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名将王敦为什么会变成逆贼,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东晋王朝,属实不是一个消停的王朝。虽然国祚不过一百零三年,但是大规模叛乱发生的频率却比三百年的王朝还只多不少。而这其中知名度最高的叛乱之一,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王敦之乱”。
然而比较讽刺的是,王敦不但没有要取司马家族而代之的心思,而且似乎是司马睿自己逼反的。
之前说过,东晋开国那几年,是有着“王与马,共天下”的美谈的。而那个“王”,并不止一个王导,实际上,司马睿南渡之初,王敦能给他提供的帮助比王导更大。
早在东海王司马越刚刚当政的时候,王敦就被指派为扬州刺史,其辖区就包括了建邺。因此,王导跟着司马睿南逃的时候,实际上是跑到他堂哥的防区来了。
而对这位落魄王爷,王敦是非常尊敬的。史载“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甚至就连那句“王与马,共天下”,一开始更多地也是褒奖他王敦而不是王导。
后来王衍上台,把王敦从扬州调到了荆州。这个决定,王衍自以为得计,还得意洋洋地说是“狡兔三窟”。实际上,他是卖了司马睿一个大人情。
如今的武汉,号称九省通衢;而在魏晋时期,荆州的地位比如今的武汉只高不低。三国时期的两大战役围绕它展开,灭吴之战也是以攻略荆州为前哨,而在司马睿南渡以后,荆州就成了拱卫建邺最重要的屏障。
刚刚建立起来的东晋,其实跟孙吴没啥两样,也就是江北的土地稍微多一点(后来会丢掉的)。而在他们西边的成汉,可一点不比一百年前的蜀汉省事儿。他们吸取了二百年前公孙述和一百年前刘备的教训,不断攻击荆州,势在剑指建邺,一统江南。
而时任东晋西路军最高指挥(左将军)的王敦所需要承担的就是这个任务,而他也确实很好地完成了这个任务,即使身边有个把猪队友,比如昨天咱们说过的周顗。
更难能可贵的是,王敦不仅自己有能力,还能为这个弱小的新生政权培植出新的火种。比如一代名将陶侃(陶渊明的曾祖父),就是他一手提拔上来的。而当手下战败的时候,王敦也愿意自己吃点苦头(比如自降官爵)来帮下属开脱,从而赢得了陶侃等人的一众支持。
应该说,在东晋草创之际,是王敦死死地扼守住了西大门,如果没有他的话,可能蜀中的强军劲卒早就涉江而下了。从这一点来说,王敦对司马睿就不仅仅有单纯的拥立之功,更有辅弼之功。
说到这里,就不禁想到了八百年后另一个苟且江东的政权——南宋。这两个王朝之间相似度非常高,无论是出现原因、首君个性还是时局、将领、文臣,都是非常有可比性的。而倘若要以南宋诸将比东晋的将领的话,最像王敦的,就应该是吴玠兄弟了——
吴玠兄弟为南宋镇守四川,数次击败犯境的金军,保住了上游的安全,为东部战场争取了条件;王敦守住了荆州,为建康的安宁奠定了基础,也为日后反攻四川提供了根据地。
当然,这是好的方面,也有不那么好的方面:比如吴玠脾气不好,喜欢搞点业余爱好(比如玩女人);王敦倒是没有这方面嗜好,但是脾气也不好;又比如吴璘的孙子最后叛变了,而王敦根本没等到孙子长大成人自立门户,自己就在生前成了东晋的贰臣。
那么问题来了,王敦这么一个忠心耿耿的人,怎么就成了乱臣贼子了呢?
