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因祸得福的五阿哥胤祺,没参与九子夺嫡最后善终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24 09:25:43

因祸得福的五阿哥胤祺,没参与九子夺嫡最后善终

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五阿哥胤祺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我们都知道康熙九子夺嫡,九子分别是:大阿哥胤禔、太子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誐、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

其实,在康熙24个儿子中,除了早殇或未成年的皇子外,还有一位正当年的皇子,但没有参与到九子夺嫡的争斗中去,他就是五阿哥胤祺。

五阿哥胤祺生于1679年,从小是被孝庄太皇太后带大的,而且他深受老祖宗的喜欢。1717年12月,病重的孝庄把64岁的康熙叫来,饱含深情与不舍的目光注视康熙,并眼神中流露出对胤祺的牵挂。康熙道:“朕会好好待胤祺的,请皇祖母放心。”

胤祺的母亲就是《康熙微服私访记》中的宜妃,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宜妃都是非常受宠的存在,康熙那时候微服私访都会带上宜妃。宜妃一共为康熙生了三个儿子,分别是五皇子、九皇子和十一皇子。

不过,胤祺在九子夺嫡之前,就已经失去了参与夺嫡的资格。那么究竟是为什么呢?

史书的记载,胤祺从小敦厚温和,深受孝庄太皇太后影响。康熙曾经就评价过他:心性甚善,为人淳厚。

1696年,康熙征讨噶尔丹,18岁的胤祺独掌正黄旗大营。但非常不幸的是,胤祺在一次作战中,他的脸受伤了,破了相。这对胤祺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因为如果你想要当皇帝,是一定不能有破相的。所以胤祺就非常识相地没有参加夺嫡,失去了当皇帝的机会。

1709年,胤扔被复立为了皇太子,康熙显得非常开心,同时把胤祉、胤禛跟胤祺都晋封为亲王,胤祺被封为和硕恒亲王。

雍正即位后,胤祺是少数几个没有被打压的兄弟之一,并且还待遇不错。在1732年,胤祺因病去世,享年54岁,雍正为其立碑。

康熙朝九子夺嫡时,那些没有参与的阿哥,他们结局怎样?

皇帝作为封建社会权利最高的独裁统治者,在易位换主的时候势必引起一场轰动,按道理来说,在“禅让制”的约束下,理应由皇帝的嫡长子来继承皇位,如若嫡长子夭亡,那么依次向下排序。

可真实的历史复杂多变,并不是单纯的制度就可以决定的,皇帝手握重权,在选定继承人的时候势必要选择品德和才智并行的,诸位皇子为争夺地位也是用尽了手段,清朝康熙年间曾出现过九子夺嫡的局面。

作为我国清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长达61年的时间中,康熙与后宫嫔妃共生育了24位皇子和20位皇女,除去幼年早夭、中途去世的,最终长大成人的皇子共有20位,而我们所说的九子夺嫡显而易见并不将所有皇子囊括在内,那除去这些争夺皇位的阿哥之外,其余的阿哥都去向哪里了呢?

康熙年间太子之位被废,九子夺嫡之势渐起

康熙47年,由于皇太子胤礽日渐骄纵、结党营私,康熙皇帝最终无法隐忍,下令废除胤礽皇太子之位,自此之后,剩余的诸位阿哥对太子之位起了觊觎之心,开始了旷日持久的太子争夺战。

而我们常说的九子夺嫡中的九位阿哥分别指的是: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誐、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这九位阿哥与朝廷大臣或是其他阿哥联合,都渴望得到太子之位,形成了五大党派。

以大阿哥为首的大千岁党由于野心暴露过早而被康熙帝厌恶,惨遭终身圈禁。

二阿哥胤礽原本为皇太子,最受康熙帝喜爱,在一岁时就确立了胤礽为储君之位,于康熙14年册封,可随着年龄渐长,胤礽竟然开始谋结党羽,甚至威胁到康熙帝的统治,最终被废除,遭到终身圈禁。

