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出身内务府的包衣女子,惇妃是怎么一步步逆袭的

以史为鉴 2023-06-24 14:56:22

出身内务府的包衣女子,惇妃是怎么一步步逆袭的

乾隆晚年有两个非常宠爱的妃子,一个是来自钮祜禄氏家族的顺妃,另一个是宫女出身的惇妃,这两名妃子虽然都曾风光一时,但最终的结局都不太好,顺妃被降两级抑郁而终,惇妃女儿和孝一家更是险些被嘉庆杀光全家。

今天小编要讲的便是其中的惇妃。

惇妃汪氏是一名来自内务府正白旗的包衣女子,生于乾隆十一年,比乾隆小35岁,其父四格曾任职员外郎兼佐领,虽然汪氏来自官僚家庭,但由于其包衣身份,因此她必须要参加宫女选秀才行。

乾隆二十八年,17岁的汪氏在宫女选秀中脱颖而出,跃入紫禁,四格听到女儿被选入后宫,十分惊喜,立刻上了一道谢恩折,在汪氏后来的册文中,有“慈颜有喜”、“能承慈眷”的相关描述,据此可知,汪氏一开始是在崇庆皇太后(孝圣宪皇后)身边学习规矩的,正是这段学习规矩的履历,为汪氏后来的得宠奠定了基础。

就在这一年的十月十八日,汪氏被乾隆封为永常在,成为紫禁城的一名小主,正式开启了她的后宫生涯。然而,根据一些清宫档案显示,从乾隆三十三年汪氏被晋封为永贵人开始,一直到乾隆三十六年,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汪氏便有过两次降级经历,由此可知这汪氏并不是一个善茬,如若不然,其位分是不可能频繁升降的。

不过,乾隆三十六年对汪氏来说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年,这一年,汪氏被乾隆册封为惇嫔,开始在乾隆后宫崛起。当时,后宫之主令皇贵妃已经年轻不再,汪氏凭借其年龄优势抓住机会得到了乾隆的宠爱,并于乾隆三十九年顺利怀上了龙胎,乾隆对此也是欣喜若狂,立刻下旨将其诏封为惇妃。

乾隆四十年正月初三日,汪氏在翊坤宫诞下了一名小公主,此即皇十女固伦和孝公主。当时,乾隆已经65岁了,老来得女令其龙颜大悦,由此数不清的赏赐被送到了翊坤宫。不过,接下来汪氏与另外一位十分得宠的妃子(顺妃)却离奇的出现了假孕事件。

乾隆四十年至乾隆四十一年,顺妃与惇妃都被诊断出怀上了龙胎,对于顺妃来讲,先是出现流产征兆,后经过调理喜形照旧,但最终却不见有生育记录,可见顺妃可能根本就没有怀上龙胎,或者是遭遇了流产,同样的情况在汪氏身上也出现了。或许,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顺妃与汪氏在后宫的争斗,顺妃后来的降级或许也与此有关。

虽然这一次汪氏没能再次诞育皇嗣,但她所生的十公主却深受皇帝喜爱,对此汪氏也是母以女贵,越发飞扬跋扈。乾隆四十三年,宫中传出一则爆炸新闻,汪氏竟将身边的一名宫女给活活打死了,这在大清后宫史上十分罕见,令乾隆也十分震惊,乾隆原本想重罚汪氏,但顾虑到十公主前程,便只将汪氏降为惇嫔,并对宫女家人进行了赔偿(注:惇妃出了一百两丧葬费)。

只过了一年时间,乾隆对汪氏的态度便有所好转,养心殿原属于顺妃的住处让给了汪氏,圆明园中原属于容妃的住处也给了汪氏居住,没过多久,汪氏便重新晋升为妃位。乾隆四十五年,九公主病逝,留下一个女儿(称大格格),乾隆将这个外孙女接到了宫中,放在翊坤宫,由汪氏代为抚养,可见此时的乾隆对汪氏还是非常信任的。

