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赵匡胤为什么要亲手斩杀开国功臣郑恩背后有什么特殊原因吗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24 11:00:46

赵匡胤为什么要亲手斩杀开国功臣郑恩背后有什么特殊原因吗

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郑恩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他是赵匡胤亲手斩杀的开国功臣,只因在他身上搜到皇后的贴身物品!历代开国皇帝,说到宅心仁厚,以善治国的皇帝,就数宋太祖赵匡胤了。他的杯酒释兵权一直流传至今,家喻户晓,宋太祖赵匡胤开创宋朝,他的心胸宽广,让周朝旧臣都慢慢对他信服,佩服,并忠心为他。最为典型的个例就是宰相魏仁浦,由原来的宁死不从赵匡胤再到誓死忠于赵匡胤,这从魏仁浦任宰相期间,为宋朝所做的事,便可证明了。按理说,宋太祖对前朝旧臣,还多次反对他黄袍加身,登上皇位,都可以如此宅心仁厚,一心只为宋朝的基业,从不计较个人得失,那宋太祖赵匡胤到底有没有斩杀过开国功臣呢?据历史记载,宋太祖赵匡胤还真斩杀过开国功臣,这位开国功臣不只是为宋太祖赵匡胤开国立下奇功,在赵匡胤还没登上皇位之前,还尊称赵匡胤为二哥。但他也是赵匡胤亲手斩杀的开国功臣,只因为赵匡胤在他他身上搜到皇后的贴身物品。

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登上皇位之前,曾与柴荣、郑恩结拜为兄弟,按年龄排行,柴荣为老大,赵匡胤为老二,郑恩为老三。今天小编跟大家聊的这位被宋太祖赵匡胤亲手斩杀的开国功臣——郑恩,他到底做了什么事,让一向以宅心仁厚、以善治国的宋太祖赵匡胤如此地愤怒,不听解释,手起刀落,就把他给杀了。

宋太祖赵匡胤平定二李之后,就一直担忧及考虑如何治国的问题。经多次与心腹赵普雪夜详谈之后,确定了扬文抑武的治国策略,确立了此策略后,那自然就是对武将的打压了,但是跟随宋太祖赵匡胤打天下,并拥立他登上皇位的大多都是武将,还是他的结拜兄弟。有许多文官上奏宋太祖,所有的武将都要参加殿试,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武将的文学水平。这诏书一颁布,所有的武将犹如油锅里的蚂蚁般,不知如何是好,纷纷上奏取消殿试。只是宋太祖赵匡胤已经确立了以文治国,既然已经颁布了,所有的武将只能遵从。宋太祖也考虑到这帮跟他打拼开下的武将,个个都是大字不认识几个,叫他们参加殿试,自然就是要他们的命,再加上诏书也表明,如果殿试不过,就得杀头。所以那时宋太祖赵匡胤就想到自己也得参加这次殿试,自己殿试不过,总不至于被杀头,这样就可以保到跟他打拼天下的武将兄弟了。

经过殿试,再到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那帮跟他打拼天下的武将兄弟,个个都交出了兵权,并发配到边疆守护国土,宋太祖赵匡胤的结义兄弟也不例外,其中高怀德、张琼、郑恩等都被列入。郑恩在边疆守护了四年多,宋太祖便调回开封时,郑恩准确地回答了宋太祖赵匡胤所问的问题,郑恩当时就热泪盈眶,感恩着赵匡胤还一直惦记着这帮异姓兄弟,并誓言要为宋太祖效忠。宋太祖赵匡胤也明显感到郑恩的忠心,按照正常的思维,这般信任,最多就是不立大官,也不至于被斩杀,而且还是宋太祖赵匡胤自己亲手所杀。

郑恩受到了这般的“待遇”,也可以说是权力斗争的牺牲品了。郑恩回到京城后,宋太祖赵匡胤实则就是想调他回来为国效力的,而赵匡胤的亲生弟弟赵光义那时一心想着如何削薄赵匡胤的亲信,为自己能登上皇位而设下圈套,让这位刚从塞外回来的大臣深深地往圈里走,到死还不知道真正的凶手是谁,自己是什么原因被杀的。

