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魏国有一个名叫卢毓的人,他为人忠厚,学识渊博,于是魏明帝便把他提拔为侍中。
卢毓在职三年,对魏明帝提出过很多好的建议。后来,魏明帝就提拔他做了吏部尚书。接着,魏明帝要卢毓推荐一个与他自己差不多的人来接替侍中的职务,卢毓推荐了郑冲。魏明帝表示他很了解郑冲这个人,让卢毓重新推举一个。卢毓便推举了阮武和孙邕二人,魏明帝就选择了孙邕担任侍中。有一次,魏明帝告诉卢毓,选拔人才,不要只看那些有名声的,名气不过像在地上画的饼一样,是不能吃的。卢毓则建议魏明帝对他们进行考核,看他们是否真有才学。魏明帝采纳了卢毓的意见,下令制定考试法,用推荐和考试相结合的办法录用人才,这个办法也受到了人们的称赞。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用画饼充饥来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或用来欺骗别人。
转载声明:感谢您对不回头网的支持,读史使人明智,以史观今,让我们通过历史中一个个的典故故事去了解历史。喜欢的朋友欢迎转载画饼充饥的故事是什么
曹睿是三国时代魏国的第二代君王。他有个最亲信的大臣,名叫卢毓(yu)。《后汉书·卢毓传》载,有一次曹睿想找一个适当的人当“中书郎”,便请卢毓推荐,并且告诉他,千万别推荐徒有虚名的人:“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选拔人才不要单凭他有名声,名声好比画在地上的饼,没法吃的!)”
从曹睿的这句话,后来就产生了“画饼充饥”这句成语。
⑴ 简述画饼充饥的故事
三国时候,魏国有个人叫卢毓。他十岁就成了孤儿,两个哥哥又先后去世。在兵回荒马乱中,他辛勤努答力养活著寡嫂和侄儿,日子过得很艰难。他的为人和学问受到了人们的称赞。后来卢毓做了官。他为官清正,任职三年多,提出了不少好建议,魏明皇帝很信任他。
那时选拔官吏,一般是凭人推荐,而推荐者往往只推荐有名的人物,这些名人多数只重清谈,不务实际,互相吹捧,因此魏明帝很不满意。在选拔中书郎时,魏明帝就下令说:"这次选拔,要由卢毓来推荐。选拔的人不要只看名声。名声就像在地上画个饼一样,其实是不能吃的啊!"
(1)画饼充饥寓言故事图片扩展阅读:
【解释】充饥:解除饥饿;画个饼来解除饥饿。比喻空有虚名,不实用,也比喻以空想来 *** 。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卢毓传》:“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
【用法】连动式;作主语、谓语、宾语;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或欺骗别人。
【示例】宋·李清照《打马赋》:“说梅止渴,稍苏奔竞之心;画饼充饥,少谢腾骧之志。”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王娇鸾百年长恨》:“虽然不曾定个来期,也当~,望梅止渴。”
【近义词】望梅止渴、指雁为羹、无济于事
【反义词】名副其实
⑵ 画饼充饥是不是寓言故事
“画饼充饥”是中国古代一个成语寓言故事。
【读音】 huà bǐng chōng jī
【解释】充饥:解除饥饿;画个饼来解除饥饿。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画的意思就是用一个物体来表示另一个物体,充饥就是用一个你有的当做是你想要而又没有的。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卢毓传》:“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
【典故】
“画饼充饥”和另一句成语“望梅止渴”,不但含义相仿,而且在字面上也对仗工整。更有一点巧合:“望梅止渴”的故事出自曹操,“画饼充饥”这句话却出于曹操的孙子曹睿。 曹睿是三国时代魏国的第二代君王。他有个最亲信的大臣,名叫卢毓(yu)。《后汉书·卢毓传》记载,有一次曹睿想找一个适当的人当“中书郎”,便请卢毓推荐,并且告诉他,千万别推荐徒有虚名的人:“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选拔人才不要单凭他有名声,名声好比画在地上的饼,没法吃的!)”
