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范仲淹真的是忠臣吗,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最近闲暇无事,刷到17年出品的一部电视剧《将军在上》,这部电视剧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电视剧,但是这部剧的背景设立在宋朝,剧中有许多人物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比如说由于波老师饰演的范仲淹这个角色,范仲淹最为世人所熟知的就是他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在该剧中,范仲淹也是一个为国为民的好官,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范仲淹老是被贬官,时常远离朝廷,而后又被皇帝召回京城。在历史上,范仲淹也是屡遭贬谪,最后远离京城。
范仲淹家境贫寒,父亲很早就离开了人世,范仲淹一直跟随母亲过日子。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范仲淹仍能刻苦求学,在公元1015年,范仲淹高中进士,由此步入官场。
不过虽然步入了官场,但范仲淹没有机会在京师做官,一直在地方上历练。等到宋仁宗当上皇帝后,范仲淹得到王曾跟晏殊的举荐,被宋仁宗征召入京,担任秘阁校理,这份官职主要是负责皇家图书典籍的校勘和整理。
当年宋仁宗即位的时候,年纪还比较小,所以就由太后刘氏垂帘听政。等到宋仁宗19岁的时候,朝政大权仍然掌握在刘太后的手中,并且刘太后并没有放手的意思。范仲淹就趁着宋仁宗带着文武百官在会庆殿为太后祝寿的机会,上疏仁宗要区分家礼与国礼,与百官朝拜太后,有损皇上威严。同时又上书刘太后,请求还政于仁宗。
虽然范仲淹一心一意为了宋仁宗着想,并且此后多次上书请求刘太后还政给宋仁宗,但是每一次上书都犹如石沉大海,毫无音信。心灰意冷的范仲淹请求外放,于是他就被任为河中府通判;次年,调任陈州通判。这就是范仲淹第一次被贬。
虽然范仲淹不在京城做官了,但是他还是心系国家,多次上书朝廷陈述自己的建议,虽然都没有得到朝廷的采纳,但是宋仁宗大为感动,时常感叹范仲淹的忠诚。等到刘太后去世,宋仁宗得以真正掌握宋朝的大权,他就把范仲淹从外地调回京城,让他担任谏官。
可这一次,范仲淹在京城没做多久的官,朝廷又出事了。宋仁宗的第一任郭皇后,因为在宫中不受宠幸,在与众嫔妃闹变扭的过程中,一不小心打到了宋仁宗。宋仁宗虽然是一个仁德的君主,但是被皇后如此对待,当场龙颜大怒。事后,就想废掉郭皇后。
这个时候担任宰相的是吕夷简,他因为跟郭皇后有矛盾,就一直张罗着废后的事情。而范仲淹跟一帮大臣则认为废后不合适,并且跪在垂拱殿外,请求召见,但是仁宗根本不理他们,第二天,范仲淹就被贬为睦州知州。
后来范仲淹又担任苏州知州,在任上,范仲淹新修水利,疏通河道,解决了苏州的水患。因为这份功劳,范仲淹再次得到朝廷的重用,被宋仁宗召回京城。但是范仲淹是一个眼睛里容不得半点沙子的正直官员,他看到宰相吕夷简广开后门,滥用私人,朝中腐败不堪。
出于对国家的关心,范仲淹上书给宋仁宗,指责宰相的用人制度,劝说皇帝制定制度、亲自掌握官吏升迁之事。而吕夷简不甘示弱,反讥范仲淹迂腐。两家之间斗得不可开交,最后还是吕夷简获得胜利,范仲淹又被贬离京城,担任饶州知州。
虽然范仲淹多次遭到贬官,但是他还是一心一意为国为民,他经略陕西三年,成功遏制了西夏的侵略。又写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名片,对后世影响深远。
庆历新政是王安石变法的前奏,也为王安石变法开辟了道路。新政失败后,范仲淹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始终没有改变。他离开朝廷以后先到今陕西彬县为知州,后调至邓州(今河南南阳一带)做知州。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他为贬至岳州任知州的好友滕子京写了著名的《岳阳楼记》,他说:“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他将自己一生的抱负概括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了一个封建士大夫积极用世、为国忘身的高尚情操,成为封建士人一代楷模。范仲淹晚年曾竭力为地方办“义庄”,兴学校。公元1052年,病卒于赴颍州上任的途中,归葬于洛阳。
