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后金正在经历饥荒时,皇太极为何决定挥师入关

以史为鉴 2023-06-24 07:25:55

后金正在经历饥荒时,皇太极为何决定挥师入关

皇太极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公元1629年(明崇祯二年,后金天聪三年),后金大汗皇太极挥师入关,直逼明朝京师,这是后金第一次攻入关内。虽然在袁崇焕的阻击下,后金军受到一定阻碍,但依然给明朝带来非常大的打击。

其一,在这场战争中,全靠袁崇焕的阻击,才让后金不得不暂时停止进攻。可朝中大臣不分青红皂白,诬陷是袁崇焕引后金入关。皇太极趁机使用离间计,结果袁崇焕被崇祯帝下令杀害。

其二,皇太极先后在卢沟桥歼灭明军7000人,永定门歼灭明军4万主力。除此之外,还将明朝精心策划多年的防御体系瓦解,从此后金在明朝京畿地区来去自如,掠夺如同家常便饭。

其三,虽然皇太极最后没有进攻北京城,但一路打过来杀害无数明朝百姓,并大肆抢掠财产,导致明朝摇摇欲坠。

从结局上来看,后金是本次大战的胜利者,但谁能想到,当皇太极决定出兵的时候,后金正发生严重饥荒。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此次挥师入关是极其冒险的事,一旦不成功,后金将可能面临灭国的危险。

首先后金军队虽然强盛,但要一路打到京师,需要长途奔袭,此前他们从来没有经历过。加上当时正发生严重饥荒,一旦粮草供应不足,就很可能导致战事的失利。

其次此时的后金还处于发展阶段,虽然有英勇善战的八旗军,可毕竟才成立10多年,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还没有组建。明朝即使风雨飘摇,但国力犹存,如果真的要打,胜算也不是特别高。

最后当初在宁锦之战中,八旗军就被袁崇焕打得铩羽而归。这次皇太极要想赢下首次入关之战,就必须倾尽后金兵力。这样一来,如果遇到袁崇焕阻击,也是很难受的事。就算袁崇焕不正面迎战,反而趁机直捣后金老巢,那对皇太极来说,也会是致命的威胁。

所以说这次出兵,其实危险性很高,皇太极作为一个出色的战略家,没理由会冒如此大的风险。既然如此,他为何还要铤而走险呢?

其实皇太极这样做,正是因为后金正发生严重饥荒导致。

当年宁锦之战结束后,后金就遭受了重大打击。长期以来,后金采取的都是“以战养战”的方式,就是所有的物资供给,都靠与明朝打仗来获取。可是宁锦之战失利,不仅让后金一无所获,而且损失惨重。

在这种情况下,后金的存粮消耗一空,而地里的粮食还没到收成的时候,内部便开始爆发大饥荒。据史书记载:“时国中大饥,斗米价银八两,人有相食者。国中银两虽多,无外贸易,是以银贱而诸物腾贵。”

没有粮食怎么办呢?皇太极就只好找别人买,即使当时的物价飞涨,可也没有办法。于是他找到朝鲜,希望以高价买下朝鲜所有粮食。然而朝鲜是明朝的属国,怎么可能卖粮食给后金,所以朝鲜国王李倧当即就给拒绝了。

最后实在没有办法,皇太极才决定孤注一掷,将所有希望寄予这次挥师入关中。不过皇太极到底是出色的战略家,他不会就这样鲁莽行事。他知道明朝国力犹存,不能硬碰硬,只能一点点分化其实力。

所以他的计划是在继续联合蒙古的同时,去征服朝鲜。然后大量招降并收买汉臣、汉将。在这次出兵时,他也吸取了宁锦之战的教训,特意绕过了宁锦防线,取道蒙古科尔沁部。

不得不说,皇太极的确走了一步险棋,但中途崇祯将袁崇焕下狱处死,无疑是在自毁长城。就这样,后金军在孤注一掷的情况下,打赢了这场仗。不仅掠夺了大量财宝和粮食,也进一步削弱了明朝的实力。

胜利之后,皇太极并没有下令,继续进攻北京城,而是选择撤兵。因为他知道,想要彻底灭掉明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于是他下令撤兵。此后,后金军又多次入关掠夺,明朝就像一块蛋糕一样,一口一口被其吃掉。

清军为何打了数十年都未能打下山海关?皇太极为何死磕山海关?