从曹睿的这句话,后来就产生了“画饼充饥”这句成语。唐朝李商隐在他的《咏怀诗》中,引用过“画饼”一语,说:“官衔同画饼,面貌乏凝脂。”宋朝苏轼的《二王书跋》也引用过这句话:“画地为饼未必似,要令痴儿出馋水。”《传灯录》也有此语:“画饼不可充饥。”
“画饼充饥”和“望梅止渴”,都是虚而无实,用空想来安慰自己的意思。
【近义词】望梅止渴、指雁为羹、无济于事
【反义词】名副其实
⑶ 爸爸画饼充饥的寓言故事怎么讲
画饼充饥”和另一句成语“望梅止渴”,不但含义相仿,而且在字面上也对仗工整。更有一点巧合:“望梅止渴”的故事出自曹操,“画饼充饥”这句话却出于曹操的孙子曹睿。 曹睿是三国时代魏国的第二代君王。他有个最亲信的大臣,名叫卢毓(yu)。《后汉书·卢毓传》载,有一次曹睿想找一个适当的人当“中书郎”,便请卢毓推荐,并且告诉他,千万别推荐徒有虚名的人:“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选拔人才不要单凭他有名声,名声好比画在地上的饼,没法吃的!)”
从曹睿的这句话,后来就产生了“画饼充饥”这句成语。唐朝李商隐在他的《咏怀诗》中,引用过“画饼”一语,说:“官衔同画饼,面貌乏凝脂。”宋朝苏轼的《二王书跋》也引用过这句话:“画地为饼未必似,要令痴儿出馋水。”《传灯录》也有此语:“画饼不可充饥。”
“画饼充饥”和“望梅止渴”,都是虚而无实,用空想来安慰自己的意思。
画饼充饥的成语故事
话说,乾隆皇帝早朝已罢,群臣纷纷散去,乾隆独把刘庸留下,对他说:“今日无事,我想和刘爱卿到正阳门以观街景。”君臣说罢,换了朝服,轻装简从,登上了正阳门。时值初秋,天高云淡,鸽铃阵阵,不远处人流熙熙攘攘。乾隆一笑,计上心来:“刘爱卿,听说你读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你看看下边的人,来来去去,你能数得过来有多少人吗?”刘庸稍加思索后答道:“依臣看,城下来去人虽多,只用二字便可概括。”乾隆捻须问道:“哪二字?”刘庸答:“名利。”乾隆听罢,抚掌笑道:“爱卿可比齐之宴婴也!”
这个故事虽然是传说,但它却说明了:人的生存不是为了名就是为了利,因此刘庸把熙熙攘攘的人群归纳为只有名、利二人,他的这种见解乾隆皇帝是接受的,然而在历史上也有淡泊名利的人物,那可能就是陶渊明了。东晋时代的陶渊明虽然诗文具佳,但是官做的并不大,仅是个蓬泽县的小县令。一日,他正在读书,有人通知他:上级到蓬泽县视察,请他去迎候。陶渊明久闻这位上司为官不正,不愿曲意奉承,可又不能不去。于是,他穿着便服去迎候。县衙的人提醒他:“迎候上差须穿朝服。”陶渊明闻之,勃然变色,嘴里嘟嘟囔囔地说:“哪有那么多的繁文缛节?为了这五斗米的官俸,还得伺候为官不正的人,我不干了!”于是,弃官回乡,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哉安闲的生活。过了一段时间,他忽然悟到:如果我没有做官的经历,意味着我没有了生活的来源,家无斗室可居,外无富有之亲眷,而自己手无缚鸡之力,肩无挑担之能,饭从何来?衣从何来?穷困潦倒,还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逸致吗?
有知识的人,尤其是诗人都富于幻想,现实中的生活:战乱、民不聊生,教育了陶渊明,明白了他原来的想法和现实生活相去甚远,为了补救、为了给善良的人们带来一些希望,他创作了那篇脍炙人口的《桃花源记》:阡陌交通、鸡犬之声相闻、百姓安居乐业的世外桃源。这篇文章之所以千百年来,长诵不衰,不只是他的文辞华美,而是还因为作者的想象力正是普通人梦境当中追求的生活。当然,这种乌托邦式的想象和‘画饼充饥’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只能起到精神医疗的作用。
呜呼:
世人羞言名和利,画饼如何能充饥?
