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末三国时期,军师不仅是一个职业,也是一个官职。按照介绍,军师,三国时三公及常设将军所置属官,其职为参谋战事,类似幕僚。《三国志·魏书·荀攸传》中记载曹操取冀州,皆军师荀攸之谋。荀攸旋转为中军师,并且曹操还设立了前军师等官职。亦有以军师而掌兵权者。《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记载刘备以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后进为军师将军。
其中,就诸葛亮来说,不仅曾是刘备的军师,在蜀汉建立之后,诸葛亮作为丞相,和丞相曹操一样,也在丞相府设立了军师这一官职,以此辅佐自己南征北战。在此基础上,诸葛亮担任蜀汉丞相期间,先后任命了两位前军师。因为蜀汉只有诸葛亮曾担任丞相一职,所以蜀汉的前军师这一官职,事实上也只有以上两人曾担任。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蜀汉的两位前军师,虽然都是栋梁之臣,但是他们的结局却截然不同。
一
一方面,就蜀汉的第一位前军师,是魏延这位名将。建兴五年(227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准备北伐曹魏,进驻汉中,升魏延为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在此之前,魏延担任镇北将军、汉中都督等官职。现在,魏延担任丞相司马,意味着他还成为丞相府的属官,以此辅佐诸葛亮北伐中原。在汉末三国时期,丞相府中的丞相司马、丞相长史,一武一文,可谓丞相的左膀右臂。对于蜀汉来说,杨仪就曾担任丞相长史一职。也即诸葛亮将朝廷中的不少人才,都纳入到丞相府中,以此方便自己北伐中原。
在成为丞相司马之后,魏延参加了诸葛亮的五次北伐中原之战。建兴八年(230年),曹魏三路大军进攻蜀汉汉中地区,其中两路因大雨退还,此时的魏延也率一支偏师西入羌中,攻击曹魏凉州地区。在这场战役中,魏延率军行至阳溪一带,遇到曹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剌史郭淮的大军。虽然是客场作战,并且兵力上处在劣势,但是,魏延大破费瑶和郭淮。
二
获得大胜的魏延也因此被提拔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而且授予假节,进封为南郑侯。由此,对于魏延来说,成为蜀汉第一位前军师,就魏延担任的前军师,准确的来说,应该称之为丞相府前军师,也即前军师是丞相府的属官。至于后面的征西大将军,则是丞相府之外的常见武将官职。作为前军师,魏延不仅征战沙场,也拥有为丞相诸葛亮出谋划策的职责。建兴九年(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与司马懿对峙。据《汉晋春秋》记载,司马懿亲率主力与诸葛亮正面决战。诸葛亮使魏延、高翔、吴班逆战,魏兵大败,获甲首三千级,司马懿还保营。
魏延善养士卒,勇猛过人,但性格高傲,性情极恶,人人都避其锋。唯独杨仪不屑魏延,与他势成水火。诸葛亮爱惜二人,费祎也常为二人调解。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魏延被任为前锋。同年秋天,诸葛亮病情加重,所以做了蜀汉撤军的安排。按照诸葛亮的计划,是要魏延断后的,不过,因为和杨仪矛盾的爆发,魏延最终被杨仪派遣的马岱做斩杀。
三
另一方面,就蜀汉第二位前军师,则是邓芝。和魏延一样,邓芝也是蜀国的栋梁之臣。邓芝(178年-251年),字伯苗。义阳郡新野县(今河南新野)人。东汉名将邓禹之后,三国时期蜀汉重臣。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入主益州,邓芝被任命为郫县的县令,后升迁为广汉太守。任内颇有治绩,于是入朝为尚书。