赵光义明知宋太祖召回郑恩,必重用,郑恩对宋太祖赵匡胤的忠心是人人都知道的,郑恩一旦被重用,以后自己想登上皇位,那就难上加难了。于是就想到可以一石二鸟的诡计,利用郑恩曾救过皇后,而皇后对郑恩也有谢意,便利用宋太祖的贴身太监王继恩和皇后的贴身丫鬟制造了一系列的假象。目的就是让宋太祖赵匡胤误认为,皇后与郑恩因相救一事,双方心生好感,而背叛了宋太祖。赵光义一边怂恿郑恩多次求见皇后,让皇后在宋太祖面前多说好话,一边则暗地里让皇后的贴身丫鬟偷了皇后的贴身物品,并偷偷放在郑恩身上。几人串通好,便引导宋太祖亲临现场,让宋太祖亲眼目睹这一切。

宋太祖赵匡胤得知皇后的丝巾手帕落在郑恩身上时,宋太祖赵匡胤就拿着手帕到皇后面前探问。只是这个时候皇后并没有在意手帕之事,因为皇后也不知道手帕哪里去了,更不可能是她自己亲手送给郑恩的。所以不以为然,还不停地追问宋太祖赵匡胤什么时候可以对郑恩委以重任。当皇后如此般为郑恩,宋太祖赵匡胤则更加怀疑皇后与郑恩之间不清白了。大声责问后,直接扔下手帕就离开了。宋太祖始终还是一个宅心仁厚之人,他也不可能因为这一件事,就断定了皇后与郑恩背叛了他,所以也不再去追查。

赵光义知道这事还不能达到他目的后,便再生事端,意在瓦解宋太祖身边的亲信。赵光义命皇后的贴身丫鬟偷偷把皇后的贴身玉佩偷到手,这玉佩不是普通玉佩,这可是皇后与宋太祖的定婚信物,也是两人一直都视为珍宝之物。赵光义让丫鬟偷到手后,又偷偷把玉佩放于郑恩身上。就在郑恩跪求皇后,希望皇后再次出面,为郑恩多说好话时,赵光义就借故请求赵匡胤带自己求见皇后。当宋太祖带着赵光义一行到了皇后的寝宫时,看到的是皇后与郑恩同在,本有疑虑之心,看到此境,心中愤怒恨意一下子击败了他的理智。郑恩见到宋太祖突然驾到,心中便焦虑了,因为作为臣子,是不能孤身一人到后宫与嫔妃相见的。宋太祖未曾说话,郑恩就惶恐不安,不停叩头认罪,就在他低头认罪之时,被丫鬟偷偷放在他身上那皇后的玉佩掉了下来。本就火冒三丈的宋太祖看到玉佩那一刻,直接可以说是愤怒已经盖过一切了,直接从旁拔剑,大吼一声,就把郑恩给斩杀了。

其实郑恩一直跪求皇后,希望皇后在宋太祖面前多说好话,只是为了可以效忠于宋太祖,并没有非分之想,更不存在因为自己救过皇后,而会对皇后产生情愫。不想这事却偏偏是赵光义的圈套,正是赵光义权力争夺的手段,也可以说郑恩只是一枚棋子,而且还是一枚自己怎么死都不知道的棋子。现实生活中,别认为某个人会对你很好,每次都会给你指出方向,如果自己不加以思索,自己不去平衡,那怎么知道这方向就是适合自己,人家没有义务去对你好,没有责任处处去为你着想,凡事都得靠自己。俗话说得好,靠山山倒、靠人人跑、靠自己最好。

三打陶三春什么典故

高怀德、高怀亮和郑子明三人依次挑战陶三春的故事。

《三打陶三春》诞生于30年前,剧本出自著名剧作家吴祖光之手。这是一出喜剧,而且是一出“打”出来的喜剧,“三打陶三春”的分别是高怀德、高怀亮和郑子明,由于技不如人,打人的变成被打的了。

柴荣命赵匡胤为媒,为郑恩娶陶三春。郑恩当年年卖油偷瓜时,曾被陶三春打败,心里害怕她。赵匡胤于是派遣高怀德于途中拦劫三春,想要让高怀德挫一挫三春的锋芒。

使其以后不至目中无人,不料被三春识破,高竟为三春所败,无奈之中,吐出了真情。陶三春闻讯后,怒火中烧闯入皇宫,欲找郑恩算账。

郑恩见陶三春闯入金殿,悄悄躲藏起来。柴荣见三春目无朝纲,命御林军将她拿下,御林军又被三春打得落花流水,大将高怀亮也被打得一败涂地。柴荣只得命赵匡胤连夜去找郑恩,给他们成婚。

相关人物:

1、高怀德

高怀德(926年—982年),字藏用,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后唐中军都指挥使高思继之孙,后周天平节度使、齐王高行周之子,宋太祖赵匡胤的妹夫,北宋名将、开国功臣。

以拥戴有功,宋初为殿前副都点检,曾参与平定李筠、李重进之乱。后与石守信等秉宋太祖意图自请解除兵权。宋太宗时官武胜军节度使兼侍中。死后追封渤海郡王,谥号“武穆”。

2、高怀亮

宋朝开国名将,是高怀德的兄弟,高琼(君宝)的亲叔叔,武艺高强,忠肝义胆。

辽国进犯岐沟关,高怀亮随兄长高怀德一起出征,不料反而中了辽军埋伏,兄弟二人身遭乱箭,高怀亮被辽将耶律沙所斩,高怀德自刎当场。兄弟二人都得到了厚葬,高怀亮死后被追谥为平东郡王。

3、郑子明

郑恩,字子明,汉族,宋朝开国大将,为宋朝鞠躬尽瘁,屡立战功。但是郑恩为人鲁莽,做事不计后果,赵匡胤当了皇帝后他见了赵匡胤依旧和以前一样叫二哥。

终于有一次冲撞了赵匡胤,让赵匡胤这个皇帝很下不来台,赵匡胤含泪忍痛斩了郑恩。

赵匡胤率大军亲征北汉

赵匡胤率大军亲征北汉

在平定荆湖、后蜀之后,原本按照先南后北,先弱后强的方案,赵匡胤应该继续向南进军,北方北汉虽然弱小,但有强大的契丹做后盾,不是那么容易啃的,而赵匡胤反其道而行之,选择先进攻北汉。赵匡胤的这一举措之后有什么深意呢?

一、机会难得,赵匡胤改变计划

开宝元年(公元968年),后蜀基本平定,国内的局势没有大的异常,赵匡胤一边谋划未来的进军计划,一边密切观察周边的动向。正月十五日,北汉偏城寨将领任恩来降,七月,北汉颖州砦主胡遇等人来投降。

作为当时中原最强大的政权,经常会有人头投靠宋朝,这没有什么稀奇的。然而在七月的一天,赵匡胤收到消息,北汉皇帝刘钧去世,其外甥兼养子刘继恩即位。权力交接之际,是一个政权最脆弱的时候,赵匡胤决定抓住机会,打北汉一个措手不及,等平灭了北汉,再去收拾南方。

开宝元年八月,赵匡胤派昭义军节度使李继勋出征北汉,在李继勋出征的同时,北汉内部再次发生剧变,刚上位没多久的北汉皇帝刘继恩竟然被暗杀了。

刘继恩即位之时,朝廷的大权掌握在宰相郭无为手中,刘继恩不想一直被人架空,他要夺回本属于他的皇权。在一次宴会中,刘继恩企图找机会杀掉郭无为,奈何郭无为老奸巨猾,竟然称病没去,而此时的刘继恩才是那案板上的鱼肉。

宴会结束,刘继恩回去休息,供奉官侯霸荣带了几十名刀斧手瞬间冲了进来,乱刀将这位刚刚即位六十天的皇帝砍死。

史料记载“至是谋持继恩首献太祖,遂乘继恩无备,白昼挺刃而入,反扃其门,继恩绕屏环走,霸荣以刃揕胸弑之,年三十四,时立六十日矣。无为遣卒登梯入,杀霸荣,立其弟继元。

侯霸荣曾经投降宋朝,之后又回到了北汉,可以说侯霸荣就是赵匡胤留在北汉的“暗桩”。大致情况是这样的,郭无为和侯霸荣商议,在宴会之后对刘继恩下手,之后的分赃事宜,郭无为应该也已经分配清楚了。

等到事成之后,郭无为则露出了险恶的嘴脸,郭无为搞了一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伎俩,等到侯霸荣杀掉刘继恩,郭无为派人直接击毙凶手,杀掉了侯霸荣。侯霸荣本想拿着北汉皇帝的脑袋,找赵匡胤邀功,反而自己落得个尸首两分。此后,郭无为依旧掌控大权,没人知道他才是杀掉刘继恩的幕后真凶,随后郭无为拥立刘继元为皇帝。一方面郭无为有投诚宋朝的想法,另一方面他还想夺得更多的利益。北汉乱成一团,给了赵匡胤充足的出兵理由,如果能抓住这次机会,覆灭北汉指日可待。