清高也要有限度,甘为民众做嫁衣。
⑷ 寓言故事《画饼充饥》讲了什么道理
画饼充饥的寓言故事
三国时候,魏国有个人叫卢毓。他十岁就成了孤儿,两个哥哥又先后去世。在兵荒马乱中,他辛勤努力养活著寡嫂和侄儿,日子过得很是艰难。但他的为人和学问受到了人们的称赞。
后来卢毓做了官。他为官清正,任职三年多,提出了不少好建议,魏明皇帝很信任他,于是他受到器重,升为侍中、中书郎。
那时选拔官吏,一般是凭人推荐,而推荐者往往只推荐有名的人物,这些名人多数只重清谈,不务实际,互相吹捧,因此魏明帝很不满意。在选拔中书郎时,魏明帝就下令说:"这次选拔,要由卢毓来推荐。选拔的人不要只看名声。名声就像在地上画个饼一样,其实是不能吃的啊!"
画饼充饥成语解释
充饥:解除饥饿;画个饼来解除饥饿。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画的意思就是用一个物体来表示另一个物体,充饥就是用一个你有的当做是你想要而又没有的。
画饼充饥成语出处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卢毓传》:“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
画饼充饥相关故事
话说, 乾隆皇帝早朝已罢,群臣纷纷散去,乾隆独把 刘墉留下,对他说:“今日无事,我想和刘爱卿到正阳门以观街景。”君臣说罢,换了朝服, 轻装简从,登上了正阳门。时值初秋,天高云淡,鸽铃阵阵,不远处人流熙熙攘攘。乾隆一笑, 计上心来:“刘爱卿,听说你读书 一目十行,过目成诵,你看看下边的人,来来去去,你能数得过来有多少人吗?”刘庸稍加思索后答道:“依臣看,城下来去人虽多,只用二字便可概括。”乾隆捻须问道:“哪二字?”刘庸答:“名利。”乾隆听罢,抚掌笑道:“爱卿可比齐之宴婴也!”
这个故事虽然是传说,但它却说明了:人的生存不是为了名就是为了利,因此 刘墉把熙熙攘攘的人群归纳为只有名、利二人,他的这种见解乾隆皇帝是接受的,然而在历史上也有淡泊名利的人物,那可能就是 陶渊明了。东晋时代的陶渊明虽然诗文具佳,但是官做的并不大,仅是个蓬泽县的小县令。一日,他正在读书,有人通知他:上级到蓬泽县视察,请他去迎候。陶渊明久闻这位上司为官不正,不愿曲意奉承,可又不能不去。于是,他穿着便服去迎候。县衙的人提醒他:“迎候上差须穿朝服。”陶渊明闻之,勃然变色,嘴里 嘟嘟囔囔地说:“哪有那么多的 繁文缛节?为了这五斗米的 官俸,还得伺候为官不正的人,我不干了!”于是,弃官回乡,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哉安闲的生活。过了一段时间,他忽然悟到:如果我没有做官的经历,意味着我没有了生活的来源,家无斗室可居,外无富有之亲眷,而自己手无缚鸡之力,肩无挑担之能,饭从何来?衣从何来?穷困潦倒,还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逸致吗?
有知识的人,尤其是诗人都富于幻想,现实中的生活:战乱、民不聊生,教育了陶渊明,明白了他原来的想法和现实生活相去甚远,为了补救、为了给善良的人们带来一些希望,他创作了那篇脍炙人口的《 桃花源记》:阡陌交通、鸡犬之声相闻、百姓安居乐业的世外桃源。这篇文章之所以千百年来,长诵不衰,不只是他的文辞华美,而是还因为作者的想象力正是普通人梦境当中追求的生活。当然,这种乌托邦式的想象和‘画饼充饥’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只能起到精神医疗的作用。
呜呼:
“世人羞言名和利,画饼如何能充饥?
