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雍正当上皇帝后,为什么要把乾隆立为储君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康熙六十年,康熙帝在雍亲王府见到一子,对于此子他十分喜爱,后直接将其带回了宫中,并亲自教导他。每每巡幸热河避暑山庄时此子亦随行左右,康熙的皇子中都没几个能得到这种待遇,看到这里想必大家都应该猜出这个孩子的真实身份了吧?他就是乾隆帝,即弘历。
据说“九子夺嫡”最终雍正能够登上帝位,康熙对弘历的喜爱在其中起了一定的助力,故而雍正登基之初就有把弘历立为皇储的想法,从哪里能够看出来呢?
雍正元年,皇帝以“诸子尚幼”的理由没有进行公开建储,当时有可能继位的皇子有3个,分别是弘时、弘历与弘昼。其中弘时年龄最长,已经18岁成年,并且有了子嗣,从年龄上看,弘时继位的可能性最大。剩下的弘历与弘昼年龄相差不大,都13岁,所以从雍正说出“诸子尚幼”这句话来说,弘时是最先被排除皇储人选的。
那么弘历与弘昼这两人雍正会选择谁呢?雍正虽然没有公布人选,但在大臣眼中却一目了然,因为弘昼此人极为荒唐,用现在的话来说属于“不务正业”的一类人,与弘历稳重的性格根本就没法比,所以当时的皇储人员只能是弘历。
弘历也确实没有辜负康熙和雍正的教导,雍正为了让启蒙晚的弘历尽快长大成熟,给他选派的老师张廷玉、嵇曾筠、蔡世远等全都是朝中有威望的文臣,这使得弘历各方面的能力在诸多皇子中都是较为出色的。
弘历除了精通满汉语言外,同时在满族人看重的骑射项目上也是十分优秀,除此之外,雍正还在一件事上彰显了自己对弘历的器重。雍正元年十一月,恰逢康熙帝周年忌辰,按规矩雍正应当前往致祭,然而雍正帝却派了才十三岁的弘历去景陵。
这相当于什么呢?这相当于雍正在说:“我虽然没有明明白白公布皇储人选,但我却给了弘历只有皇储才有的资格,那就是代帝致祭的权力”。如果这次只是巧合,雍正是因为脱不开身才临时找个皇子顶替的话,那么次年康熙帝“再期忌辰”,弘历二至景陵又作何解释呢?
最关键的是,我们在查找史册的时候发现,原来弘历不仅主持了康熙帝的致祭,还代表参加了祭地、祭太岁、祭大社大稷等等仪式,那些说弘时有继位希望的说法完全可以说是谣传了。
如果这桩桩件件还不足够完全凸显出弘历的与众不同,那么还有一件事或许能说明一切,弘历的嫡长子出生时,雍正表示要亲自赐名,也就是富察皇后所生的长子永琏。“琏”字有继承之意,可以说雍正对弘历自始至终都是很特别的,当时的文武百官心里其实也是有答案的,他们都知道弘历会是未来的接班人,大家心照不宣罢了。
其实用现代人眼光看,雍正选择乾隆当储君也是无奈之举,毕竟成年皇子只有三个,年幼的皇子也不能立为储君,毕竟那时候医疗不发达,皇室子嗣的死亡率又高,所以雍正只能在他们三个里面选择。弘时不仅能力不行,后面还与雍正政敌勾结;而弘昼又是出名的荒唐,所以也只剩下选弘历能当储君了……假如雍正也像他父亲康熙一样有二十多个儿子,我相信最后继位的不一定是乾隆。
其实这一块白煮肉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一块白煮肉,根据相关史料的记载,这块白煮肉是乾隆登上王位的那一天在祭坛上的白煮肉,雍正只给乾隆吃表示有意立乾隆为太子。也就是这样,乾隆正式成为了当时的皇储,之后更是成为了一代君王。
读过史书的应该都知道,乾隆其实是在他刚刚14岁的那年,才第一次见到自己的亲生爷爷康熙。对于年仅14岁的乾隆来说,这次和自己君王爷爷见面的机会可以说是千载难逢,如果把握好的话,那么自己的未来肯定是一片光明。
于是,乾隆在爷爷康熙与父亲雍正面前进行了自我展示。他不仅表现地非常轻松自如,一气呵成地行礼,而且还礼貌尊敬地慰问爷爷的身体状况,丝毫没有其他皇子第一次见康熙时的那种紧张,康熙见后,对此感到非常满意,于是便大家夸赞乾隆。
