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曹操生性多疑狡诈,为何还有那么多人死心跟随

以史为鉴 2023-06-24 12:09:29

曹操生性多疑狡诈,为何还有那么多人死心跟随

三国时代是群雄并出的时代,出来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比如刘备,比如曹操,比如孙权,诸葛亮,关羽等等,因为《三国演义》,这些人物大家已经耳熟能详了,这里着重说一下曹操,这个个褒贬不一的人物,在京剧脸谱中,把曹操给设定为白脸,所以,人们都说他是盛世奸雄,也有人说是乱世枭雄,反正枭雄和奸雄只差一个字,虽然曹操生性多疑,为人奸诈,但他总的来说是英雄人物是不用怀疑的。也可以说,曹操的雄才大略无人能及,但从笼络人才这一块,孙权和刘备望尘莫及,虽然刘备三顾茅庐得了诸葛亮,但比起来曹操麾下人才济济的贤臣良将来说,还相差很远。

这一点是让我们深思的,当时的情形是“良禽择木而栖”,如果按这个理论,那曹操无疑就是一个良木,有人摇头,说他不是良木,可为什么这么多人都要效忠,或者跟谁曹操呢?这是值得写下来的问题。三国中,各位国主各有特色,刘备是以显得著称,而且是汉室的后人,孙权以谦卑著称,他始终放低身价,可到了曹操这里就不一样了,他是以“狭天子令诸侯”的姿态示人,可天下名士都奔曹操而来,说来奇怪不奇怪。

应该说,曹操的起家是十分艰难的,经历过逃亡,失败,再逃亡,几次差点丧命,终于有了机会,在镇压黄巾军时候,大显身手,然后又讨伐董卓,从而开始了争霸的行列。曹操的多疑是出了名的,最能说明他多疑的是他杀吕伯的事儿,另外他对手下也是很凶狠的,可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武将谋臣愿意忠心跟着曹操走,比如张辽等降将,愿意为曹操效忠,浴血疆场,东荡西杀,比如大将庞德,被关羽俘获死不投降,被关羽斩杀,比如典韦,比如廖化等等,他们都曹操的死忠粉丝,绝无二心的那种,可曹操是这样的人,大将又为什么会如此忠心呢?想起来也是有这么几个原因。

其一,曹操不的跟谁都多疑的,他是有真凭实据才杀人的,比如,对才华横溢的杨修,他是欣赏有加的,尽管他识破了自己的伎俩,曹操还是能够忍下来,可他发现杨修参与自己家里的立嫡之争时候,不能忍了,因为这是什么概念,他最清楚不过了,这是要自己的子女内斗啊,心肠何等不好,于是,找了个机会把杨修给杀了,这个原因就无可厚非了,参与嫡系的斗争历来是皇家,或者说的王家最忌讳的事情,这样说来,杨修是咎由自取了。还有一个,曹操杀了孔融,这个原因也很广大,就是孔融阻碍了自己的命令的实施,也就是说,破坏了自己的命令的执行,这对主人来说不能忍,还有杀了许攸是因为他贬低自己,这个属于欺主的行为,不能忍,如此种种,曹操也不是滥杀无辜的人,几乎都是有凭有据的处决,很让人服气。而大家有没有发现,曹操所杀的大多数是文人,武将很少杀之,这也就是说,文臣的思想比较活跃,容易出乱,而武将则不一样。

这里杨修要多说一些了,曹操最忌讳别人忘记揣测自己的心思,当他发现杨修的一些行为是在揣测自己的时候,曹操暴怒, 当时正准备立谁为储君而吵得不可开交,已经形成了以曹丕和曹植兄弟俩为核心的两派之争。

按照曹操强势的性格,本来他是不会容忍两派之争的出现的,但是曹操本人也在纠结自己的两个儿子都非常优秀,各有所长,他究竟该让谁做自己的继承人呢? 得说杨修和曹植很好,他自然是要扶持曹植的,于是,不管在公共场合和私下里,说曹植的好,这也无可厚非,可杨修过分的是串联,曹操最不想让别人掺和家里的事儿,深思熟虑后,做出了让曹丕接班的决定,曹操自然担心杨修说三道四,于是乎就那样把他给收拾了。

其二,做为一个接触的军事家,多疑是必须的,如果不疑,那才是脑袋有问题,所谓,兵者,诡道也,说是就是有疑虑才能把策略考虑清楚,大家都知道,战场上的事情是瞬息万变的,稍有不慎则会成为完败的那一个,所以,疑有不疑无,想想看要想争夺天下,不疑虑怎么行呢!