从范仲淹的人生经历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一些人生启示:
1. 刻苦努力:范仲淹从小就非常刻苦,他在应天书院刻苦攻读,冬天读书疲倦发困时,就用冷水洗脸,没有东西吃时,就喝稀粥度日。这些告诉我们,要珍惜学习的机会,努力刻苦学习,克服困难,迎接挑战。
2. 秉公直言:范仲淹在担任官职时,一直秉公直言,不畏权贵,为国为民奋斗。这告诉我们,要有正义感,坚持原则,不畏权势,勇于为公众利益发声。
3. 勤政爱民:范仲淹在担任官职时,非常勤政爱民,为百姓谋福利,改善民生。这告诉我们,要关注民生,尽心尽力为民众服务,努力改善人民的生活。
4. 坚韧不拔:范仲淹在遭遇多次贬斥和挫折时,始终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不放弃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这告诉我们,要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不畏困难和挫折,坚持追求自己的梦想。
5. 爱国爱民:范仲淹一生以爱国爱民为己任,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福祉奋斗不息。这告诉我们,要有爱国情怀,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要有民本思想,关注民生,为人民谋利益。
总之,范仲淹的人生经历和品格给我们提供了很多人生启示,我们可以从他的例子中汲取力量和智慧,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为人民服务,为国家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自古集大成者,都曾经历过种种魔难,在困难曲折中砥砺前行。
我们所熟知的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奇才——范仲淹,就是如此。
范仲淹,字希文,其年幼丧父,母亲谢氏后改嫁到长山朱家,遂更名为朱说。年少时家中清苦,无力供其读书,使其后来愈发致力于读书上进,以求读天下书,穷天下事。
终于经过其勤奋努力、刻苦专研,最后一朝中举,觐见天子,纵横政场,大展宏图。为我们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志存高远的思想和节操。
嵩生岳降。北宋端拱二年(公元989年),赵光义即位十四年,时传言皇位来之不正,且政局动荡、如履薄冰,宋太宗常道,愿如宰相赵普所言“希望大宋生出无私无畏的谏臣来,国家就有希望了”。不偏不倚,就在此年范仲淹出生了。
太宗元淳二年,才出生一年多的范仲淹还不知父亲长何样面貌,范父便驾鹤西去留他一孤,《范文公正集》附《年谱》中有记:
“文正公即书记第三子也。……端供二年己丑八月癸酋二日丁丑,以辛丑时生,二岁而孤。”
于是,孤儿寡母孤苦无依终究敌不过生活所迫,母亲谢氏因此便改嫁到了常山朱家,嫁了一小商贩名叫朱三,因此其继父将其名改为朱说。
小小少年,志存高远。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间小朱说已成为该入塾求学的少年,可苦于朱家家境贫寒便一拖再拖。终于朱说有了上学的机会,他的志向远大感动了寺中住持,他以每日早晚为寺中蔬菜浇水,换来了免费进寺读书且额外获得半分干粮的机会。
说事容易做事难,朱说一日只做三件事读书、浇菜和煮饭,时间一长朱说便发现,时间远远不够用,煮饭和浇菜大大的浪费了自己的学习时间,便想了一个法子,就是每日只放些韭菜和粟米单煮早饭,待汤饭结块后便将其分为四块,早晚各食两块,这样便大大增加了自己的学习时间。
赵普潦的《自警篇》中就有关于范仲淹在醴泉寺读书时的记载:
“仅仅以水和二升粟米煮下,做成一锅粥,一夜后便凝固,用刀分为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切数十根韭菜野菜,蘸汁半盂,加入少许盐,加热而食,如此这般过了三年。”