二、赵匡胤御驾亲征

之前李继勋已经出兵征讨过一次,宋军在涡河大败北汉部队,但李继勋无法攻克太原城。开宝二年,赵匡胤决定御驾亲征,李继勋为河东行营前军都部署,侍卫军指挥使党进为副手,宣徽南院使曹彬为都监,何继筠为石岭关部署,赵赞为汾州路部署。

赵匡胤武将的热血再次冲入体内,他将率领他的雄兵踏平太原城。李继勋等先头部队率先出兵,在太原城下大败北汉军。只不过天公不作美,赵匡胤的部队刚刚开拔,就被一场大雨浇了个通透,由于雨下得太大,宋军的精锐禁军也不得不停下脚步,十几天后赵匡胤才再次起兵。

三月二十八日,赵匡胤到达太原城下,马上命令军兵修桥梁、挖壕沟,此时的宋军和之后的宋军不同,赵匡胤手下的这帮大兵既保留了五代的凶悍,而且还有严明的纪律,可以说这已经是北宋军力的巅峰。

围城和进攻一直在继续,太原城池坚固,这注定是一场艰难的战争,左神武军陈承昭进言道:“陛下已经有了千军万马,为何不用?”赵匡胤有些疑惑,不知所谓何意,陈承昭指向了汾水,赵匡胤哈哈大笑,随即定下了水灌太原城的计划。

三、引水灌城

在古代战争中,水攻是常用战术,只要城池附近有大江大河,就可能被敌人利用,水火无情,排山倒海的洪水可以抵得上千军万马,既然有此机会,赵匡胤当然要好好利用。

李继勋在太原城南,赵赞在城西,曹彬在城北,党进在城东,按常理来说,围城需要讲究个围师必阙,也就是为了防止敌人狗急跳墙,总要留出个缺口,这是兵家常识。赵匡胤以汾水为后盾,精兵在左右,而且为防御契丹,也做了相应安排,所以赵匡胤敢于不按常理出牌。

一方面攻城在继续,另一方面北方传来捷报,何继筠在阳曲击败契丹部队,斩杀数千人,宋军士气为之一振。为了震慑城中的北汉军民,赵匡胤命士兵将那些缴获的契丹首级、盔甲陈列太原城下,别看北汉已经大厦将倾,太原城仍是攻不下来。

赵匡胤一声令下,早已准备好的宋军开闸放水,一股洪流冲向太原城下,东南城门被洪水冲倒,宋军将士划着小船就冲向缺口。太原已经是弹丸之地,然而城上的弓弩仍没有停息,宋军愣是冲不进去。因为水已经灌城,宋军也只能坐着小船,机动力明显下降,马步军军头王廷义中箭身亡,殿前都指挥使都虞侯石汉卿中箭身亡。

四、赵匡胤选择撤军

战争已经进行了两个月,宋军却一直无法拿下太原城,看着战死将领的尸体,赵匡胤犹豫了,他开始反思这场战争的意义。

原本这场战争就是意气之举,既然将士们已经尽力了,既然牺牲如此巨大,赵匡胤决定班师回朝。

除此之外,契丹的援军也相继到来,宋军在太原城下损失同样不小,如果再与契丹开战,情况可能极其不利,五月十六日,赵匡胤下令班师。

史料记载“是月,北汉主决城下水,注之台骀泽,水已落而城多摧圮。辽使者韩知范犹在太原,叹曰:宋师之引水浸城也,知其一而不知其二。若知先浸而后涸,则并人无类矣。”

没有预料到的是,宋军撤走了,契丹大军却没有走,大水下去之后,太原城墙却直接塌了, 这也很好理解,毕竟城墙内也没有钢筋,这就好比是泡了水的饼干,赵匡胤就差那么一点点运气。

如果宋军再晚撤一段时间,攻克太原城就如探囊取物,对于北汉皇帝刘继元,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赵匡胤撤军却并不灰心,如果将北汉灭国,宋朝将直接和契丹接壤,战争一触即发,而南方的南唐、南汉还未收复,作为缓冲地带的北汉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此次战争,也极大消耗了北汉的国力,为了落井下石,赵匡胤撤军的时候还捎带了一万北汉百姓,对于本就弱小的北汉更是雪上加霜。赵匡胤很清楚,即便此次战事失利,北汉早晚也是宋朝的囊中之物,南方平定之日,就是北汉覆灭之时。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198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