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骆宾王是谁为什么武则天被骂后还特别高兴

众妙之门 2023-06-24 14:04:30

骆宾王是谁为什么武则天被骂后还特别高兴

很多人面对别人对自己的咒骂,必定是难以忍受的,大部分人会选择回敬,小部分人视而不见,但是还会有很少的个别人,不仅不会生气,相反还对别人的骂表示赞赏,发自内心的高兴,历史上唯一一位正统女帝武则天,就是这样一个人。当初骆宾王写了一篇文章专门骂武则天,然而武则天看过之后特别高兴,这是怎么回事?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1.骆宾王

要说骆宾王这个人,很多人最熟悉的一定是他小时候的那首《咏鹅》,那也是很多人小时候学习过的一首启蒙的唐诗。骆宾王身为初唐四杰之一,虽然出身寒门但是才华横溢,年方七岁就能做《咏鹅》,有几个人能做到?骆宾王一生有很多名篇流传于世,文学方面的成就其实也是远高于他政治上的成就的。

只不过,骆宾王在反对武则天称制的徐敬业领导的起事当中失去了踪迹,徐敬业被杀,但是骆宾王下落不明,没有人知道他去了哪里,或许已经被杀,或许逃了出来隐姓埋名,也或许出家为僧,总之,骆宾王最终的结局,一直没有一个确定的说法,然而时隔久远,真相早已经被掩埋,无从得知了。

2.为徐敬业讨武曌檄

再来说骆宾王骂武则天的那篇文章,名为《为徐敬业讨武曌檄》,由此可见,就是徐敬业要起兵反对武则天临朝称制的时候写的。当时武则天还不叫“武瞾”,她也还没有登基,所以这个名字也是后来人取的。“檄文”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用于声讨,一般都诞生在军事行动之时,所以这篇文章明摆着就是要与武则天对着干的。

文章怎么说的呢?武氏你出身低微,当初身为太宗的姬妾却和太子有一腿,完全不顾及伦常,魅惑皇帝祸乱后宫,实在是蛇蝎心肠天地不容。你重用奸佞残害忠良杀了那么多人,还图谋皇帝之位,真是可惜再也没有霍光这样的忠臣出现了。相比之下,我们李敬业(即徐敬业)才是大唐老臣,我们做的是正经的,我们就是要反对你!

3.武则天为什么那么高兴

其实骆宾王那些骂武则天的话,如果换做其他任何一个人,可能都不会是武则天这种态度。武则天没有生气,她从中看到的并不是那些辱骂她从内到外的语言,而是骆宾王惊人的才华,当她知道这是骆宾王写的文章的时候,感叹了一句“宰相安得失此人”,她觉得宰相竟然让这样的人才都流失了,简直就是失职,是罪过。

这其实和曹操当年也被骂但是同样很高兴是一样的,他们在后世都不见得是什么好名声,但是他们这样的气度,当真不是随便谁都能够拥有的,武则天也不是生下来就这么厉害,而是在不断的争斗中一点一点强大起来,到了最后,终于成为历史上那唯一的一个人,无可替代。

