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为什么一定要改国号为周,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正统的女皇帝,后来将唐朝改名为周朝。
由此,不禁让大家猜想了起来,武则天名为武媚娘,夫家是唐朝李氏,改国号,不改为李朝,也不改为武朝,为何改为周呢?
据调查,武则天的父亲是武士彟,曾被封为“周国公”,可是只凭这个就让她定国号为周,也太不可能了。而且据史料调查,武士彟确对李唐建国有功而受封,但不是“周国公”而是“应国公”。
武则天登基为帝,而中国人做事都要讲究礼仪,要遵循名正言顺,若要登基就就必须拥有强大的政治力量和一个名正言顺的显赫身份。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身份才能让武媚娘成为武则天这个一代女皇呢?
据研究,在我国的周朝时,周朝的国君为姬姓,周平王迁国都为洛阳,将西周改名为东周。而周平王就有一个小儿子,叫做姬武,而姬武的后人慢慢的都改姓为武了。武则天见此,就说自己就是姬武的后代。
武则天又考虑到西周有上千年的历史,经历了800年,形成了浓郁的中国华夏文化,深得百姓们所景仰,就想仿周朝而效之。中国古代的太平盛世,在唐人看来,惟周、汉而已。
因此,武则天改名为周朝,也是想要突显自己的治国方略和政治抱负,想让唐朝如周朝一样,让国家深得敬仰。
看了这些,深深的给了我们一个心得:凡是不能追根溯源,只要找找,祖上的名人肯定是会有的,再利用此达到自己的目的也是很容易的。不管武则天是不是攀亲戚,是不是真的景仰周朝,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她想将国家经营得强大起来。
公元690年,武则天认为亲临帝位的条件成熟,先借佛僧法明之口,广造舆论:“武后为弥勒佛转生,当代唐为天子。”接着又一手导演了,以唐睿宗为首的六万臣民上表劝进,请改国号的壮举。至此,水到渠成,则天武后在“上尊天示”、“顺从众议”的“万岁”声中,登临大宝,实现了梦寐以求的夙愿,改唐为“周”,自号“圣神皇帝”。这年,她已是67岁的高龄。
如果说,武则天在称帝前三十余年参政执政的政治生涯中,已显示出惊人的政治谋略和手段。那么,在称帝之后的十余年中,则更充分地显示了她在用人、处事、治国等各个方面杰出的政治才能和政治家的气魄。
则天称帝后,更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使用。她认为“九域之广,岂一人之强化,必伫才能,共成羽翼”。凡能“安邦国”、“定边疆”的人才,她不计门第,不拘资格,一律量才使用。为了广揽人才,她发展和完善了隋以来的科举制度,放手招贤,允许自举为官、试官,并设立员外官。此外,她还首创了殿试和武举制度,为更多更广地发现人才,搜罗人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比如,中唐名将郭子仪,就是“自武举异等出”。这样,在她施政的年代里,始终有一批“文似仁杰”,“武类休武”的能臣干将为其效命,有力地维护着武周的政权。
对于农业生产,则天也非常重视。她说:“建国之本,必在务农”,“务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人富”。她规定,能使“田畴垦辟,家有余粮”的地方官升任;“为政苛滥,户口流移”的“轻者贬官,甚至非时解替”。这样,在她执政的年代里,农业和手工业都得到较大的发展。人口不断增加。据当时统计,永徽时全国户数为380万户,到则天临终的神龙元年,渐增为615万户,几乎增长一倍。仅此一点即可看出这一时期的农业经济发展情况。
在抗击外来入侵,保护边境安宁,改善相邻各国的关系方面,则天施政时期也做了很多努力。对吐蕃贵族的入侵和骚扰,则天给予坚决的抵御和反击。长寿二年(692年)她派大将王孝杰击败吐蕃,收复安西四镇,复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之后,又在庭州设置北庭都护府,巩固西北边防,打通了一度中断的通向中亚地区的“丝绸之路”。在她施政的年代里,坚持边军屯田的政策。天授年间,娄师德检校丰州都督“屯田积谷数百万,兵以饶给”。大足元年(701年),郭元振任凉州都督,坚持屯田五年,“军粮可支数十年”。武氏的这种大范围的长期屯田。对边区开发、减轻人民转输之劳,以及巩固边防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当然,在武曌掌权近半个世纪的较长时期内,也有很多过失。她重用酷吏,奖励告密。使不少污吏横行一时。他们刑讯逼供,滥杀无辜,诬陷于人,使不少文臣武将蒙受不白之冤。虽然对武周政权的巩固起过一些作用,但是,搞的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人人自危,必然影响国家的治理和生产的发展。她放手选官,使官僚集团急剧。增大,官僚机构膨胀,必然要加重人民的负担。她晚年好大喜功,生活奢靡,耗费大量财资和劳力。这都不同程度影响和延缓了生产力的发展。不过,这些错误和过失,毕竟是武则天政治生涯中的支流。