章武三年(223年),刘备于永安白帝城病逝。此时邓芝面见诸葛亮说:“现今陛下年幼,在位不久,应该派遣使臣重新与东吴结好。”诸葛亮回答:“我想了很久,不知道任用谁,现在我找到了。”邓芝问是谁,诸葛亮说:“就是使君您了!”于是派邓芝出使吴国。在邓芝出使东吴之后,蜀汉和东吴的联盟重新建立,这无疑为诸葛亮北伐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也即免去了诸葛亮的后顾之忧。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时,邓芝和赵云一起参加了箕谷之战。
四
最后,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病逝,邓芝升任前军师、前将军,领兖州刺史,封阳武亭侯,不久再督领江州。孙权多次与邓芝互致问候,馈赠丰厚。由此,对于邓芝来说,成为蜀汉第二位前军师。相对于第一位前军师魏延,邓芝更偏向于文臣。不过,实际上,不管是魏延还是邓芝,都是文武双全之辈,比如魏延不仅作战勇猛,也能提出子午谷奇谋这样的谋划,这说明魏延一定做了相应的准备工作。而这,自然也是诸葛亮重用魏延的原因。
延熙六年(243年),邓芝被后主刘禅晋升为车骑将军,后被授予假节。延熙十二年(249年),涪陵国人杀死都尉反叛,邓芝率军前往征讨,将其渠帅枭首,使百姓安居。对于邓芝来说,不仅可以出使东吴,和孙权及其手下的大臣高谈阔论,也可以镇守一方,率军平定叛乱。所以,在笔者看来,邓芝的才干,显然是可以和魏延相提并论的。延熙十四年(251年),邓芝这位老将逝世。总的来说,对于魏延、邓芝这两位前军师,都是蜀国的栋梁之臣。不过,在最终的结局上,魏延被马岱斩杀,而邓芝不仅善终,也获得了后人的高度评价(比如陈寿就评价“邓芝坚贞简亮,临官忘家”),这无疑是截然不同的结局了。对此,你是怎么看的呢?
回答以《三国演义》为背景。不当之处请指点。
三国中蜀国的?五虎上将?人人皆知,个个武艺高强,有些还不乏谋略。蜀国五虎上将是: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
其中关羽死在战场上,被东吴军杀害,身首异处;张飞醉酒后被部下杀害,首级被献给东吴,正非常死亡;黄忠是为了急于替关羽报仇,中了东吴的埋伏被杀,被马忠用箭射死,死在战场上;马超是病死的,正常死亡;赵云是老死的,正常死亡。
五虎上将中就有三个是死于战争,只有两个是善终,正常死亡。那么五虎上将的副将是怎么死的:
1、关羽的副将:关平、周仓
关平在演义中是关羽的义子,原是冀州关家庄庄主关定的儿子,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时被关羽收为义子,后成为关羽的副将,随关羽南征北战,成为关羽手下的大将。
曾经与庞德大战三十回合,不分胜负,襄樊之战随关羽一起参战,东吴偷袭荆州后,随关羽败走麦城,与关羽一起被东吴军队俘虏,被孙权杀害。
周仓在演义中是黄巾军出身,原来是黄巾军地公将军张宝手下,张宝死后,周仓和另一黄巾军首领裴元绍占山为王,关羽千里走单骑路过卧牛山,周仓因为听闻关羽大名,独自追随关羽,成为关羽的副将。
随关羽参加襄樊之战,关羽水淹七军时,周仓在水中与曹魏名将庞德的战斗中,生擒庞德。在关羽父子被杀后,周仓自杀而死。
2、张飞的副将:雷铜和吴班。
雷铜原是益州牧刘璋的手下,刘备攻打刘璋时,雷铜与吴兰前往雒城,被黄忠击败,之后雷铜、吴兰中了刘备的埋伏被俘虏,因而投降刘备。
益州平定后,雷铜后随张飞守巴西,一起击败曹魏名将张郃,在战斗中,雷铜被张郃诈败而杀,然后张飞使用计谋大败张郃,为雷铜报仇。
雷铜战死后,吴班成为张飞的副将,吴班的妹妹是刘备的吴皇后,吴班的族兄吴懿也是刘备手下的大将,吴班的身份不一般。吴班作为张飞的副将,协助张飞一起守阆中,张飞因为鞭打手下,被部将范疆、张达刺杀,张飞死时只有55岁。
之后刘备伐吴,以吴班为前锋,击败东吴将领孙桓,一直打到了宜都。刘备在夷陵大败后,吴班勉强突出重围,后来被赵云所救。
后来吴班随诸葛亮北伐,历经六次北伐,数有战功,尤其是第四次北伐,不仅随诸葛亮大破司马懿,且攻破魏国大将曹真的营寨,在最后一次随诸葛亮北伐中,吴班因为乘木筏率军去烧魏军的浮桥,被魏军用箭射死。