三阿哥独身一人,由于平日里素爱舞文弄墨,其实说不上对于皇帝之位有多渴求,在康熙帝驾崩之后被派去守护景陵,之后被关押在石景山去世。

以八阿哥胤禩为首的八爷党是当时所有皇子当中最强劲的一支队伍,其中包括九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等诸多权势之人,太子之位被废后,八爷党在皇帝跟前十分活跃,许多文武大臣们纷纷推荐八阿哥为立储最佳人选。

这让痛恨结党营私的康熙帝十分不满,甚至在往后的统治生涯中多次打击八爷党,过于高调的渴求注定八阿哥的失败,雍正四年,八阿哥被赶出皇族,死在狱中。由此也衬托出了以四阿哥胤禛为首的四爷党的胜利,也就是后来的雍正帝。

除去失败的阿哥,未参与争斗的大部分阿哥被封为亲王

康熙爷共生育了24位皇子,除去过早夭亡的六阿哥、十一阿哥,十八阿哥和十九阿哥,真正参与皇位争夺的人数才不到一半,许多阿哥由于母妃身份低下或者没有足够的势力,从始至终都未卷入到这场争斗中,在四阿哥胤禛继位之后,大部分的阿哥都被封为了亲王,他们都包括哪几位阿哥呢?

按照顺序排的话,首先便是五阿哥胤祺,早在康熙皇帝在位时便被封为恒亲王,性格和善,不好争斗,生母是康熙爷的宠妃宜妃,但自幼却在孝惠章皇后的膝下长大,雍正继位之后,并未改动五阿哥的地位,而是依旧延续他亲王的封号,最终享年52岁。

其次便是天生残疾的七阿哥胤祐,七阿哥早在未成年时就被过继给了纯靖亲王,自然无缘宫廷争斗,雍正继位后封其为淳亲王,享年51岁。

十五阿哥叫做胤禑,生母位分不高,仅在嫔位,早年间曾经跟随过康熙爷前往塞外巡游,后来还曾被指派前往大内祭祀神灵,面对九子夺嫡的凶猛之势,十五阿哥深知自己势单力薄并未参与,雍正继位之后封其为榆郡王,享年39岁。

十七阿哥名字叫做胤礼,倘若在历史上果真发生过《甄嬛传》所描绘过的故事情节,那么17阿哥就是剧中的果郡王原型,雍正六年,十七阿哥被封为和硕果亲王,享年42岁。

九子夺嫡之时,仍有许多阿哥尚未成年

除却以上这些被封为亲王的阿哥,十六阿哥胤禄的境遇就不一样了,他可是诸多阿哥中最为长寿的一位,早在康熙年间,他就被过继给了博果铎,也就是顺治爷兄长的儿子,还被封为了庄亲王,后来到了雍正年间,十六阿哥和十七阿哥颇受宠信。

乾隆帝继位之后,由于与胤礽之子交往过密,十六阿哥被解除公职,最终又被重新启用,享年73岁。

除去以上这些成年的阿哥们,九子夺嫡的时候二十一阿哥、二十二阿哥、二十三阿哥、二十四阿哥尚且还未成年,自然没有机会参与到这场争斗中,后来这些阿哥也都驶向了不同的人生方向,大部分也被封为了亲王,安稳度过了一生。

康熙朝九子夺嫡时哪些阿哥没有参与?他们的结局又如何?

?九子夺嫡?,指的是康熙帝晚年因皇太子胤礽二立二废、储位空虚,从而使得九位皇子(包括皇太子胤礽)生出觊觎皇位中之心,各自结党,相互争斗,展开对于储君位置激烈争夺的过程。

参与夺嫡的诸皇子有:

皇长子、直郡王胤褆

皇次子、废太子、理亲王胤礽

皇三子、诚亲王胤祉

皇四子、雍亲王、雍正帝胤禛(九子夺嫡最后的胜利者)

皇八子、廉亲王胤祀

皇九子、贝子胤禟

皇十子、敦郡王胤?