她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能够排除万难,在统治长达半个世纪的年代,形成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革除时弊,发展生产,完善科举,破除门阀观念,不拘一格任用贤才,顺应历史潮流,大刀阔斧改革。武则天的每一项功绩都伴随着矛盾,正如林达先生所说的“每撒下一缕阳光,就投下一片阴影”。在武则天去世之后的一千多年里,人们对她的评价是反反复复在变,如唐前期对她的评价相对比较积极,比较正面;因为从唐中期开始儒学复兴,到南宋程朱理学在中国占据了思想上的主导地位,所以从南宋开始对武则天的评价持续走低,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对于武则天的评价是:“鬼神之所不容,臣民之所共怨”;到了近代由于女权运动的兴起,人们又赋予武则天妇女解放的色彩了。
705年,宰相张柬之乘武则天年老病危,拥立中宗复位,尊武氏为“则天大圣皇帝”。同年冬,武氏死,享年82岁,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
一、原因:
1、为自己当皇帝找到名正言顺的理由。
武则天出生时,估计其母也没说过什么神奇的事,故而必须为自己找一根“龙脉”。此时,《姓纂》一书中这样一段记载就显得太重要:“周平王少子生而有文在手,曰武,遂以为氏。” 这就是说:周平王的儿子姬武一落娘胎,手掌中便有一片特殊的纹路,形状就像个“武”字,所以不但他自己以武为名,后来他的子孙也以武为氏。由此看来,武氏家族不但是周文王的姬姓后裔,追本溯源,还是黄帝轩辕氏的嫡系子孙,家世背景由此无上荣光。这样,武则天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周平王的第40代子孙,那当皇帝也就是再正当不过的了。
2、意喻效法周代。
被中国古代尊为“大成至圣先师”的孔子一生的追求就是“恢复周礼”,因此,武则天以“周”为国号就是在实践孔子的遗志,这当然是正当而又神圣的做法。她甚至在称帝之前曾经下令仿照西周初年兴建明堂,作为宣明政教之所,向天下昭示她重兴周朝礼制的姿态。
同时,中国古代的太平盛世,在当时的唐人看来,惟周、汉两代。唐太宗治世崇尚汉法,武则天却认为应承周,所以以“周”为号,也是为了表明她要承周礼治盛业的治国方略和政治抱负。
总之,武则天改国号为“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改变她辅政的从属地位,实现她亲自称帝治国的宏伟政治抱负。而其中之原由真可谓用心良苦!
二、简介:
周朝(690年—705年)是武则天建立的朝代,为区别于历史上先秦的周朝而称之为武周。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获得普遍承认的女皇帝,前后正式掌权23年,她是该朝代唯一的皇帝。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病逝,太子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尊武后为皇太后,政事咸取决焉”。684年九月,太后废中宗为庐陵王,立中宗弟豫王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改嗣圣元年为光宅元年,改洛阳为神都,由太后临朝改制。
唐载初元年(公元690年)九月九日,唐睿宗等六万多人上表请改国号,武则天见时机已到,遂改唐为周,定都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自己加尊号为圣神皇帝。把睿宗改为皇嗣,赐姓武。于神都洛阳立武氏七庙,改置社稷。改载初元年为天授元年,史称武周。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张柬之等人发动宫廷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中宗复位,恢复唐朝旧制。同年十二月,武则天于洛阳上阳宫去世,享年82岁。
武则天定国号为周,有两种说法
其一是据《姓纂》记载,武则天的武姓来源于周平王之子 。周平王的少子姬武一落娘胎,手掌中便有一片特殊的纹路,形状就像个“武”字,所以不但他自己以武为名,后来他的子孙也以武为氏。而武则天自认为是姬武的第40代子孙。
其二是意喻效法周代,中国古代的太平盛世,在当时的唐人看来,惟周、汉两代。唐太宗治世崇尚汉法,武则天却认为应承周,以“周”为号,也是为了表明她要承周礼治盛业的治国方略和政治抱负[8] 。被中国古代尊为“大成至圣先师”的孔子一生的追求就是“恢复周礼”,因此,武则天以“周”为国号就是在实践孔子的遗志。武则天甚至在称帝之前曾经下令仿照西周初年周公在雒邑造明堂,前后两次在洛阳兴建唐明堂和武周明堂以作为宣明政教之所,向天下昭示她重兴周朝礼制的姿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207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