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古代的宗族体系中长子去世了,父亲会不会传位给次子

众妙之门 2023-06-24 11:47:04

古代的宗族体系中长子去世了,父亲会不会传位给次子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古代大家族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家族内斗常常会导致家族陷入衰弱,而争夺家产常常是家族内斗的主因。古代大户人家的男人一般都娶好几个妻妾,许多孩子都是同父异母,因为妻妾之间争宠或是其他原因,他们难免会互相仇视,这些面和心不和的兄弟若是争起了家产,造成的冲突对一个家族来说定是毁灭性的。

为了避免这样的内斗,古人发明了嫡长子继承制,规定只有嫡长子拥有最高的继承权,其余诸子只能分到家族一小部分的财富。嫡长子天生就比其他孩子高贵,其余孩子从小就对他有一种畏惧的心理,他的继承权得到家族内外所有人的肯定,没有人敢和他争家产,他在家族内有绝对的权威,这就从根本上避免了出现家族内斗的可能性。

正妻一般出身高贵,她生出的儿子叫嫡子,嫡子不仅得到家族内部的承认,还有母亲的强大家族做外援,所以地位难以动摇;小妾一般出身卑微,在名义上是男主人和正妻的奴婢,生出的儿子叫庶子,庶子在家族内没有地位,在家族外也没有外援。

嫡子可以继承比庶子更多的家产,而继承大部分家产的,只有嫡长子一人。很多人心里有个疑问,若古代大家族中的嫡长子英年早逝,在父亲之前去世了,这个家族该由谁继承呢?

这个问题不仅困扰着现代人,同时也困扰着古人。继承问题常常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梁武帝萧衍活到了八十多岁,成功熬死了自己的太子,他死前太子的儿子已经成年,照理该把位置传给嫡长孙。可梁武帝偏偏选择传给次子,结果其余诸子不服,导致发生了侯景之乱,梁朝在内乱中元气大伤,没过几年就灭亡了。

按照常理来说,嫡长子比父亲先走一步的话,若他的儿子们已经成年,就应该把家业传给嫡长孙;若他的儿子没有成年,就应该把家业传给嫡次子;若没有嫡子,就该把家业传给庶长子。

古代的继承法遵循立“嫡不立庶、立长不立幼”的原则,上述的情况只适用于皇室的继承,因为皇帝要对整个国家负责,不能立太小的孩子继位,怕有野心的人乘着皇帝年幼搞出乱子。民间的继承,一般都该用嫡系继承的原则。

古代是一个宗族社会,宗族生活占了一个人生活中的大部分。每个人都是自己宗族的一员,要对宗族承担许多义务,以及接受族长的管理,宗族之间的事务全部由族长负责,所以族长需要有被所有族人承认的血统,他的话族人才会听;如果总被族人质疑血统,那么这个族长就不能让大家心服口服,他的命令族人不会听,族长就名存实亡了,宗族也名存实亡了,这会导致宗族分裂。

举个例子,一个人背井离乡带着他的家人和后代去外地繁衍生息后,他就脱离了之前的宗族,成了一个新宗族的祖宗。他有三个儿子,他死后,大儿子家是大房,二儿子家是二房,三儿子家是三房;大儿子作为嫡长子,就继承了父亲的族长之位,成为大宗宗子,他的兄弟子侄在家族事务上都要接受他的管理,这代人去世后,大儿子的嫡长子继任大宗宗子,二儿子的嫡长子成了从属于大宗族的小宗族的族长;是小宗宗子……大宗宗子和小宗宗子都沿用嫡长子继承制。

若大儿子提前去世,他的嫡长子还年幼,二儿子也不能接替他大哥成为大宗宗子,否则的话二儿子的嫡长子继承的也是大宗宗子之位,那么二儿子的小宗就等于是绝嗣了;同时二儿子继承他大哥的大宗宗族,也代表大儿子绝嗣了,大儿子后代在宗族里的位置被二儿子占去了,就等于是被剔除了宗族……总之十分复杂,在民间若不沿用嫡长子继承制,那么宗族体系就会出现混乱,然后直接倒塌。

古代的宗族体系需要嫡长子继承制来维护,因为这两者本就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所以说:在古代的大家族中,即便是嫡长子在父亲前面去世了,父亲也该把家族传给嫡长孙,而不该传给次子,一般情况下都是这样。

在古代的大族人家里,假如长子去世了,长孙和次子谁的权利更大?

