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襄王最忌惮的君主,不是赵武灵王,而是此人!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
在战国时期,秦昭襄王是一位非常有作为的君主。秦昭襄王在位期间任用白起为将军,先后战胜三晋、齐国、楚国,攻取魏国的河东郡和南阳郡、楚国的黔中郡和郢都。发动长平之战,大胜赵军。攻陷东周王都洛邑,俘虏周赧王,迁九鼎于咸阳。当然,对于秦昭襄王来说,也不是没有对手的。比如在秦昭襄王即位初期,赵武灵王向秦国施加压力,迫使秦王嬴稷任命楼缓为秦相,以便为赵国谋得更多的利益。并且,赵武灵王还假装随从人员,跟在楼缓左右,以此进入秦国。对此,赵武灵王这位雄才大略的君主,无疑让秦昭襄王颇为忌惮。
不过,赵惠文王四年(公元前295年),赵武灵王遭遇沙丘之乱,被幽禁沙丘宫而死。因此,赵武灵王对于秦昭襄王的威胁,自然随之烟消云散了。不过,在赵武灵王之后,秦昭襄王遇到了一位更为棘手的对手。出于对这位君主的忌惮,秦昭襄王甚至邀请对方和自己并称为“东西二帝”。那么,问题来了,这位让秦昭襄王非常重视的君主,到底是谁呢?
一
首先,这位君主就是齐闵王(也被称为齐湣王)。齐闵王(公元前323年—公元前284年),妫姓,田氏,名地,战国时期齐国第六任君主,齐宣王之子。公元前301年,齐闵王正式即位。在这一年之前,齐宣王发动了针对垂沙之战。等到齐闵王即位时,垂沙之战正在进行。在这场战役中,齐国大将匡章率领韩国、魏国的兵马击败楚国大军,促使楚国被迫向齐国割地求和。
虽然在即位之初就重创了楚国,不过,对于齐闵王来说,最主要的对手,还是秦国这一强国。秦昭襄王九年(公元前298年),秦昭襄王嬴稷听信谗言,准备杀了来自齐国的田文,也即孟尝君,后者逃回齐国后,发动了第二次函谷关之战。在第二次函谷关之战中,齐国、韩国、魏国组成联军,由匡章率领攻打秦国。
二
到了公元前296年,齐将匡章率齐、魏、韩联军围困秦国,最终攻破了函谷关,迫使秦国割地求和。与此同时,燕国趁齐国空虚之机偷袭,齐军班师回国,大破燕国。公元前295年,齐闵王又出兵讨伐宋国,攻占了宋国的部分城池。由此,非常明显的是,齐闵王即位之后,可谓不断的南征北战,不管是远隔千里的秦国,还是旁边的宋国,都成为齐闵王的进攻目标。
从秦昭襄王的角度来看,这意味着齐闵王有一统天下的志向。而这,自然是令秦昭襄王感到忌惮和不满的。公元前288年,秦昭襄王欲自立为帝,又恐齐国反对,于是便尊齐闵王为东帝,自立为西帝,并约定五国伐赵,瓜分赵国。对于秦昭襄王来说,认为秦国的实力已经超过其他几个诸侯国,所以不愿意使用王爵,而是想要直接称帝。不过,在秦昭襄王看来,齐国的实力不输秦国,所以在称帝上,自然需要获得齐闵王的认可和同意,这就是战国中期著名的“东西二帝”事件。
三
燕昭王恐赵国灭亡后齐国愈强、燕国愈弱,于是便让苏秦阻止了秦国、齐国联合攻打赵国的行动。苏代劝说齐闵王取消了帝号,并且于公元前287年组织齐、楚、三晋合纵攻秦。但是在对付秦国的同时,齐、赵、魏也在激烈地争夺宋国。后来,秦昭襄王取消帝号。公元前286年,不甘失败的赵国又一次向齐国挑战,挫败赵国之后,齐闵王更加志得意满,于是紧接着第三次伐宋,这一次孤立无援的宋国终于被吞并了,而齐国也彻底失去了楚国、三晋等的支持。
