥有荆州的愿望因其自身的战略安全而无法抗拒。随着关羽的胜利,他终于采取了战略上最错误的步骤,撕毁了孙刘同盟并攻占了荆州。
尽管孙权占领了荆州,但他暂时保证了自己的战略安全。但是,以这种方式,两个脆弱的国家正在相互斗争并在削弱。这使曹炜得以利用自己的渔民身份,而东吴和蜀汉都失去了统一世界的机会。2.孙权自身能力的缺陷。
孙权采取错误策略的能力与他的性格直接相关。他的哥哥孙策即将派兵到中原,但是在送兵之前,徐恭的刺客受伤。在孙权去世前将宝座传给孙权时,他对两人的才能和专长发表了评论。那是:
“江东人民将决定两个陈家之间的机会,与世界竞争。清不如我;当我们运用才干并竭尽全力保护江东时,我会比清更好。”
对孙权的能力的这种评价是相当公平的。孙权的能力在于任命才能和组建一支团结的团队,而不是在战场上奋战。我们可以看到,孙权所指挥的战斗很少能获胜。特别是在合肥的逍遥津之战中,孙权所指挥的十万匹马被张辽的八千曹军击败。孙权也受到张辽的惊吓,不敢轻易与张辽打架。
但是,尽管孙权本身的军事能力不强,但他有能力晋升和任命具有出色军事能力的将军为东吴服务。他提拔了周瑜,鲁苏,鲁蒙,鲁迅等人。这些人赢得了赤壁之战,响水之战,荆州突击之战和夷陵之战,这使东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东吴吴从长江以东的一角发展成为占领整个长江以南的巨大力量。
然而,这也是因为孙权的内在自我保护心态太沉重,他的进取精神不足。这限制了孙权的发展。孙权的进取精神需要下属发挥作用的动力。
当周瑜担任总督时,孙权得到了周瑜的支持,而且很有进取精神。他不仅想占领江南,还想占领西川。周瑜去世后,孙权感到非常难过,他说,一旦周瑜去世,他通往皇帝的道路将很艰难。
鲁苏任总督时,孙权仍在鲁苏的推动下朝着皇帝之路前进。他将荆州借给了刘备,并集中力量在淮南发动了进攻。因此,曹操看到孙权的部队组织严密,士气高涨。
然而,在鲁蒙时代,鲁蒙放弃了鲁苏的进取战略,转而迎合孙权的保守战略。为了保护自己,鲁蒙毫不犹豫地破坏了孙刘同盟并进攻荆州。从那时起,东吴完全失去了抓住世界的机会。
鲁蒙死后,鲁迅虽然表现出色,但也赢得了夷陵之战,多次击败了曹巍的进攻。但是,当时它已经无法扭转战略局面,东吴只能保护自己。所有这些都与孙权的能力缺陷有关,他的主观愿望导致形成了东吴的防御和保守策略。
孙权的东吴面对魏树并不惧怕,为什么他不能进入中原并最终统一世界呢?3.魏武实力的巨大差距。
最后一个原因是曹Wei与董武之间巨大的权力差距,这直接导致了孙权无法统一世界。但是,这个原因不能怪别人,这是由孙权的错误策略引起的。
在周瑜时期,东吴占领了整个长江,而刘备则在荆州的四个江南县发展了自己的权力。这使得东吴公司独立承担了与曹操作战的任务,而刘备却在牟取暴利。但是,周瑜此时仍在那儿,他利用自己杰出的军事才能为东吴提供了一半的支持。
周瑜死后,在鲁苏时期,鲁苏以其卓越的战略眼光说服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这样,刘备承担了长江防线一半的防御力,孙权可以最大程度地集中力量并发展自己的力量。在此期间,孙权分别发展了北方和南方,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但是,孙权一直痴迷于荆州。他一直想让荆州回到自己身边以放松身心。这样,鲁苏死后,他听了鲁蒙的劝告,进攻荆州。但是,其结果是,东吴的战略局势严重恶化。尽管鲁迅在夷陵之战中击败了刘备并暂时解除了蜀汉的威胁,但东吴已经无法向北发展。
这是因为东吴本人消灭了原刘备的荆州联军,并同时接管了荆州的防线。如此长的防御线使东吴必须填补累积的机动力量。在夷陵之战中,东吴虽然取得了胜利,但他也付出了不少于一万的损失。
在东吴的实力减弱,防御能力增强的同时,曹薇也解除了蜀汉的威胁。尽管诸葛亮进行了整顿,但舒汉恢复了部分战斗力。但是,由于实力上的差异,它不能对曹伟构成太大威胁。这样,曹Ca将主要力量转移到了中原,与东吴作战。