第三条就是曹操用人很有智慧的,他笼络人心的水平几乎无人能比,比如北争乌桓,西征张绣,都是以笼络人心为上策的,所以,收了很多降将,比如张辽等等,开始时候曹操比较薄弱的,在曹操这里的文臣武将,都想给自己找退路,就跟袁绍书信,官渡之战胜利后,曹操得了这些书信,这些人吓坏了,可曹操一封信都没看,当众烧了这些书信,大家把心放到了肚子里。这中高级方法,是别人真的不具备的。

还有一点,就是任人唯贤,有能力的,不管是降将,还是投奔过来的,都给建功立业的机会,象张辽张郃典韦庞德等都被曹操重用,这一点让过来投奔曹操的人都觉得自己有机会,也是,如果有能力,在曹操这里是绝对不会被埋没的。这也成为大家投奔曹操这里来的主要理由。

总之,曹操虽然奸诈,虽然阴险,但他所具备的,别人真的不具备,这就是他聚拢人才的法宝。

曹操那么阴险狡诈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帮他,投靠他?

  1、曹操非常善于用人。

  古往今来,单就“用人之道”来说,中国历史上能与曹操媲美者,仅有刘邦、成吉思汗、毛泽东等寥寥数人而已。

  曹操的用人之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说得清楚的。《易中天品三国》中用了《海纳百川》、《天下归心》两章,专门说曹操的用人之道。有兴趣可以去看看。

  《三国志?武帝纪》的最后一段话说:“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大。太祖运筹演谋,鞭达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娇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这段话,是陈寿对曹操的总体评价。从这个评语不难看出,战胜袁绍,是曹操一生中最大成功;而曹操能够成功,又因为他精于谋略和善于用人。可见,用人之道,是曹操成功之道的核心内容。

  曹操确实会用人。我们甚至可以用这样八句话来概括他的用人之术:一,真心实意,以情感人;二,推心置腹,以诚待人;三,开诚布公, 以理服人;四,言行一致,以信取人;五,令行禁止,以法制人;六,设身处地,以宽容人;七,扬人责己,以功归人;八,论功行赏,以奖励人。

  2、曹操确实非常狡诈,但很有凝聚力

  曹操的生性是很狡诈的。这一点楼主说得没有错。

  所谓“少机警,有权数”,不过是史家比较委婉客气的说法,说穿了就是狡诈。何况曹操又是带兵打仗的人,兵不厌诈。战场上用诡计,官场上用权谋,不过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的家常便饭,没什么希罕,也并不丢人,谁都这么做,只不过敌方叫“狡猾奸诈”,己方叫“足智多谋”、“出奇制胜”罢了。曹操的聪明之处,在于他知道什么时候该说假话,什么时候该说真话。尊奉天子,维护汉室,不过买政治股,打正统牌,不妨做秀,也难免敷衍。和智士谋臣说话,因为双方都是聪明人,如果耍小聪明使小心眼,就很容易被对方看穿而失去信任,那可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了,反倒不如实话实说。曹操很能把握这个尺寸。惟其如此,他才能和谋士们同心同德,也才有了凝聚力。

  曹操具有凝聚力,还因为他有亲和力;而他具有亲和力,又与他的性格有关。曹操是个性情中人,平时也很随和。他喜欢开玩笑,常常正经事也用玩笑话说。这种性格,对他的事业很有帮助。搞政治的人,太一本正经其实不好。不是让人觉得城府太深,不可信;便是让人觉得不通人情,不可近。最好是办事严肃认真,平时洒脱随和,原则问题寸步不让,鸡毛蒜皮马马虎虎,既有领袖的威望威严,又有人情味,幽默感。这样的人,最能得人衷心的爱戴和拥护。曹操便正是 这样的人。

  曹操是很有深沉的,郭嘉就说他是“外易简而内机明”。曹操的深沉,还表现在他识人之准,用心之深。曹操是很有心计的。表面上,他可以和你握手言欢,可以和你嘻嘻哈哈,但他无时无刻不在观察你,而且入骨三分。袁术那么气焰嚣张,袁绍那么不可一世,曹操都不放在眼里,但对于那个先前卖草鞋、此刻又寄人篱下的刘备,却另眼相看。尽管刘表在他手下时始终韬光养晦,装聋作哑,曹操还是一眼看穿:“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吓得刘备当场就掉了筷子。