对于齐国来说,消灭宋国无疑意味着其来到了巅峰。齐闵王这位君主在位时,先是动垂沙之战中大败楚国。函谷关之战,大败秦国。吞并富有的宋国,自称东帝。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晋,欲并周室,自称天子。当然,此时的齐国,不仅让秦昭襄王为之忌惮,更让韩国、魏国、赵国、楚国、燕国都为之恐惧,也即担心齐国下一个就攻打自己。
四
最后,公元前284年,在燕昭王的积极谋划和策动下,秦、燕、三晋五国联军大举进攻齐国。五国伐之战中,齐闵王命令伐宋的功臣触子为将。触子欲图利用济水天险和联军对峙,然后等待联军出现破绽再予以打击。但是急于求胜的齐闵王却用恶言逼迫触子出战,触子不得不与联军交锋。结果,锐气正盛的五国联军在济水以西打败齐军,齐闵王又命达子率齐军余部迎战,但由于齐闵王赏罚不明,士气低落的齐军再次被痛击。对此,在笔者看来,接连的失败之后,齐国的大军开始溃散退却。在此背景下,燕国大将乐毅于是攻入齐国的都城临淄,全部掠取了齐国收藏的珍宝礼器。
都城临淄被乐毅攻破之后,齐闵王出逃到卫国,卫国国君打开王宫让他居住,向他称臣,可是,齐闵王依然非常傲慢,这遭到了卫国上下的不满。齐闵王只得离开卫国,跑到邹国、鲁国,颠沛流离之下,齐闵王辗转逃亡到齐国五都之一的莒城。不久之后,楚国派遣淖齿率军来到了齐国。面对傲慢无礼的齐闵王,淖齿这位武将选择杀掉了齐闵王(也被称为齐湣王),夺回了以前被齐国占领的淮北之地,并与燕国一起瓜分了齐国侵占的土地和掠夺的宝器。总的来说,对于傲慢自大的齐闵王,以及他推向巅峰的齐国,就这样在公元前284年烟消云散了。而就秦昭襄王来说,在齐闵王这一强劲的对手被除掉之后,显然可以继续蚕食山东六国的疆域了。
在战国初期,秦国的实力相对弱小,曾多次遭到魏国等诸侯国的进攻。比如秦国的河西之地,就被魏国夺走了。公元前362年,秦献公去世后,秦孝公即位。对于年轻的秦孝公来说,决心变法图强,于是他积极招揽山东六国的人才。在此期间,商鞅因为在魏国没有施展才华的机会,所以他离开魏国,来到了秦国。在秦孝公的重用上,商鞅变法得以推行,内容包含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励军功、建立县制等。
众所周知,商鞅变法后的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诸侯国。当然,在战国中后期,秦国也不是没有吃到败仗。比如在邯郸之战中,秦国大军不仅没能拿下赵国都城邯郸,还被赵国、魏国、楚国这三国的联军击败。不过,在邯郸之战中,秦国自身的疆域,还是比较安全的。而就笔者今天要说的第二次函谷关之战,可谓秦国最屈辱的一场战役。在这场战役中,不仅秦国引以为傲的函谷关被攻破,秦昭襄王还要割地求和,从而换取齐国、韩国、魏国这三个国家的退兵。
一
具体来说,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省灵宝市一带,处在洛阳和咸阳这两大城池的中间位置。因为深险如函,古称函谷。春秋时期,秦穆公从晋国手中夺取崤函之地,在此设立函谷关。函谷关东西长7.5公里,谷道仅容一车通行,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对于秦国来说,函谷关可谓自己的咽喉和门户,一旦被攻破的话,那么秦国的都城咸阳,无疑有被攻占的风险。
在战国时期,正是凭借着易守难攻的函谷关,秦国多次抵挡了山东六国的进攻。比如在公元前317年的第一次函谷关之战中(也是第一次合纵攻秦之战),魏国、韩国、赵国组成联军进攻函谷关。面对三国联军,秦国先是坚守不出,也即消耗对方的锐气。在此基础上,等待对方撤退的时候,秦国一方再派出大军追击,从而斩杀了8万联军,让魏赵韩三国损失惨重。