就在离开之前,康熙还特意找人询问了一下乾隆的生辰八字,就这样又过了几天,乾隆正式将康熙接了过去进行亲自培养,这让乾隆受宠若惊,与此同时,乾隆由于康熙的缘故也成为了当时备受瞩目的一个皇子。
不过我们都知道,乾隆母亲的地位可以说是非常低下,按道理来说是不可能成为康熙的继承人的,但架不住康熙的喜爱,于是就这样,乾隆顺理成章的进入了康熙的眼中。
在雍正正式登基的第一年,雍正在天台祭祀,并且还把祭祀台上的一块白煮肉赏赐给了乾隆,乾隆虽然不知雍正是何用意,但还是二话不说把这块白煮肉吃了下去。
其实这块水煮肉仅仅只是在水中过了一下,并没有熟,但是乾隆还是能够面不改色地吃下去,这让雍正很是赞赏,就这样乾隆正式成为了大清王朝的皇储。
因为康熙看上的继任者实际不是雍正,而是孙子乾隆。之所以传位雍正,是为了孙子能顺利继位。
在康熙晚年时,发生了史称“九龙夺嫡”的皇储之争,康熙皇帝在感叹自己年岁渐老,精力不再时,又看着一群儿子在眼馋皇位,相互争斗,这使得康熙皇帝愤怒不已。
康熙六十年时,康熙皇帝举办了一场宴会,乾隆的母亲带着年幼的乾隆随同夫君雍正一起参加宴会。由于乾隆所受教育良好,进退有度,聪慧过人,同时还保有儿童的天真。使得康熙皇帝第一眼看见他就对他喜爱不已,他称乾隆“是福过于予”,又连声称赞钮乾隆母亲贤良淑德,是个有福气的人。
于是在一群儿子争夺皇位的斗争中,康熙皇帝从孙子乾隆身上找到了些许天伦之乐,所以康熙立马下令将弘历接到皇宫中,亲自教养。后来康熙在一群皇子中选择了四子胤禛也就是雍正,立为了接班人。
而之所以说雍正继位与乾隆有关,则从乾隆进入皇宫陪伴康熙之后,对待四子胤禛也都和气了很多可以看出些许端倪。而在雍正刚继位,便在雍正元年密立皇储。将写有弘历(乾隆)姓名的传位诏书,盖上大印,放到乾清宫“正大光明”牌匾之后。说明雍正也明白,自己之所以能够在众多皇子中被选中,是因为自己的儿子弘历(乾隆)被康熙选中了。
雍正去世之后,二十五岁的弘历继位,与自己的祖父一道创建康乾盛世。这对祖孙,成就了大清最辉煌的时光
由秘密立储制度登上皇位的有4位,分别乾隆、嘉庆、道光、咸丰。
1、乾隆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之后的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
在位六十年,禅位后又继续训政,实际行使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最长寿的皇帝。
乾隆帝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乾隆帝在位期间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以来的最高峰,他在康熙、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
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帝禅位于第十五子颙琰。嘉庆四年正月初三(1799年2月7日)卒于养心殿,享年89岁。
庙号高宗,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葬于清东陵之裕陵。
2、嘉庆
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yóng yǎn](1760年11月13日—1820年9月2日),原名永琰,清朝第七位皇帝,清军入关后的第五位皇帝,乾隆帝的第十五子。?
