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为何长孙无忌斗不过武则天武则天厉害在哪里

以史为鉴 2023-06-24 11:35:43

为何长孙无忌斗不过武则天武则天厉害在哪里

长孙无忌为何斗不过武则天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小编告诉你。

武则天本是唐太宗后宫里的才人,太宗赐号“媚娘”。太宗去世后,高宗将其召入宫中封为昭仪。武则天以其非凡的本领和高超的政治手腕,一步步在大唐皇宫中站稳脚跟。为了寻求更大的权力空间,武则天必须取得皇后的地位。但皇后并非想要就能要的。即使高宗想要封她为皇后,也必须征得一干大臣的同意。

第一个反对的当然是长孙无忌。其次就是褚遂良。

武则天为了当上皇后,使出各种办法。她和高宗李治甚至用金银珠宝“贿赂”长孙无忌。据记载,“帝乃密遣使赐无忌金银宝器各一车、绫锦十车,以悦其意。昭仪母杨氏复自诣无忌宅,屡加祈请。”长孙无忌态度很坚决,坚持不许。

虽然长孙无忌极力反对立武则天为后,但是很多人为了向皇帝靠拢,纷纷支持。其中一个叫许敬宗,时任吏部尚书,他是“废王立武”的积极倡导者。

许敬宗曾私下拜访长孙无忌,劝他答应立武昭仪为后。但是许敬宗碰了一鼻子灰,他被长孙无忌一顿臭骂。许敬宗从此怀恨在心。

私下无法说服长孙无忌,唐高宗便摆明了跟长孙无忌谈。

一天,唐高宗召集长孙无忌、于志宁、褚遂良、李绩等人到皇宫谈话。谈话的内容就是要不要废王皇后立武昭仪。

首先是长孙无忌谈。他的态度很明确,坚决反对。表明自己态度后,他还对唐高宗李治说:“太宗皇帝临走时曾托孤我和褚遂良。陛下可以问问褚遂良的意见。”

高宗宣褚遂良。褚遂良觐见后,高宗对他说:“罪莫大于绝嗣,皇后无子,我想立武昭仪为皇后,你的意见是什么?”

褚遂良说:“皇后出身名家,侍奉先帝。先帝去世时,曾拉着我的手嘱托说:‘我儿子和儿媳就交给你了’,先帝的话至今还回响在我耳边,我怎能忘记?皇后没有什么过错,不可废。“

高宗听了,很不高兴。

在反对立武这件事上,褚遂良和长孙无忌长孙无忌站在同一条战线上。他的做法比长孙无忌更加过激。

第二天,褚遂良再一次进谏高宗,劝他打消“废王立武”念头。他说:“如果陛下一定要废王皇后,那也请立他姓。武昭仪是先帝的才人,侍奉先帝起居,立她为后,势必丢尽皇家面子,他日如何面对天下人?”

褚遂良这话虽然是事实,但是他戳中了高宗的痛处。高宗当下就红了脸。他非常生气。褚遂良也是个硬骨头。他把手中朝笏放在金殿台阶上,磕头磕到流血,他说:“还陛下此笏,乞归田里。”

高宗勃然大怒,命人将褚遂良拖出大殿。在暗中窥听的武昭仪更是怒火中烧,在帷帐中高喊:“何不扑杀此獠?”

长孙无忌连忙劝谏,他说褚遂良是顾命大臣,罪不该杀。褚遂良因此得免一死。

两位顾命大臣均坚决反对立武昭仪为后,按理唐高宗和武昭仪都应该三思才是。可是两人态度也很坚决。唐高宗又问李勣。此时李勣的态度就非常关键,如果他站在长孙无忌一边,唐高宗就必须再加思索了。可是李勣此时偏向了武昭仪一边。他对高宗说:“废后立后都是皇帝自己家的事情,外人哪有权力干涉?”