东吴和曹伟之间的实力比较已经是不利的。此外,东吴缺少马匹,并且没有骑兵来对抗曹魏。军事实力的差异更大。即使孙权想要进入中原,这也是不可能的。
孙权是一位进取的君主。在他的领导下,东吴从未屈服于任何势力。这种精神也支持他们成为三个王国灭亡的最后一个国家。但是,孙权的性格却比较保守,这使他总是不由自主地以自我保护为己任。
正是这种思想决定了孙权的战略政策。孙权总是在进取和保守中摇摆。在周瑜和陆苏时期,他仍然保持进取的精神。但是当他们死后,在吕蒙的支持下,孙权又趋于保守。最后,为了保护自己,孙权毫不犹豫地撕毁了孙刘同盟并进攻荆州。孙权的东吴面对魏树没有恐惧,为什么他不能进入中原并最终使世界统一
这导致孙权的东吴和刘备的蜀汉在夷陵打败。在那之后,孙权的董武和曹薇之间的力量对比变得更加悬殊。即使孙权进取,他也没有进步的力量。同样,东吴也没有机会占领世界。
一、我们先从天时的角度来看,在魏吴蜀三国之中,孙权的天时其实是最差的。所谓天时我们这里指的是政治凭藉和事会机运。曹操是西汉著名相国曹参的后人,20岁不到就开始在中央政府任职,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同时也取得了很多好的政治名声。后来又靠着丰厚的家底起兵,抓住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机会和优势而一举统一了北方。而刘备则是帝室之胄,又有“兴复汉室”的正统之义,所以他也取得了不少天下人的支持和同情,为他的迅速崛起也起了非常大的作用。而魏国的著名谋臣刘晔就曾经说过,孙权虽然有雄才大略,但故汉骠骑将军南昌侯耳,官轻势卑。这说明孙权的政治凭藉并不是很厚重。孙权是年少掌权,既没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机会,也没有刘备帝室之胄的正统之义,所以我想孙权至少在天时上是不能和曹操刘备相比的。
二、我们再从地利的角度来看,东吴的地利其实也是相对比较差的。这里所谓的地利不光是指山川地形的险要,还要包括各种社会资源和人物俊才。
东吴据有长江之险,这对其防守来说本为其地利一长,但从进攻的角度来看,地处低下而仰攻蜀汉和曹魏,这又成为了一短。
我们先和蜀汉政权相比,长江天险肯定是远不如蜀道之难了,而蜀汉又在其长江的上游。一旦吴蜀之间关系不睦,蜀汉就可以顺江而下毫不费力的攻击东吴。其实当年刘备的夷陵之战也是有胜机的,他没有采纳著名谋臣黄权的建议,率军冒险穿过陆逊防线顺流直取荆州,从而打乱东吴的防御部署。而东吴要西攻蜀汉则要逆江而上,而且还要翻过三峡地区的崇山峻岭。蜀汉灭亡的时候,东吴以绝对优势兵力拿不下永安就是一个明证啊。
再和北方的曹魏相比,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源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文化发达、地大物博、人物茂盛、资源丰富,对南方又是居高临下的势态。所以在历代的南北对峙中,基本上都是北方的政权战胜了南方的政权。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由南方统一北方是朱元璋的明朝,但当时也是有其特殊原因的。朱元璋是广大汉族人民的代表,而元朝其实是一个少数民族的政权,当时统治上也已经很腐败了,所以人心的向背是很明显的。而当时华夏大地上到处出现的汉族农民起义军,让元朝政权已经是岌岌可危了。
誓扫匈奴不顾身,
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春闺梦里人。
~~~~~~~~~~~~~~~~~~~~~~~~~~~~~~~
好象长江边上的孙权就没见过"胡尘"吧?
