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丞相与宰相的区别,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从古至今,各个时代的发展都离不开丞相或者宰相的扶持,因为有了他们的扶持,一个王朝才得以兴盛。所以说从历史的发展角度来看,丞相和宰相对王朝的兴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官职也是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他们广泛接受大臣的意见,然后向皇上进谏,皇上也会非常重用他们并且信任他们。所以在整个古代的历史时期,丞相或者宰相这个职位都令人尊敬。
一、宰相实为一个制度并不是一个实体
宰相从字面的意思上来说,"宰"就是指主持的意思,"相"就是指辅佐君臣的人。所以它的通俗意思就是能辅佐君臣最为得力的助手。宰相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时代的变迁,宰相这个词也逐渐引申出了许多的代名词,例如,相国、大司徒、侍中、中书令以及上书令,这些名字都意味着这个职位的尊贵地位。到了战国时期,宰相这个代名词有了根深蒂固的地位,例如管仲叫齐国相,蔺相如叫赵国相。这时这个职位已经站在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他能辅佐历代君臣打下江山。
但是说到底,它的实际含义包含的范围很大,宰相只是一个通称,是中国至今所有历代皇帝部下最高指挥者的通称,根本不是一个实体,总而来说,也可以把它称为一种制度,叫宰相制度,这种制度从古至今盛行在各个王朝之间,为王朝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丞相为一个正式官职名
从秦朝开始,秦始皇将宰相归为一个统称并将宰相设立一个官职名叫丞相,丞相是一个具体的官职名,在当时分为左丞相和右丞相。在朝廷之上,丞相也是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过着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生活,他们既辅佐君臣建立国家大业又管理国家把家国都治理的井井有条。
到了汉代,他们借鉴了秦朝的这个制度,于是把丞相作为第一负责人,御史大夫为第二负责人,这就造成了当时御史大夫敌不过丞相的局面,也造成了这两个职位常常勾心斗角,针锋相对。这对当时的汉武帝来说,无疑是一个麻烦。但是到了汉成帝的时期,因丞相所主管的事物太多,一人忙不过来,于是又设立了三公,所以此时的局面便是皇帝下面最高辅助者有三个职位,即大司马、大司空和丞相。这时各个部门各尽其职,朝廷内外呈现和谐的景象。
到了晋代时,他们的君主更认为这样不妥,于是设立了三省六部制,他们中各个省有各个省的事情,各个省的事情各司其职,互不干预,这在当时也引起了不小的风波。这无疑是对最初丞相制的威胁,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变成了大多数人,各司其职的局面,对丞相的地位也有了很大的威胁。
说到底,最先建立丞相这个词,还是秦国时期秦始皇所设立的,他只想让一个人帮助辅佐他,建立丰功伟业,事实证明,他的这个思想是成功的。
丞相也只是宰相制度中,具体的官职名他是整个王朝中最大的佛,做君臣的职位,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
三、如何区分丞相和宰相
随着时代的发展,宰相逐渐演变为了丞相,那么如何区分他们两个的区别呢?有一句俗话说得好,宰相肚里能撑船,这就说明了宰相包含的事物极多,它所包含的范围是极大的,所以无论什么时候提到宰相,那么它就是一个通称而不是一个实体的名称,它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它所包含的是所有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丞相分支出去的各个部分,所以说宰相最大范围的包括了辅佐君臣的得力助手和最高辅佐者。
那么反观丞相,丞相是一个具体的官职名,它是一个实体,是一个职位。它最早由秦始皇提出,并为后世所逐渐应用,但是随着后世的发展,逐渐将丞相分为了好几个部分,并不是一人专权的政策,所以说丞相的范围没有宰相的范围大。并且在历史的长河发展中,它也逐渐失去了最高辅助君臣的地位,取而代替的是各种分出来的制度和官职,这也是令人悲哀的地方。
其实区分丞相和宰相的区别并不难,只要明白他们两个所包含的范围和出现的时期,就能准确的分辨出他们的区别,也不至于闹成笑话了。
丞相与宰相的区别