《晋书》认为,是王敦自己居功自傲,再加上自己在荆州等于是土皇帝,所以逐渐就有了不臣之心:
(王敦)既素有重名,又立大功于江左,专任阃外,手控强兵,群从贵显,威权莫贰,遂欲专制朝廷,有问鼎之心。
然而,笔者却认为,这和司马睿的帝王心术有关。
我反复说,司马睿和赵构这两个南渡皇帝,是有很高的相似度的。作为皇室仅存的血脉,他们是全村的希望;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使得这二位爷极度缺乏安全感,对于领兵在外的大臣都不够信任,即使他们打的是光复中原的旗号。
赵构的故事,我们不必多说,岳飞的死和两次屈辱的议和已经很著名了;而他八百年前的司马睿同样如此,只不过司马睿比赵构更懦弱、更卑微而已。
无论是东晋还是南宋,在其开国之初,北伐胜利的可能都是不小的,道理也很简单——夷狄立足不稳,手段暴虐;百姓心归旧朝,自发抵抗。两者一结合,南朝的军队一北伐,就很容易受到沦陷区百姓和自发武装的拥护。
而司马睿呢?对北伐的军队和西进的军队,统统都是一个态度——赞赏、支持,但是要我给钱给兵,对不起,没有。不仅没有,还要掣肘你。
具体到王敦身上,就是司马睿逐渐疏远了民望所归的王导,开始任用刘隗、刁协等主张抑制门阀势力、加强皇权的大臣。这从司马睿本人来说当然亦无不妥,王敦对此也只能上书发表抗议而已。
但是司马睿的另一个举动就彻底激怒了王敦,还捎带手为王敦解除了一个他最大的心腹之患,从而使得他的“清君侧”行为成为可能,并最终付诸实现。那么这个举动是什么呢?王敦又是怎么发动叛乱的呢?他最后的结果又是什么呢?#王敦#司马睿#王导收藏
后来王衍上台,把王敦从扬州调到了荆州。这个决定,王衍自以为得计,还得意洋洋地说是“狡兔三窟”。实际上,他是卖了司马睿一个大人情。
如今的武汉,号称九省通衢;而在魏晋时期,荆州的地位比如今的武汉只高不低。三国时期的两大战役围绕它展开,灭吴之战也是以攻略荆州为前哨,而在司马睿南渡以后,荆州就成了拱卫建邺最重要的屏障。
刚刚建立起来的东晋,其实跟孙吴没啥两样,也就是江北的土地稍微多一点(后来会丢掉的)。而在他们西边的成汉,可一点不比一百年前的蜀汉省事儿。他们吸取了二百年前公孙述和一百年前刘备的教训,不断攻击荆州,势在剑指建邺,一统江南。
而时任东晋西路军最高指挥(左将军)的王敦所需要承担的就是这个任务,而他也确实很好地完成了这个任务,即使身边有个把猪队友,比如昨天咱们说过的周顗。
更难能可贵的是,王敦不仅自己有能力,还能为这个弱小的新生政权培植出新的火种。比如一代名将陶侃(陶渊明的曾祖父),就是他一手提拔上来的。而当手下战败的时候,王敦也愿意自己吃点苦头(比如自降官爵)来帮下属开脱,从而赢得了陶侃等人的一众支持。
应该说,在东晋草创之际,是王敦死死地扼守住了西大门,如果没有他的话,可能蜀中的强军劲卒早就涉江而下了。从这一点来说,王敦对司马睿就不仅仅有单纯的拥立之功,更有辅弼之功。
说到这里,就不禁想到了八百年后另一个苟且江东的政权——南宋。这两个王朝之间相似度非常高,无论是出现原因、首君个性还是时局、将领、文臣,都是非常有可比性的。而倘若要以南宋诸将比东晋的将领的话,最像王敦的,就应该是吴玠兄弟了——
吴玠兄弟为南宋镇守四川,数次击败犯境的金军,保住了上游的安全,为东部战场争取了条件;王敦守住了荆州,为建康的安宁奠定了基础,也为日后反攻四川提供了根据地。
当然,这是好的方面,也有不那么好的方面:比如吴玠脾气不好,喜欢搞点业余爱好(比如玩女人);王敦倒是没有这方面嗜好,但是脾气也不好;又比如吴璘的孙子最后叛变了,而王敦根本没等到孙子长大成人自立门户,自己就在生前成了东晋的贰臣。
那么问题来了,王敦这么一个忠心耿耿的人,怎么就成了乱臣贼子了呢?
《晋书》认为,是王敦自己居功自傲,再加上自己在荆州等于是土皇帝,所以逐渐就有了不臣之心:
(王敦)既素有重名,又立大功于江左,专任阃外,手控强兵,群从贵显,威权莫贰,遂欲专制朝廷,有问鼎之心。
然而,笔者却认为,这和司马睿的帝王心术有关。
我反复说,司马睿和赵构这两个南渡皇帝,是有很高的相似度的。作为皇室仅存的血脉,他们是全村的希望;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使得这二位爷极度缺乏安全感,对于领兵在外的大臣都不够信任,即使他们打的是光复中原的旗号。
赵构的故事,我们不必多说,岳飞的死和两次屈辱的议和已经很著名了;而他八百年前的司马睿同样如此,只不过司马睿比赵构更懦弱、更卑微而已。
无论是东晋还是南宋,在其开国之初,北伐胜利的可能都是不小的,道理也很简单——夷狄立足不稳,手段暴虐;百姓心归旧朝,自发抵抗。两者一结合,南朝的军队一北伐,就很容易受到沦陷区百姓和自发武装的拥护。
而司马睿呢?对北伐的军队和西进的军队,统统都是一个态度——赞赏、支持,但是要我给钱给兵,对不起,没有。不仅没有,还要掣肘你。
具体到王敦身上,就是司马睿逐渐疏远了民望所归的王导,开始任用刘隗、刁协等主张抑制门阀势力、加强皇权的大臣。这从司马睿本人来说当然亦无不妥,王敦对此也只能上书发表抗议而已。
但是司马睿的另一个举动就彻底激怒了王敦,还捎带手为王敦解除了一个他最大的心腹之患,从而使得他的“清君侧”行为成为可能,并最终付诸实现。那么这个举动是什么呢?王敦又是怎么发动叛乱的呢?他最后的结果又是什么呢?
