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发现的密诏中写了什么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小编告诉你。
康熙帝膝下的第八子胤祀和第九子胤禟究竟是怎样死的,一直是清朝历史中的一段未解之谜。《清史稿》明确记载:雍正曾降旨圈禁过胤祀和胤禟。但二人真的是被雍正逼迫致死吗?对此史学家们,一直未能找到确凿的历史资料。
不过幼年时候的溥仪和弟弟溥杰在养心殿玩耍时,却从东厢房处的一座隐蔽佛龛内发现了一份密诏。正是这份密诏揭露了胤祀和胤禟的死亡真相。
康熙执政中晚期,朝中遍布党羽的胤祀一党,是胤禛夺嫡的主要竞争对手。胤禛登基以后,作为八爷党重要成员的胤祀和胤禟,却先后离世。清皇室内幕重重,因忌惮在位的雍正帝,所以当时的史官们并不敢仔细探究胤祀和胤禟的死亡真相。
《末代皇帝溥杰传》中记载道:幼年时的溥仪、溥杰两兄弟,在养心殿玩耍时,曾在东厢房处发现了一座隐蔽的佛龛,在佛龛内两兄弟发现了一份乾隆帝所留的密诏。乾隆帝在密诏外写道:后世擅自开启密诏者,将不再是爱新觉罗家族的子孙。
先祖所留遗命更让溥仪兄弟十分好奇,密诏中究竟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呢?当时的溥仪还耍了个心眼,他命令溥杰替自己打开乾隆所留密诏。看罢密诏,溥仪兄弟俩大惊失色。原来密诏中记载,逼死胤禩与胤禟的元凶正是雍正帝。乾隆帝之所以会将这份密诏隐蔽地保存起来,正是为了替父亲雍正遮丑。
雍正帝死后,乾隆将记录雍正伤害两位弟弟经过的密诏隐蔽地保存了起来。随后他又写了一份冠冕堂皇的诏书,颁布天下。此举正是隐瞒事实真相,替父亲雍正遮丑。后来在适当的时机,乾隆帝更是曾为两位叔叔平反昭雪,恢复了他们皇室成员的身份。
1982年,溥杰在接受一位历史学家访问时,曾写下一封信。这封信真实写下了兄弟二人得到乾隆密诏的经过。信中写道:后世子孙如有开启密诏者,将不再是爱新觉罗家的子孙。
乾隆为何要将密诏藏在隐蔽佛龛中,为何他又留下了警示之言呢?溥杰觉得,这可能是乾隆帝在为父亲雍正帝赎罪,密诏是乾隆替父亲感到愧疚时所留。
《清史稿胤祀传》中记载,四十多岁的乾隆曾颁布一道圣旨,通过这道圣旨就能证明,知道叔叔被父亲伤害经过的乾隆,是很同情胤祀和胤禟的。旨意中写道:圣祖仁皇帝第八子胤祀、第九子胤禟结党乱政,罪皆自取。皇考曾责其削籍改名,以示羞辱。但就胤祀、胤禟二人本心而言,窥窃大位乃是身份所逼,二人皆乃坦诚之人。
皇考荣登大宝后,胤祀、胤禟二人却因怨生恨进而对皇父进行诽谤,行事骄蛮有之,但绝无悖逆的实际行动。皇考(雍正)晚年,总是和朕提及此事。当时皇考面带悔意言道:如果当年不是因为二人诽谤的言语而一时气愤,必不会伤及兄弟。时至今日朕(乾隆)已年满四十三岁,此事干系重大,若不言明,后世子孙必会妄自揣测皇考的为人。
朕今日特降旨,恢复胤祀和胤禟的本来姓氏,将二人再次收入皇室玉牒。如此做全是因为皇考的悔过之情,仁心所致,想必如此做才能告慰皇考的在天之灵(编者翻译了一下)。
通过乾隆帝所留的这道圣旨,便可知当年的雍正帝确实违背过康熙帝的遗愿,逼死了两个弟弟:胤祀和胤禟。乾隆之所以恢复胤祀和胤禟的原名,并将二人重新收入皇家玉牒,是因为晚年的雍正对伤害胤祀和胤禟之事,有过悔过之情。随之心怀内疚的雍正,就经常向乾隆提及此事。最终被父亲叮嘱,也很同情两位叔叔的乾隆,便找了一个恰当的时机,恢复了叔叔们的原名,并将二人重新收入皇家玉牒
乾隆帝之所以在隐蔽佛龛中留下密诏,一是因为养心殿佛龛内的密诏只有大清后来的皇帝才能发现,也只有后来的大清皇帝才有资格知道胤祀、胤禟两兄弟被雍正所伤的真相。但因为父遮丑的心理作祟,乾隆也是不希望后世子孙打开密诏的。随之他便在密诏上留下了一段警示后代子孙的话,可见留下密诏时的乾隆心理也是极为矛盾的。晚年的乾隆帝为了彰显胸怀,可是赦免了不少雍正朝的戴罪之人。
雍正帝批示奏折很认真,有的还很睿智幽默,读来令人发笑。如有个官员犯了罪,在狱中给雍正写悔过书,以期得到赦免,内有“辜负天恩,羞惧交并”两句话。雍正在一旁批道:“知道你害怕得要死,不过羞愧与否倒不一定(知汝惧死实甚,然羞则未也)。”有一次宫里传召一个戏班子,欲在宫中搭台唱戏,有个御史认为此举有失体统,力谏不可以,而且还很固执地一连上了三次奏折。最后雍正不耐烦了,在奏折上批道:“你想沽名钓誉,有这三个折子就够了,如果再敢啰嗦,要你的小命(尔欲沽名,三折足矣。若再琐渎,必杀尔)。”
?
