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唐朝的兵种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士兵一直是历代维护统治者统治的重要角色,是保证国家安定、百姓安居的柱石。
唐朝初期,朝廷用府兵制来征集管理军队。当时的做法是,按资产多少把老百姓分成九个等级,资产在中等以上、家有三丁者,要派一人充当府兵。府兵基本上是终身服役,只有到了五十八岁方可退休。
府兵的待遇
府兵制是南北朝以来实行的一种重要兵制。唐太宗贞观时期,全国有有675个折冲府,这些折冲府分成上、中、下三个等级,上等掌1200人,中等掌1000人,下等掌800人,总兵力达60万人。
府兵需要自己准备武器和物资,每位府兵在被应征时,按规定都要准备好一张弓、三十只箭、一把横刀以毡帽、毡装,还要准备九斗小麦。这些物资由折冲府代为保管,官府发给凭券,一旦发生战争时,凭券兑换。如果府兵防戍超过一年,官府则另外给予补助。
这种供军方式,给国家节省了大量财政。唐代士卒一年的饷钱是绢布12匹、栗12石,60万士兵如果全部要国家财政支拨,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负担。而采取府兵制,国家只承担府兵征行的口粮,其他大部费用由府兵自己负担。
府兵中,也有全额财政拨款的兵种,那就是北衙禁军。北衙禁军是皇帝的亲兵,总兵力约3万人,是一支独立的军事力量。北衙禁军的基本生活所需由国家供给,享有厨食、身粮、衣赐等待遇。
募兵的待遇
唐玄宗开元年间,均田制崩坏,府兵制解体,募兵制走上了历史舞台。
唐朝的募兵,分为禁军、藩镇兵、防秋兵、团结兵等等。兵种不同,待遇相差也很大。
募兵制下的中央禁军称为神策军,总数有十五万,分别屯驻在长安及长武、兴平等八镇,具有禁卫军和中央直属作战的双重职能,因此待遇厚于其他各军。神策兵的待遇是边兵的三倍,每年的军饷是粟米36石,布21匹。除日常供养外,还经常有额外赏赐。
唐朝在全国沿边地区设置9个节度使和两个经略史,安史之乱拥兵49万。这些藩镇兵根据任务的不同,可分为牙兵、牙外兵,外镇兵、州兵等。
牙兵是守卫节度使治所牙城的军队,多则上万,少则数千。牙外兵亦称外营兵,是驻扎在节度使治所牙城之外的守卫部队,约占各镇兵的三分之一。外镇兵是藩镇之下州县的军队,也称“州兵”,少则数百,多则二千。唐后期,藩镇兵基本上为募兵,而且随着藩镇割据加深而不断增加,高峰时兵额达到八十万有余,占全国总兵力的80%。
中唐时期,由于连年战乱,兵员急剧减少,各个藩镇为争夺兵员,纷纷开出优厚的条件来募兵。这时的募兵,待遇已经接近中央禁军,成为藩镇扩张势力的有力工具。
防秋兵是在安史之乱之后,为遏止吐蕃东侵而驻防京西京北的军队。防秋兵粮食标准为每年给月粮14石,超过边军月粮的标准。他们不但自己有军饷,家属也可以得到一定的补助,补助标准一般为防秋兵士兵的三分之一。这也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募兵的赏赐与授官
在唐朝,军人立功受奖已被写入法律,有了十分详细的规定。这种军中的赏赐称为“尚格”,军人在战斗时,矢石未交,先锋挺入,陷坚突众,贼徒因而破败者,为首功,赏绢十匹。
和物质上的赏赐相比,“授勋”无疑更有吸引力。在唐代,立功大小是授勋的唯一依据。凡英勇战斗者,都有机会立一等功,酬勋三转。如果在攻城战中能首先跃入对方城池者,其功称为“跳荡功”,可得到更高、更多的奖励,从士兵一跃而成为军官。