唐朝著名诗人骆宾王生死之谜


唐朝著名诗人骆宾王生死之谜
公元684年唐高宗刚刚去世不久,武则天废掉了自己的儿子中宗,另立温顺的儿子李旦为帝,同时大开杀戒,清除李唐宗室元老,打算废唐自立。
这年九月,开国元勋徐_的孙子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叛。徐_又被赐姓李。
在徐敬业起义的队伍中,有一个人的名字在大唐上下几乎无人不晓。这个人就是初唐著名诗人,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
骆祥发,骆宾王的同宗后人,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一直致力于骆宾王研究。
采访骆祥发:当时的文章有很高的声誉,政治上很不得志,这个人很有用世之心,很想为国家干一番事业。
因为他性格比较耿直,敢想敢说,因此带着一种诗人的浪漫气质,往往同许多人搞不好关系,受到官场的排挤,所以他做小官几次被罢官,但他用世之心始终不减。
所以等到684年徐敬业在扬州起兵,私下找他,马上就去了面对大唐的现状,骆宾王内心波澜起伏。
他拿起笔,写下了著名的讨武檄文。
一_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
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采访骆祥发:把内心的悲愤情感在讨武檄文中抒发出来,才高为下,政治上的不得志的总爆发。短时间内集中十万军队,这篇檄文起了很大作用,很有号召力。所以他生命的最后时光是非常辉煌的,正因为他这篇檄文传下来,王勃的滕王阁序与骆宾王的讨武檄文应当是双璧。
公元六八四年农历十一月,起义军与朝廷军队决战于扬州下阿溪全军溃败。
这天晚上,骆宾王与徐敬业等人连夜奔赴润州,准备入海逃往高丽,徐敬业怎么也未料到,黑暗中一把尖刀伸向了他。
徐敬业的部下王那相带头反叛,将徐敬业等二十五人杀掉,把人头献给了朝廷。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记述了这个场景。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官方对骆宾王的下落,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说法,旧唐书和资治通鉴都说骆宾王被诛杀,成书于北宋的新唐书却说骆宾王逃跑了。难道在这不同的记载背后,隐藏着某种不为人知的秘密?
围绕着骆宾王扬州兵败后的行踪,史学界众说纷纭,而这一谜团也成为千古未解之谜。
作为骆宾王的义乌同宗后人,骆祥发一直对骆宾王的下落之谜十分关注。他试图从骆宾王的生平入手去破解这个谜团。
然而有关骆宾王的生平记载很少,史籍只是对他扬州兵败后的最后时刻有寥寥数语的记录。
骆祥发只好从骆宾王流传下来的诗文中去寻找蛛丝马迹。
骆宾王交友很广,在与他交往的人中既有普通百姓,又有宋之问这样的诗人。宋之问因为排行第五,又被称为宋五之问。
但是,骆祥发并没有从诗文中找到丝毫线索,就在这时他从唐朝的一位小说家身上发现了一个重要的线索。
张_,唐朝小说家,他在朝野佥载中明确写到:骆宾王兵败后投江水而死。
张_是与骆宾王同时代的人,这个说法也许比较可信,或者至少比官方的记载来得可靠。因为旧唐书和资治通鉴成书都晚于张_的朝野佥载。
据史料记载,王那相叛变是在徐敬业一行停舟山畔的时候,叛变的人包括他的部下。因为事情来得突然,徐敬业一遭暗算,其他的随行者在混乱中纷纷跳水逃生,这些人中有的被淹死,有的被杀死,有的逃跑了。
采访骆祥发:张_这个人是一个笔记小说家,他喜欢写那种,听到的稀奇古怪的新闻,他都记录下来。那么他可能听到那天晚上失败,逃亡的路上,那天王那相叛变的时候,可能骆宾王已经跳水了,那么他听到这个消息以后他就把它记下来了。
张_的记载恰好和资治通鉴。考异的有关记载相互印证。资治通鉴中这样写到:伪将王那相斩之来降,余党赴水死,说明当时在慌乱的场景中,的确有很多人选择了跳水逃生。