但是,在第二次函谷关之战中,秦国却碰到了同样强盛的齐国。田氏代齐后,齐威王在齐国推行了邹忌变法,又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中击败了魏国。齐威王之后,齐宣王继续南征北战,巩固了齐国的霸主地位。现在,齐闵王在位时,更有和秦国争夺天下的志向。对此,在笔者看来,第二次函谷关之战爆发时,齐国的整体实力,显然不在秦国之下,这也是其能够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
二
当然,战国四君子的门下,都拥有众多身怀一技之长的门客。对于孟尝君来说,自然也不例外。在手下门客的帮助下,孟尝君成功逃出秦国,并回到了齐国。虽然保住了性命,不过,孟尝君自然非常痛恨秦国,尤其是秦昭襄王,这促使他决定报复秦国。
另一方面,公元前299年,秦昭襄王邀请楚怀王会盟,后者不顾屈原等大臣的劝谏,执意前往秦国,和秦昭襄王会盟。结果,因为没有防备,楚怀王被秦昭襄王扣留。自此之后,楚怀王就一直留在了秦国,最终落下了客死异乡的结局。对此,公元前298年,孟尝君联合齐国、魏国、韩国这三国,要求秦昭襄王释放楚怀王。在被秦昭襄王拒绝后,三国联军来到了秦国的函谷关。
三
对此,在笔者看来,在第二次函谷关之战中,齐国、韩国、魏国进攻秦国,自然是名正言顺。纵观整个战国时期,会盟时扣押对方君主的情况,应该只有楚怀王了。而秦昭襄王不愿意释放楚怀王的行为,导致其引起了山东六国的敌视。
在第二次函谷关之战中,孟尝君是这一次三国联军的发起者,但是,真正指挥这场战役的将领则是匡章。匡章(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齐国名将,人称章子或者匡子。匡章初学于魏国,是孟子的学生。齐威王末年,成为齐军将领,率军打退秦国进攻。齐宣王六年(公元前314年),趁燕国子之之乱,率兵十万,直破燕都。齐宣王八年(公元前312年),在濮水上游抵御秦军,作战失利。齐宣王十九年(公元前301年),联合韩国、魏国攻打楚国,在垂沙(今河南唐河县)大败楚军,杀死楚将唐昧。
此相对应的是,秦国当时正忙着和楚国作战,所以在函谷关主要是以防御为主。由此,两线作战,应该也是秦国吃到败仗的原因。当然,或许是吸取了这场战役的教训,秦昭襄王在日后的对外征战,往往不会再犯类似的错误了。比如秦昭襄王发动鄢郢之战,攻破楚国都城的时候,就暂时和赵国搞好关系。而在对赵国用兵的时候,秦昭襄王又适当缓和秦楚两国的关系。
四
最后,因为函谷关易守难攻,三国联军一时半会,也无法取得胜利。直到公元前296年,也即耗时三年的时间,三国联军才攻破了函谷关。而这,无疑突破了秦昭襄王的心理防线。于是,他立即向齐国、韩国、魏国求和,并主动归还了之前从魏国、韩国手中攻占的部分城池。在此基础上,孟尝君也实现了报复秦国的目的,所以率领三国联军从函谷关撤出。不过,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孟尝君显然错过了削弱甚至消灭秦国的机会,因为三国联军如果继续攻打秦国的话,痛恨秦国的楚国,也可能会趁机发难,这很可能会给秦国带来灭顶之灾。
