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郑和七次下西洋,西洋究竟在哪它在现在的什么地方

众妙之门 2023-06-24 06:39:08

郑和七次下西洋,西洋究竟在哪它在现在的什么地方

对郑和下西洋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蒙元帝国崩溃后, 国际关系格局出现新变化。明朝建立以后, 对外联系是全方位的, 中西交通大开, 包括陆上与海上。明朝六遣傅安、五遣陈诚从陆路出使西域, 郑和七下西洋, 亦失哈七上北海。毋庸讳言, 其中最令人瞩目的是郑和下西洋。

郑和七下西洋, “西洋”究竟指哪里?

“西洋”一开始是有特指的, 在跟随郑和下西洋的通事马欢所著《瀛涯胜览》中, 当时明朝人所认识的“西洋”, 具体所指为“那没黎洋”, 也即今天称为印度洋的海域。

印度洋, 是一个整体丝绸之路的空间。印度洋自古以来是东西方交往的汇聚之地。在世界古代四大文明摇篮中, 印度洋孕育了其中之三。印度河流域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尼罗河流域文明分列印度洋区域的东、中、西部。今天我们知道, 印度洋是世界第三大洋, 面积7491万平方公里, 约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五分之一, 拥有红海、阿拉伯海、亚丁湾、波斯湾、阿曼湾、孟加拉湾、安达曼海等重要边缘海域和海湾。在古代, 印度洋贸易紧紧地将亚、非、欧连接在一起。

印度洋上的商业贸易自古繁荣发达, 在印度洋西部, 印度人、阿拉伯人、埃及人等活动频繁, 希腊、罗马时代的商业活动发达。产生于公元1世纪的《厄立特里亚海回航记》是一本描写印度洋沿岸东非、西亚及南亚海上贸易的著作。“厄立特里亚海”译为“红海”, 但不同于今日所指的地中海与印度洋之间的红海。这个希腊、罗马地理学家使用的名词, 不仅包括今日的红海、阿曼湾到印度洋等地区, 而且也包括了孟加拉湾。中国《汉书·地理志》记载了公元前2世纪和公元前1世纪自徐闻、合浦到已程不国 (今斯里兰卡) 的航行路线, 说明中国与印度洋早已有通商关系。公元7世纪以后, 执印度洋牛耳的则主要是阿拉伯人。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 从西汉张骞凿空西域, 同时开辟了南海航线, 到东汉甘英“临西海以望大秦”, 受阻于波斯湾头望洋兴叹, 东西方交往的重心从此定于亚欧大陆, 经久不衰。直至15世纪初郑和七下西洋, 中国人以史无前例的规模走向海洋, 陆海丝绸之路才全面贯通, 而贯通的汇合点即在印度洋, 接着发生的就是古代丝绸之路从陆向海的重大转折。

从全球史的视野来看, 郑和七下印度洋, 历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一个印度洋时代。通过七下印度洋全覆盖式的航海实践, 可以了解到15世纪初明代中国已形成了一个整体印度洋的认知。“郑和下番自古里始”, 当年的古里就是今天印度喀拉拉邦的卡利卡特。从下西洋亲历者马欢、费信的书中, 我们可以看到以古里为中心的5条航线:1.古里至忽鲁谟斯国 (在今伊朗霍尔木兹海峡, 扼波斯湾出口处) ;2.古里至祖法儿国 (在今阿拉伯半岛阿曼的佐法尔) ;3.古里至阿丹国 (在今亚丁湾西北岸一带, 扼红海和印度洋出入口) ;4.古里至剌撒国 (旧说在今索马里西北部的泽拉即Zeila一带, 近人认为是阿拉伯文Ra's的对音, 义为岬, 即也门沙尔韦恩角) ;5.古里至天方国 (今沙特阿拉伯的麦加) , 即包含了印度洋周边几乎所有的重要地点。而重要延伸是东非航线, 据郑和等立《天妃之神灵应》碑, 上面的木骨都束, 即今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

跟随下西洋的费信诗所说“古里通西域, 山青景色奇”, 在当时明朝人看来, 西洋的尽头就是西域, 这是明朝人对于西洋与西域连接的认知。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郑和下西洋的国家航海外交行为, 全面贯通了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 交汇之地就在印度洋, 这是从海上给古代丝绸之路划了一个圆。同时, 印度洋上互动贸易网络的建构, 使得海上丝绸之路达于鼎盛。此后明朝人将亚欧大陆上的撒马儿罕称作“旱西洋”, 忽鲁谟斯的定位也从“西域”到了“西洋”, 明朝人对于海外世界互联互通的理念于此突显出来。