^_^
三、我们再从人和的角度来看,孙权的人和也在魏吴蜀三国之中,至少在初期也是处于劣势的。这里所说的人和是包括得到贤才支持和人心归服。
孙权虽然也得到了很多江东的才俊,但这些贤才大多是孙坚孙策去世后留下的旧部和北方到江东避难的非本土人才。君臣内部在东吴创业初期的时候也算是上下一心,否则也就没有赤壁之战的成果。但江东内部最大的问题是江东士族的抵制态度和土著山越屡屡叛乱,所以孙权的人和也只得到了一半,他花了很大的精力要进行镇压山越叛乱和东吴政权的本土化,其实这也严重的影响了孙权争夺天下的精力和进程。
等他好不容易的镇抚了内部屡屡叛乱的山越,挥兵准备西进荆州的时候,曹操此时已经完成了对北方的统一,并且亲率大军南下兵不血刃的降服了荆州的刘琮。使得孙权未能抓住北方军阀大混战的时机,及时的占据荆州甚至益州,丧失了他一生中最好的机运啊。
其实在曹操南下荆州之前,东吴方面和荆州的刘表也曾经小规模的打过几仗,东吴都是以胜利而告终。这可以说明东吴如果没有内部之忧,我认为倾全力出击是有可能拿下荆州的。
四、东吴大批的谋臣和骁将都先后过早的谢世凋零,使得东吴争雄天下的实力被大大的削弱了。
先是最骁勇的小霸王孙策突然英年早逝几乎使孙氏集团土崩瓦解。周瑜、鲁肃和吕蒙三位文武兼备的大将,他们制定了东吴政权的立国方针,偏偏又都是最早辞世。我们就以公元229年孙权称帝的时间为界限,东吴最著名的12虎将程普、黄盖、韩当、蒋钦、周泰、陈武、董袭、甘宁、凌统、徐盛、潘璋、丁奉,就有10人凋落在孙权称帝之前。
曹魏地广物博,又处于华夏的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人才一辈辈的成长。吴蜀地处狭小偏远,国内的贤才很多都不是本土所产,因此一旦大批的凋零后人才难继。可以说是吴蜀相继灭亡于北方的重要原因。
五、孙权和他的兄长孙策相比明显不善于临阵突击,所以战功不著。这就直接影响了孙权争夺天下的进程。
说到这里我不禁就想起了孙策在公元200年突然遇刺,临死之前曾经对孙权说过的话:“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东吴方面赤壁之战打败曹操是周瑜指挥的,偷袭荆州杀掉关羽是吕蒙指挥的,夷陵之战打败刘备是陆逊指挥的。所以孙权的有生之年临阵指挥的战争主要是进兵淮南和曹魏争夺合肥。其中和曹魏之间较大的战役就有11次之多,结果大多都是失败或者无功而返。
其中最糟糕的一次是公元215年孙权乘曹操西征汉中的时候以10万大军攻打合肥,合肥守将张辽、李典和乐进以7000守军打败孙权大军。孙权在逍遥津险些成了俘虏,手下大将陈武战死,凌统率300亲兵奋力保驾,300亲兵全部阵亡,凌统重伤泅水渡回南岸。这是一次在绝对优势情况下的失败,说明孙权的应变将略不是他的长处。
在这11次淮南战役中,东吴只是小胜了一次,就是公元214年由于曹魏合肥大将张辽救援不及,东吴偷袭攻破了江北的皖城,活捉了曹魏庐江太守朱光和俘获了数万男女人口。从以上这个战绩数据上来分析,孙权的战功真的是惨不忍睹啊。
纵观中国历史,但凡在乱世中的开国之君,无不善驭戎机。孙权虽然也算是胆气豪壮,可惜所遇对手道高一尺,孙权无所施其巧,在决机两阵之间把握不住时机,因而建功不著,大业难成啊。
孙权是个守成之主,扩张基业的能力不强.孙吴还一个问题是一直没有解决荆州问题,江东的门户一直在别人手上,可以说是心腹之患.而孙坚孙策两代人都没能解决,时间都耽误了,轮到孙权,基本上没什么机会.
中国历史上自南而北的统一是很困难的.
六、在魏吴蜀三国鼎立刚刚形成的时候,我估计可能是由于蜀汉益州汉中地势的塞闭险要和易守难攻,而东吴的实力相对蜀汉要强大一些,所以曹魏方面的战略计划就是先灭吴后攻蜀。同时也由于长江防线的漫长,所以曹魏也是在重点的防守东吴。
在曹魏的重点防御下,孙权一直也确实是无隙可乘,不能建立奇功,在淮南战场几十年来东吴和曹魏大小数十战,东吴的兵锋始终未能打到徐州。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的时候,虽然最后也是以失败告终了,但却是他六次北伐中进展最大的一次,这也和曹魏防守蜀汉相对松懈有一定的关系啊。公元234年吴蜀联手北伐,曹魏就是采取的西守东进的战略,司马懿负责在西线和诸葛亮相持,而曹睿则亲自率军出征孙权,孙权闻风而退。在曹魏的严密防守下,无论是孙权还是陆逊皆出师无功,更不用说其它的诸将领了。
在蜀汉灭亡之前,曹魏对蜀汉的大规模进攻只有公元230年曹真司马懿的进攻和公元244年的大将军曹爽率领10多万大军出征。而仅仅曹魏的曹丕在位的六年中曾经先后三次大举伐吴,虽然都是无功而返,但其先吴后蜀的战略计划是非常明显的。
参考资料:/files/article/html/197/197770/6807563.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267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