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知道西晋灭亡的罪魁祸首是谁,接下来小编为您讲解
西晋,一个名声不太好的朝代。因为西晋的皇室,是司马家族。而司马懿在高平陵之变中所做的事情,实在无法令人对他和他的家族产生好感。
更令人气愤的是,司马家族从曹魏手中接过了这个江山,却没有好好地守护它。司马炎死后,西晋接连陷入了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给中原的百姓带来了十分沉重的灾难。
可以这么说,西晋空有大一统王朝的名号,却没有大一统王朝该有的景象。因为西晋统一天下以后,天下的百姓日子过得依旧十分艰难,和乱世并无区别。
而西晋之所以这么快就陷入了内乱 ,都是因为司马炎在立储问题上的失误。这次失误也间接使得贾后开始乱政,也直接导致了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的发生。司马炎的“傻儿子”
司马炎是西晋的开国皇帝,也是司马懿的孙子。他在立国前期,尚且称得上是明君,也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自三国以来民生凋敝的问题。
可是,也许是得国太容易,司马炎很快就陷入了骄傲自满的境地。晚年的他不仅一反之前节俭的姿态,还开始奢侈无度。西晋的朝臣们看见皇帝都这么奢侈,也纷纷开始效仿。这可以说是西晋灭亡的开端。
更加离谱的事情还在后面,司马炎即位期间,一共生了二十六个儿子,仅出名的就有十八个。按理说,有这么多的儿子,司马炎完全可以细心地挑选,好好选择一个继承人。
可偏偏,司马炎选了一个名声在外的儿子当皇帝,这个人就是晋惠帝司马衷。不过,这里的名声在外可不是好名,而是差名。因为司马衷是个痴儿,也就是脑子不太灵。
关于司马衷,还有一个故事。
司马衷的痴名在外,司马炎将其立为继承人,说不怕,那是假的。因此,司马炎为了看看司马衷是不是真的痴呆,就特意出了几道问题考他。这时候,一个重要的人物出现,那就是司马衷的妻子,后来的贾后,贾南风。
为了掩饰司马衷的痴呆症状,贾南风找了几个有学问的人替司马衷做题。司马炎看了以后,十分高兴,认为司马衷并没有那么傻,也就放心地将其立为了继承人。
不过,这个故事有点假,因为哪有测试还让人将考卷带回去做的道理呢?因此,这里的司马炎与其说为了测试司马衷是不是哦真的傻,倒不如说是为了堵住朝臣的悠悠众口。
而司马炎之所以如此不顾一切也要立司马衷为太子,皆是因为司马衷有一个聪明伶俐的儿子司马遹。
在司马炎的设想中,司马衷傻不要紧,只要他的儿子不傻就行了,只要给司马衷配几个得力的朝臣,使得司马衷平稳地过渡到他的儿子,那么一切就不是问题。
可惜,他错算了一个人,一个野心勃勃的女人,贾南风。
贾南风专权执政,拉开了八王之乱的序幕
司马炎死后,司马衷即位,是为晋惠帝,贾南风为皇后。贾南风成为皇后以后,就开始了自己的专权执政之路。
首先,是当时颇有权势的外戚世家杨家。司马炎临死前,已经为司马衷确定了辅政大臣的人员,那就是汝南王司马亮与杨骏。只不过,杨骏害怕自己的权势失去,便将司马炎的诏书藏了起来。当时的司马炎已经病重,对此无可奈何,只好命杨骏单独成为辅政大臣。
自此以后,杨骏就开始权倾朝野。殊不知,杨骏的权势滔天,早已被贾南风视为眼中钉。于是,在贾南风的操作下,杨骏一家被诬以谋反罪,灭三族。
其次,贾南风便将目光放在了太子司马遹身上。司马遹不是贾南风的儿子,贾南风想要废太子是可以预料的。
在除了杨骏等人以后,贾南风的权势进一步加强。于是,她终于将目光放在了太子司马遹身上。有一次,贾南风将晋惠帝灌醉,并让他在酒醉迷糊之中写下太子谋反的书信,以此作为废太子的凭证。
贾南风的这一行为,最终引起了很多朝臣的不满,因为太子的名望是众所周知的。同时,贾南风的独断专行也早已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