3、赵云的副将:张翼
张翼原来也是刘璋的部下,后来投降刘备,刘备攻打汉中时,张翼作为赵云的副将参与汉水之战,与赵云一起在汉水大败曹军;刘备东征伐吴时,张翼以中军护尉身份跟随参战,夷陵大败时,张翼跟随刘备逃回益州。
刘备去世后,跟随诸葛亮南征南中,及六次北伐,诸葛亮死后,张翼一直活到魏国大举伐蜀,之后随姜维一起投降钟会,钟会、姜维叛乱时,张翼被乱军杀害。
4、马超的副将:庞德和马岱
庞德原是马超父亲马腾的部将,马腾进京后,庞德成为马超的左右手,庞德有能有谋,随马超南征北战,立下不少战功。马超被曹操击败后,南下投靠汉中张鲁,之后马超又投靠刘备,而庞德要养病而留在汉中。
曹操攻打汉中张鲁时,庞德为张鲁迎战曹军,庞德一个与曹魏名将张郃、夏侯渊、徐晃、许褚四将单挑,而不输,之后曹操用离间计离间庞德与张鲁,庞德于是归降曹操。
庞德之后屡立战功,在濡须口之战斩杀东吴名将陈武,汉中之战中打败蜀汉名将魏延。襄樊之战暴发后,庞德随左将军于禁出战关羽,力战关羽父子,关羽水淹七军时,庞德被周仓俘虏,因宁死不防而被杀害。
马岱是马超的族弟,马岱最初随马腾入许昌,因为马超在西凉反对曹操,马腾一族被曹操杀害,而马岱乔装打扮而逃出来,之后一直跟随马超作战,成为马超的副将,马岱随马超救援刘璋时,曾与张飞大战十余回合,才被张飞击败。
马超投降刘备,马岱跟随,之后成为蜀汉将领,在诸葛亮去世后,因为魏延作乱,领诸葛亮遗命斩杀魏延,保证蜀汉军队的稳定,马岱的结局不管是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史书中都没有交待,估计是正常死亡。
5、黄忠的副将:严颜
严颜原是刘璋的部下,张飞在平定巴郡时,击败并俘虏了严颜,因为严颜的义正,张飞就释放了严颜,待为上宾。随张飞一起合围成都后,严颜成为黄忠的副将,随黄忠一起参与汉中之战,屡立战功。之后严颜的结局也不得而知,估计也是正常死亡,老死或者病死吧。
最后。当然不同时期,他们的背后还有其他的副将,以上是我所熟知的八大副将。战争年代,武将的结局大体都是不太好,尤其是中下级武将,战死沙场的是大多数,生老病死的反而是少数。
八大副将,就有六个是死在战场上,这样的结局不太好。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那就是缺少智谋,在战场上光靠蛮力是不会取胜的。
魏延被杀是其刚愎率直的性格所致。
三国演义中对魏延性格的描述有三:
一曰爽直率性。第四十一回中魏延与刘备素无谋面,可他一厢情愿地“砍死守门将士,开了城门,放下吊桥”,并大呼“刘皇叔快领兵入城,共杀卖国之贼!”第四十三回中更是直爽得近乎粗鲁。先是“挥刀杀入,砍死刀手,救起黄忠。”后又“直杀上城头,一刀砍韩玄为两段,提头上马,引百姓出城,投奔云长。”不管别人是否领情,只要看你忠义我就把心掏给你。这是魏延的做事风格。在杀韩玄献长沙这件事上,黄忠绝对不赞成这样做的。可魏延不管那一套,上来喀嚓就把韩玄砍了。黄忠与魏延“杀其主献其地”迥然不同,他的反应是非常矜持稳重的。先是关羽请其相见时“托病不出”,后玄德“乃亲往黄忠家相请,忠方出降,求葬韩玄尸首于长沙之东”,并“待忠甚厚”。魏延自以为劳苦功高,却被孔明喝令刀斧手推下斩之,并下了“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的谶语。诸葛亮一见面就给魏延来了个下马威。魏延救下黄忠、向关羽杀主献城、对刘备相见恨晚都是一厢情愿,都是其爽直率性性格的集中体现。
二曰傲慢少礼。在第五十三回中“玄怪其傲慢少礼,不肯重用,故屈沉于此。”如此性格往往不被人接受。早在第四十一回中有一句“只见城内一将引军飞马而出,大喝‘魏延无名小卒,安敢造乱!认得我大将文聘吗!’可以想见魏延在刘表手下亦不为重用。
三曰恃功务高、人皆下之。在第一百四回中魏延与费祎的谈话中可见一斑。魏延曰“丞相虽亡,吾今现在。杨仪不过一长史,安能当此大任?他只宜扶柩入川安葬。我自率大兵攻司马懿,务要成功。岂可因丞相一人而废国家大事耶?”当时诸葛亮将一应大事托与杨仪,用兵密法授与姜维,试问你魏延算哪棵葱?竟然如此大言不惭!