清高也要有限度,甘为民众做嫁衣。”
上一篇
|
下一篇
收藏
复制链接
相关推荐
奇幻类中国神话好看寓言故事
中国寓言|10-17
⑸ 画饼充饥寓言故事和寓意
有一个穷画家,没钱买吃的了,见有卖饼的,他饿了,便自己画了一个饼子,照着看一口吃一口。
⑹ 画饼充饥讲了一件什么寓言故事
三国时候,魏国有个人叫卢毓。他十岁就成了孤儿,两个哥哥又先后去世。在兵荒马乱中,他辛勤努力养活着寡嫂和侄儿,日子过得很艰难。他的为人和学问受到了人们的称赞。
后来卢毓做了官。他为官清正,任职三年多,提出了不少好建议,魏明皇帝很信任他。
那时选拔官吏,一般是凭人推荐,而推荐者往往只推荐有名的人物,这些名人多数只重清谈,不务实际,互相吹捧,因此魏明帝很不满意。在选拔中书郎时,魏明帝就下令说:“这次选拔,要由卢毓来推荐。选拔的人不要只看名声。名声就像在地上画个饼一样,其实是不能吃的啊!”
“画饼充饥"的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中产生的。现在往往用来比喻用空想来作自我安慰,或者用来说明虚名是没有实际用处的。还有个成语"望梅止渴”,魏文帝采纳了卢毓的意见,下令制定考试法。
成语画饼充饥就来自于皇帝所说的话。一开始,它指有名声而没本领。后来,人们用它来比喻以不切实际的空想来满足自己。
(6)画饼充饥寓言故事图片扩展阅读:
出处《后汉书·卢毓传》,有一次曹睿想找一个适当的人当“中书郎”,便请卢毓推荐,并且告诉他,千万别推荐徒有虚名的人:“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注释:选拔人才不要单凭他有名声,名声好比画在地上的饼,没法吃的!)”。
成语“画饼充饥”是指画个饼来解除饥饿。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特别是用来欺骗别人。
【汉字】画饼充饥
【读音】 huà bǐng chōng jī
【解释】充饥:解除饥饿;画个饼来解除饥饿。比喻空有虚名,不实用,也比喻以空想来 *** 。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卢毓传》:“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
【用法】连动式;作主语、谓语、宾语;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或欺骗别人。
【近义词】望梅止渴、指雁为羹、无济于事
【反义词】名副其实
【谜语】饼干图
【英文】feed on illusions
⑺ 画饼充饥寓言故事及寓意
曹睿是三国时代来魏国的第二自代君王。他有个最亲信的大臣,名叫卢毓(yu)。《后汉书·卢毓传》载,有一次曹睿想找一个适当的人当“中书郎”,便请卢毓推荐,并且告诉他,千万别推荐徒有虚名的人:“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选拔人才不要单凭他有名声,名声好比画在地上的饼,没法吃的!)”
从曹睿的这句话,后来就产生了“画饼充饥”这句成语。 用虚幻来填饱现实,空有幻想,且不切实际。
⑻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中的《画饼充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语出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卢毓传》:“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版啖也。”
释义: 画的权意思就是用一个物体来表示另一个物体,充饥就是用一个你有的当做是你想要而又没有的。画个饼来解除饥饿。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
典故:
三国时期,有一个人叫卢毓,在魏国做官,由于他为魏文帝曹丕出了许多好主意,因此,受到朝廷器重,升为侍中、中书郎。
一次,魏文帝对卢毓说:"国家能不能得到有才能的人,关键就在你了。选拔人才,不要取那些有名声的,名气不过是在地上画一个饼,不能吃的。"
卢毓回答说:"靠名声是不可能衡量才能的人,但是,可以发现一般的人才。由于修养高,行为好,而有名的,是不应该厌恶他们。我以为主要的是对他们进行考核,看他们是否真有才学。现在废除了考试法,全靠名誉提升或降职,所以真伪难辩,虚实混淆。"
⑼ 画饼充饥的寓言故事缩减版不多于50个字
“画饼充饥”画个饼来解除饥饿。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特别是用来欺骗别人。
画饼充饥的解释 拼音: hu? bǐng chōng jī
典故出处: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卢毓传》
解释意思: 画个饼来解饿。比喻徒有虚名而于实际无补。也比嗡用空想来自我安慰。
画饼充饥的成语故事
卢毓是三国时魏国的大臣,他年幼孤苦,10岁时父母双亡,两位哥哥又先后在战乱中丧生,他不仅要拼命干活养活自己,还要照顾守寡的嫂子和年幼的侄儿。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怨天尤人,仍然努力上进,他总是利用空闲的时光发奋读书,终于成为很有学问的人。
后来卢毓到朝廷做了官,他为官清廉,受到魏明帝的赏识,提升得很快,成为明帝身边的心腹重臣。
在卢毓升任吏部尚书后,他原来担任的中书郎一职需要选人补匕=,魏明帝就把这个权利交给了他,并对他说:?选拔人才的时候,千万不要单凭名望,选那些徒有虚名而毫无才干的人,名与就好比画在地上的饼,能看到却不能充饥。?然后又语重心长地说:?朝廷是否能选拔到人才,关键就看你了。?