于是,司马雅等人就找上了赵王司马伦为司马遹复位。
可惜,他们不知道的是,司马伦也是个野心勃勃之辈。随后的司马伦就是用这个借口,起兵造反,并引发了长达十六年的八王之乱。
晋武帝司马炎能结束三国乱世,统一天下,功劳的确很大,但这些都是在曹魏政权基础上的。没有曹魏打下的基础,司马炎显然是无法统一全国的,而且晋武帝能建立西晋,也是其先祖的功劳,和晋武帝本人没有太大的关系。
晋武帝名曰开国皇帝,实为守成之君。司马家族以接力赛的方式谋朝篡位,历尽三代四人,终于把曹魏的天下,变成了司马晋的天下。然而这个通过谋朝篡位得来的王朝,却在统一之后,迅速衰落,最终被胡人所灭。其中的原因,当然是不一而足。
西晋的统一是低质量、低层次的统一
尽管西晋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唯一的统一王朝,但就史实而论,西晋的统一,不过是一种低质量、低层次的统一。这种低质量、低层次的统一,必然导致其统一的维持时间不会太长。
从司马炎受禅称帝、建立西晋到西晋灭亡,西晋存在了51年;从西晋灭吴,三国归晋到五胡乱华、胡人灭晋,西晋只维持了37年的统一,其后期的16年还是在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的乱世中度过的。在归结西晋短促灭亡的原因时,很多人只停留在表面,如得国不正、吏治腐败、接班人白痴、清谈误国、藩王过多等等。
西晋疆域图
这些当然都是西晋短促灭亡的部分原因,但不是核心原因,中国历史上得国不正的王朝多得去了,典型的就是北宋,就得国不正的程度而言,西晋和北宋,不相上下,那为什么北宋存续了167年,而西晋只有51年呢?历史上吏治腐败的王朝,也是多不胜数,如清朝,其吏治之腐败,触目惊心,但是清朝却存续了276年。
可见这些都是次要原因,根本原因还是西晋的统一,是低质量、低层次的统一。其低质量、低层次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政治人事问题,西晋继承的是曹魏的人马和政治,如何让曹魏的政治传统,转变到西晋的政治路线上来,晋文王司马昭和晋武帝司马炎都没有处理好这个问题,后来的晋惠帝等当然更没能力处理了。除了藩王政策之外,西晋基本上完整继承了曹魏的政治路线,没有做太大的改变。
这当然是不行的,尽管西晋天下的基本盘是曹魏江山,但是从曹魏到西晋,这种转变是非常大的,需要做出一番改革,以适应西晋自身的发展。但西晋并没有做出太大的调整,西晋作为新的王朝,居然是一副暮气沉沉的样子,完全看不到任何新气象。西晋初期官僚骨干,几乎都是曹魏勋臣的后代。可想而知了。
八王分封图
二是树立和引领文化思想,这一点,司马家族做得非常差。西晋作为谋朝篡位得来的王朝,当然不敢提倡忠义了,只好在孝道上做文章。但早在礼崩乐坏的东汉末期,孝道观念就濒临破产了,西晋统治者却还妄想以孝治国,当然是行不通的。用陈旧的道德准则去治理一个新王朝,当然是不会成功的。西晋后期八王之乱,都是司马家族的人自相残杀,西晋提倡所谓的孝道,当然是个笑话。八王之乱让旧道德彻底失去人心,导致西晋后期的土崩瓦解。
大肆分封藩王,为八王之乱埋下祸根。八王之乱的爆发,直接动摇了西晋国本
西晋末年爆发的八王之乱引发的五胡乱华,是西晋灭亡的直接原因。如果探究八王之乱的爆发原因,就会发现,这和晋武帝大肆分封藩王有着直接关系。
晋武帝建立晋朝后,有感于曹魏宗室力量孱弱,以至于让司马家族夺取了曹魏的天下,于是他一口气分封了27个王爷。这些藩王在封国各自行政,不仅拥有参政权,还拥有领兵权。藩王往往手握重兵,同时还能参与朝政。这也是他们后来参与八王之乱的资本。
司马炎