唐代这种因作战有功而授官的战士,称之为“勋官”。勋官可以由政府授给勋田,其家人犯流罪以下,可以减一等,有免除征役的特权,可以娶妾。但是勋官同职事官相比,待遇还是有差距的。
战乱时期,授勋成为朝廷或者军阀收买军心的一个重要手段。安史之乱期间,颜杲卿大破安禄山的部下李钦凑,玄宗赐给其部下数百人勋官。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战士授勋人数剧增,安史之乱后期,朝廷封赏的勋官多达万余人,待遇也大不如从前。
士兵的医疗待遇
士兵的医疗待遇不仅关系到士兵本人的健康,也关系到军队士气和军队战斗力,关系到战争的成败,所以统治者也比较重视这个问题。
唐代伤病士卒医疗待遇的内容包括:政府给军队配备随军医生,“行军及作役之处,五百人以上,太常给医师一人”,用于救治伤病军人。士兵如果患病,主司不为之请医或医官不给医治,造成患病士卒没有得到及时治疗的,主司和医官要受笞刑四十的惩罚;如果造成士卒因为没有得到及时治疗而死亡的,主司和医官则要被判处徒刑一年。
士兵得病后,其所用的药物由政府或者部队无偿提供。部队内部有着自己的药局,如果这种药局里的药物不能满足治疗的需要,则由官府出钱,在市场购买。军队在行军途中,如果出现严重的伤病者,可以留在路过州县养病,并由该州县提供医药及食宿。
战争中,有许多士兵受伤成了残疾人,不再适合从军。这部份军人会被“放归”,让他们回到家乡。唐朝就有“在军旅行阵,经敌伤害手足眼目,不能营生,亦各赐绢两匹”的规定,这些放归的士兵回家后,不再负担国家的租庸调和谣役,还能分到一块“身份地”供他们养老。
神策军的待遇
以上说的,都是募兵制下普通藩镇兵、防秋兵和边兵的待遇,这些兵种是无法与中央神策军相比的。
天宝十五年六月,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在逃亡途中,发生了兵变,唐玄宗不得不忍痛赐死了心爱的杨贵妃。安史之乱后,目睹过兵变的唐肃宗便决心着手建立一支强有力的直属中央朝廷的军队。
唐肃宗把忠于自己的西北戍边军队调入京师,成为唐王朝的禁军,负责保卫京师和戍卫宫廷以及行征伐事,成为唐廷直接控制的主要武装力量。
正因为神策军所处地位特殊,所以它的待遇远远高于其他部队。每名神策军士兵,每年粮赐36石,春冬衣赐21匹;而边军的衣粮待遇为年粟12石,春冬衣7匹,神策军的待遇是边军的三倍。差距之大,不言而喻。
神策军在稳定政局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皇帝不惜用大量金钱来笼络神策军,以防他们发生兵变。唐德宗建中四年,径原军发生兵变,德宗仓皇出逃,朱泄带领径原军占领长安。在这关键时刻,正是李晟的神策军平定“径原之变”并收复了长安。因此唐德宗对此次平叛中有功劳的将领赐名“兴元元从奉天定难功臣”,并大加赏赐。
神策军对于稳定晚唐政治局势起着重大的作用,这与唐廷给予神策军优厚的待遇是分不开的。这也是神策军对中央一直保持忠诚的原因。
募兵制下,唐朝不同的军队,士卒待遇也大不相同,中央禁军的待遇最好,一些地区的边军生活最为艰辛。虽然,唐代在士卒衣粮、医疗等士卒待遇上做出了种种尝试,但是在封建社会当兵仍然是一份很苦的事情。而朝廷对各个军队的厚薄不均又势必造成新的社会矛盾,这种矛盾也在唐末得到了总爆发。
