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同治帝6岁继位19岁病死,这是幸运还是悲哀

以史为鉴 2023-06-24 13:32:18

同治帝6岁继位19岁病死,这是幸运还是悲哀

在历史长河中,同治皇帝可以说是很出名了,那么大家知道他的故事吗?接下来小编为您讲解。

清朝的同治皇帝是满清入主中原后的第八代君主,公元1862年,年仅6岁的他继成皇们,至1874年,年仅19岁的同治帝病逝,成了清朝历史上最短命的皇帝,这也意味着清王朝最后一位皇子出身的皇帝的人生使命完成。此后,清王朝的父死子继制度宣告结束,晚清成了慈禧太后一人主宰的天下。

同治皇帝是幸运的,也是悲哀的,尽管六岁继位,但在继位十三年间,朝政大事的裁决皆出自坐在他身后那道纱帘后面的慈安、慈禧两宫皇太后。

按照清朝祖制,皇帝十四岁就该大婚亲政,但是慈禧对权力到了贪婪的地步,害怕同治结婚成家之后生出变革,从而断送她的垂帘听政,因此对其婚事采取了拖延的政策。

直到同治十一年,同治已经17岁了,他的婚事再拖下去就不能给天下人交代了,于是同治的婚事摆上了日程。

在这件事上,两宫皇太后各有心中的小丸丸,同治的嫡母慈安相中的是状元崇琦19岁的女儿阿鲁特氏,同治的生母慈禧则看中的是刑部员外郎凤秀14岁的女儿富察氏。两宫太后就这样相持不下,最后只好让同治帝自己选。

同治选的结果令慈禧很悲伤。因为她的亲生儿子却最终选择了立阿鲁特氏为皇后,怒火中烧的慈禧于是把阿鲁特氏当成了泄愤的对象了。慈禧不但成天指桑骂槐地对她横加指责,而且极力阻碍同治和阿鲁特氏亲近。

甚至还让同治皇帝亲政后直接搬到乾清宫独居,理由是,不能因为沉迷美色而贻误了朝政。慈禧的举动,激起了他的反叛之心,他也不近富察氏。

而世人都知道,当时的同治只是一个傀儡皇帝,而真正大权依在两宫太后手上。同治帝根本没有处理政事的权力,又不许和自己心仪的皇后亲近,内心的孤独和无聊可想而知。

当时,经常出宫的小太监常对他说外面的世界和新鲜事,同治听了很是神往,于是在太监协助下,通过“偷梁换柱”的方式偷出宫去玩耍。

很快,同治帝迷上了著名的八大胡同。《慈德外记》中就记载了同治离宫外出寻花问柳的不少风流韵事:“盖帝常履饮于外,至翌晨召见军机时犹未归也,或醉中言语失次,杂以南城猥贱之事。 ”

八大胡同是京城达官贵人晚上消遣休闲之处,同治在这里体验到了从没有过的风情。据说同治怕碰到熟人暴露天子身份,后来专找一些低等的堂口和园子厮混。

长此以往,同治皇帝便感染上了花柳病。花柳病是一种性病,染上后致人体出现四肢酸痛,而且还会在皮肤上出现大小不一的溃烂,到了严重的时候这些溃烂处还会流脓,并出现感染,从外表看就异常的恐怖。而内在治疗也不容易,更何况是当时医学条件并不发达的清朝。

更重要的是皇帝得到了这样一种病,显然是羞于启齿的,因此同治帝最开始当然是极力隐瞒的。

因此同治帝也延误了最佳救治的时机。

同治十三年,十九岁的同治皇帝突然驾崩,他死后没有留下任何子嗣,所以清朝出现了自从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无继承人”的尴尬局面。

同治帝驾崩后,官方给出的死亡原因是两个字:天花。但民间却此说法持怀疑态度,纷纷传言死于花柳病。

理由有三:

一是同治帝不洁身自爱,经常混出宫到八大胡同里的青楼等风月场所,长此一往,染上花柳病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是同治帝临死前身体出现了大面积的溃烂,这和花柳病致死时的情形很类似。

三是当时的太医其实确诊的是花柳病,但是慈禧因为顾及到了皇室的尊严,所以便执意让太医给皇帝按照天花的治法去治,结果原来就病情严重的同治帝的病情更加恶化了,最终导致死亡。

当然,19岁的同治到底是死于天花还是花柳病,一直没有定论,目前还是个谜团。

同治皇帝为什么就活19岁?

因为同治皇帝在十九岁的时候病死了。

十二月初五,同治皇帝载淳病逝于养心殿,享年19岁。两宫太后召醇亲王奕譞的儿子载湉入承大统,为嗣皇帝。赐奕譞以亲王世袭罔替,并免朝会行礼。

王大臣等以遗诏迎载湉于太平湖醇亲王邸,与慈安太后居钟粹宫;慈禧太后居住在长春宫;两宫太后垂帘听政。诏停三海工程。以第二年为光绪元年。上大行皇帝谥为“毅”,庙号穆宗,封皇后为嘉顺皇后,皇贵妃为敦宜皇贵妃。

为政举措:

同治朝遇上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在国内处于“太平天国”与“义和团”两次重大社会动荡之间,在国际处于英法联军与八国联军两次入侵之间,如同处在两次大风暴中间的缓冲期。

同治之前的道光、咸丰,之后的光绪、宣统,都没有这样的有利条件。这就给同治朝实行新政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日本明治维新也正在此时。两宫太后垂帘听政、议政王奕?主持政务,互相配合,推行新政。在奕?集团的主持下,新政的主要措施是:成立总理衙门、设立同文馆、办新式学校、派人出洋、办厂开矿、修筑铁路等,实行学习西方近代化举措,开始走向开放、进步。

揭秘:同治皇帝为何只活到19岁?是死于花柳病?