? ? ? 司马绍,字道畿,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生于琅琊国(今山东省临沂市)。东晋第二位皇帝,晋元帝司马睿的长子,晋简文帝司马昱的异母兄,母为宫人荀氏。
? ? ? 司马睿当上东晋皇帝后,王导以宰相身份在朝执政,王导从兄王敦以大将军身份领兵镇守武昌。后来晋元帝司马睿感到王氏权力太大,于是逐渐任用南方大族戴渊、周嵩与北方二流大族刘隗、刁协等人,以制约拥兵坐镇武昌的王敦。
? ? ? 公元322年,王敦利用大族对政府发奴为兵的不满情绪,以诛除刘隗、刁协为借口,在武昌起兵叛乱,并迅速攻下建康,刁协战死,刘隗投降石勒,戴渊、周嵩被杀,其他一百多名官吏也被罢免,王敦退还武昌。司马睿忧郁过度而死,明帝司马绍即位,调配兵力,加强守备。
? ? ? ?公元324年,移镇姑熟(今安徽当涂)的王敦再次叛乱。晋明帝为了了解王敦起兵实情,骑马暗中到王敦屯军所在地探察。当其探察完后走出军营时,不幸被叛军发觉,王敦立即派兵追赶。晋明帝为了甩掉追兵,一面用水浇凉坐骑拉在地上的粪便,一面将宫中宝物七宝鞭交给路旁卖食品的老妇,并嘱咐她:“后面骑马的人来了,就把鞭子给他们看。”王敦追兵到后询问老妇,老妇说人已走远。说罢,就将七宝鞭给他们看。王敦士卒看到七宝鞭,爱不释手,来回传玩,耽误了好长时间,又看地上的马粪已经变凉,确认晋明帝已经走远,便不再追赶。晋明帝由此逃脱。了解了敌情的晋明帝派重兵攻打王敦,王敦大败,很快病死。
? ? ? 王敦一死,王敦的同党沈充、钱凤接连战败,在战斗中被杀;王含、王应父子二人逃到荆州,投奔荆州刺史王舒。王舒虽然也是王氏家族的人,但他不支持王敦。当王含父子俩来到荆州时,王舒将王含、王应沉在江中淹死。到这时,王敦的叛乱终于被彻底扫平。
王敦这个人到今天就讲完了,所以我想为王敦做一个小结,先让我们回顾一下王敦的出生与性格吧。
王敦是琅琊王氏与王琰,王导,王荣视屏问是一个世家大族,王敦也很有英雄气质,但是王敦却如潘阳仲所说,是一个有蜂目豺声的人。潘阳仲再说王敦小时的候的样,所以王敦被说的时候加了一“未振耳”。意思就是说还没有表现出来。但王敦义长大,他就真成了潘阳仲所说的样子。结合上一篇,我们来看一看王敦是如何体现他的蜂目豺声的。
《世说新语》中说:王敦进攻南京,杨朗劝王敦不要进攻南京,但王敦并没有听他的话,于是杨朗开始帮助王敦进攻南京。王敦答应他说,如果攻克了南京就封他为荆州牧,但是当他攻克南京以后,他就把这件事情给忘了,于是,王敦只封了杨朗一个南郡。可见王敦很有野心。当然,这里王敦进攻南京也是有一定的理由的,因为当时司马睿想要把王敦的权利夺走,所以他就任用了一些人来制衡王敦的权利。但是其实这也不成理由,因为王敦的权利非常大,他掌握着兵权。就算有人和他抗衡,也并不能造成什么实际的影响。当然他这时候造反还是有一定的理由的,第二次可就非常不一样了。
这一次是司马睿死后,他的太子晋明帝当皇帝的时候。王敦想废了晋明帝,但是他知道晋明帝非常聪明,所以想给晋明帝加上一个不孝的罪名。要知道在古代不孝可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在王翔家训中,王翔也把孝悌作为了非常重要的一点。于是,王敦找来了皇帝的跟班温太真,想让温太真来证明晋明帝非常不孝。但是温太真因为有一定的忠诚心理,所以他并没有帮助王敦,这让王敦这一次废帝计划失败了。可是王敦怎么可能就自此作罢呢?于是他又造反了,最终兵败身亡。可见王敦的权力的欲望真的非常的大。因为他的第二次造反完全就是无中生有。
那么回过头来讲,王敦有更好的出路吗?客观上有他可以像王导,山涛一样做一个好官,为国家与百姓做主。也可以隐居。就比如阮籍。可是如果加上王敦的性格,他肯定像做地球村村长。
当然,王敦如果真的非常聪明而且能晓得前因后果的话,他应该想到造反其实也不是一条很好的道路。因为他就算成功了,会有不忠之名,不成功,就兵败身亡了。王导就懂得这一点,所以他并没有帮助王敦去造反,而是评定了王敦的造反。
当然,做一个好官应该是一个官员最好的选择。因为官员本身就是为了国家和自己的工作,而且他也可以使更多的人变得更好。就如管仲一般,可以依自己的力量拯救更多的黎民百姓,就是你本身的职责与你可以做到的更好的地方。当然,王敦并没有这样做,所以这是王敦不被称颂的原因。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157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