1.政府军的性质与土地密不可分,于是一支专业的、长期服役的常备军诞生了。士兵们不再是装备有自己装备的轮换民兵。它是一支长期服务于社会的职业军队。天宝元年,唐军基本完成了职业化转型。边境沿线设立了10个边境城镇,由专业士兵组成,总兵力49万人,其中驻扎在首都的官兵约6万人,地方民兵约2万人,总兵力约57万。在唐代,弩的战术地位变得极其重要。唐朝时代的巨大发展是中国弩技术、七强弩、装备,除“刹张弩”和“角”弩外,还有个人弩,另一种是“木弩”“大木弩”“竹弩”“大竹弩”“强弩”福源弩是重弩,虽然残疾,发射时经常出现“雷鸣巨响”,而“中城基地”,则是为了摧毁弹坑。据《通典》记载,唐朝万人军共备有弩2700把,并采取“阵内开阵外射”的圆形射击策略,对敌人实施攻击。
2.唐朝初年,官兵半农半兵,全国官兵约60万人。这些所谓的政府军士兵在家里务农,每年有一两个月的时间去首都分部执行任务。其余时间,当战争爆发时,政府士兵需要自己提供食物和武器,集结并组建野战军去打仗。开元时期,由于管理不善,官兵严重短缺,加上边境形势的变化,需要长期维持边境。
3.唐朝平定塔杜什20年的征战,在一个重甸宫的塔杜什民族中,在骑兵中,甚至塔杜什“矢”而惨遭重创,骑兵骑士在险境之下,教练李骥毅然下令,将马伤下骑兵的“马步”或马步,披上长征的外衣,反对塔杜什人民的箭雨“急奋奔向”。一口气“斩首三千余级”,击毙了此前狂妄自大的薛彦拓军“其多而散”。简单还原一下当时的场景就明白了,一些简单的历史数据记录,但这是一个热血的绝地反击。
轻骑兵80万左右,重骑兵35万。(这是总数,不是每支军队的数量)唐军骑兵有轻重之分。小说中出现的玄甲兵据说是唐太宗所创,身披铁甲,马匹也有具装,马匹的具装通常又可分为保护马头的“面帘”,保护马颈的“鸡颈”,保护马胸的“当胸”,保护马躯的“马身甲”、保护马臀的“搭后”和竖立在马臀部的“寄生”(似乎是为了保护骑兵后背用的)。重骑兵虽然不多,但是由于防护好,冲击力大,历来也是野战冲锋的主力,尤其是在地域开阔的西域,有很大作战空间。唐军的铠甲为以明光铠为代表的唐十三铠。
盛唐时,即唐玄宗时,边镇兵60万,内陆府兵较唐初有所减少,应该有20-30万,加上禁卫军和边疆团练兵,总兵力应该有110万左右。晚唐宪宗元和二年,仅在籍军丁就有八十三万,而且还不包括各地藩镇违制私募的兵员和地方豪强的家兵团练,总兵力也在百万以上。
唐朝陆军军队的兵种分为步兵,骑兵,骑射兵,长枪兵,长刀兵,工兵,弩兵,侦察兵等,种类齐全,各司其职。而阿拉伯陆军军队包括骑兵、步兵、运输兵等不同的军兵种。
唐朝的步兵是当时世界上最具有战斗力的步兵之一,不仅数量多,而且作战英勇。唐军骑兵有轻重之分。重骑兵兵身披铁甲,马匹也有具装,虽然不多,但是由于防护好,冲击力大,历来也是野战冲锋的主力,尤其是在地域开阔的西域,有很大作战空间。但是由于唐朝的对手通常是轻骑游牧兵,便需要轻骑兵的灵活轻巧,行军速度快,用于奇袭战略突击等等。唐朝虽然也有重骑兵,但是一般以轻骑兵为主。
揭秘唐朝军队的豪华武备
唐朝是中国古代军事上一个值得骄傲的时代,其优秀的军事将领层出不穷。军事是个科学活、技术活,不仅要看将军打得多威风,还得看单兵的装备、兵团的配合及战术的运用。许多人说中国古代只重数量不重质量,但事实如此吗?看看唐朝军队的装备和数量。
具体到每支部队有几匹马、几口锅。关于军队的装备,一些演义里的描述是极其粗线条的,或者说是不靠谱的。例如《三国演义》,只有大将们叱咤风云、横扫战场的大场面描写,至于士兵穿什么、吃什么、带多少装备,那都是未知数。
《说唐演义全传》则开始涉及到军队基层单位,诸如薛仁贵,传说他当过伙夫,但是薛大哥是英雄,一心想着上战场厮杀,具体怎么做饭,一餐做多少量,也是笔糊涂账。历史是琐碎的,要了解它的真相,得去翻史料,比如对于唐朝军队的装备,《新唐书》的“兵志”就有记录。
