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春秋”的由来是什么历史上的这个时期为什么叫“春秋”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24 13:45:18

“春秋”的由来是什么历史上的这个时期为什么叫“春秋”

小编整理了“春秋”的由来给大家详细说明一下,快点来看看吧。

“春秋”是战国人自己这么叫的。

战国人的史学年代观相比春秋人略有变化。春秋人把春秋前的时期划分为夏、商、周,而他们把自己所处的时代,也称之为“周”,没有东西周的区别。

到了战国,战国人在命名历史时期上有了自己的特点。

首先,他们并不把自己所处的时代看作是周代,而自谓战国(是的!战国人就是这样自称自己所时代的!)同时,他们也把西周至战国前的时代,称之为“春秋”。

《战国策·韩策》中曰:

“昔者,穆公一胜原霸西州,晋文公一胜城濮而定天下,此以一胜而立尊令,成功名于天下。

“........然而春秋用兵者,非以求立尊成名于天下也。”

文中“昔者”和“春秋”指的就是同一个时间概念。

那么,战国人为什么将其前一时代命名为“春秋”呢?

周王室东迁以来,诸侯国林立,大国争霸战争不休,周王室无力控制诸侯,相反却常常有求于大国。

对于这样一个历史时期,战国人在研究时关于命名就比较难搞。

此前命名时代的方式, 以国、王朝、族为准,然而如今这么混乱的时代,显然,族、国、王朝都不适合。

同时,战国又是一个思想活跃、百家争鸣的时代,敢于向旧传统挑战,敢于向拘泥于三代(法先王)的思想、行为挑战。

因此,在命名新的历史时代时,也要摆脱三代的束缚,以时代自身固有的特点来命名。

战国人自己看到“战国相攻”(《尉缭子》)、“凡天下之战国七”(《战国策·燕策》)的特殊时代,于是将自身所处的时代命名为“战国”。

而他们之所以称西周以后的时期为“春秋”,是依据此时诸侯国林立,各国的国史均名《春秋》而来的。

《墨子·明贵下》中云:“著在周至《春秋》”,“著在燕之《春秋》”,“著在宋之《春秋》”,“著在齐之《春秋》”。

在春秋时,周、燕国、宋、齐诸国的国史均名《春秋》,晋、楚两国的国史也似乎是《春秋》,(《晋语七》中说“羊舌股习于《春秋》”,《楚语上》中云“教之以《春秋》”)而鲁国国史名《春秋》则是众所周知的。

春秋时众多的诸侯都在编修自己的国史《春秋》,这意味着诸侯国都把自己看作独立的,并不隶属于周王室。

故而各自编修自己的国史,这与当时的地方经济发展和诸侯国林立的经济、政治形势是完全相适应的。

战国人直观地朴素地观察到了春秋时期的时代特点,才命名西周后至战国前的时代为春秋。

长期以来,一直说春秋时代是由鲁国国史《春秋》而得名。

这很值得商榷。

鲁史《春秋》被拔高到经典的地位,是汉以后儒学作为官学后的事情。战国人不可能单单把鲁史《春秋》奉为经典,鲁国于春秋并不是一个有影响的大国,其地位则是日益衰微的,比起晋、楚、齐、秦等国是微不足道的。

墨子就曾说“吾见百国《春秋》”,可见,当时诸国的史书都叫《春秋》,不仅仅是鲁国的国史叫《春秋 》。

只不过后来诸国《春秋》都失传了,只有鲁国的《春秋》流传于世。

那么为何把编年史称之为“春秋”呢?

古往今来吗,有很多种说法。

比如,有的是把《春秋》看做是“刑赏之书”,古代有“赏以春夏,刑于秋冬”,故名《春秋》。

有的说法则是“春为阳中,万物以生;秋闱阴中,万物以成,故名春秋”。

还有的人认为“春为生物之始,而秋为成物之终”。

而杜预在《春秋左传集解序》中说:“记事者,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年,所以记远近,别异同也。故史之所记必表年以首事,年有四时间,则错举以为所记之名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这种史书的特点就在于编年记事,而古人于一年四季当中,往往“错举”春秋耳机,以该其余,即节取“春夏秋冬”四字中的“春秋”二字,代表一年,进而《春秋》就成了编年史书的代称了。

相比较而言,杜预的说法,则比较接近实际,也令人信服、

但杜预的说法其实也不准确,因为更早的古代是没有春夏秋冬四季的说法,只有春秋两季。

这就意味着,“春秋”二字并不见得就是截取“春夏秋冬”而来,其本身就足以标志完整的一年了。

这大抵便是东周分两段中“春秋”的由来。

“春秋”名称的由来

“春秋”名称的由来:因孔子编写的记载这段历史的史书《春秋》而得名。

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到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这段时间里,周王室所分封的诸侯力量逐渐强大而轮流称霸,王室徒有虚名,只能依赖诸侯霸主发号施令。