骆祥发判断,骆宾王跳水而死的说法,很可能就来自当时的脱逃者之口。
一代诗人就这样消失在滔滔的江水中,结束了曾经辉煌的生命,张_不禁感慨万千这让他想起了骆宾王曾经写下的著名歌行帝京篇。
采访骆祥发:帝京篇是骆宾王在诗歌当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骆宾王当时被称为绝唱,在长安一带,因为帝京篇是绝唱,那么在初唐声望很高。
写这首长篇歌行时,刚刚从大漠边塞从军回来,虽然这已是他第三次回到长安城,四年一别,他还是震惊于长安的繁华。
亲眼目睹了大漠将士的出生入死,他无法平静于达官贵人夜夜笙歌的奢华生活,在帝京篇中他入木三分的描写了这种浮华。
采访骆祥发:这个写了以后骆宾王笔锋一转,倏忽抟风生羽翼,须臾失浪委泥沙,意思是,警告这些统治者你们不要忘乎所以,风浪一起来的话,很快可能就完了。他给他们敲警钟,结果张_说他自己讲到了自己。
倏忽抟风生羽翼,须臾失浪委泥沙这两句诗本来是骆宾王用来警告王公贵族的,张_认为它却成了骆宾王的谶语。
虽然骆宾王投江而死的传闻更多的带有小说家的浪漫猜想,但是张_提供了一条十分重要的线索,骆宾王有可能在万分危急的情况下选择了投江。
采访骆祥发:因为他说投江而死,投江而死不一定是死,也可能逃生了,再加上骆宾王十岁之前住在义乌老家,那个地方叫骆家塘,他村子门口就是一口大塘,边上是义乌江,那么他小的时候肯定游泳,水性肯定懂,所以那天晚上他跳水而死,有点水性,又靠在山边,逃出的可能性是很大。
骆祥发的推断很快在唐朝另一个人的记述中得到了印证。
郗云卿是中宗复位后奉诏搜访骆宾王诗文的朝廷官员,他与骆宾王同时代,但比骆宾王稍晚。他在奉命所辑的骆宾王文集原序中,明确提出骆宾王逃遁了。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张_和郗云卿既然都是和骆宾王同时代的人,为什么会说法不同呢?到底谁更接近事实的真相呢?骆宾王到底是死还是逃亡了呢?
公元705年,扬州事件落下了帷幕,刚刚复位的中宗却陷入了进退两难之中。
采访骆祥发:当然中宗复位是依靠利用武则天身边的人,宰相张柬之带领羽林军进去,进了宫里面去,强迫武则天退位,那么才恢复中宗帝位。所以他一登位以后,处于两难的境地。一方面武则天是自己的母亲,总不好去彻底否定她,所以她这个面子还是要考虑。另外一方面许多人是拥护他的,没有这许多人拥护,他是恢复不了帝位,所以这样的话,这方面他要照顾,所以他一登基以后,一复位以后,他就下诏徐敬业的祖父李_的坟墓,重新给他恢复。那么派郗云卿去搜求骆宾王诗文,表面他没有宣布骆宾王平反,实际上这是一种平反。
郗运卿穿过街巷,去寻找当年的扬州事件的参与者。他不知道经过武则天的镇压,他们还有多少人能够活下来,他担心即便他们真的幸存下来,是不是敢于开口让他了解到扬州事件的真相?
采访骆祥发:中宗复位是公元705年,那么他被他皇后韦氏毒死是在公元710年。所以他在位时间只有五年时间。那么他命令郗云卿搜求骆宾王诗文也在这个过程里。推理的话,应当他复位以后,郗云卿去搜求,所以真正离开扬州兵败这个时间,二十二、三年吧。
二十多年的时光流转,扬州事件的亲历者可能还活在人世,中宗对待扬州事件的态度,让郗云卿有可能启开历史的尘封之门。
采访骆祥发:所以他接触了这许多人当中,很多都是同骆宾王同时代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扬州兵败以后,许多人都是目击者,甚至是亲历者,他得到了骆宾王逃亡的信息。
就在这时候,骆祥发突然发现了郗云卿在搜访骆宾王诗文过程中,一个意外的插曲。他发现,郗云卿最初也认同了官方伏诛的说法,但是后来又改变了看法。为什么会是这样?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骆宾王到底是不是逃亡了呢?
骆祥发在宋代藏书家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里找到了答案。