雍正杀弟之谜 康熙皇帝的第八子胤祀、第九子胤(礻+唐)究竟因何而死,一直是清史上的一桩悬案。有的说他俩是被康熙皇帝幽禁而死,也有的说他俩是被雍正指使人暗中杀害的。但是,无论以何作为历史的定论,始终难以找出确凿的第一手证据。 康熙皇帝晚年,众多皇子争夺帝位,握有重权的胤祀、胤(礻+唐)是雍正的主要政敌,在雍正登基不久先后暴毙,皇室黑幕重重,无人胆敢探知真相。史书并非没有记载,但却用了曲笔,又使这一疑案掩在了浓重的疑云之中。 真相终于大白。贾英华在《末代皇弟溥杰传》中写到:溥仪与溥杰当年在宫中嬉戏,偶然在养心殿东厢房佛龛里发现了乾隆皇帝的一件遗诏——“后世如有开启者,便不是我的子孙”! “打开,看……”溥仪一句“圣旨”,雍正杀弟的密诏被溥杰亲手展开,弟兄二人顿时大惊失色。这份密诏证明了雍正确系元凶。乾隆之所以将这一密诏严密包藏起来,并另写了遗诏,显然是出于“子为父隐”的考虑。但他后来又选择适当的时机,为两位叔叔做了平反昭雪,实为政治家的深谋远虑。
雍正是历史最勤奋的皇帝,虽然在他继位的时候,清朝的内部腐败不堪,并且国库空虚,但是在他上位后,进行改革,并实行新政,不仅减轻了百姓的负担,还让国库充盈起来。因为雍正对“九子夺嫡”有很深的感触,所以为了避免悲剧再次发生,就制定“秘密立储法”。为了避免自己突发意外,所以事先就把继承人写在了传位密诏上,并一式两份。
雍正去世后,大臣们就准备找出放在“正大光明”匾后面的密诏,然后共同拆启,让新君上位。不过此时的张廷玉却找另外一份密诏。这份密诏只有鄂尔泰和张廷玉知道。因此就对这些大臣说:“大行皇帝因传位大事亲书密旨,曾示我二人,外此无有知者。此旨收藏宫中,应急请出以正大统。”
原来这份密诏除了写清楚谁是新君外,还提到了四个人,分别是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张廷玉、鄂尔泰。应该是借着密诏告诉新君以及朝廷的大臣,这四位是辅政大臣。而雍正为了拉拢鄂尔泰和张廷玉,还把这个密诏给二人看过并说“将来二臣着配享太庙,以昭恩礼。”
事实证明帝王的话并不可信,因为乾隆继位后,虽然遵照遗命,任命这四位为辅政大臣,但是没过多久就对鄂尔泰和张廷玉这两人进行严厉的打击,其下场也是悲惨的。如果张廷玉是知道会有这样的结局,说不定就不会把这份密诏找出来了。
根据溥仪的口述。慈安太后在咸丰帝驾崩前得到一份密诏,凭密诏可诛杀慈禧,不料呗慈禧获知,慈禧百般讨好慈安,慈安被慈禧的假象蒙蔽,当着慈禧的面将密诏烧毁。一次慈安身染小疾,慈禧派人送去一副药,慈安当晚就暴病而亡。故由此推断慈安太后的猝然崩逝与慈禧有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224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