西汉七国之乱的惨痛教训,晋武帝当然不会不清楚,所以他仍然想尽办法,在赋予藩王兵权的同时,仍然让朝廷保持对藩王的控控制权。晋武帝在位时,他的策略可以保证朝廷保持对藩王的有效控制。然而他死以后,因为晋惠帝弱智,朝廷的权力斗争非常激烈,朝政日非,朝廷已经失去了对藩王的控制。
果不其然,晋武帝一死,司马衷即位。皇后贾南风为了和辅政大臣杨骏夺权,秘密派人联络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请他们带兵进京讨伐杨骏。楚王司马玮随即领兵进入洛阳,配合贾南风行动。揭开了八王之乱的序幕。
在楚王司马玮的支持下,贾南风灭杨骏三族,彻底消灭了杨骏势力。但是朝政大权却落在了汝南王司马亮与元老大臣卫瓘手里。于是贾南风又以晋惠帝司马衷的名义,下密诏让楚王司马玮杀了汝南王司马亮与卫瓘。
司马玮杀了司马亮及卫瓘后,贾南风又设计处死了司马玮,终于夺得朝政大权。贾南风执政8年后,贾南风废掉了太子司马遹,囚禁于洛阳郊外金墉城。野心勃勃的赵王司马伦唆使贾南风害死司马遹之后,打着为太子报仇的旗号,诛灭了贾南风及其同党势力。八王之乱进入第二阶段。
贾南风
司马伦杀掉贾南风以后,废掉晋惠帝,自立为帝,引起了司马家其他王爷的强烈不满。为了争夺皇位,司马家先后有多位藩王争来斗去,最终胜出的是东海王司马越,他拥立晋惠帝复位,自己独揽大权。
这场由西晋宗室内部争权夺利而爆发的内乱,后来又诱发了五胡乱华,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西晋元气大伤,离亡国不远了。《晋书》说:?自永熙以来,十有一载,人不见德,惟戮是闻。公族构篡夺之祸,骨肉遭枭夷之刑,群王被囚槛之困,妃主有离绝之哀。历观前代,国家之祸,至亲之乱,未有今日之甚者也。?
八王之乱成为西晋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导致西晋实力锐减,动摇了西晋的统治根基,西晋丧失了对国家的控制,国祚进入倒计时。
晋武帝选错接班人
晋武帝的嫡长子早夭后,他立嫡次子司马衷为太子。引发诸多争议。因为司马衷存在严重的智力障碍,和傻子并无二致。而且这事大家都知道。
卫瓘
司马衷被立为太子后,西晋元老卫瓘曾借着酒劲,指着晋武帝的龙椅说?此座可惜?,暗示司马衷不是合格的接班人。而当时众望所归的接班人,是晋武帝的弟弟齐王司马攸。为了稳固司马衷的接班人地位,晋武帝多次排挤和打击司马攸,在司马攸身患重病时,强令司马攸离开京城回齐国就藩,致使司马攸暴病而亡。
尽管晋武帝知道司马衷无法担当重任,但还是私心作祟,固执己见,坚持立司马衷为接班人。晋武帝当然希望皇权世系在自己这一脉传递,而不是司马攸那一脉传递。所以晋武帝不顾一切,非要扶司马衷上位,让一个白痴当皇帝。其后果可想而知。
司马衷即位后,面对灾民没吃饭这个问题时,居然说?何不食肉糜?。其智商之堪忧,让人叹息。而司马衷在位时,因为他一直没掌权,所以他也没有做出任何政绩。
而因为司马衷的能力严重不足才使得贾南风敢擅权,引起宗室的强烈不满。引发了日后的八王之乱。
官员腐化堕落
西晋的建立,是建立在士族的支持下的。所以西晋建立后,为了回报士族的支持,晋武帝给予士族许多特权,对士族违法乱纪之事,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西晋的高官要职,几乎被士族出身的官员垄断了。他们本身没有什么过人之处,靠着祖上的荫封而占据高位。
石崇
西晋官员崇尚奢华,怠于职务。晋武帝时官员斗富的现象非常严重,最有名的莫过于石崇和王恺斗富,晋武帝获悉后不仅不处罚,反而支持他们斗富。《世说新语》对此有记载:?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又以为疾己之宝,声色甚厉。崇曰:?不足恨,今还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者甚众。恺惘然自失。?