在晚清的皇帝中,同治皇帝的死因一直是史学界和民间百姓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同治帝年仅19岁就去世,根据正史记载,他是死于天花。但民间传说却是同治帝是因微服逛妓院,染上梅毒而死的。同治死于梅毒的说法通过野史、小说、电影等通俗载体流传于世,似乎是家喻户晓,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在历史研究者当中,也有人持同治死于梅毒的说法,但更多的研究者认为应根据可靠的档案史料来解开这个疑案。他们通过对清宫档案史料的分析,认定同治确系死于天花而不是梅毒。双方各执一词,同治的死因也就成为中国近代史上解不开的谜。同治帝究竟死于何病,一直是个疑团。长期以来,流行着不同的说法。

一说是死于淫疮,即花柳病。从同治帝平常的行为习惯上看,他很有可能染上梅毒。据《清代外史》记载,同治帝选皇后的时候,同生母西太后发生了意见分歧。西太后喜欢美貌艳丽但举止轻佻的侍郎凤秀的女儿,但同治帝和东太后慈安却都看中了清朝唯一的蒙古状元崇绮之女阿鲁特氏,该女虽然相貌平常,但举止端庄,一见就知道是有德量者。同治帝不顾母后的反对选择了阿鲁特氏为皇后,凤秀女只被封了个慧妃。对此慈禧太后一直耿耿于怀,甚至没有给予崇绮家皇亲国戚的特殊待遇。婚后,同治与皇后伉俪纂笃,这就更加激起了慈禧太后的不快。

慈禧千方百计地离间帝后二人的关系,派太监阻止皇帝和皇后相见,又强迫同治亲近慧妃。同治帝此时虽有一妻四妾(慧妃之外还有瑜妃、妃和妃),却左右不是,不能自主,因此索性谁也不亲近,终年独宿乾清宫。在乾清宫的同治帝独眠难熬,就经常化装成老百姓微行出宫。据传,有好几个人在肆井中亲眼看见过同治帝的行踪。后来,就从宫中传出同治帝出痘病重之事。据此,人们有理由怀疑,皇帝微行时也许到过前门外的八大胡同逛妓院,因而染上了梅毒。现在涉及这段历史的许多文学作品,都采用了类似的说法。蔡东藩的《清史演义》也持这种说法。

一说是死于痈,俗称毒疮。李慈铭在《越缦堂日记》中说:同治十三年十二月酉刻,上崩。先是十一月朔……上旋患痈,项背皆一,皆脓溃,先十日已屡昏,殆不知人。《清宫遗闻·同治帝之殊趣》中也说其病实染毒疮。查《辞典》,痈又名痈疽,发病原因与疖子相同,一般多由葡萄状球菌侵入毛囊汗腺的周围所引起,唯范围较大,恰如多数疖子骤生于一处,多生于项背及臀部,小者如栗子,大者如手掌,疮口甚多,疼痛异常。此症在初起时,须速就医诊治,迟则易陷于危险。这个解释同李慈铭的记载比较接近。

一说是死于天花,翁同就持这种说法。他在日记中写道:十一月初二日,入至内务府大臣处……见御医李德立、庄守和脉按言:天花三日,脉细口渴,腰疼耳脓,四日不得大便,项颈稠密色滞干艳,证属重险,不思食,咽痛作呕。初八日,两宫皇太后在御榻上持烛令诸臣上前瞻仰。上舒臂令观,微语曰:‘谁来此?’伏见天颜,温B堰卧向外,花极稠密,目光微露。翁同所说天花三日花极稠密,都是亲眼所见,其记载应当可靠。无独有偶,就在同治帝病死的当月二十九日,大公主(慈安太后所生之女)也因天花薨死了。可见当时宫内流行天花确有其事。

另外,在患天花之初,患者发病很急,一般都伴随着发烧、脉搏跳动加快的反应,而患梅毒者则起病不急,无发烧症状。而同治的医疗档案记载同治发病之初连续发了7天的高烧,脉息浮数而细,系风瘟闭束,阴气不足,不能外透之症,以致发热头眩,胸满烦闷,身酸腿软,皮肤发出疹形未透,有时气堵作厥,以及咽喉干痛,胸满作呕,头眩身热等,这些都是出天花的症状。此外《清朝野史大观》卷一《穆宗微行》一节中也说:帝以痘疾竟至不起,人疑其为花柳病者以此。也说明同治帝系因天花而死,所谓死于花柳病纯系疑误。

除了上述三种说法外,还有一种说法,即同治帝死于西太后之手。费行简在《慈禧传信录·穆宗致命》一节中说:王庆祺(同治帝师傅、昭仁殿行走)革斥后,辄语人云,穆宗亲政后,太后仍多干涉,乃请修园为颐养计,意在禁隔,使勿再干政耳,竟为太后所觉,遂致奇变。从西太后一生专制残暴、凶狠毒辣,以及证之后来光绪帝一生不幸的遭遇来看,这一说法似乎有一定道理,但只是附会臆想,并无事实根据。从某种程度土说西太后干涉同治帝行政是可能的,说她因此而亲手杀死自己的亲生儿子似乎可能不大。清代宫闱之事,讳莫如深。同治帝究竟死于何病,至今还众说纷纭,确切的结论尚有待于后人的进一步研究。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228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