此外,在第二次函谷关之战后,齐国自然成为秦昭襄王的头号大敌了。于是,公元前288年,秦昭襄王准备自己称西帝,并派遣使者尊称齐闵王为东帝。对于秦昭襄王来说,东西二帝的主张,可以视为对齐闵王的捧杀,目的就是为了离间齐国和其他诸侯国的关系。不过,齐闵王并没有上当,后来取消了帝号,秦昭襄王也不敢继续称帝了。东西二帝这一事件后,秦昭襄王只能继续寻找机会。
到了公元前286年,齐闵王派遣大军吞并了宋国,这引起了周边诸侯国的忌惮,也给了秦昭襄王削弱齐国提供了最好的契机。因此,在燕昭王提议讨伐齐国后,秦昭襄王自然积极参加。公元前284年,乐毅率领五国联军攻打齐国,从而让齐国彻底走向了衰落,这也意味着秦国、齐国两强对立的战国格局走向了结束。
战国中期齐国与秦国是两个巨无霸,一东一西打算瓜分华夏,他们在经济上、军事上、政治上都实力相当。当时各国都僭越称王了,七大战国都是王国,就连第八战国的宋国也称王了!齐国与秦国觉得他们两国的实力远在其它国家之上,但是却跟其它国家的国君一样称王,很没有面子,所以齐秦两国相互称帝,彼此承认对方是帝国而王国。
其一、经济上看齐国GDP是战国第一。齐国从春秋时期就开始发展经济,数百年下来商业十分发达,国家生产总值远远超过其它各国。齐国还在平定燕国内乱时,从燕国抢了不少财富回来,所以齐国的经济实力是战国第一。
其二、军事上看齐国当时军队总数战国第一。齐宣王时代,齐国有常备军60万人,而且战斗力还十分的强。秦国当时有50万军队、魏国30万军队,赵国40万军队,韩国15万军队,燕国20万军队,楚国60万军队。从军队数量上讲,齐楚相当,但是齐军强于楚军,那时楚国太子还在齐国为人质。齐军击败了横行天下的魏军,救了赵韩两国,又击败了燕军,平定了燕国内乱。
其三、政治上看,齐国平分秋色。齐宣王、齐闵王时代,齐国的小伙伴有燕国、楚国、鲁国等,这些国家以齐国马首是瞻。秦国则控制着三晋,但是控制力度远远弱于齐国对燕楚两国的控制力度。当时齐国是最有实力消灭六国,统一天下的一个诸侯国。
齐秦互帝表明的一个政治意图就是齐秦将华夏一分为二,各自占领东西两部分,然后齐秦再来一场大PK,决定谁来统一华夏。当然当时的国际环境十分复杂,其余四国的实力虽受损,但是实力还是很强劲,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齐秦附属国。齐秦互帝这事很快就成为历史,主流还是六国伐秦,秦国连横!
东方的帝王
1战国时齐愍王自称。
2汉景帝时吴王刘濞自称。
3唐代南诏合罗凤的称号。《新唐书.南诏传》:"合罗凤敛战胔筑京观遂北臣吐蕃吐蕃以为弟……给金印号'东帝'。"亦以代指偏安东方的政权。
4.司春之神东方青帝的省称
秦昭王为西帝
这个称帝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毕竟当时秦国没有一统天下,七雄并立;因此这种秦国与齐国互称帝并不能与我们后世所理解的皇帝一样。而秦昭襄王与齐泯王所称的是东,西二帝,这种帝与其说是天下至尊,还不如说是各自一方的霸主,东西方诸侯滴领袖;并不能算上天下至尊。
而后来始皇帝是将皇与帝并称,合为“皇帝”这个时候的皇帝是独一无二的,是全天下唯一的至尊了。差别还是很大的噢,毕竟始皇帝所能号令天下的疆域已经不是之前秦,齐可以相媲美滴。
况且古代帝者本身所统辖领土也最多千里,更像是一种天下共主的称谓。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140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