在古代,如果是普通的老百姓家庭,家里没有什么收入,没有什么财产,这样的话,后代谁的权力最大的问题,是不用特意考虑的,因为考虑了也没有什么意义。在这种普通老百姓家庭,讲的就是公平。从吃饭到穿衣,儿子们都要一样。就算是修的房屋,也要修成那种对称的式样。左边有什么,有几间房。右边也要有什么,有几间房。将来给儿子们留下的财产才叫做公平。

为什么要讲究公平了?因为古代的养老制度是“养儿防老,积谷防饥”。也就是说,养老得靠儿女。只有在财产分配上保持公平,才不会授人话柄。否则的话,儿子们将来肯定会说,你不是对谁谁谁很好吗?你不是偏爱谁谁谁吗?好啊,那就让谁谁谁来养你吧。如果实在子女太多,实在没有什么给子女的,在这种情况下,老百姓会更加照顾“幺儿”一些。毕竟“幺儿”的年纪最小,需要的照顾最多。

同时,父母也主要和“幺儿”生活在一起。因此,相对来说,老百姓对“幺儿”更偏爱一些。但是大户人家就不一样。而皇亲贵族,乃自帝王家里,则更加不一样。大户人家,或者是皇亲国戚家里,财产是很多的。养老的问题,根本就不用考虑。他们需要考虑的是,谁把它们的家业发扬光大?作为帝王,更需要考虑,谁能够守住江山,把江山千秋万代传下去。

从“守业”的角度来看,在选择后代人的时候,一般会考虑三种品质:一是要有能力,二是要有德行,二是要能服众。能力其实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大户人家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继承人一般都是些小孩子,没做过什么事情,因此,是看不出有什么能力的。因此,更多的时候,考虑的主要是德行。

古人认为,只要德行好,能力就好。道光皇帝在选继承人的时候,咸丰虽然有腿疾,又没什么能力。在狩猎的时候,他一无所获;道光病了,他除了流泪,什么主意也拿不出来。但正是因为这样,道光皇帝反而觉得他这是一种“仁孝”的表现,最后把皇位传给了他。不过,所谓的“德行”,要看谁来理解。康熙皇帝的八皇子胤禩,他打猎的时候也舍不得打猎物。

他对康熙也非常孝道。天遥地远给康熙送一对海东青去,但是,康熙却认为他这是虚伪的表现,认为他“柔奸成性”。而且,皇帝经常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判断继承人。刘邦为什么要把皇位换给刘如意?刘邦有一句话,“如意类我”,刘盈不类他。要知道,刘如意还就是一个小孩子,怎么能看得出他类不类?

很明显,这是主观判断。正因为主观判断太多,所以,古代的帝王将相及大户人家,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不是主要考虑能力和德行,而是形成了一种标准:“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如果嫡长子在,那不用说,嫡长子获得继承权。但如果嫡长子去世了,那么,长孙和次子,谁应该被立为继承人?谁应该获得更大的权力,当然也就是按照这个标准来判断的。

首先需要看他们是不是嫡出。如果一个是嫡出,一个是庶出。那不用说,肯定是嫡出的获得继承权,庶出的没有这种资格。如果都是嫡出,就比较麻烦了。历史上在这个问题上,曾闹出过两次很大的乱子。比如“靖难之役”和“八王之乱”,就是在应该选择长孙和次子上,因为大家的认识不一致,最后引发了战争。还有一些虽然并没有引发战争,但依然引起了颇多的议论。比如赵光义继位,而民间普遍同情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这种情况下,就主要是看选择的人。

如果选择的人是皇帝,他会有自己的爱好。比如朱元璋就选择了长孙,没有选择“次子”。如果是皇后,那样的话,她会主要选择自己儿子。毕竟儿子和自己更亲一些。比如杜太后选择赵匡胤去世后,让弟弟赵光义继承皇位。窦太后也一度想要汉景帝立自己的弟弟为皇位继承人。总之,最关键的因素,还是看人。在皇权社会,谁真正掌控了权力,就由谁说了算。(参考资料:《中国通史》)

古代的大族人家里,在长子去世后谁的权力更大?