陈振孙在书中讲到,郗云卿所辑的骆宾王文集,原来有两个版本的序言,最早的一个版本郗云卿认为骆宾王是被官方诛杀的,后来的一个版本则说骆宾王逃跑了。这两个不同的序言,前一个简短,后来的就长了,而且有详细的叙述。
采访骆祥发:在我看来,郗云卿提出来这个观点,他原来是那个观点,现在改变了这个观点,中间这个改变肯定会有些根据。因为他是做这个工作的,所以他改变这个观点应当可信。
这样一个意外的发现,让骆祥发更加肯定了自己的判断。郗云卿否定官方伏诛的说法和当时流传的投江水而死的传闻,一定是他在搜访骆宾王诗文过程中,得到了可靠的线索,从而明确提出骆宾王逃亡的观点。
周智陶醉于骆宾王的生死之谜
周智,作为浙江于潜一脉骆姓的外甥和女婿,他和骆祥发一样陶醉于骆宾王的生死之谜。周先生试着从骆宾王的为人、性格入手,他发现骆宾王兵败后逃遁并非没有可能。
采访周智:扬州兵败以后,他为什么能逃得出来,就是因为他秉性是一个非常能干的人,再则他的朋友也不少。
骆宾王出生的地点,据义乌县志记载,是在县东一里的骆家塘,他从小就擅长赋诗作文。七岁时的一次小露锋芒让其祖父和所有的人大吃一惊
采访骆祥发:传说有一次,祖父的一个老朋友来了,他同老朋友说,我这个孙子怎么聪明,那个朋友开始以为祖父好像是对自己的孙子过分的喜爱表露出来,不太相信,所以饭吃好以后,两个人,祖父带这个朋友去到外面走走,骆宾王也跟去了。这个朋友走到骆家塘那个塘边上,看到许多白鹅在那里戏水,那个朋友他说他祖父不是讲他很聪明吗,所以他想考考他,就捂着他耳朵,说你能不能够根据前面白鹅戏水的情景写一首诗,骆宾王举目看了一下,很快用清脆的童音朗诵出来。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骆宾王七岁时作的咏鹅诗,传遍了乡野,他因此而被誉为江南神童。
采访骆祥发:过了大概几年以后,十岁左右吧,他父亲在山东博昌这个地方做了县令,他随同母亲到博昌去了。
咏鹅之后不久,骆宾王随母亲到了父亲任职的山东。在那里他接受了齐鲁学风的熏陶,刻苦从师,广交好友,从江南神童成长为齐鲁的才子。
采访骆祥发:旧唐书说他落魄五行,好与博徒游这个话实际是对骆宾王的一种贬低,这里面也反映了个问题,说明骆宾王交朋友他三教九流都有。
采访周智:一则他凭他自己的机智,同时朋友们的帮助,所以他能够安全出逃。
一千多年前的那个夜晚,王那相叛变的一瞬,在慌乱的场景中,骆宾王和许多人一样情急中选择了跳水,凭借从小练出的好水性和三教九流的朋友帮助,他逃出了官方的追杀。如果这种推测是正确的,为什么在官方的记载中却说骆宾王被杀了呢?从记载先后来说,旧唐书的记载显然在郗云卿之后,为什么朝廷没有采用郗云卿的观点呢?
采访骆祥发:即使朝廷里面真的知道骆宾王没有被杀,那么朝廷里面也为了政治需要,也可能说明骆宾王被杀。因为骆宾王当时的那篇檄文是全国轰动,响应的人很多。那么你们看,武则天她说,这个骆宾王已经杀掉了,这样的话,可消除政治影响。所以旧唐书说骆宾王被杀,资治通鉴里也说骆宾王被杀,这个都是按照当时的记录整理出来的,也不一定可信。
骆祥发的推测在孟_的本事诗中找到了依据。孟_指出,当时民间也曾流传骆宾王脱逃的传说。
采访骆祥发:当时一共杀了二十五个人,二十五颗人头大概带到洛阳去投降报功,王那相自己说骆宾王也在里面。根据推测,这个也有一种其他可能性。因为当时骆宾王影响那么大,骂武则天骂得那么厉害,如果说你来投降的时候,骆宾王的人头在里面,那这个功劳是很大。他得到的奖励更多。所以即使骆宾王没有真正被杀,也可能当时王那相谎报说骆宾王已经被杀了。
看来,骆宾王兵败被杀的记载很大程度上是统治者政治宣传的需要,骆宾王很可能逃亡了。但是在那样一个血雨腥风的年代,经过武则天的残酷镇压,一个60多岁的老人,一个名震大唐的文坛巨星,又有可能逃往何处?终老何地呢?
公元705年,诗人宋之问忽然在灵隐寺遇到一个口吐珠玑的老僧,那充盈在诗句间的灵性酷似骆宾王,这个风烛残年的僧人难道就是曾经声震大唐的诗人骆宾王吗?在这个千年古刹将演绎一个怎样动人而传奇的故事?