然而,这种状况似乎在乾隆四十九年逐渐发生了改变。这一年,先是汪氏的叔叔将有夫之妇收为妾室,然后,汪氏寝宫的一名宫女自杀未遂,最后,汪氏宫中又有一名宫女负伤,由此可见,这汪氏根本就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随后,乾隆对汪氏的态度似乎便发生了改变。乾隆五十年与乾隆六十年,汪氏分别过四十岁千秋与五十岁千秋,按理来讲应该比普通生日赏赐得多,但乾隆只是按普通标准对汪氏进行了赏赐。除此之外,嘉庆元年十一月,汪氏给乾隆请安迟到了,乾隆下令剥夺了汪氏二百个银锞的年例赏赐。由此可知,此时的汪氏已经不再那么得宠了,这或许预示着其灾难的降临,这份灾难来自她所生的十公主。

十公主在乾隆五十四年被乾隆指给了和珅之子丰绅殷德,在人们看来,这似乎是一份门当户对的良缘。然而乾隆却忽视了一点,那就是自己所选择的继承人十五阿哥永琰与和珅之间的关系,虽然他们表面上非常和气,但实际上却是水火不容。

果不其然,嘉庆亲政后立刻将和珅下入大牢,面对全家遭遇危机的情形,十公主只能只身进宫,向皇兄嘉庆求情,最后嘉庆还是心软了,看在十公主的面子上,给和珅留了一个全尸,对和珅之子丰绅殷德也没进行过度处罚,不过,从此和珅一家算是彻底没落了。

嘉庆十一年正月十七日,惇妃汪氏病逝,享年61岁。道光三年九月初十日,固伦和孝公主病逝,享年49岁。

求乾隆时期各妃子子女及排行封号

乾隆皇帝共有妃子49名,皇子17名,公主10名,分别是:

一、妃子

1、皇后(3位):

孝贤纯皇后(1712年—1748年),富孝贤皇后察氏。弘历之元配皇后。

继皇后(1718年—1766年),辉发那拉氏(《清史稿》记为乌拉那拉氏),初为娴妃。

孝仪纯皇后(1727年—1775年),魏佳氏,嘉庆帝生母。?

2、皇贵妃(5位)

慧贤皇贵妃高佳氏?

哲悯皇贵妃富察氏

淑嘉皇贵妃金佳氏

纯惠皇贵妃苏氏 ?

庆恭皇贵妃陆氏?

3、贵妃(5位)

忻贵妃戴佳氏、

愉贵妃珂里叶特氏、

循贵妃伊尔根觉罗氏、

颖贵妃巴林氏、

婉贵妃陈氏

4、妃(6位)

舒妃叶赫那拉氏、

豫妃博尔济吉特氏、

容妃和卓氏、

惇妃汪氏、

芳妃陈氏、

晋妃富察氏

5、嫔(6位)

仪嫔黄氏、怡嫔柏氏、慎嫔拜尔葛斯氏、恂嫔霍硕特氏、诚嫔钮祜禄氏、恭嫔林氏

6、贵人(12位)

秀贵人、鄂贵人西林觉罗氏、白贵人柏氏、慎贵人、瑞贵人索绰罗氏、禄贵人陆氏、福贵人、新贵人、武贵人、顺贵人钮祜禄氏、金贵人、寿贵人

7、常在(4位)

张常在、宁常在、揆常在、平常在

8、答应(2位)

祥答应、那答应

二、皇子

1、皇长子,永璜(1728-1750),母哲悯皇贵妃。追封定亲王,谥曰安。?[161]子二,绵德、绵恩。

2、皇次子,永琏(1730-1738),母孝贤纯皇后。雍正帝赐名,隐示承宗器之意,乾隆元年(1736年)七月,乾隆帝密定皇储缄其名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乾隆三年(1738年)薨,册赠皇太子,谥端慧。?

3、皇三子,永璋(1735-1760),母纯惠皇贵妃,追封循郡王。

4、皇四子,永珹(1739-1777),封履亲王,母淑嘉皇贵妃。

5、皇五子,永琪(1741-1766),封荣亲王,母愉贵妃,三十一年(1766年)薨,年二十六,谥号纯。

6、皇六子,永瑢(1743-1790),封质郡王,母纯惠皇贵妃。

7、皇七子,永琮(1746-1747),母孝贤纯皇后,弘历欲立为太子。乾隆十二年以痘殇,年二岁,谥号悼敏。嘉庆四年(1799年)三月,追封哲亲王。?