清军为何打了数十年都未能打下山海关?皇太极为何死磕山海关?我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熟悉历史的都知道,1644年清军在摄政王多尔衮的率领下,兵临山海关,和明朝总兵吴三桂合兵一处,大败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从而拉开清朝入主中原的序幕。在此之前,明朝已经衰弱,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即使清朝有强如努尔哈赤和皇太极这般人物,都屡屡止步山海关防线。

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对明朝来说,山海关不丢,清朝入主中原的难度将大增。若不是吴三桂将山海关拱手相让,清军即使最终能入关,也不是那么快、那么容易的事。山海关无论对明朝还是对清朝都至关重要,明军守住山海关,就可以御敌于关外;清军若得山海关,京师门户大开,无险可守,整个华北平原都将如无人之境。可以说明朝时的山海关之于京师,就相当于潼关之于长安,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非同一般。山海关被誉为“天下第一关”、“边郡之咽喉,京师之保障”,绝非浪得虚名。后金(清)从崛起至入主中原,始终未能正面攻破山海关,就足以证明。

山海关夹在明朝京师(北京)和满清盛京(沈阳)之间,和二者之间的距离都在四百公里左右。明朝之前,山海关被称为榆关(渝关),隋文帝时期始置,位于秦皇岛市抚宁县东二十里。明洪武时期,朱元璋命徐达重修关城,始将关址东移六十里,因关城依山面海,取名山海关。山海关并不是一座简单的关卡,它由七座城池组成,和延伸至大海的长城一起构成的一套完整的防御体系。当然,这并非是全在洪武时期修建完成的,修建过程贯穿整个明朝。从最初修建的山海关关城、靖边楼等,到后来的东罗城、南翼城、北翼城等外围城池,终明一朝都在不断地完善这个防御体。一直到崇祯末年,整个固若金汤的山海关防御体系才最终打造完成。这数百年间,无数的人为山海关的建设出过力,如徐达、戚继光、孙承宗等等。

明朝山海关初建时,设有一卫、十千户所,驻军万人,以侯伯统之。随着局势的变化,山海关从一个关城,逐渐升级至路城,明朝后期辽东出事后,又升级为山海镇,地位和九边重镇之辽东镇相当,镇守山海关的均为重臣名将,可见明朝对其重视程度。

满清在辽东崛起后,关宁锦一线(山海关-宁远-锦州)的辽西走廊是明清之间角力的主战场。对明朝来说,山海关是这条辽西防线的核心和重中之重,也是最后的堡垒和支柱。只要山海关在,关外的城池哪怕丢了,都有夺回的机会。山海关若丢,关外的那些城池则彻底无望。对清朝来说,辽西走廊是其入主中原的星光大道,而山海关则是大道尽头的那道门,破不了门,无可入。

辽西走廊东边是大海,西边是燕山、七老图山、努鲁儿虎山等连绵不断的崇山峻岭,这条狭长的、相对平坦的通道长约二百公里,最宽处不过十余公里,最窄的地方只有几公里。在河西走廊的南端,最窄的地方就是山海关,配以坚固城池,可说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辽西走廊中段最窄的地方在葫芦岛兴城市附近,即明朝时袁崇焕重点镇守的宁远城。辽西走廊北端的第一道防线就是锦州。有这三道最坚固的城池扼守辽西走廊,有险要可凭,又有足够的纵深,只要守将不是太蠢,明朝内部不出现问题,清军要想攻破整个防线,几乎是不可能的。