魏延性格的这三方面,确实难以令人接受。若是山大王尚能图个快意恩仇,可魏延的身分不是山大王,是领兵打仗的将军。军令如山,要求的是绝对服从;若自行其是势必引发混乱,酿成不可预料的恶果。
开始还小打小闹,口生怨言“丞相若听吾言,径出子午谷,此时休说长安,边洛阳皆得矣!今执定要出祁山,有何益耶?既令进兵,今又教休进,何其号令不明!”(第一百回)挑唆得陈式丢了性命。后来蜀军退兵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烧绝栈道,引兵拦路”,终于自取其祸,身首两分。
常言说,性格决定命运。魏延的刚愎自负注定了他以后悲惨的结局。
三、魏延的前荣后辱
如果将魏延的一生分两个阶段,可以这样划分:刘备生前其“荣”,刘备死后其“辱”。
先说“荣”。魏延先反刘表后杀韩玄,直到遇见刘备才遂了心愿忠心耿耿起来。尽管没有被列入五虎将,却每每被视为大将使用,大仗硬仗必上。刘备入川时与五虎将并肩多立战功——攻雒城、射曹操、镇守汉中。当然这时尽显五虎将之神威,魏延还处于磨砺阶段。刘备死后魏延才脱颖而出大展拳脚,没能让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刘备一览其才,这也是一种缺憾。
再说“辱”。诸葛亮南征北伐时魏延便被调离了汉中,由马超继任。从此魏延就成了一枚真正的棋子,有气有火只能窝在心里,任由他人驱使。此的他如一朵怒放的鲜花,能为发挥得淋漓尽致,“败郭淮,取西蜀,擒孟获,射张郃,战司懿。”人生得意如此,快哉!
然而明了众人对魏延内心的真实看法后,就明白这只是表面现象,背后潜藏着莫大的“屈辱”。
初遇孔明即被冠以“脑后有反骨”的恶名,在一百回邓芝言及魏延、陈式无礼时,孔明再次笑曰“魏延素有反相,吾知彼常有不平之意;因惟其勇而用之。久后必生患害。”这是诸葛亮对魏延的一贯看法。诸葛亮的继任者蒋琬对魏延的看法也是如此“平日恃攻务高,人皆下之”,董允奏曰“自恃功高,常有不平之心,口出怨言,向所以不反者,惧丞相耳。今丞相新亡,乘机为乱,势所必然……”
既为蜀国社稷拼死征战,又见疑于诸人。非“辱”而何?
常言道,一朝天子一朝臣。既然刘备已亡,知音难觅,为什么甘愿受如此屈辱,不另寻出路呢?
四、魏延何以身败名裂
三国演义对魏延被斩的前后描写极为细致,“魏延反,马岱斩”妇孺皆知,可那只是小说而已。
事实绝非如此,魏延身败名裂的真正原因是与杨仪之争。
杨仪任丞相长史,筹度粮草、参赞军机,才干敏达;魏延领丞相司马,摄行军事。二人自恃功高,早已势同水火。孔明在时尚有所顾虑,死后矛盾便白热化了。特别是当魏延得知丞相一应大事皆托与杨仪时,心里的火气“嗵”一下爆发了,“杨仪不过一长史,安能当此大任?”而杨仪“见延摄行军事,惧为所害,乃张言欲举众北附,遂率其众攻延……”,先是造谣魏延谋反,然后“名正言顺”地追而杀之。
魏延本就不得人心,其时更是孤掌难鸣,杨仪率众灭之又有何难?而且在魏延死后杨仪踏其首夷其族属惩罚叛臣之举,终于雪了平生之恨!