  曹操就具有大海一样的胸怀。正是这海洋的胸怀,吸引了众多的人才投向他的阵营。据有人统计,直到曹操去世为止,他的核心谋士、中重要谋士,以及各级掾属共有102人。其中重要的几位,在前期应该就是荀彧、荀攸、贾诩、郭嘉和程昱。值得注意的是,这几位几乎都是主动投奔曹操的,贾诩还捎上了一个张绣,荀彧和郭嘉则是从袁绍那里出走的。

  3、曹操的政治优势

  曹操另一个优势,那就是曹操将能够比谁都更为有利的网罗人才。他可以用中央政府的名义广纳贤良甚至招降纳叛,那些希望为国家效劳为天下出力的人,也只有到他的政府里来,才显得名正言顺光明正大。这也是刘备集团和孙权集团必须把他定位为“汉贼”,把曹操和汉室区别开来的原因之一。但不管怎么说,曹操在这方面要比他们便当。因为替皇帝效劳总比替诸侯效劳正当,而替皇帝效劳和替曹操效劳实在难以区分。至少,曹操可以用皇帝的名义和国家的俸禄为自己的人才加官进爵。官位是国家的,人才是自己的,曹操这笔生意做的合算。

  4、历史上的曹操与陈宫

  楼主说陈宫“就不搭理他,宁死也不帮他”,这个说法有问题。

  一、陈宫是在曹操手下做过官的。

  真实历史上,陈宫与曹操的相识没有什么戏剧性。什么“捉放曹”,都是虚构的。《三国志·魏书·吕布传》注引《典略》云:“陈宫字公台,东郡人也。刚直烈壮,少与海内知名之士皆相连结。及天下乱,始随太祖……”

  这就告诉我们:中平六年(189年)曹操潜返家乡时,陈宫根本不曾与他同行(什么吕伯奢事件,跟陈宫一点关系也没有);直到初平二年(191年)曹操任东郡太守时,陈宫才成为他的部下。

  陈宫与曹操的关系起初是很好的。初平三年(192年),兖州刺史刘岱被青州黄巾军杀死,济北相鲍信等迎曹操领兖州牧,使曹操有了一大块比较稳固的根据地,实力大为增强。这是曹操一生事业的一个重要起点。在这件事上,陈宫起了很大的作用。《武帝纪》注引《世语》云:

  (刘)岱既死,陈宫谓太祖曰:“州今无主,而王命断绝,宫请说州中,明府寻往牧之,资之以收天下,此霸王之业也。”宫说别驾、治中曰:“今天下分裂而州无主;曹东郡,命世之才也,若迎以牧州,必宁生民。”鲍信等亦谓之然。

  在这里,陈宫不仅积极建议曹操把兖州抓到手中,建立“霸王之业”,而且热心地说服兖州官吏去迎立曹操,并称曹操为“命世之才”。这时的他,对曹操可以说是忠心耿耿,倾心佩服。

  二、陈宫与曹操的分裂

  那么,陈宫是怎样离开曹操而跑到吕布手下的呢?当然不是因为他看穿了曹操的奸雄面目。当时,曹操以倡议讨伐董卓而名闻天下,又尚未挟天子以令诸侯,根本谈不上“篡逆” 二字;何况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智勇之士各为其主,一般也不会这样考虑问题。

  实际情况是:兴平元年(194年),曹操杀了前九江太守边让全家,“(边)让素有才名,由是兖州士大夫皆恐惧,陈宫性刚直壮烈,内亦自疑。”(《资治通鉴》卷六十一)
  这就是说,“刚直壮烈”的陈宫是因曹操随意杀害名士而对曹操产生了不满情绪。正好这时曹操第二次出兵徐州攻打陶谦,派陈宫驻守东郡,陈宫便趁机联合陈留太守张邈,共迎吕布为兖州牧。一时间,“郡县皆应”,曹操的地盘只剩下鄄城、东阿、范三个县,处境顿时恶化。陈宫这一手,确实把曹操整得恼火。

  三、陈宫与曹操的关系

  综观陈宫与曹操的关系,他虽然不是曹操的救命恩人,但确有大功于曹操;曹操呢,当初也很看重陈宫,连吕布的妻子都说:“昔曹氏待公台如赤子”(《三国志魏书吕布传》注引孙盛《魏氏春秋》);陈宫死后,“太祖待其家皆厚如初。”(《三国志魏书吕布传》注引鱼豢《典略》)至于陈宫后来背离曹操,二人已恩断义绝,就不好完全责怪曹操恩将仇报了。