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的一生简介

骆宾王,公元619年出生在婺州义乌(今中国浙江义乌),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他在七岁所做的《咏鹅》一直流传至今,千年不衰,也因为这个典故,他从小被人称作神童。

骆宾王解释图

他出生的地方是义乌的一个小村子骆家塘,原本骆氏在当地是大氏族,祖父也曾是个地方官员,父亲是才华横溢的才子,在他出生的时候,虽然骆氏已经大不如从前,可是严谨明礼的家风却是一直没有改变。

骆宾王的祖父和父亲都是极有才华的人,最后他的名字是取自《周易·观· *** 》:“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从此之后,他的名字就是宾王,字观光。意思即是希望他长大成人之后能够有一番作为,进入仕途,辅佐明君,光耀门楣,并且成为一个有品德有声望的高官员,最好能体察民情,帮助天下的黎明苍生,为天下的黎民百姓谋福。

可是当时那个年代,社会动荡,武则天独霸天下,宠幸奸佞,残暴不仁,骆宾王认为她是个秽乱宫闱的罪人,几次上书讽刺,被打入牢狱之中两年有余,后来李敬业起兵时,他作为幕僚先声夺人,写下了气势磅礴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成功的为李敬业造势,可是兵败垂成,骆宾王从此消声觅迹,是死是活都没有人知道。《资治通鉴》说他与李同时被杀,《朝野佥载》说是投江而死,《新唐书》本传说他“亡命不知所之”。

骆宾王的诗有哪些

骆宾王,初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并称为“初唐四杰”。他是七岁能作出《咏鹅》的“神童”,在诗词方面极具天赋,极其擅长写七言歌行,七言歌行的长篇代表作《帝京篇》辞藻华丽、形式灵活,且言辞工整、音节和谐、感情丰富、朗朗上口,在当时被称为是千古绝唱。

骆宾王的诗

永徽年间,骆宾王犯事被降职发配西域,在边疆驻守的日子里,他没有沮丧,没有自弃,而是写下一篇又一篇的边塞诗,来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比如《送郑少府入辽》,用极高的格调和优美华丽的辞藻,将自己想要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决心表达了出来。

在五律诗方面,骆宾王也极具天赋,写下了很多名篇巨作。比如以蝉寓己、用蝉明情、人蝉合一的《在狱咏蝉》,其情感细腻深邃,对于蝉的妙处不仅仅只是在于结构上的符合,更是在于蝉的意向上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是后世脍炙人口的佳作。

骆宾王在骈文方面的代表作《为徐敬业讨武瞾榭》,是以大忠大孝为依据,来讨伐武则天自立为女皇。写作手法上的巧妙使得这篇文章更像是一个集结令,号召天下人用忠孝的眼光来审视武则天的行为,来反对武则天自立为女皇。文章气势磅礴,情感充沛,字里行间更是体现出大家的挥洒自如,是最能体现当时骈文风格的文章,也是值得一读的历史名作之一。文章所表现出来的才能,让被声讨的武则天都为之钦佩折服。

骆宾王到底活了多久

骆宾王,我国古代唐初时期伟大的诗人,更是个颇具有传奇色彩和浪漫主义的奇人。字观光,生于公元619年,卒年不详。所以关于骆宾王到底活了多久一直是史学家们研究的课题。

骆宾王像

而骆宾王之所以逝世的年份不详,是因为他是被战乱所累,不确定是否死亡造成的。当时李敬业起兵造反,希望骆宾王可以写一封讨伐武则天的文章,正好骆宾王被武则天迫害而对她心生不满,所以很爽快的答应了下来,这才有了《讨武曌檄文》的面试。

但是在起义兵败后,骆宾王就下落不明。有一种传言是,在战乱中骆宾王被杀,当时是687年,所以骆宾王活了69岁。但另一种说法认为骆宾王当时并没有死,据说骆宾王一行人跳水逃匿,追捕他们的官兵害怕上面官员责罚,所以杀了两个和他容貌相似的人,骆宾王自此可以活了下来,不过这则传言并没有说清楚骆宾王到底逃到何处,死于何年,只是说他最后儿孙满堂,所以这个说法没有办法推算骆宾王到底活了多少岁。