常言道,多行不义必自毙。权欲熏心的杨仪最后落了个削职为民羞惭自刎的下场。
可惜的是魏延,没有死于疆场之上,却死于自己人的屠刀之下,而且被冠以谋反之名。他与杨仪的纷争中很不明智,意气用事,全没了大将风度。
如果魏延的性格能够平和些,如果在蜀军兵退时不意气用事,如果在杨仪之争中以大局为重,如果……
五、信任产生的力量
读过三国的人多为刘备的长厚所倾倒,对诸葛亮的事必躬亲大不以为然。在刘备的长厚中蕴含对属下的信任,体现了高超的领导艺术;而事必躬亲,“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则极易产生分工不明越俎代庖之举,不利于人才的成长。
书中体现刘备信任手下的描述很多。特别是对大将魏延的提拔重用,用人之高明比曹操孙权还胜一筹。再就是第四十一回赵云于曹操百万军中往来冲杀时,糜芳、张飞皆疑“赵子龙反投曹操去了”。刘备独不信,曰:“子龙从我于患难,心如铁石,非富贵所能动也。”后果应其言。还有在第八十五回,刘备退至白帝城时,有近臣奏称黄权降魏并建议将家属送有司问罪。他处理得非常妥当,“黄权被吴兵隔断在江北岸,欲归无路,不得已而降魏,何以罪其家属?”仍给禄米以养之。后来曹丕拜黄权为镇南将军,权坚辞不受。
而对诸葛亮的事必躬亲则颇为怀疑,是不是蜀国无人才可用了呢?当然不是,即使比不上中原的曹魏人才济济,可“蜀中多才俊”,也不至于“罚二十以上皆亲览”。其实这是诸葛亮对属下极有信任所致,说得难听点他搞独裁。以致蜀汉后期“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种人才的断层与匮乏,与诸葛亮的选人用人制度有很大的关系。
诸葛亮对魏延的不信任散见于各章回中。一见面就给魏延戴了一顶“脑后有反骨”的大帽子,并恐吓“若生异心,我好歹取汝首级。” 尤其是一出祈山魏延献计兵出子午谷时不予采纳,还自以为是振振有词:“吾从陇右取平坦大路,依法进兵,何忧不胜!”第一百回中,陈式违军令被斩首时,孔明笑曰:“魏延素有反相,吾知彼常有不平之意……”为何不平?魏延曾力谏“愿得精兵五千,取路出褒中,循秦岭以东,当子午谷而投北……”诸葛亮不采纳其建议倒也罢了,还借口怕大伤锐气,纯粹是怕成就了魏延的威猛之名自己却相形见绌。街亭一战,马谡所部或死或降,又何止五千?读书每每此时都要感慨成千,有一天情不自禁地想起一个故事来。
传说古希腊塞浦路斯岛有一位年轻的王子,名叫皮革马利翁,他酷爱艺术,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雕塑了一尊女神像。对于自己的得意之作,他爱不释手,整天含情脉脉地注视着她。天长日久,女神终于神奇般地复活了,并乐意做他的妻子。
这个故事蕴含了一个深刻的哲理:期待是一种力量,爱与期待的力量,永远比强制与打击要有效得多。
魏延对刘备曾何其死心塌地!他有很高的成就感荣誉感,为了蜀国鞠躬尽瘁为了刘备这个伯乐万死不辞!然而就在魏延雄心勃勃之时,那份由来已久的猜忌悄然弥漫且铺天盖地而来,“脑后有反骨”,就因为砍了一个轻于杀戮的韩玄,诸葛亮给扣上的那顶大帽子便永远地摘不去了。蜀国上下便猪一样地盲从着一直戴有色眼镜看魏延。
魏延,你死得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129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