这便是历史有名的“断齑划粥”。
在困难中前行,在挫折中成长。醴泉寺求学三年间,朱说日日伴灯苦读,通夜不寐,直到东方欲晓才和衣而睡,由于其用功至此,他的文采较寺中师父还略高一筹。
大中祥符四年,朱说得知自己的身世之后,毅然决定辞别母亲前去南京(本叫宋州,景德三年升为应天府,后改为南极)求学,拜入戚同文门下,入学“府学”(南都学舍),并立下十年之内一定中举登第来接回母亲奉养的誓言。
朱说在府学求学时曾受到南都留守的赏识,留守见其吃食清苦便每日让儿子为其备饭,朱说以怕今食美味佳肴往后要以吃粥为苦为由而拒之,其曾作《睢阳学舍书怀》一诗以表志向,“瓢思颜子心还乐,”他以颜回自喻,甘于清贫,一箪食一瓢饮,身居陋室而不改其乐;“琴遇钟君恨即销”同时又渴望遇到知音,“但使斯文天未丧”,“涧松何必怨山苗”借孔子“天之为丧斯文也”来表达自己虽身居草野,地位不高,但总有一日会出人头地施展抱负的决心。
其共在府学中苦读五年,五年以来学苦食淡、博览群书、潜心专研儒家治国之道,《宋史·范仲淹传》中有记“文正公在南都学舍求学时,日夜苦读,五年来和衣而睡,白天或者黑夜感到困倦时,就用冷水敷面,常常食不果腹,只得早晨晚上食粥,同舍的学生馈赠给他珍馐美食,统统被他拒绝。”
欧阳修、富弼等人为此对他的评价极高。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正月,真宗亲子率众臣去太清宫朝拜,途径达府城,城中一时万人空巷,皆为一睹圣颜。只有朱说一人留于学舍之内静心读书,有人问他这千载难逢的机会为何不去,他说:“面圣之事,日长可期,何必为此和老百姓来争抢这机会”。
艰难玉成。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范仲淹以朱说之名高中进士,进宫面圣。
后来,朱说以其刚正不阿、高洁清廉的品质接连左迁。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归宗认祖,更名“范仲淹”。
范仲淹终于凭借自己的努力由穷儒之身跻入士途之列,这一路上他寒窗苦读、砥砺前行、不忘初心。
在李涵的《范仲淹传》一书中写到,有传说,少年时范仲淹曾在寺庙里祷告,问自己将来能否成为宰相或者一个良医,在范仲淹看来:
“为天下苍生黎民百姓着想,是大丈夫该有的志向,在官场利泽生民非宰相莫属,在民间利泽生民非良医是也”。
在他心里,只要是为黎民百姓,良医良相皆如一般!这点他也不曾忘过!曾经那位不为良相即为良医的少年,终于凭一己之力达成其夙愿,在经历数十年的官场风云曾经那位不为良相即为良医的少年,终于凭一己之力达成其夙愿,在经历数十年的官场风云变化之后,仍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金子一般的声音;保持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操守;追求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影响着当时之世人,也同样影响着千百年之后的我们。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古之文人雅士常以心怀天下为己任,读书就仅仅是为了能参加科举金榜题名而跻身征途,以求报效国家、利泽民生,古人言之,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读书是一种修为,是一种认知。现在的我们也在刻苦读书经历着这样的“科举”,那么你可知此行的目的、你可知此行的意义?尚未佩妥剑,转眼即江湖,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单刀赴会去与这千军万马战争一决雌雄,不要灰心,不要退缩,在困难中前行才更能使人成长,正值书生意气,理应挥斥方遒。
少年者,正如万江之源头,清晨之初阳,理应常思将来,不改初心!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242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苏武牧羊到底有多辛苦他能不能吃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