皇十三子、怡亲王胤祥

皇十四子、恂郡王胤禵

以上九人,即参与?九子夺嫡?的诸皇子。

其中:

胤褆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一废太子时倒台,之后圈禁二十六年,雍正十二年(1734年)去世,年六十三。

胤礽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两度被废,软禁于咸安宫。雍正二年十二月(阳历是1725年1月),病逝咸安宫,年五十一,追封理亲王。

胤祉在雍正元年(1735年)即被发往景陵为康熙帝守陵。此后多次遭到雍正帝打击。雍正八年被废黜爵位,软禁在景山永安亭。雍正十年(1732年)病逝,年五十六。

胤禛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最后获得胜利,在康熙帝去世后登基为帝,在位十三年。雍正十三年(1735年)去世,年五十八。

胤祀在雍正初年被雍正帝授封亲王,以稳定人心。政权稳固后,胤祀被革爵、圈禁,并改名?阿其那?。雍正四年(1726年),胤祀暴薨于禁所,年四十六。

胤禟在雍正帝即位后即被发配西北军前效力,雍正三年(1725年),胤禟被革爵,雍正四年(1726年)废黜宗室身份,改名?赛思黑?,圈禁于保定。当年在保定暴薨,年四十四。

胤?于雍正元年(1723年)奉命护送外蒙古活佛哲布尊丹巴灵柩返回外蒙古。途中偷偷返回,因此被雍正帝借机打击,在雍正二年(1724年)革爵圈禁。乾隆二年(1737年),乾隆帝即位后释放,重封辅国公,乾隆六年(1741年)去世,年五十九。

胤祥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帝第一次废黜太子之时收到牵连,被短暂圈禁。之后整个康熙朝都没有受到重用,也没有封爵。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帝即位后,胤祥才被重用,晋封怡亲王,总理事务大臣。之后胤祥成为雍正帝倚重之人,尽心尽力为其处理政务,操持朝政。雍正八年(1730年),胤祥去世,年四十四。

胤禵在雍正帝即位后,即被从西北军前召回京师,遣往景陵守陵。雍正元年(1723年)因皇太后去世(雍正帝与胤禵二人生母),所以被晋封郡王(未有封号)。雍正三年(1725年),地位稳固的雍正帝开始打击当年夺嫡诸对手,胤禵被革爵,自景陵押回京师,软禁于景山寿皇殿。乾隆元年(1736年),乾隆帝即位后,胤禵才被释放,乾隆十三年(1749年)晋封恂郡王,乾隆二十年(1755年)去世,年六十八。

以上即?九子夺嫡?中,各皇子的最终结局。

康熙帝一生,共有皇子三十五人,其中二十四人参与序齿,即有兄弟排名。二十四人中,除了参与夺嫡的九人,尚有十五人,内里四人幼年夭折,即:

皇六子胤祚,夭折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时年六岁。

皇十一子胤禌,夭折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时年十二岁。

皇十八子胤祄,夭折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时年八岁。

皇十九子胤禝,夭折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时年三岁。

既没有幼年夭折,也没有参与到夺嫡斗争中的皇子有十一人,其中又可以分为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帝第二次废黜皇太子时,已经成年的皇子、尚未成年的皇子(以年满二十岁为标准)、未出生的皇子。

康熙帝第二次废黜皇太子胤礽,标志着他在生前明立皇储的想法彻底破产,此后羽翼丰满的诸成年皇子,对于空出的储君之位开始展开激烈的争夺,各自纠集势力相互争斗,夺嫡之争绵延十余年,直至康熙帝病逝。皇四子雍亲王胤禛依靠其娴熟的政治才能和隐忍的表现,获得暮年康熙帝青睐,得以获取最终胜利,登基为帝。

所以,只有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前,已经成年并且获得了一定政治地位、拥有自己个人实力的皇子,才有资格、也有主观意识,可以参与到夺嫡斗争中。而没有成年的皇子,不具备个人势力,也没有成熟的个人思想,不具备夺嫡资格。

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时,尚未成年的皇子有:

皇十五子胤禑,时年十九岁。

虽然基本算成年,但是相对于诸皇兄来说还是稍显稚嫩,而且本人尚未成亲分府,几乎没有个人势力。所以,胤禑没有参与到夺嫡之中。

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帝登基后,胤禑既没有受到重用,也没有遭受打击,平平淡淡生活。雍正四年(1726年),胤禑奉命驻守景陵,封贝勒。雍正八年(1730年),胤禑晋封愉郡王,。雍正九年(1731年),胤禑去世,年三十九。一生平淡,不喜不悲。