卢毓有一点不同意见,便对明帝说:?陛下说得很对,要选拔优秀的人才是不能单看名声,但臣以为,名气有时也能反映一些实际的情况,名声不是衡量人是否有才能的标准,但它却可以让我们发现一般的人才,所以根据名气来挑选一般的人才,还是可行的。如果是修养好,德行好,并因此而出名的,我们不能一概排斥他们。为此,请陛下也不要一听是有名气的人就讨厌,臣以为应该对他们加以考核,这样才能知道谁才是有真才实学的人,排除那些有名无实或无名也无实的人。现在废除了考核法,全靠名声委以官职,才导致真伪难辨、虚实相混的局面,这也是您讨厌名声的原因啊!?
魏明帝认为卢毓的话十分有理,便接受了他的建议,制定考核官员的法则。
画饼充饥的造句
1) 成大事者,应心怀天下,岂不知多少穷苦百姓只能画饼充饥,食不果腹.
2) 成语"画饼充饥"就来自于皇帝所说的话。
3) 画饼充饥无法解决问题,让我们立即行动吧!
4) 鸾拆书看了,虽然不曾定个来期,也当画饼充饥,望梅止渴。
5) 这种做法无异于指天射鱼,画饼充饥,丝毫不能解决问题。
6) 他青梅在手诗细哦,逗春心一点蹉跎。小生待画饼充饥,小姐似望梅止渴。汤显祖
7) 能源至上的各种论调将比比皆是:要不了多长时间,就会有一个政治大党放弃微弱的环保共识,转而画饼充饥,企望一个该党不可能带给大众的石油聚宝盆。
8) 外出消费,实在太贵,想要实惠,自己筹备;买点肉类,肉价横飞;买些菜类,价格翻倍;钱包太扁,只能来碗泡面;面价也提,只好画饼充饥!
9) 公司的改革不能画饼充饥,必须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
10) 这类改革可能只是画饼充饥而已。
11) 望梅止渴,画饼充饥,这都是权宜之计。
12) 你只知空谈理想而不去实践,不过是画饼充饥罢了!
13) 你的成绩虽不能肯定能考上好学校,但也当画饼充饥,望梅止渴。
14) 不切实际的空想犹如画饼充饥,于事无补。
15) 后来人们就用"画饼充饥"这个成语比喻用幻想抚慰自己,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16) 对那种不讲实际画饼充饥的想法,我们必须反对。
17) 小生待画饼充饥,小姐似望梅止渴。
18) 他的承诺只是画饼充饥,你可别上当啊!
19) 只知空谈理想而不去实践,不过是画饼充饥罢了。
20) 后来人们就用"画饼充饥"这个成语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看了画饼充饥故事内容的人也喜欢:
1. 画饼充饥的主人公是谁
2. 画饼充饥的典故
3. 超级简短的成语故事3个
4. 成语故事大全 四字成语4个
画饼充饥的故事简述如下。
1、三国时候,魏国有个人叫卢毓。他十岁就成了孤儿,两个哥哥又先后去世。在兵荒马乱中,他辛勤努力养活著寡嫂和侄儿,日子过得很艰难。他的为人和学问受到了人们的称赞。后来卢毓做了官。他为官清正,任职三年多,提出了不少好建议,魏明皇帝很信任他。
2、那时选拔官吏,一般是凭人推荐,而推荐者往往只推荐有名的人物,这些名人多数只重清谈,不务实际,互相吹捧,因此魏明帝很不满意。在选拔中书郎时,魏明帝就下令说:这次选拔,要由卢毓来推荐。选拔的人不要只看名声。名声就像在地上画个饼一样,其实是不能吃的啊!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22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徐晃简介
下一篇: 江东猛虎孙坚是怎么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