这段时间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历史时期,它恰好与《春秋》所记载的历史时期(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大致吻合,所以历史上称之为“春秋”。

扩展资料

春秋时期的列国可以分为几类:一、周的宗室,如鲁、卫、燕、郑、曹、蔡等国;二、周的功臣,如齐、秦等国;三、前代的后裔,如宋、陈等国;四、被中原诸侯国视为蛮夷的国家,如楚、吴、越等国。

其中,按规模来说,晋、楚、齐、秦都是春秋的大国,其他小国主要分布在这四国之间,成为大国争霸博弈的棋子。吴、越两国稍晚兴起,都在东南方。

1、鲁:鲁国是周公旦之子伯禽的封国,国都奄(今山东曲阜)。奄曾经是商的都城,分封鲁国是为了镇压商的遗民,国内的公族卿大夫势力强大。

2、卫:卫国是康叔封的封国,最初国都为朝歌(今河南淇县)。朝歌是商末的都城,分封卫国是为了镇压商的遗民。公元前7世纪中叶,卫国因狄族的进攻迁至黄河南岸。

3、燕(北燕):春秋时有几个燕国,其中我们所熟知的后来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的是北燕国,即召公奭之子克的封国。

4、齐(姜氏):齐国是西周初分封姜子牙的诸侯国,国都为营丘(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齐国地位很高,周朝允许齐国讨伐东方有罪的小国。齐桓公时齐国称霸。到春秋晚期,先前从陈国逃亡到齐国的陈敬仲的后人田氏逐渐掌握齐国政权,最终取代姜氏统治齐国。

5、楚:楚国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诸侯国。西周初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地位并不如鲁、卫、等国那样高。但楚人不以为然,在公元前9世纪,楚国的君主熊渠甚至封自己的三个儿子为王,以示与周朝分庭抗礼。在公元前704年,楚国君主熊通称王,即楚武王。

6、晋:周成王灭唐国后,封其弟叔虞到唐地(今山西西南部),叔虞之子夑改名为晋。公元前678年,曲沃武公夺取晋的君位。晋文公时称霸,后来断断续续成为北方的霸主。春秋末期晋的卿大夫势力已占上风,到公元前453年基本形成家分晋的态势。

7、秦:秦襄公时,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邑,被封为诸侯,成为开国之君。初都西犬丘(今甘肃礼县东北),后迁平阳,秦德公时,迁至雍城。春秋时,秦在今陕西、甘肃两省内拓展疆域,但由于东有强大的晋国难以发展。

8、郑:郑国分封于公元前806年。初期国都郑(今陕西华县),后迁至新郑(今河南新郑)。春秋时期,因其位置处在各国争霸的十字路口上,因而被常常卷入到大国争霸中。

9、宋:宋国是商贵族微子的封国。西周在平定武庚叛乱后,再行分封时,既派宗室镇守商的故地,又分封商的遗民以为怀柔政策,也是为了保留商的祭祀。国都商丘(今河南商丘)。

10、曹:周武王的弟弟振铎被封到曹地(今山东菏泽一带),建立曹国。到公元前487年,因曹国最后一个君主伯阳背着晋国侵犯宋国,被宋国灭亡。

11、蔡:周武王的弟弟蔡叔度,参加武庚的叛乱,失败后遭到流放。其子胡因功又被封于蔡地(今河南上蔡)。后迁新蔡(今河南新蔡),又迁下蔡(今安徽凤台),受到楚国的控制。到公元前447年,蔡国被楚国灭亡。

12、陈:陈胡公(妫满)据说是舜帝的后人,被周武王封到陈地。初都株野(今河南柘城县东北),后迁宛丘(今河南淮阳)。受到楚国的控制。公元前478年,楚惠王灭陈。

13、吴:相传吴国的祖先是周太王的儿子太伯和仲庸兄弟,因其弟季历继承太王的君位逃到南方,在长江下游建立吴国,国都姑苏。后来在申公巫臣的帮助下,吴国渐渐强大起来。到吴王阖闾时称霸,一度破楚,其子夫差时更是到中原争霸。公元前473年为越王勾践所灭。

14、越:传说越国的祖先是夏禹,国都会稽(今浙江绍兴)。到越王允常之时,与吴国常有战事。到允常之子勾践时,越国一度投降吴国,后来复兴,于公元前473年灭吴,勾践也成为春秋最后一个霸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秋

春秋战国时代的“春秋”为什么叫春秋呢?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鲁国一名史官把那个时期发生的各起事件按照年,季,月,日,春,夏,秋,冬的记录方法分别记录,把这部史料编辑命名叫做《春秋》。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孔子重新整理修订了《春秋》,这部编年史主要记载的时期与历史时期大体相同,所以历史学家就把?春秋?二字作为对这个时期的称呼。