总体来说,宰相是个制度,丞相是个实质的官名,宰相制度起于春秋时期,完结于明代,明代废除宰相制度以后形成了“内阁”(文渊阁处在宫内,故名内阁)制度,清承明制,无名义上的宰相制度。
历代宰相制度介绍:
宰相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管仲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杰出的宰相。到了战国时期,宰相的职位在各个诸侯国都建立了起来。
秦朝时,宰相的正式官名为丞相。有时分设左右,以右为上,称为“右丞相”,“左丞相”,宦官担任宰相职务的称为“中丞相”。
汉朝与秦朝相仿,只是如果称为相国的话地位更高一些,并以御史大夫为副职。汉武帝时,起用了一批儒生当丞相,处理日常行政事务,而政务中心则转到了内廷。宰相的职权逐渐转移到了尚书台长官的手中。汉哀帝改丞相为大司徒,东汉由司徒、司空、太尉共同执政。汉献帝时,复置丞相,由曹操担任。
魏晋南北朝时,丞相或相国多为权臣自命,成为了一种篡位夺权的手段。南北朝制度多变,皇帝所与议论政事或委以机密者,即是宰相,官名有中书监、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仆射或将军。其位最尊、权最大者则为录尚书事。
隋朝定三省制,三省长官内史省的内史令、门下省的纳言、尚书省的尚书令都是宰相。唐改内史省为中书省,内史令为中书令,纳言为侍中。唐高宗后,只有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者才是宰相。
宋朝以同平章事为宰相正式官名,以知政事为副。从汉至唐,皇帝待宰相之礼,逐渐降级,至宋太祖废“坐论”之礼,使宰相地位大降。元丰改制,设宰相二人,首相称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次相称尚书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另设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为副相。政和时,改左仆射为太宰兼门下侍郎,右仆射为少宰兼中书侍郎。建炎间,再改宰相官名为尚书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副相为参知政事。干道间又改为左、右丞相。
元朝以中书省为政务中枢,主官中书令常由皇太子兼领,下为左右丞相,再下为平章政事,副职为左右丞及参知政事。
明朝初亦设中书省,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1380年),罢中书省,废丞相,由皇帝亲决国政。宰相制度遂废。后皇帝以不胜庶政之繁,设内阁大学士协理文书。后阁职渐重,大学士成为事实上的宰相,称辅臣,居首者为首辅。
清沿明制,雍正时设军机处,内阁成为闲曹,军机大臣成为事实上的宰相。明、清习惯上都称授大学士为拜相,但无正式宰相名份。
宰相与丞相最根本的区别就是:宰相是一种制度设计,是百官之长的统称,丞相是一个特定的官职。
中国是文化大国,汉字作为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已经有了六千年的历史了,在汉字体系中很多汉字虽然很相像,但是二者之间的含义却极为不同。以古代官职丞相与宰相为例,二者都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但是丞相就是丞相,宰相就是宰相,要想区分二者,需要明白他们的不同点与相同点。
丞相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曾出现在古书典籍之中,但此时的丞相并不是百官之长,仅是相邦的助手。在战国时期,相邦才是百官之中最高者,而只有秦国在公元前309年设置左、右丞相,相邦与丞相是并存的,最出名的则是相邦吕不韦。
演变历史
秦朝时期由于吕不韦被秦始皇免职后,相邦之位一直没有人担任,但是丞相的位置一直有人担任,并在左、右丞相的基础上增设中丞相。西汉时期,刘邦为了避讳将相邦改为相国,此时的丞相依然是相国的助手协助相国,西汉的第一任相国是韩信然后则是曹参、萧何等人。
直至吕产后再无相国,但是丞相之位一直被保留了下来。直至汉哀帝后的两百余年丞相之位不曾设置,东汉时期曹操设置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蜀汉丞相诸葛亮,匡扶汉室,但是维持的时间却是很短,但是此时的丞相却是百官之长。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151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在宋代之前,老百姓用什么锅炒菜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