  其次,从兴平元年夏陈宫投吕布到建安三年(198年)冬曹操灭吕布,在四年半的时间里,陈宫与吕布的关系并不那么亲密,这也不能完全归罪于吕布。确实,吕布是一个反复无常的不义之徒,又“无谋而多猜忌”(《三国志·魏书·吕布传》),在他的手下,任何谋士也休想建立刘备与诸葛亮那样的“鱼水相依”之情。不过,陈宫自己也有毛病。据《吕布传》注引《英雄记》,建安元年(196年)六月,吕布部将郝萌反布,乘夜攻之,被高顺、曹性所杀。事后曹性向吕布揭发,郝萌系受袁术策动,而“陈宫同谋”。当时,“宫在坐上,面赤,傍人悉觉之。”看来他确曾卷入此事。虽说“布以宫大将,不问”,但从此对陈宫是不会很放心的了。同时,陈宫与吕布的另一员大将高顺又素来不和。在这种情况下,当吕布困守下邳,处境艰危之际,对陈宫的几条妙计不能欣然采纳,而是犹豫不决,虽然要由吕布本人负主要责任,毕竟还是事出有因——因为他不敢放心大胆地把妻室托付给陈宫。所以,我们不必把陈宫看作对吕布一往情深,忠心不二,也不必过多斥责吕布太对不起陈宫。

  再次,陈宫被俘后,确实不像吕布那样软骨头,而是神色自如,只求速死。这倒不是因为他坚持正义的原则,决不向邪恶势力低头(事实上,吕布与曹操之间不过是军阀混战,吕布实在不比曹操好一点,而陈宫也从来没有向吕布提出过“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之类的政治纲领);而是因为他深知对不住曹操,出于“好马不吃回头草”的心理,不愿再媚颜降曹,所以他直截了当地说:“请出就戮,以明军法。”(《吕布传》注引《典略》)这种态度,比起只求苟且偷生的吕布来,确实还有一点大丈夫气概。

  这就是历史上的陈宫,一个有头脑、有个性的人物,一个与《演义》中的陈宫有若干联系又有明显区别的人物。

  4、总结:

  曹操的用人之道,非常高明,为人也非常有凝聚力,所以人才都愿意投靠他;而且他“奉天子以令不臣”,可以名正言顺地以政府的名义拉拢人才。

  曹操确实狡诈过人,但是对于政治家来说,不是缺点反而是优点;生活在乱世,这也是必须的。刘备、孙权同样狡诈,而且由于他们的弱小,使得他们必须比曹操更狡诈,刘备反客为主侵吞益州、孙权背信弃义袭夺荆州,不都是阴险狡诈吗?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三国演义中曹操生性多疑,大将为什么对他还都比较信任?

曹操虽然生性比较多疑,但首先他对自己手下的将领都是特别的偏爱,能够做到赏罚分明。其次就是曹操这个人对手下的人一向都是比较的大方,所以在后世也有很多人称曹操为?曹老板?,最后就是因为曹操这个人确实是特别的有才能,最起码在当时的几个军阀当中,曹操应该算是能够脱颖而出的。

曹操的多疑这一点是有目共睹的,你比如说当初在刺杀董卓不成以后,和陈宫逃跑的路上,由于自己多疑便杀掉了吕伯奢一家,这才有了?宁可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的名言。再比如曹操患有头疼病的时候,让名医华佗来进行医治,但当时的华佗主张做开颅手术,这时候曹操就觉得华佗根本没有安好心,竟然想要谋害自己的性命,于是恼羞成怒,直接把华佗给砍死了。

但曹操每次在打了大胜仗以后,都会带着自己心爱的将士们一起把酒言欢,而且还会赏赐给这些将士们很多的财富,实际上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这些将领们能够得到一些财富肯定也是非常开心的,毕竟这样可以补贴家用。而且那个时候很多的将领根本没有太多的爱国意识,其实就是谁给我好处我就跟着谁干,从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有奶便是娘?。

而且曹操也确实是比较偏爱自己的将领,你比如说当初为了得到关羽,甚至要把自己的心肝全部掏出来给关羽,每次在有好吃的或者是好玩的时候,首先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关羽。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曹操这个人确实是有两把刷子,带兵打仗也是非常有一套,这些将领如果跟着曹操干,那么在打仗的时候就能够减少自己战死沙场的概率,毕竟保命才是最重要的。

曹操生性多疑,为什么许攸一投靠就信。难道不怕有诈吗?