李勣这话看似非常巧妙,实则是他不负责任的表现。皇后的废立从都不是皇帝一家人的事情,是关乎国运民生的事情。李勣只是在用这句话推卸责任而已。

有了元勋李勣的这句话,高宗的废后的底气就更足了。加之许敬宗等人扇风添柴,唐高宗完全撇开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等人,于永徽六年(公元655年)立武昭仪为皇后。

武昭仪当了皇后,第一个遭殃的自然是褚遂良。显庆二年,褚遂良被贬为潭州都督,之后又被贬为爱州刺史。显庆三年他在爱州去世。紧接着,曾反对立武昭仪为后的韩瑗、来济等一干大臣也相继被罢黜。朝廷大臣中,反对武后的人大部分已经被清洗,接下来遭殃的就是长孙无忌了。

长孙无忌为何斗不过武则天?他输在了哪里?

长孙无忌斗不过武则天是因为武则天背后有皇帝的支持,他输在没能站在皇帝的一边,是皇帝想要除掉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是皇帝的舅舅,之前也支持李治做太子,但在李治成为皇帝之后,皇权和相权之间产生了斗争,长孙无忌是李世民留下的辅政大臣,而李治是年幼的天子,又是长孙无忌的晚辈,在李治刚登上皇位的时候,朝政大权基本都在长孙无忌的手中,如果李治是一位无能的天子,那么这也没有太大问题,而李治不是。

李治在位期间也非常有作为,他不可能允许在朝堂之上,有能够影响他决策的势力,所以他要除掉长孙无忌,看似是武则天要做皇后和长孙无忌产生了争端,实际上是李治想要通过立武则天为后来树立自己的权威,他要打击当时的贵族势力,打击以长孙无忌为首的一干权臣。李治从继位开始就在削弱长孙无忌等宰相的权力,所以他再次增设了同中书门下这种官职,扩充了宰相的人数,非常简单的分化了相权。

李治想要通过立武则天为后来树立自己的权威,他为此事也曾经去找过长孙无忌,层次的长孙无忌很多东西希望长孙无忌能够支持她,但是长孙无忌没有同意,大概就是此事,让李治下定决心废除长孙无忌。后来双方就以皇后之位展开角逐,李治毕竟是天子,长孙无忌落败,几年之后被贬,后来又被逼死。而等到长孙无忌死后,没过几年李治就重新恢复了长孙无忌的爵位,还让他的孙子回来承袭爵位。假如长孙无忌是因为没有斗过武则天,那么他的后代肯定不会有回到长安的机会,因为武则天坐稳皇后之位后,势力一定比之前更庞大,事实是武则天只是李治的棋子,一切都是李治。

武则天与长孙无忌之争背后竟有如此不可告人秘密

武则天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成为高宗的皇后是她走向成功巅峰最重要的一步,然而在迈出这一步的时候,却被高宗的舅舅,当时的宰相长孙无忌阻拦,为什么长孙无忌偏要和武则天过不去呢?是因为他预先识破了武则天的野心?还是另外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呢?

立谁做皇后,看起来仅仅是高宗的家事,但是实际上是一个很重大的政治事件,尤其是它的背后关系到两大利益集团之争时。

关陇集团作为影响南北朝和隋唐时代几百年的军事豪强集团,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力十分巨大,北周、隋、唐三朝的开国皇帝均出自这一集团,关陇集团也掌控着国家的政权。

但是到了唐高宗时代,随着国家的统一和发展,渐渐进入了和平发展时期,靠军功起家的关陇集团受到了另外一个集团的挑战,他们就是山东豪杰集团(此山东不是今天的山东省)。

山东豪杰集团包括房玄龄、李蕖⑽赫鞯热耍他们追随唐太宗李世民为唐朝开疆拓土,是朝廷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武则天也属于山东集团,她虽是寒族出身,但是从地域来讲也是山东集团,所以受到了山东集团的支持。

在武则天之前,高宗的皇后是王皇后,她出身关陇集团,所以受到关陇集团的支持,当时关陇集团的首领是长孙无忌,是高宗的舅舅。

要立武则天,需要先废王皇后,姑且不论王皇后是否该废,一旦废王而立武,则标志着关陇集团在朝廷的失势,而山东集团将占据上风,所以对于日渐衰落的关陇集团来说,废立皇后是最后一战,王皇后也是他们必须保住的重要棋子。

长孙无忌为什么斗不过武则天?