在他的家乡义乌,他母亲的旁边有座骆宾王墓,这是他的家乡人为了纪念他而特意立的衣冠冢。而不久之后在南通城黄泥口有人也发现了骆宾王的墓碑,不过经过岁月的璀璨,骆字只剩下最后的半个字,不过也有可能这是当地人以为被杀的那个是真的骆宾王,所以为了他建了坟墓,总之,最后骆宾王的卒年成了一个谜。

骆宾王是哪朝哪里人

义乌(婺州义乌),位于我国浙江中部的一个县级市,在1300多年前,也就是公元619年,在一个叫骆家塘的小村子里,出了个名震天下,才华横溢的文人志士,这个人就是骆宾王。

骆宾王故乡

骆宾王家世渊博,在义乌也是个姓氏大族,他的祖父还曾经是官吏,父亲更是当地远近闻名的才子志士,虽然他出生的时候家道中落,可是良好的家庭环境还是让他从小耳濡目染,七岁便能做出《咏鹅》这首诗,可是等到入朝为官之时,却是长期的怀才不遇。22岁考试名落孙山之后,又做了权门幕僚,可是很快就遭人排挤,丢了官职,后来骆宾王对于武则天气愤不已,认为她宠幸奸佞,残暴不仁,十分的希望匡复李唐天下。在李敬业起兵之时,先声夺人做了《讨武氏檄》。

李敬业兵败后,骆宾王不知所踪,有人说他已经兵败被乱军所杀,也有人说他是遁入空门,更有传言说他自杀身亡,但最后,他终究没能回到他的出生地。而他在义乌骆家塘的族人出逃到现在的李唐《也称李塘》,从第一代迁到李唐算起,骆宾王的后人们已经在这里居住了1900多年,即使是后来发生战乱,他的后人依旧守着他出生的地方,行不改名坐不改姓,向来以作为骆宾王的后人为荣自豪。

而如今在李唐的附近,有一座颇具规模的骆宾王园林,成为一个以纪念骆宾王为内容的景色圣地。

骆宾王墓在什么地方

骆宾王的墓在南通城东狼牙山山脚,因其是浙江义乌人,后人为了纪念他便在浙江义乌为其修建了衣冠冢。

骆宾王墓

公元684年,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自立为女皇执政,骆宾王起草了《为徐敬业讨武瞾榭》来号召天下人反对武则天的行为。同年十一月,徐敬业兵变失败,携骆宾王与其部下决定逃往高丽避难。在逃往高丽的途中,到了海陵,他们当时乘的木船因为遇到了风浪无法向东边高丽继续前行,众人不知该如何是好,都纷纷跳水逃生去了,骆宾王便藏匿在水荡。前来追捕骆宾王的将士见没有抓到徐敬业和骆宾王,害怕朝廷因他们没有追捕到二人而降罪,便找了两个与徐敬业和骆宾王相似的人,将其杀害,割下了头颅上交至朝廷,才得以交差。骆宾王也因此才能活了下来,自此以后便隐姓埋名,直至死后葬在了南通城北黄泥口。

骆宾王的墓在明代以前都无人知晓,到了明代末期,一个姓曹的农民在南通城北黄泥口挖地开荒时发现了骆宾王的墓。当时农民只是将刻有骆宾王之墓的石碑带了回去,但后来出于对鬼神之说的惧怕,心里上承受不住,便将石碑打碎,扔回了原来的地方。清朝的刘名芳在编撰五山志的时候,听到了这个传闻,便到城北黄泥口去一探究竟。在传说的地方找到了石碑的小半块,石碑上面的唐字是完整的,骆字只剩下上半部分了。刘名芳遂向太守董权文禀告了此事,并效仿前人,将骆宾王的墓迁移到了狼牙山山脚下。