8、皇八子,永璇(1746-1832),封仪亲王,母淑嘉皇贵妃。?

9、皇九子,未命名(1748-1749)幼殇,未封,母淑嘉皇贵妃金佳氏。

10、皇十子,未命名(1751-1753)幼殇,未封,母舒妃叶赫那拉氏。?

11、皇十一子,永瑆(1752-1823),字镜泉,号少厂,别号诒晋斋主人,封成亲王,母淑嘉皇贵妃,与刘墉、翁方纲、铁保并称清中期四大书家。

12、皇十二子,永璂(1752-1776),母继皇后。

13、皇十三子,永璟,幼殇,未封,母继皇后。

14、皇十四子,永璐(1757-1760),幼殇,未封,母孝仪纯皇后。

15、皇十五子,永琰(1760-1820),即嘉庆帝,母孝仪纯皇后,在此不予赘述。

16、皇十六子,未命名(1762-1765),幼殇,未封,母为孝仪纯皇后。?

17、皇十七子,永璘(1766-1820),母孝仪纯皇后。

三、公主

1、皇长女(1728-1729),幼殇,未封,母孝贤纯皇后。

2、皇次女(1731),幼殇,未封,母哲悯皇贵妃。

3、皇三女固伦和敬公主(1731-1792),母孝贤纯皇后。乾隆十二年(1747年)下嫁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色布腾巴勒珠尔。

4、皇四女和硕和嘉公主(1745-1767),母纯惠皇贵妃。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下嫁傅恒之子福隆安。

5、皇五女(1753-1755),幼殇未封,母继皇后。

6、皇六女(1755-1758),幼殇未封,母忻贵妃。

7、皇七女固伦和静公主(1756-1775),母孝仪纯皇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下嫁博尔济吉特氏拉旺多尔济。

8、皇八女(1757-1767),幼殇未封,母忻贵妃。

9、皇九女和硕和恪公主(1758-1780),母孝仪纯皇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下嫁乌雅氏札兰泰。

10、皇十女固伦和孝公主(1775-1823),母惇妃,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下嫁和珅之子丰绅殷德。

扩展资料:

乾隆皇帝父母:

父亲:爱新觉罗·胤禛?,年号雍正。

嫡母:孝敬宪皇后 ? (1679年6月20日—1731年10月29日),乌拉那拉氏。

生母:孝圣宪皇后 ,钮祜禄氏,卒于乾隆四十二年正月二十三(1777年3月2日),葬泰东陵。谥孝圣慈宣康惠敦和诚徽仁穆敬天光圣宪皇后。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爱新觉罗弘历

清朝宫女生活真的像电视剧那么黑暗?其实真正不被当人看的是太监

客观地说,中国历代宫廷中,清朝宫女的命运相对较好。比如唐代、明代,宫闱之内比较黑暗,很多宫人不明不白地便被人杀害,其刑罚之狠辣极为出名。清代皇帝对太监极为严苛,但对宫女相对比较温和,而且提倡对待婢女要宽仁。对宫女的一般性错误,并没有设置特别繁复的治罪条例,简单说,就是谁的宫女谁管。

做事不勤快、偷窃物品等问题,由其主位自行处置,大多是申斥几句,或命其他宫女及太监责打几下。如果屡教不改,就会被交与内务府,或送出宫交付给她的父母,这属于后宫主位最大的处置许可权了。但凡涉及更严重的问题,就要交由内务府慎刑司处理。

皇帝在这方面对后妃还是有一定的约束,不可对宫女过于暴虐。乾隆四十三年有一起殴毙宫女案,按《国朝宫史续编》的记载:

昨惇妃将伊宫内使唤女子责处致毙,事属骇见,尔等想应闻知。前此妃嫔内间有气性不好,痛殴婢女,致令情急轻生者,虽为主位之人,不宜过于狠虐,而死者究系窘迫自戕。然一经奏闻,无不量其情节惩治,从未有妃嫔将使女毒殴立毙之事。今惇妃此案,若不从重办理,

于情法未为平允,且不足使备位宫闱之人咸知警畏……惇妃即着降封为嫔,以示惩儆。并令妃嫔等嗣后当引以为戒,毋蹈覆辙,自干重戾。朕办理此事,准情酌理,惟协于公当,恐外间无识之徒或有窃以为过重者,不知朕心已觉从宽,事关人命,其得罪本属不轻,第念其曾育公主,故从末减耳。若就案情而论,即将伊位号摈黜,亦岂得为过当乎?