有人状告长孙无忌谋反,武则天就迅速借机下手,逼的长孙无忌自杀,一家人被发配,还好李治念着恩情,十几年后又为长孙无忌平反了。

从李治的角度考虑,难免会猜忌长孙无忌,毕竟此时他的权力太大了点,从这点考虑,李治立武则天为皇后,不仅仅是因为宠爱,也可能是为了对抗长孙无忌的力量。

其实在李世民心中是有两个人选的,一个是李治,一个是李恪,据《资治通鉴》记载,李世民原本是打算是立李恪为太子,曾说过“吴王恪英果类我,我欲立之,何如?”

李世民之所以问长孙无忌,是因为当时他在朝中地位很高,如果太子没有大臣的支持,日后也难免不会发生更大的变化,面对李世民的询问,长孙无忌选择支持李治。


武则天是怎样击败长孙无忌的?

首先.男人再亲也亲不过女人(英雄难过美人关)! 自己的舅舅再亲也亲不过自己的老婆啊 (个别除外)
其次.此一时 彼一时 正所谓 一朝天子一朝臣 当李世民还在的时候 长孙无忌可是李世民的正妻长孙皇后的哥哥 谁搬得倒他啊 不被他搬倒就不错了
最后.长孙无忌看人看走眼了 以为武则天不过是一个小女子而已 能轻易弄倒 但是他大错特错了 武则天本人也强 再有李治的得宠 你说哪一个大臣能弄倒啊

首先是年龄原因。长孙无忌当时年事已高,没记错至少已经75以上了,武则天则正当盛年,精力与智慧均达到了最佳状态,长孙无忌则是已经下坡的不能再下坡了;其次,是这两个人本身差距并不大,武则天作为第一个女皇帝,其实力是不容小视的,当初李世民在世时期,武媚娘并不仅仅是以姿色受宠的,其才华也备受唐太宗的赞誉。

这个女人是皇帝的枕边人.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的整个关陇势力在朝野中已不再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武则天的建言十二事大获人心.在这一过程中一般地主阶级和中下层官吏要求占有政治舞台的一席之地,而武则天的建言十二事正是满足了一般地主和中下层官吏的要求,并使其取代了前唐以长孙无忌
为代表的关陇贵族.这也是有必然性的

高宗朝最大的政治事件,当属废立皇后之争,这不是单纯的妻妾之斗、后宫争宠,而是有着深刻政治背景的。长孙无忌是这一事件的主要参与者,这场斗争的结果,使他及其家族的命运发生了彻底的转变。

永徽元年(650年),唐高宗立妃王氏为皇后,但王皇后无子无宠,萧淑妃不但生有一子,而且天资聪慧,深得高宗喜爱,为此,王皇后十分憎恨萧淑妃。高宗为太子时,太宗卧病,太子入侍,结识了太宗的才人武氏(武则天),很喜欢她。太宗去世后,武才人随众宫女到感业寺做了尼姑,太宗祭日时,高宗去感业寺行香,遇到了武氏,二人相对而泣。王皇后闻知此事,暗中让武氏蓄发,劝高宗将其纳入后宫,想用武氏离间萧淑妃之宠。不久,武氏便备受宠幸,被封为昭仪,又为高宗生下一子,王皇后与萧淑妃同时失宠。武则天并不以昭仪之位为满足,还想当皇后,不惜掐死自己刚生下的女儿,以嫁祸于王皇后,迫使高宗要废王皇后,立自己为后。高宗要废王立武,在朝中引起轩然大波;以长孙无忌、褚遂良为代表的元老重臣们极力反对,以许敬宗、李义府为代表的一批臣僚则全力拥护,在元老重臣中只有李绩一人称病而不表态,经高宗再次询问,则以“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的回答,给了实际上的支持。但长孙无忌是高宗的舅父,太宗顾托掌权之臣,所以,他的意见特别重要,开始,武则天幻想争取长孙无忌的同意和支持,但使尽种种伎俩拉拢,均遭严词拒绝,这才丢掉争取元老重臣支持的想法,下决心与这些“老朽”进行一场生死的搏斗。