唐朝初年实行府兵制,是民与兵合一的机制。这种兵制的特点之一就是士兵出征的很多装备得自己掏钱购置,“皆自备”。具体自备哪些东西呢?《新唐书》交代得很清楚:人均一张弓,三十支箭及一种叫胡禄的箭囊;横刀一把——一种佩刀,日本现在有完整样本。武器有了,还得有后勤装备,即磨刀石、毡帽、毡装、行李箱各一件。当然,还有吃的:人均携麦饭九斗、米二斗。此外,还有着装要求,唐朝的大部分士兵穿明光铠,骑兵还要在身上、腿上和手膀上配置铁甲,背上有长枪。
以上装备是不是都直接配置在士兵身上呢?不得而知,如果是这样,那份量也不轻,不过根据记载来看,军队里有驮马。这些装备在平时都储存在折冲府的军库里,当有军事行动时,再看具体情况进行发放。隋炀帝时期远征高丽,因为路途遥远,粮食运输艰难,所以每名野战士兵身上要负重好多天的粮食,严重影响行军速度和战斗力。也因此,有些士兵冒着杀头和饿肚子的危险,将粮食埋在地下。
如果是和平时期,这些府兵就配备横刀和弓矢。个人装备如此,那么单位的配备情况又如何呢?唐初士兵三百人形成一个团,每五十个人组成一个队,每十个人组成一个火。火是一个很小的军事单位,但仍会配备六匹驮马,如果弟兄们实在差钱,可以用驴子代替驮马。同时还有布幕、铁马盂、铲子、凿子、箩筐、斧头、钳子、甲床等各两件,锅子、火钻、盐袋、碓等各一件,马缰绳三件。马盂是什么呢?据唐朝人李筌的《太白阴经》记载,它是一种盛食品的容具,有木制的,也有铁制的,容量为三升,能保温,“冬月可以暖食”。
唐朝的军粮可能还是未脱皮的,上了前线,还得用舂米工具,这工具就是“碓”。
还有火钻这玩意,别以为这是取火工作,实际上它是一种兵器,打仗的时候,在火钻上浇上油,点上火,直接往敌人阵地上扔,大约可以算是原始手雷吧。此外,每人还配备一把锤子,象牙做的。这锤子可管用了,可以用来开箱撬锁,类似瑞士军刀吧。
这样看来,大唐王朝单兵的装备确实杠杠的。而对于战马,政府是有补贴的,不是直接给战马,而是每个骑兵发二万五千钱,自个儿买马去。如果战马过了服役年龄,就卖到民用市场上,用所得资金再买新的战马。不过这战马会不会和机动车一样折旧,就不得而知了。
当然,唐朝历时将近三百年,其军制也是在变化发展中,后来的情况如何呢?
唐朝募兵考试,射击命中率要求在50%以上。
到唐玄宗的时候,由于拓边战争增多,原来的兵力明显不够用,于是改为募兵制,关于这个制度如何,咱们没必要做学术性的研究,还是看细节吧。
唐朝募兵,首先身高是有要求的,20岁入伍,身高应该在五尺七寸(大约1.7米)以上,就算降低要求,也要在五尺以上。入伍男子免除赋税。对士兵使用兵器也有要求,即要求士兵能够自主使用伏远弩,射程三百步;要求士兵在四发中能命中两发,50%的命中率才算过关;对擘张弩的应用会有场考试,擘张弩是一种用双臂拉开的弓弩,射程二百三十步,要求是四发二中,也是50%的命中率。
以上两种是重射击武器,对于轻射击武器的使用,则是这样的:角弓弩,射程二百步,要求是四发三中,对于命中率的要求提高了25%;单弓弩,射程一百六十步,要求是四发二中。
兵力战术分配。战斗人员占七成 弓弩手比例不低。别以为古代打仗场面,就像影视里面那样,将军大吼一声,然后就奔跑吧兄弟,大伙儿一窝蜂上去群殴。实际的战争场面蛮复杂的,这里,咱们参考一下唐朝神一般的战将李靖的《李卫公兵法》吧。当然,这部兵法在宋朝散失得很厉害,幸亏杜佑的《通典》里还保存了一部分。
李靖可不是托塔天王。《封神榜》和《西游记》里的李靖是个传说,唐朝的李靖却是实实在在的名将,平定江南,灭东突厥,因此他的军事着作也是有说服力的。
在《李卫公兵法》里,每次出征时的军队数量是有规定的,大将出征,一般每次授兵两万。当然,这也不是死指标,会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增减,“临时更定”。至于兵种的组成结构,李将军说得很详细:一支四千人的野战部队,称为“中军”,必须有2800名战斗人员,比例为70%。