郑和七下印度洋, 将今天的东北亚、东南亚、中亚、西亚、南亚, 乃至东非、欧洲等广袤的地方, 连成了一个文明互动的共同体, 政治上国家权力整体上扬, 经济上贸易资源互通有无, 文化上多元文化认同交融。永乐二十一年, 出现了西洋古里、柯枝、加异勒、溜山、南浡利、苏门答剌、阿鲁、满剌加等16国派遣使节1200人到北京的所谓“万国来朝”盛况, 是下西洋将中华秩序理念付诸实践, 在没有对任何国家产生威胁的基础上, 建立起一种“共享太平之福”国际新体系的标志。

郑和下西洋的出发地点在哪里?

在南京。

在七次航行中,三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集结,至福建福州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地,目前已知最远到达东非、红海。

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计七次。由于使团正使由郑和担任,且船队航行至婆罗洲以西洋面(即明代所谓“西洋”),故名。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纪末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然而,关于郑和船队的航海目的、航行范围等史实以及对七次航行的评价,仍存在争议。


扩展资料

郑和肩负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使命。中国人发明的指南针是中华文明代表性成果,郑和将这一已经应用于航海的伟大发明展示给西洋各国,开始了他的文化交流之旅。以四书五经、书画等为代表的中华书籍,成为文化交流重要的精神产品。

此外,中国丝绸、锦缎等纺织品,茶叶、瓷器、纸张还有纺织、造纸、印刷等物产,都是可以引以为豪的文明之果,郑和船队正是装载着大量具有中国文化基因与鲜明地域特色的中国特产,这些中国特产为他国人民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所需要,因此能够顺利地开展东西方的文化交流。

各国间的文化交流总是双向的,交流的结果总是双赢。郑和开展东西方文化交流并不是停留在单方面的文化输出,而是严格遵循互相学习的初衷,同样学习西方的文明成果,因为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强大融合能力的民族,能够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以此不断完善自己文化实力文明古国。

当时东南亚各国商品货币的发展亦受中国货币文化的影响,除以物易物外,爪哇“行市交易用中国铜钱并布帛之类”,苏门答腊“国中一应买卖交易,皆以十六两为一斤”。这些事例形象地说明中国计量方法上的文化理念经郑和下西洋,已经影响到了外域。

又如,占城国“书写无纸笔”,郑和船队带去的中国纸笔文具在这个国家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他国在文化及其表述上的落后状况。这些都是郑和下西洋进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结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到底到了什么地方?

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了红海沿岸和非洲东南岸,如果不是郑和每次出海都要随船携带大量的物资和珍品沿途分发给其他国家,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至于在明朝国库空虚无以为继时不得不停止航海的举动。

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的地方是红海沿岸与非洲东海岸。1407年7月也就是永乐三年,明成祖命令郑和率领大部队乘坐海船出海远航。他们的阵势非常庞大,大约有二百四十多条官船,跟随的人员大致就有两万多名。访问的国家也有三十多个,这些国家分布在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区。

郑和下西洋加深了中国与东南亚、东非之间的交流。这几次下西洋的经历让郑和体力透支,在最后一次下西洋回国的途中,他因为过度劳累逝世了。民间也有故事将郑和下西洋的经历称作三宝太监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曾经到过爪哇,苏门答腊、天方、古里等国家,到达最远的地方就是非洲东海岸,红海沿岸了。也有人说他们也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非洲进献来的长颈鹿被明朝宫廷的画师化成图留作纪念,一次证明亚非之间友好交往的凭证。



扩展资料:

郑和舰不仅仅是一搜海上移动的军校为海军学员带去了汗多便利更是中国友谊的使者。郑和舰自服役以来已经完成了多次出访任务,到达了美国、印度、俄罗斯等十多个国家,并且还去往柬埔寨参与了国际维和运动,在全世界30多个国家和港口留下了它的足迹,为中国的外交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印记。

郑和舰也像全世界展示了中国海军的力量以及中国所倡导的和谐海洋的理念。郑和舰的武器装备也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从向外展露的资料上来看郑和舰的武器装备并没有想象中的先进,都是1987年建造时的一些老装备。但是郑和舰的作用并非作战所以并不需要过于先进的武器。

郑和是中国最伟大的航海家之一,郑和七次下西洋,为中国与邻国和周边国家的和平外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郑和的这次壮举也开启了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序幕,郑和带到世界各地的中国特色的产品也对中国对外的贸易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中华文化的传播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144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