如果我们看三国的历史,就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中诈降计次数最多的就是曹操。从这个现象能够看出,曹操其实是一个对别人以诚相待的人。他的多疑,是经过多次欺骗给锻炼出来的。曹操是用多疑的外表,来掩盖自己坦诚的内心。

在战争年代,曹操就因为多次中计差点丢了性命。比如说在与吕布的作战中,在濮阳被城中的富户田氏所骗,险些烧死在城门。在对张绣的战争中,被张绣袭击,自己的大儿子曹昂和爱将典韦都死在宛城。在赤壁之战中,曹操中了黄盖的诈降计,大军被黄盖的一把火烧得精光。

所以说,曹操对投降的人都是采取坦诚相待,很多人都被他的态度感动,比如张辽、张郃、徐晃、许褚等人做了他的忠实部下。可是,这一点也容易被敌人钻空子,让曹操吃了不少的亏。

在官渡之战中,许攸投奔曹操,是曹操在官渡之战中能够反败为胜的关键。这一幕,也是十分精彩的情节。当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对峙,由于袁绍占据四州之地,兵多粮足。曹操和袁绍对峙对自己的形势十分不利。当时曹操已经很难支撑下去了,他想要撤回许都防守,被荀彧劝阻才坚持了下来。

在当时,由于形势不妙,曹操的统治区的很多人都逃去袁绍那里。而曹操手下里,也有很多人在暗中投靠了袁绍。在官渡之战胜利后,在袁绍的营帐中发现了一箱子曹操的部下和袁绍私通的信件。曹操命令把信件通通烧掉,说当时形势危急,连自己都不知道是否可以幸免,更不要说别人了。从这些细节我们就可以知道,曹操当时的形势是何等的困难。


而许攸的出现,给曹操带来了最后的希望。在许攸的指引下,曹操孤注一掷,亲自率领五千精锐袭击袁绍军队的屯粮重地乌巢。在一把火将袁绍的粮食化为灰烬后,袁绍军中的主力战将张郃、高览也投降了曹操。袁绍全军军心动摇,在曹操的攻击下大败。袁绍弃军而逃,剩下的军队投降曹操后被坑杀。官渡之战就此以袁绍军的大败而落下了帷幕。

我们知道,曹操作为一军统帅,对于敌方投降的人员要有所甄别。对于许攸这样的对方的重要人员,突然投奔自己,曹操居然毫不怀疑,对他言听计从,似乎有点让人感到疑惑。不过,我们从当时的情况来分析,一切就顺理成章了。

曹操生性多疑,获“滥杀无辜”之名,为何还有那么多人追随他呢?

 从古至今,任何一个做大事的成功人士,其身边都不缺乏很多谋臣志士。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朝代中,正是由于涌现出无数的名士名将,才使得每一个朝代都有其值得细细品味的名人轶事。而那个战事颇多的三国时代,更是如此。

三国鼎立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之后,无论哪个阵营,都有一定数量的谋臣相辅,但无论是从人数的数量还是从质量上看,曹魏都可以拿到第一名。当时的曹操帐下,谋士有郭嘉、贾诩、荀彧、苟攸、戏志才、司马懿、杨修等人,武将有五子良将、八虎骑等猛士。如此全明星阵容,无论放在哪个朝代,都是不可被打败的存在。

曹操

  不过,仔细想想。一代枭雄曹操虽成就霸业,但其生性多疑,为何却还有这么多名士名将愿意追随着他呢?五钱君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曹操出身不凡

  据《三国志》记载,曹操出生于宦官世家,其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在汉灵帝时官至太尉。因出身名门望族,曹操自幼就博览群书,尤其喜欢书法。这些为他后来的军事生涯打下了稳健的基础。而曹操早期的马仔,基本上就是曹氏及夏侯氏子弟们。在军队配备方面,曹操可谓占据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

《三国志》

第二、地域优势的压制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那时候,只有宗族子弟才有地方读书。因此,一般的学堂也是由各宗族势力所建,当时所建学堂大部分聚集在颍川或襄阳。而颍川正好位于曹操势力所覆盖的范围内,因此大部分身在颍川的贤能都被曹操所用,比如荀彧、郭嘉、陈群等人。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诸位要帮助我发现那些埋没在下层的人才,只要是有才能的就举荐出来,使我能得到并任用他们。?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210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