一、?春秋?一词有一定的文化渊源古代文化多跟天文息息相关,众所周知每个季节的气温,昼夜都各不相同。只有到春分秋分两个节气时,气温和昼夜长短都比较相近。所以历史学家把历史称之为春秋,取把历史的一切放在一个平衡的地方来批判之意。

二、?春秋?一词跟政治经济有一定的关联在上古时期,春季和秋季的时候,诸侯要朝觐王室,这一时期的政治活动相对较多。所以以重要的政治活动时期来代表历史,古代经济是农耕经济,春播种秋收获,用整个社会最重要的经济活动来代表这一个时期。

三、春秋在古代是一年四季的代称在古代,春秋就相当于一年四季,是一年的最好体现。史书多记载一年当中发生的大事,常用春秋来作为史书的名称。而史书又是历史的最好记载,所以春秋也会用来代表一个历史时期。像鲁国史官编写的编年史,就用春秋作为名称。

春秋一词在古代有很多含义,是古代文化的一种体现。常常用来代表一个年份,一段历史时期,在古代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后来又因为孔子编订了《春秋》一书,里面的时间跟历史时期基本相同,所以史学家把用?春秋?来代表那个时期。

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为什么叫“春秋”呢?

说到中国古代经历过的最混乱的时期莫过于春秋战国时期。而在此之前的西周时期,周天子一直是享受着号令天下莫敢不从的权力并接受着四方朝拜觐见,但是在经历了周平王东迁,东周始建后,周王室的地位已经在逐渐丧失,虽然名义上还是天下共主,但内里却已经成为了没有实权的一个空架子。

随着周王朝势力的减弱,各诸侯国开始蠢蠢欲动,天下也逐渐形成了分裂割据的局面,本身实力不小的诸侯开始不断的兼并和独吞周围的小国以求扩大自身势力来加入争夺霸权的行列。至此,东周开始迎来了一场极其剧烈的变革,社会逐渐陷入混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是“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统称。两者之间以“三家分晋”为分界点。其中之一的春秋时期也被简称为“春秋”。

是历史上有名的百家争鸣,人才辈出的时间段。可是看到这儿,大多数人会产生疑问,为什么要叫做“春秋”呢?和历史上有名的著作“春秋”是否有着些许联系呢。还别说,这两者之间还真的是有脱不开的关系。

要知道,春秋时期诸侯国的数量已经多达一百四十多个,而其中权力较大影响较强的却只有齐国、晋国、楚国、秦国和鲁国这五个国家。齐国的实力那都不用说,作为西周功臣姜子牙的封地,它也是第一个产生霸主的地方,和它截然相反的是秦国,它是最后才建立自己的诸侯国的国家。而关于晋国和楚国,作为周氏家族的封地,势力自然也是不容小觑。不过这几个国家中最值得一提的还属鲁国。

鲁国是儒家之首孔圣人的出生地,它的领土完整,设施齐全,是圣人的扎堆地。而“春秋”这本史学著作记载的就是关于鲁国这二百多年的历史。是由鲁国的史官执笔记录下来后来经过孔子亲手修订的属于历史文献一类的书籍。那么这本史学文献《春秋》又是如何与历史上的动荡时期“春秋”画上相等号的呢。

对于这种现象其中的一种说法是:由于鲁国的这本史书是按照年份和季节的形式编撰,因为一年又分为四季所以简称春秋,而后经过孔子修订的这本书名声大噪,引得后人直接用这本书的名字来命名那段动荡不安的时期,所以春秋时期就由此而来。

关于《春秋》这本书和“春秋”时期的另一种说法是,古时候的国家记载的历史书籍经常以春秋来命名,只不过经过各种战乱纷争只有鲁国的这段历史记载被保留了下来,且鲁国的《春秋》记载了鲁隐公到鲁哀公这段长达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而这段历史又刚好和长达三百多年的“春秋”时期时间重合,于是人们就常用“春秋”来代指那段时期,后来也就演绎成了我们口中常说的那段历史“春秋”。

对于春秋时期是以《春秋》来命名的说法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可是关于春秋时期为什么叫春秋,历史上还给出了另一种解答。

众所周知,西周是青铜器盛产且得到广泛使用的时期。青铜器作为西周的文化载体,对于重视祭祀礼仪的西周来说,是周天子在举行大型祭祀活动不可或缺的物品之一。而西周的祭祀时间往往是在适合辛勤耕耘的春季或者是迎来丰收的秋季。

除了为百姓求得风调雨顺,所以在春秋时节举行祭祀活动外,我们还发现,在西周分封制度下,各路诸侯往往也被要求在春秋季节定时觐见天子。向天子叙述自己国家一年来经历的大小事件和未能解决的难题来寻求周天子的意见和帮助,顺便带着各国的物资向西周进行朝贡。

无论是古人重视的祭祀还是被天子强制要求的觐见朝拜时间都定在一年的春秋两季。足以看出春秋对于古人的特殊意义,或许人们用春秋来命名春秋时期也是出自于对这两字的特别喜爱。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231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