这段记载很长,仅节录比较核心的部分。乾隆的意思是说,清宫内从未发生过责打宫女致死的事情,惇妃竟将宫女打死,如此重戾气的事实在是骇人听闻,关乎人命,对惇妃要从重处罚,将她的位分降为嫔。因为念及她曾生了十公主(乾隆最宠爱的女儿),才从轻发落,若完全以公心而论,应当直接将她的所有名分、待遇统统褫夺。乾隆想要透过此事告诫后宫,绝不可以对宫女进行狠虐的惩处。

惇妃是乾隆晚年的宠妃,但打死宫女实在是不得不重罚的事情。有人认为,惇妃虽然被降了位分,但没多久便复位,皇帝之举不过是做做样子而已。其实这种「做样子」的警示作用非常重要,宠妃尚且如此,其他嫔妃惩处宫女时更要思量一下。后宫是新人辈出的地方,往往只是「各领 *** 三五年」,即便是受宠的后妃,处置宫女时也会忌惮三分。特别是乾隆做出这种先例,后世宫廷在宫女的问题上就形成祖宗家法式约束。

有了乾隆定立的标竿,后世皇帝对宫女也显得比较宽仁,处理问题时考虑更多。从道光十七年开始,皇帝专门规定了一类奏折内容,凡后宫要交出宫女(将宫女轰出宫的处罚),均要上报交出原因、宫女有何过错、有没有打、伤在何处、伤有多重,并由内务府专行检验。这项奏折制度的设立,更好地约束后妃对宫女的责罚行为。

上文说过,妃嫔只能就日常错误惩处宫女,最大许可权就是将她交予内务府,所以后妃的私刑,只限于当时的普通刑罚和用刑程度。可以推测在此之前,很可能有一些宫女被责打得很重,然后被后妃不明不白地送出宫。道光十七年,究竟具体发现了什么比较严重的案件,使皇帝要定立稽查制度,现在尚不可知,但这项制度一经施行,后妃但凡要责打宫女,很少再有出格的举动,进一步约束凌虐宫女事件的发生。

比如道光二十年,皇帝将玲常在降为尚答应,起因正是玲常在交出一名宫女。内务府的报告中,令道光震怒的不是宫女被打得多重,而是屡次犯错都是由玲常在「自行责打」,也就是说她做为后宫主位亲自动了手,这就有失仪态,丢了皇家颜面,违背宫规。清宫极为讲究礼法,皇帝、后妃做为天下之主,举手投足都要合乎天下之主的身分,换句话说,你不是做这件事的人。玲常在被降为答应,从此失去得宠机会,直到十年后咸丰继位,她才被晋升为「皇考尚常在」。

清宫对太监的管理极为苛刻,犯错后最轻的也要被打几十大板,动辄被发去铡草,相比之下,清宫对宫女算是比较「呵护」的了。可以说在清廷眼里,太监不算人,但宫女大致还能算半个人。

我想清宫对宫女的如此态度,大致源于两点:其一,清廷吸取了历史上宫闱黑暗的教训,历代宫廷往往对太监过宽,而视宫女之命如草芥。比如明代成化(明宪宗)时,由万贵妃把持后宫,宫女纪氏被皇上临幸,慑于万贵妃的 *** ,只敢偷偷生下皇子,即后来的弘治帝(明孝宗)。小弘治到六岁才与皇父相认,皇帝封纪氏为淑妃,但纪氏随即暴亡。一个生下皇帝重要子嗣的宫女,并被封为后妃,说死就死了,而且死得不明不白,当时宫闱的黑暗可见一斑,明代政治上的混乱,与后宫无序有很大的关系。

其二,清代宫女均选自上三旗(镶黄、正黄、正白)包衣籍子女,也就是旗人。而其他朝代的宫女大多源于民间,甚至是俘虏,明代弘治帝的母亲即宫女纪氏,便是此例。清代宫女的出身虽然不高,但世代为天子家奴,毕竟和皇家的关系更加亲密。所以,清宫宫女的待遇还算不错。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247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