年号嘉庆,在位二十五年。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十一月十三日出生,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汉族)。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封为和硕嘉亲王。
颙琰在位前四年并无实权。乾隆帝死后才独掌大权。颙琰对贪污深恶痛绝,他肃清吏治,惩治了贪官和珅等人。
但他为了维护政权稳定对统治阶级的肃贪力度有限,以致于收效不大。终嘉庆一朝,贪污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倒更加严重。
他在位期间正值世界工业革命兴起的时期,也是清朝由盛转衰的时期。这时期发生了白莲教之乱,八旗生计、河道漕运等问题也日益凸显,鸦片亦流入中国。清朝出现了中衰。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驾崩,庙号仁宗,谥号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光裕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葬于清西陵之昌陵。
3、道光
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1782.9.16—1850.2.25),原名绵宁,即位后改为旻宁。是清朝第八位皇帝,也是清朝定都北京后的第六位皇帝。
是清朝唯一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帝。嘉庆皇帝第二子,母为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生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九月十六日。
旻宁在位期间,整顿吏治,整厘盐政,通海运,平定张格尔叛乱,严禁鸦片,力行节俭,勤于政务,但其才略有限,社会弊端积重难返。
道光二十年(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中国战败,被迫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此后八年旻宁苟安姑息、拒绝变革,而内忧外患日益严重,太平天国运动也已在酝酿之中,清王朝陷入危机。
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十四日驾崩。在位30年,终年69岁。庙号宣宗,谥号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葬于清西陵之慕陵,传位第四子奕詝。
4、咸丰
爱新觉罗·奕詝(1831年7月17日—1861年8月22日),清朝第九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七位皇帝,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秘密立储即位、有实际统治权的皇帝。道光帝第四子(嫡子),母为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册立为储君。即位之后,勤于政事,大刀阔斧进行朝政改革。为了挽救统治危机,咸丰帝除弊求治,任贤去邪,企图重振纲纪。
重用汉族官僚曾国藩,依靠汉族地主武装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提拔敢于任事的宗室肃顺,大力革除弊政。同时,罢斥军机大臣穆彰阿、耆英等保守派大臣。
但是,大清帝国内忧外患不断,最后以签定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收场。咸丰帝企图扭转对内交外困的局面,开启洋务运动。
咸丰十一年(1861年),崩于承德避暑山庄,享年三十一,在位十一年。谥号“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庄俭显皇帝”,庙号文宗,葬于定陵,其子载淳继位。
扩展资料:
清朝建立以来,在皇位传承上一直在不断地探索,前朝的经验固然可以借鉴,但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嫡长制虽可避免兄弟之争,但不能保证选优。
太子制则容易引起皇室内部倾轧,骨肉相残。因此,怎样立储、怎样传位,也是皇帝深感伤脑筋的一件事情。
清初是其建立政权、平定叛乱、恢复经济、巩固统治的关键时期,但皇权斗争也始终没有停止过,即使像康熙这样英明的皇帝,也被皇子之间你死我活的竞争弄得心力交瘁。
于是,雍正帝即位后,吸取了历代围绕预立太子发生的皇子、后妃之间为争储位明争暗斗、倾轧不休、骨肉相残、造成混乱的教训,以及自己争夺皇位的亲身经历,创立了秘密立储制度。
从此,不再公开立皇太子,而是秘密立储,直到自己驾崩之后,由谁来继承皇位才真相大白。具体方法是:由皇帝亲书立储谕旨一式两份,一份密封在锦匣内,安放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另一份皇帝自己保存。
待皇帝驾崩时,由御前大臣将两份遗旨取出,共同拆封,对证无误后当众宣布由谁继位。雍正就是用这种新的制度选立了乾隆皇帝。
乾隆也曾两次用秘密立储的方法立储。一次是他刚继位不久,选立皇次子永琏为储君,没想到永琏三岁就死了;第二次是1773年,立皇十五子永琰为储君,就是后来的嘉庆皇帝(嘉庆继位后因君主名讳改名为颙琰)。
以后的嘉庆、道光也均以此法立储。到了咸丰时,一方面因国事纷扰,另一方面咸丰仅有一子,所以无须秘密立储。同治、光绪均无子嗣,不需要立储,秘密立储制度遂告终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秘密立储制度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155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后羿真的射过日吗别被教科书误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