武则天的父亲去世很早,所以,她同许多后妃不同,在外朝没有根基,要对付长孙无忌是不易的。于是,她就拉拢一些政治上失意、对长孙无忌等不满的人,让他们为自己说话、造舆论。许敬宗、李义府、崔义玄、袁公瑜等人就成了武则天的心腹。这些人,都是卑劣无耻之徒,但武则天急需有人为他办事说话,特别是表请高宗,立她为后,充当耳目,监视长孙无忌等人,也就无法顾忌了。

永徽六年(655年),唐高宗终于不顾大臣们的冒死极谏,诏废王皇后和萧淑妃,册立武则天为皇后。因谏净,褚遂良等人被远贬蛮荒,武则天最忌恨长孙无忌,但他不同于褚遂良等,不但是佐命元勋,更是高宗的元舅,要将之搞垮,需要时机。显庆四年(659年),在武则天的授意下,由许敬宗费尽心机,把长孙无忌编织进一桩朋党案,进行恶毒陷害。许敬宗借处理太子洗马韦季方和监察御史李巢朋党案之机,诬奏韦季方与长孙元忌构陷忠臣近戚,要使权归无忌,伺机谋反。唐高宗先是吃惊不信,继而伤心怀疑,命许敬宗再察,然后面对许敬宗足未出户编造的关于韦季方交待与长孙无忌谋反的供词,哭泣道:“舅若果尔,朕决不忍杀之,天下将谓朕何,后世将谓朕何!”许敬宗举汉文帝杀舅父薄昭,天下以为明主之例宽慰高宗,又引“当断不断,反受其乱”的古训,催促其下决心。唐高宗懦弱昏庸,竟然不与长孙无忌对质(或者他需要不进行对质),就下诏削去了长孙无忌的太尉官职和封邑,流徙黔州,但准许按一品官供给饮食,算是对元舅的照顾,对当年为其争得帝位的报答。长孙无忌的儿子及宗族全被株连,或流或杀。三个月后,高宗又令许敬宗等人复合此案,许敬宗派大理正袁公瑜前往黔州,逼迫长孙无忌自杀。

唐高宗仁弱听话,是长孙无忌执意要立他为太子的主要原因,有讽刺意味的也正是这昏庸懦弱,最终致长孙无忌自己于死地。长孙无忌的结局冤屈而悲惨,但似乎又难以避免。他死保王皇后,反对立武则天,主要原因就是一个:王皇后出身名门(是西魏大将王思政的孙女),而武则天出身低微。不论王皇后,还是长孙无忌,都是一个多世纪以来掌握国家大权的关陇门阀士族的代表,他们关注的是关陇门阀的私利。长孙无忌在辅佐唐高宗时提拔了六名宰相,全部是周、隋大臣之后,关陇门阀成员。这种自魏晋以来门阀政治的残余状态与大唐帝国的繁荣发展是相舛的。到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追复长孙无忌官爵,令其孙长孙元翼袭封,唐文宗开成三年(838年)诏其裔孙钧为猗氏令〔11〕。靠“浩荡皇恩”才得以为令,这与长孙无忌于唐初的显赫,怎可同日而语。故长孙氏虽然得到平反,但终究是衰落了。长孙家族的兴衰,是与中国中古时期社会历史的发展大势相合的 /question/30126932.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206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