古代的大族人家里,在长子去世后长孙的权力更大。因为在古代家族种,家族中的权利都是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来划分的。一般来说,如果一个家族中有嫡长子的话,那么家族中权利最大的便是嫡长子,其次则是嫡长孙,一旦嫡长子去世的话,那么嫡长孙便是家族中权利最大的。

不过,在古代人的眼中,嫡长子并不一定是长子,而长子也并不一定是嫡长子。嫡长子在古代人的眼中一般都是家中的正妻所生,而长子有可能不是家中的正妻所生。因此,对于古代人来说,嫡长子只会是家中的正妻所生。一旦长子不是家中的正妻所生的话,那么就不能称之为嫡长子。

在古代封建礼教中,古代人对于地位观念是很深的。因此,不管正妻所生的孩子是不是长子,那么一旦出生的话,这个孩子就是家族中权利最大的。自西周以来,就是嫡长子为大,也就是立嫡不立长,不以年龄划分。同时,对于古代人而言,因为祈求的是多子多孙,因此如果是长孙的话,那么身份就很尊贵了。

后来,随着宗族势力的发展,在宗族势力不断强大的时候,这时期的嫡长孙身份也就高于长孙了。虽然在古代人眼中,长孙还是比较受器重一点,但是古代历来的很多君王都将自己的皇位传给了庶子。皇帝之所以会不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孙子,其实也是因为长孙的年龄比较小,如果登上皇位的话,那么就会很容易被人拿捏。辅政大臣在辅佐的过程中,因为其中参杂了很多的势力,因此对于长孙来说,就会很容易造成朝纲不稳。不过,如果庶子的能力不足的话,那么这时候对于帝王来说,也会选择能力比较强的孙子。

古代的大家族里,如果长子去世了,长孙和次子谁权力更大?

在古代,一个大家族往往都会出现明争暗斗的情况,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轻则矛盾重重,重则家破人亡。之所以会出现斗争的情况,基本上都是为了家产和地位。

古代富贵人家基本都是妻妾成群,孩子也比较多。妻妾之间会争名夺利,孩子之间也会攀比争宠。一旦这样,一个家族距离毁灭就不远了。

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嫡长子继承制出现,这个制度源于宗法制度,按照制度规定:如果家长去世,家长正妻的孩子继承位置和财产。

有了这一制度后,宗室其他孩子就比较畏惧嫡长子了,嫡长子在家中有权威性。有了这一制度之后,家族内斗的可能性就基本不会出现了。

正妻的孩子叫嫡子,小妾的孩子叫庶子,嫡子身份比较高贵,庶子身份比较卑微。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家族中的嫡长子在父亲之前去世,这个家族的财产和位置将会由谁来继承呢?

不仅我们有这样的疑问,其实古人也被这样的问题困扰着。举个例子来说,梁武帝活到80多岁,自己的长子在他之前死了,自己的长孙也已经成年,按理应该继承给长孙,但是梁武帝没有,而是将自己的位置传给了次子。传给次子后,其他孩子都不服,逐渐地开始有了斗争,朝堂一片混乱,梁朝很快灭亡。

照常理来讲,嫡长子如果走在自己父亲的前面,嫡孙成年可以继承,如果嫡孙没有成年,次子就可以继承。

以上的原则也是只适用于皇室,因为皇帝掌管着整个国家,需要为国家和子民负责,所以太小的孩子不适合继位,以免一些别有用心之人有所企图。

在宗族社会中,每个宗族都有一个族长,族长是宗族最高领导者,都要听从族长的安排。拿宗族和嫡长子继承举个例子:

一个男子和妻子背井离乡去了外地生活,脱离了之前的宗族,往后发展就是自己这一支血脉是一个宗族,该男子是族长,如果族长有两个孩子,那么男子死去后,嫡长子就是族长,次子就要听从于族长的安排。

不得不说的是,还有极个别特殊情况存在:

如果上述该男子有兄弟,他的兄弟也是有机会继承的,因为在某一时期,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度也曾出现过。

那么嫡孙和次子谁的权力会更大呢?根据嫡长子继承制来说,嫡系这一脉是最大的。就拿朱元璋来说,朱元璋的嫡长子去世后,继承皇位的就是嫡孙朱允炆,而不是朱元璋的次子朱棣。

其实说白了,这个制度就是凸显一个“嫡”字。

所以说,只要是有这样的制度存在,次子的权利怎么都大不过长孙。

宗族需要宗法制度的维护,宗法制度以嫡长子继承制作为原则,嫡长子继承制又约束着宗族,三者是互相依存的关系。所以说,在古代大家庭中,即便是家中嫡长子去世,嫡孙的地位和权利也远高于次子。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208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