皇十六子胤禄,时年十七岁。

胤禄与胤禑同母,都是密嫔(雍正即位后追尊为顺懿密太妃)王氏所出。虽然年纪小,但是胤禄极为精明,暗中投靠四哥胤禛,早早地在夺嫡斗争中站队,并押对了宝。

雍正元年(1723年),继位不久的雍正帝为了酬谢胤禄襄助,将他过继给庄亲王博果铎为嗣,继承世袭罔替的庄亲王爵位。之后胤禄在雍正、乾隆两朝基本上太平无事,安享荣华。即使在乾隆七年(1742年),因为和废太子胤扔之子,理亲王弘皙?往来诡秘?,疑似有暗中谋划之事,乾隆帝也不过停了他的亲王双俸,免去正黄旗都统了事,之后又担任议政大臣。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七十三岁的子胤禄去世,一生福禄寿三全,可谓富贵一生。

皇十七子胤礼,时年十五岁。

年幼的胤礼毫无个人势力,自然不会参与到夺嫡第一线去。但是在之后十年,他和胤禄一样,选择站队四哥胤禛,暗中为其出力,同样是押对了宝。

雍正元年(1723年),二十五岁的胤礼被雍正帝封为果郡王,正黄旗蒙古都统。此后逐渐加官,先后兼任镶红旗满洲都统、镶蓝旗汉军都统、镶蓝旗蒙古都统,身兼四旗都统,并管理工部、户部、宗人府、国子监等事务,是雍正帝于胤祥之外,另一位深得倚重的弟弟,于雍正六年(1728年)晋封果亲王。

雍正十三年(1735年),胤礼在雍正帝的指派下,带领皇子宝亲王弘历(即日后的乾隆帝),和亲王弘昼办理苗疆事务。当年八月雍正帝去世,临终前安排辅政大臣,胤礼受命与庄亲王允禄,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领侍卫内大臣丰盛额、讷亲,内大臣户部侍郎海望等同受顾命,成为新君乾隆帝的辅佐之臣。乾隆帝登基后,胤礼加亲王双俸,御前免叩拜,尊崇有加。乾隆三年(1738年)胤礼因病去世,年四十二。因为无子,所以乾隆帝将自己的幼弟、雍正帝第十子,时年七岁的弘曕过继给胤礼,继承果亲王爵位。这也是胤礼在身后所受到礼遇。

皇二十子胤祎,时年六岁。

康熙帝第二次废黜太子时,胤祎不过是一个黄毛小儿,诸事不懂,自然不会参与夺嫡。在之后的岁月里,胤祎按部就班地成长,康熙帝在世时,每年巡幸热河,胤祎都会随驾出行,显然比较受康熙帝喜爱。

雍正帝即位后,胤祎按照惯例在雍正四年(1726年)被封为贝子。雍正八年(1730)又晋封为贝勒。雍正十二年(1734年),胤祎因为两次假托得病而违抗雍正帝派其往景陵祭祀的旨意,受到了连降三级爵位的惩处,自贝勒降至辅国公。

雍正十三年(1335年)八月,雍正帝去世,胤祎因为有错被雍正帝厌恶,所以继位的新君乾隆帝不准他进雍正帝灵柩所在的乾清宫,只能在殿外行礼。直到九月,乾隆帝才准许胤祎进殿行礼,并恢复其贝勒爵位。乾隆二年(1737年),雍正帝葬入泰陵后,乾隆帝命胤祎总理泰陵守护事务,以领侍卫内大臣身份驻守泰陵,担任护陵大臣。

乾隆二十年(1755年),胤祎去世,时年五十。总的来说,胤祎一生平淡中稍有挫折,不过也不是什么大事,基本平安善终,富贵不缺。

皇二十一子胤禧,时年一岁。

康熙帝第二次废黜太子时,胤禧还连话都不会说。稍稍长大后,胤禧就随侍康熙帝出巡塞外。雍正帝继位后,对于这个生性恬淡、喜好书画的小弟弟特别喜爱,雍正八年(1730年),十九岁的胤禧被封为贝子,当年就晋封贝勒。这可以看出雍正帝对他的关爱。