这2800战斗人员当中,有800名弓弩手,弓弩手又再细分:弓箭手400人,弓弩手400人,骑兵1000人,刀盾手500人,唐朝管这类士兵叫“跳荡”。还剩下500人干什么?他们是“奇兵”,是用来机动作战的。按照唐朝部队编制,机动作战人员必须占三成,“大率十分之中,以三分为奇兵”。
唐代史料也记载了唐前期军队训练情况。《新唐书·兵志》对这个程序有详细记载。
“每岁冬季”,是全国士兵集中训练的时机。以一个折冲都尉府为单位,分左右两个校尉统领,每个校尉手下有十支步兵队,一支骑兵队。还没有正式集合的时候,士兵们都打开旗帜,分散站立。
第一通号角吹起,指挥官马上集合手下士兵,步兵和骑兵都排成队列,“诸校皆敛人骑为队”。
第二通号角吹起,将军旗和长矛都放下,有点偃旗息鼓的味道。
第三通号角吹起,军旗和长矛都举起来,似乎进入战斗状态。
接下来,擂起战鼓,两支部队鼓噪冲锋。当然,绝对不是漫无纪律的群殴,还是有章法的:先是右校尉这边鸣金,队伍稍稍退却,左校尉分队进入右校尉的位置;接着,相反操作。
两支部队退却之后,又上前迎面对杀,进入演习状态。最后,三通号角,演习结束。然后,大伙去自由狩猎,猎物各自分配,“是日夜,因纵猎,获各入其人”。事实上,狩猎也是增强战斗力的一种方式。
盛唐,中国军队强盛一时,唐军的主要对手突厥、吐蕃、阿拉伯都为当时强大民族,但他们与唐军的交锋却基本是败多胜少。盛时唐军开疆拓土,势力远达里海地区,外蒙古和西域尽为中华版图,辉煌的战绩为本国最高统帅赢得“天可汗”称号(唐太宗李世民)。唐朝军队有什么“过人之处”?令世界不敢轻慢?
唐朝军队的强人之处。首先是充足的国力和繁荣的经济,为这支军队提供了强大保证。
唐军的装备极好,武器精良,马匹充足。安史之乱前,价格昂贵而又极易损坏的“唐样大刀”(横刀)是士兵的标配,制造工时为三年的强弓人手一把,就连步兵也会装备驮马以提高机动能力,而重骑兵们除了人马皆着铁甲外,更是装备了耗时十五年才能完成一把的马槊(护具)。盛唐时代安西都护府的唐军从来没有超过三万人,但却控制着西域近千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震慑着大大小小数十个国家,并还有余力数次主动进攻阿拉伯帝国,唐军的强悍可见一斑。
其次,唐军战略与战术的巨变。唐一改汉人步兵防御为主的传统作战方式,而以骑兵为主要作战方式,主动出击,防御战改为攻击战;还有就是唐军武器也比较先进,配置火器装备。攻坚战能力和野战能力都为一流。
唐朝军队有什么过人之处?唐朝军队的战斗力。最后,军人素质。在士兵构成上,盛唐时代军队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士兵素质极高。盛唐时期的唐主力部队士兵主要由关中良家子和归化胡人年轻贵族组成,良家子即有田地家人、品行良好的年轻人,他们大多接受过学堂教育,有强烈的国家认同感和荣誉感;而归化胡人青年贵族们大多对强大的唐王朝有一种近乎宗教信仰般的崇拜,他们试图通过拼死作战来获得唐对他们的肯定。良好的生活环境也使也使士兵们拥有良好的体能。如此的国力,如此的战略,如此的军士,必然造就一支如此强大的军队。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179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曹操为什么要杀高顺留下张辽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