事实上确实如此,即使在明朝内部已经出现严重问题(农民起义)的情况下,努尔哈赤面对强关坚堡,无能为力、含恨而终。皇太极也是屡攻不克,只好三番五次绕道辽西山地,袭入京师,劫掠一番而回。

有人可能会说,皇太极既然能从山地绕道,干吗非得一棵树上吊死,死磕山海关呢?没错,古代从东北进入华北的道路除了山海关扼守的辽西走廊外,还有另外几条路可走,从东到西对应着京师外围的三个关口:喜峰口、古北口、居庸关。

喜峰口这条道古代叫“卢龙道”,从辽宁朝阳出发,沿着大凌河等河谷翻山越岭向西南行进,直至喜峰口(河北唐山迁西县与宽城县交界处)。这条道很著名,三国时曹操远征乌桓,便走的卢龙道,因当时雨季辽西走廊无法通行(当时辽西走廊积水严重,沼泽遍布)。

若走古北口这条道,从沈阳出发先北上进入科尔沁沙地,沿着西辽河(西拉木伦河)向西,再转入赤峰,然后沿老哈河南下至平泉,越过滦河至滦平,再到古北口(密云东北)。或者前半段走卢龙道,再转至平泉-滦平。

若走居庸关这条道,要从沈阳出发,沿着西辽河(西拉木伦河)向西进入内蒙古高原,绕到张家口,再南下至居庸关(昌平西北)。走这条路最远,绕行一千多公里。

走这三条路全都要跋山涉水,在崇山峻岭中穿行,其难度可想而知。中原士兵可能还好,但对习惯于马背上策马扬鞭的后金士兵来说,无疑是种折磨。更关键的是战线太长,后勤补给困难。据文献记载,这三条路中只有居庸关可以通饷馈,而卢龙道、古北口道只通人马,不可行车。也就是说,这三条道不但绕得远,而且路难走,更重要的是粮食运输成为大问题,攻城器械、火炮等均不能带。这就是清军几次绕道入关规模都很小,而且只劫掠而不攻京城的原因。这也是清朝死磕山海关的原因,因为清军要想大规模进攻,攻破明朝都城,山海关这条路是绕不过的坎。

明清易代之后,山海关的战略地位迅速下降,撤总兵、撤镇,至后来只留兵马步三百人,由一千总统领。乾隆二年(1737年),山海关最终被裁撤,并入榆林县,直至清朝灭亡。

为了灭亡明朝,皇太极更一次性娶了俩蒙古族寡妇,后金贵族为什么这么干?

因为皇太极必须要先巩固自己的地位,而当时林丹汉去世,大部分资产都在这两位蒙古族寡妇手里,皇太极想要掌握整个部落的话,那就必须娶了这些蒙古的寡妇,用她们来拉拢人心并起到了表率的作用,因为一旦娶了她们就会拥有更多的兵马和资源。

皇太极迎娶的两位蒙古寡妇,分别是娜木钟和窦土门福晋,他们之间没有电视剧里面演的爱恨情仇,只有赤裸裸的利益。其实当时的明朝也处于下坡路时期,只不过有了蒙古族的支持,他还是选择与皇太极为敌,这让皇太极十分的苦恼,所以在林丹汉去世以后,皇太极便迅速的占领了整个蒙古部落,这时候的明朝也势单力薄了,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皇太极增加了自己的兵马,扩大了自己的资源。

其实那个时候的后金,有很多贵族都有这个想法,他们都想要娶蒙古的寡妇,因为那个是蒙古族的最后战备资源,如果能拿到这些资源,那么后金的发展也会变得更强更大,在当时如果谁能拿下那个部落那么谁的队伍就会更加的壮大,更加的厉害起来。

草原上的女子其实对改嫁没有任何的心理负担,对她们来说是天经地义的事,在窦土门福晋的带领下,多罗大福晋娜木钟也纷纷的向皇太极归降,这一举动对大明来说是一个非常不好的消息,因为大明失去了这个盟友,没有了依附,而皇太极从此以后少了一个顾虑。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154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