雍正十三年(1735年),和胤禧同岁的侄子乾隆帝继位,晋封二十一叔为慎郡王。此后胤禧先后出任正黄旗汉军都统、正白旗满洲都统、管理宗人府事,议政大臣。胤禧贵为郡王,却能礼贤下士,好学不倦,而且诗画文采斐然,是康熙帝诸皇子中,个人文化素养最高的一位。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胤禧病逝,年四十八。因为没有子嗣,所以乾隆帝将自己的第六子永瑢过继给他为嗣孙,降等承袭贝勒,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晋封质郡王。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再晋质亲王。这也相当于是对于胤禧身后的追崇荣耀。

皇二十二子胤祜,这一年刚刚出生。

康熙帝在位时,胤祜作为年幼皇子,受到宠爱,经常随驾巡游塞外。待遇和胤祎、胤禧基本相同。雍正八年(1730年),十八岁的胤祜和胤禧同时受封贝子。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晋为贝勒。胤祜一生默默无闻,既没有额外的皇帝厚恩,也没有因为办错事而遭到处罚打击,只是平淡安静的生活。乾隆九年(1744年),胤祜去世,年三十四。

以上即是康熙五十一年,康熙帝第二次废黜皇太子,?九子夺嫡?正式拉开帷幕时,尚未成年的六位皇子。他们其中有的其实已经牵涉到夺嫡,但是因为年幼,自己没有个人势力,不能有所动作,所以只能依附其他兄长,暗中站队。另外几个则是年幼,没有能力,也没有意愿参与,毫无影响。日后新君即位后,对于这些小弟弟们,基本上还是很照顾,按照制度授予爵位官职,使他们安享富贵,一生荣华。

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时,尚未出生的皇子有:

皇二十三子胤祁,生于康熙五十二年十一月(阳历已经是1714年1月)。

幼年和其他小皇子一样,收到康熙帝钟爱,随驾巡游。雍正八年(1730年),十五岁的胤祁受封镇国公,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去世后,继位的乾隆帝将比自己还小三岁的二十三叔晋封为贝勒,以显示?笃厚懿亲之意?。

乾隆九年(1744年),受命管理三陵事务(即顺治帝孝陵、康熙帝今陵、雍正帝泰陵),承担起护陵职责。不过之后胤祁因为办事不利,多有差池,被乾隆帝几次批评斥责。乾隆十九年(1754年),乾隆帝以胤祁诸差事疏忽,行事散漫为由,将其爵位降为镇国公。之后数十年,胤祁都是以镇国公头衔出席各种大典、朝会,奉命办差。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帝七十寿辰之际,才加恩给尚在世的唯一一位叔父胤祁晋封贝勒,这时候的胤祁,已经六十七岁了。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胤祁加郡王衔,但是没有郡王俸禄。乾隆五十年(1785年)七月,七十三岁的胤祁去世,他也是最后一位去世的康熙帝皇子。

皇二十四子胤秘,也是康熙帝最小的儿子,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生。

他是康熙帝的暮年最喜欢的幼子,常常带在身边,四处巡幸。雍正元年(1723年),七岁的胤秘被兄长雍正帝亲自指派到上书房与诸皇子一同读书。雍正九年(1731年),奉命往太庙行礼。

雍正十一年(1733年),十七岁的胤秘在雍正帝?朕幼弟秉心忠厚,赋性和平,素为皇考之所钟爱......朕心喜悦,著封亲王?的谕旨中,受封为諴亲王。这是康熙帝诸子中,受封亲王时年纪最小的一个。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去世,比胤秘还大五岁的侄子乾隆帝继位,正式举行册封礼,胤秘与其侄和亲王弘昼一同分府就封,正式成为当时最年轻的亲王。

此后他先后就任任镶白旗蒙古都统、正白旗满洲都统,并奉命管理御书处、宗人府、玉牒馆等,多为地位尊崇、事务悠闲的清贵之职。度过了三十多年悠闲清贵的亲王生活后,乾隆三十八年十二月(阳历是1774年1月),五十八岁的胤秘去世,安度荣华、一生平安富贵。

在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时,已经成年,但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参与到夺嫡斗争中的皇子有:

皇五子胤祺,时年三十二岁。

胤祺与皇九子胤禟同母,同为宜妃所生。但是与其弟胤禟不同,胤祺自小就被康熙帝交给出身内藩蒙古科尔沁部的皇太后博尔济吉特氏(孝惠皇太后)抚养,因为皇太后自身学识不高,又固执地抵制让胤祺学习汉文汉学,只让他学习蒙古文、满文,所以胤祺自幼就有学识上的欠缺,与兄弟们相比个人文化素质较低,这也是他先天的不足,日后对于储位,竞争性远远不够。

另外,胤祺从小由祖母孝惠皇太后养大,而孝惠太后为人平和宽厚、处世恬淡,与世无争,所以胤祺也养成了平和谦逊、遇事不争的性格。成年后,胤祺性格大异于其他心机深沉的兄弟们,对于争权夺利毫无兴趣,持续了十多年的夺嫡斗争,自始至终也没有他的身影出现。他只老老实实地按照康熙帝的吩咐做事,老老实实,不争也不抢。

不管是长辈还是兄弟,胤祺都一视同仁,注重亲情,以孝友为先。他的这种性格,使得康熙帝很是欣赏,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册封虚岁二十的胤祺为恒亲王,这在康熙帝诸子中,几乎是受封王爵最早的了。而诸多兄弟对于他的谦逊退让性格也都非常赞扬,感情很好,所以雍正帝即位后,也没有因为他是胤禟的同母兄而为难他,继续让他办理一些典礼隆重、但是不那么重要的差使,如祭祀皇陵,主持拜祭等等。胤祺也一丝不苟地将雍正帝交待的事情尽心完成,多次获得褒奖。

雍正十年(1732年),胤祺病逝,平平安安地度过一生。雍正帝为其举行隆重葬礼,亲自题词给他,褒扬其?秉性和平、持躬谦谨、颇具乐善之风。?这也是对胤祺与世无争、谦逊恬淡了一辈子的最好赞扬。

皇七子胤祐,与胤祺同岁,时年一样三十二岁。

胤祐自小喜欢读书,学识出众,文化水平很高。而武事方面,胤祐也是十分出色,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十七岁的胤祐就奉命执掌镶黄旗大营,跟随康熙帝出征准噶尔部首领葛尔丹的内犯,并在之后作战中屡立战功。

此后因功在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晋封贝勒,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晋封淳郡王。这一年,胤祐还不到三十岁。这说明康熙帝还是很看重这个儿子的。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胤祐奉命接管正蓝旗满洲、蒙古、汉军三旗,一应事务,均由其处理,这是暮年的康熙帝对他格外的信任。照这样看来,胤祐其实是很有实力,可以参与到夺嫡斗争中去的。但是为什么最终他却并未陷入权力斗争的泥潭中呢?其实是因为胤祐有一个天然的缺陷,使得他丧失了储君资格,那就是----腿脚残疾。

一个身体有残疾的皇子,在极度讲究?帝王气度?的古代,是怎么也不会被考虑立为皇嗣的。所以即使胤祐才能出众,文武双全,康熙帝也只能在差使上倚重他,赋予其重任,而不会选择他为储君的。明白这一点的胤祐,最初有过失望,不过很快调整了心态,安分守礼地做起了臣子,对于康熙帝的指派任命都很听话,老老实实办差,对于储位不做非分之想。他的这种明智态度,与胤祺的谦逊退让性格异曲同工,无形中躲开了康熙末年、雍正初年因为夺嫡斗争而掀起的风波。

雍正元年(1732年),雍正帝继位后,对于这个安稳办事、勤勉听话的弟弟也是信任有加,继续让他掌管军务,晋封为淳亲王,加以重用。雍正八年(1730年),胤祐和十三弟胤祥同年去世,时年五十一。雍正帝赐其厚葬,立碑记功,褒扬他?敬谨小心,安分守己?。这也是对胤祐恪尽职守、明智低调一生最好的评价。