  骆宾王骂武则天的故事

武则天,名武曌,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的一生功过无数,是颇具传奇性色彩的一个伟大的女性。之后,武则天志得意满,渐渐开始安于享乐,不仅重用一些奸佞残暴的官员,而且开始了自己享乐的日子,身边有着许多的男宠。

武则天像

骆宾王就是在这个时候在武则天的统治时期,任长安主簿,虽然这时候的骆宾王遭受了许多的挫折,可是他依旧是有些恃才傲物,有着读书人的清高,对于武则天这样的传奇人物,他更多的看到的却是武则天如何的残暴,如何的不安于室。心里认为武则天“牝鸡司晨,唯家之索”,多次上书嘲讽,后来在狱中又做了《在狱咏蝉》,表明了自己空有抱负却无法施展,对社会的不满以及对匡复唐朝天下的渴望。

光宅元年(684),武则天废去刚登基的中宗李显,另立李旦为帝,武则天正准备着自己登基做皇帝,正在这时,开国元勋李绩的后人李敬业在扬州发兵起义,骆宾王为其做文,名为《代李敬业讨武曌檄》,文中将武则天的所作所为骂的淋漓尽致,用词激烈,气势磅礴,让当时的很多人对武则天恨之入骨,对他却是敬佩不已。而武则天本是爱才之人,她在科举上提出了“殿试”,开创了历史的先河,就连后来武则天看到都可惜的认为,这样有才华有能力的人却没有尽早的发现揽为己用,实在是可惜。

后来李敬业兵败,骆宾王不知所踪。

谁知道骆宾王的历史?

中文名: 骆宾王
籍贯: 婺州义乌 (今属浙江省)人
性别: 男
国籍: 中国
出生年月: 公元640年
去世年月: 公元684年
所处时代: 唐代
职业: 文学 文学家

成就: 唐代文学家
他与王勃、杨炯、卢照邻一起
被人们称为“初唐四杰”。

名言: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代表作品: 自传体长诗《畴昔篇》;《讨武氏檄文》

骆宾王,(约640~684)婺州义乌 (今属浙江省)人,唐代文学家,他与王勃、杨炯、卢照邻一起,被人们称为“初唐四杰”。七岁能属文,尤妙于五言诗,尝作《帝京篇》,当时以为绝唱。初为道王府属,历武功主簿,又调长安主簿。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时,骆宾王代他写《讨武檄》。檄文罗列了武后的罪状,写得极感人。当武后读到“一抔土之未干,六尺之孤安在”两句时,极为震动,责问宰相为何不早重用此人。徐敬业兵败后,骆宾王下落不明,或说是被乱军所杀,或说是遁入了空门。有《骆宾王文集》遗世。

骆兵败后骆宾王的下落,传说纷坛,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被杀。《旧唐书·骆宾王传》,《资治通鉴》卷二O三,都持此说。
(二)逃亡。郄(qiè)云卿《骆宾王文集序》,《新唐书·骆宾王传》,都说兵败逃亡。
(三)投水而死。张鷟(zhuó)《朝野金载》卷一,说“宾王后与敬业兴兵扬州,大败,投江水而死”。

《旧唐书》与《资治通鉴》所载,源于唐实录。王那相带着25颗人头向武则天投降,鉴于骆宾王是这次兵变的要犯,又是讨武檄文的起草者,是朝野最注目的人物。所以即使没有被杀,王那相为了邀功,自然也会谎称在传首之列。另外朝廷就算知道骆宾王逃亡,为消除政治影响.也会制造舆论,说骆宾王已被杀。所以第一种说法,其实并不一定可信。

郄云卿是武则天死后,受朝廷委派,搜集骆宾王诗文,并结集作序的人。生活年代与骆宾王同时而稍后,他在搜集骆宾王诗文的过程中,走访了众多与骆有关系的人。他称骆宾王“兵败逃亡”,似必有据。至于《朝野佥载》的作者张鷟,也是和骆宾王同时代而稍后的人。他称骆宾王兵败“投江水而死”,其实恰恰可以作为兵败逃亡的佐证。王那相率众哗变,一时船上大乱,骆宾王乘机跳水。有人亲眼目睹,消息传出,张鷟就说投水而死。事实上跳水的结果未必是死,时间是晚上,船又紧靠山边,只要稍懂水性,自然就能逃脱。所以骆宾王兵败逃亡的说法,是可信的。

关于逃亡以后的下落,又衍生出几种不同的说法。清代乡贤陈熙晋在为骆宾王文集作笺注时,断定《夕次旧吴》、《过古宋》、《咏怀》等诗,都是骆宾王在逃亡途次感怀而作。于是证明骆宾王逃亡时曾到过吴、楚、宋等地。但细察诗意,这几首诗应该是骆宾王起兵之前,路过这些地方时,怀古伤今,触景生情,借历史的陈迹和客观的景物,抒发对国事的忧伤和身世的感慨而已。说是逃亡后所作,并无事实依据。何况骆宾王作为这次起兵的“逆魁”,在讨武檄文中,又把武则天骂得狗血喷头。兵败后在一片清洗、追捕、株连、杀戮声中,即使留在人世,惶惶然逃遁隐匿尚恐不及,哪里还会招摇过市,处处留诗以招祸?所以流亡吴楚说,仅为臆测而已。

灵隐为僧说
流传最广的是灵隐为僧说,事出唐人孟索的《本事诗》。说扬州兵败若干年后,诗人宋之问贬职江南,夜游灵隐寺。但见月光如水,四周一片寂寥。因作诗云:“鹰岭郁岹峣(tiáoyáo,高远的样子),龙宫锁寂寥。”反复吟诵,但后联就是续不上来。这时室内有一老和尚,在禅床打坐,见宋之问行吟甚苦,因代续曰:“楼观沧海日,门听浙江潮。”宋之问一听大喜,于是把全诗缀成。反复吟思,觉得和尚所赠联实为全诗警策。次日一早,宋之问再去拜访,则老和尚已不见踪影。询问寺僧,原来续诗者竟是大名鼎鼎的骆宾王!这个传说为后人广泛采纳,晁公武的《郡斋读书记》、尤袤的《唐诗纪事》、辛文房的《唐才子传》,都持此论。胡应麟、吴之器、陈熙晋等人,为骆宾王作传时,也引用了这则故事。但细察详情,并无实据。宋之问和骆宾王是诗友,骆宾王文集中今收赠宋之问诗三首,诗中称宋之问为“故人”,可见私人关系非同一般。而今异地重逢,岂有晤面不识之理。且宋之问贬职江南,已是武则天去世以后的事。其时朝廷正在为骆宾王恢复名誉,如果他还在人世,肯定成为天下轰动的新闻。即使骆宾王为避尘世的烦嚣,不愿显身现形,但宋之问声张出去,定然会被众多文史家笔录,但并未见这种情况。所以灵隐为僧的传说,仅是人们怀念骆宾王而编织出来的一段文坛佳话,并非实情。

骆宾王是谁

骆宾王是唐朝的诗人。

骆宾王(约619—约687年)字观光,汉族,婺州义乌人(今浙江义乌)。唐初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

高宗永徽中为道王李元庆府属,历武功、长安主簿,仪凤三年,入为侍御史,因事下狱,次年遇赦,调露二年除临海丞,不得志,辞官。有集。

骆宾王于武则天光宅元年,为起兵扬州反武则天的徐敬业作《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敬业败,亡命不知所之,或云被杀,或云为僧。

扩展资料

代表作品:

1、咏鹅

唐代: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译文:白天鹅啊白天鹅,脖颈弯弯,向天欢叫。

洁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水面;红红的脚掌,拨动着清清水波。

2、咏蝉?

唐代: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译文:深秋季节西墙外寒蝉不停地鸣唱,蝉声把我这囚徒的愁绪带到远方。怎堪忍受正当玄鬓盛年的好时光,独自吟诵白头吟这么哀怨的诗行。

露重翅薄欲飞不能世态多么炎凉,风多风大声响易沉难保自身芬芳。无人知道我像秋蝉般的清廉高洁,有谁能为我表白冰晶玉洁的心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骆宾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236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