皇十二子胤裪,时年二十六岁。

胤裪的情况和五哥胤祺差不多,也是自小被皇宫中的长辈收养。胤祺是被孝惠皇太后收养,而胤裪则是被孝庄皇太后的侍女,现代影视作品中大大有名的苏麻喇姑(原名苏茉儿)所收养。苏麻喇姑自十三岁跟随科尔沁部台吉之女布木布泰,历经六十年。自布木布泰入清太宗皇太极后宫为庄妃开始,一直随侍左右,从未分离。顺治十一年(1654年),康熙帝出生,已经是皇太后的布木布泰命苏麻喇姑照料这个孙子。康熙帝回忆说,自己幼年,赖苏麻喇姑?赖其训迪,手教国书?,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孝庄皇太后病逝,这让随侍她身边六十多年、已经七十余岁的苏麻喇姑大受打击,精神恍惚,陷入悲痛、孤独而不能自拔。为了开导这个如同祖母一样的老人,康熙帝将刚刚出生不满两年的十二子胤裪交给她抚育,以慰藉老人的孤独心思。从此,胤裪就在这个老人的抚养下,渐渐长大。在此期间,苏麻喇姑循循教导,精心培育,将自己的数十年宫廷生存智慧都灌输给了胤裪,使得胤裪自小就养成了不骄不躁、独善其身的性格,对任何事情都能淡然处置。而且在苏麻喇姑的教育下,胤裪学识优异、品性端正,既有才华又无野心,实实在在地是一位谦谦君子。这样的为人,也是康熙帝所喜爱、诸兄弟所友善的。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年过九十的苏麻喇姑去世,临终前还嘱咐十九岁的胤裪要小心谨慎、不要介入宫内争斗、保持独善中立。胤裪牢牢记住这位可亲可敬的老奶奶最后教导,在之后的日子里很少介入愈演愈烈的夺嫡斗争,对于权力很不热衷,除了按照康熙帝的指派做一些分内差事外,基本不理会其他事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二十五岁的胤裪受封贝子,并奉命管理内务府。此后多办理一些祭祀、赐葬、祭陵等礼仪类事务。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二月,康熙帝去世后,胤裪奉新君雍正帝之命办理康熙帝葬礼事务,诸事妥当得力,所以雍正帝甚为满意,晋封其为履郡王。不过之后不知道是雍正帝故意打击还是胤裪有意藏拙,雍正二年(1724年),胤裪多次受罚,爵位一降再降,直至护国公(都不是正常宗室爵位)。不过在雍正八年(1730年),胤裪又恢复了履郡王爵位。这似乎说明,胤裪被罚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雍正帝并没有想要真正惩治他的意思。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去世后,新君乾隆帝即发布谕旨:?......宗人府一切事务由履郡王管理......,履郡王在朕诸叔中年龄最长,具实心办事,朕意欲晋封亲王。?对于这个十二叔十分重视。当年,胤裪即晋封履亲王。此后胤裪在乾隆朝地位崇高、待遇优渥。乾隆帝经常派十二叔办理陵园祭祀、宗人府管理、祭天、编纂会典等礼仪类差事,胤裪也都一一办理妥当,受到皇帝赞誉。

乾隆十八年(1753年),六十八岁的胤裪被特授为军机处议政大臣上行走。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自雍正年间起就奉养于履亲王府中的胤裪生母康熙帝定嫔(雍正帝尊为皇考定妃)万琉哈氏年满九十六,年老病重,即将薨逝。乾隆帝亲领履亲王府探视,以表慰藉。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九十七岁的定太妃万琉哈氏去世,乾隆帝下谕劝慰胤裪,安抚其心。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胤裪去世,年七十九,这是康熙帝诸皇子中,最长寿的一位。胤裪养祖母、生母、自己都是长寿之人,这也是对他独善中立、低调为人,谨慎一生最好的回报。

以上,就是康熙帝诸皇子中,没有参与?九子夺嫡?权力斗争的十五人细述、及其最终结局说明。另外再多说明一下:诸皇子名字中的?胤?字,是他们的原名,雍正帝登基后,除了自己的名字?胤禛?不用更改,其余兄弟的名字,为了避讳,将?胤?字全部改为?允?字。只有十三弟胤祥,生前虽改名允祥,去世后,因为雍正帝极其怀念这个与自己感情深厚的弟弟,所以特旨将其名字改回?胤祥?,这是一个特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181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