除了奢侈浮华,士族官员爱特别喜欢清谈,对政务极不热心。官员以谈玄论道为荣,以处理政务为耻。琅琊王氏早期的代表人物王衍,就是清谈高手,他位居高位,却对政事漠不关心,终日沉迷于清谈。五胡乱华时,王衍被羯族部落首领石勒所杀。
王衍临死前,曾发出?吾曹虽不如古人,向若不祖尚浮虚,戮力以匡天下,犹可不至今日?的感叹。多年以后,东晋大司马桓温还曾对王衍的行为进行严厉批评,?桓温于是过淮泗,践北境,与诸僚属登平乘楼,眺瞩中原,慨然曰:?遂使神州陆沈,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
胡汉冲突问题严重,民族问题没有有效解决
其实在曹魏时期,就有很多胡人内迁,包括匈奴、羯、鲜卑、氐、羌等世居北方的胡人陆续内迁,和中原地区的汉人杂居一起,到了西晋建立以后,中原地区已经达到了?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的状态。
如何处理这些胡人,西晋缺乏有效的治理和管控措施。晋武帝时期,曾有官员上书,建议派军队护送胡人回北方老家,晋武帝没有采纳,却拿不出别的措施安抚胡族势力。晋武帝执政后期,胡汉冲突已经非常严重了,西晋政府没有进行任何形势的解决,而是任由胡汉冲突加剧和蔓延,西晋初期和中期就爆发了好几次胡人发动的叛乱。尽管西晋最终平定了,但胡汉冲突依然存在。
除了无法招抚胡人,西晋的士大夫和官员,就经常劫掠胡人,甚至把胡人当作奴隶进行交易,引起胡人的强烈不满,他们特别痛恨西晋。这些使得胡汉冲突日益严重。而西晋对官员买卖胡人的事情,往往不管不顾,没有进行任何处理。这都进一步加剧了胡汉冲突。
八王之乱时,司马家族的几个王爷,为了争夺皇位,而纷纷引入胡人的力量,企图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胡人势力加入八王之乱,使得西晋政局
世人都认为西晋衰落和灭亡的原因,是“八王之乱”和之后的“五胡乱华”。但这两个事件,都只是西晋衰落和灭亡的直接因素,不是根本原因,西晋的衰落和灭亡关键还是西晋王朝本身。
门阀制度的影响制约东汉末年以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门阀制度,是曹魏也是西晋政权最大的弊端和隐患。各个地方的门阀世族,形成一个个巨大的利益集团,门生故吏遍布朝堂,各种势力盘根错节,不但掌握了大量的政治资源,同时还通过手中的政治资源,大量兼并和侵占土地,从而掌握大量的经济社会资源,社会影响力地巨大,严重威胁社会稳定和皇权的安全。
与门阀士族制度相配套的“九品中正”选人用人的制度,给门阀士族子弟升迁大开绿灯,将广大寒门子弟晋升进入朝堂为国家服务的道路完全堵死,完全没有了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导致国家管理的人才凋零匮乏,没有活力和生机,暮气沉沉,很难开创一个新王朝的新气象。
分封制度的重大失误西晋王朝是曹魏的晋王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定国号晋,建都洛阳。所以,西晋建立在曹魏政权之上,全盘接收曹魏所有政权组织结构,曹魏政权原有的种种政治弊端和政治隐患都遗留了下来,其中最突出的就是门阀制度。作为西晋王朝的开国皇帝,司马炎非常担心其他的世家大族觊觎皇位,像他篡魏那样篡晋自立,夺取西晋的皇位。
于是司马炎以昏招治弊政,想到和采取的办法就是,大肆分封皇室成员,将国家的军队和经济尽可以地掌握在司马氏皇室自己人手中,以此来削弱门阀世族的势力以及对皇权的威胁。司马炎在篡位之初就大肆分封诸侯王,一共分封了十七个藩王,并且给予诸侯王前所未有的权力,允许诸侯王在自己的封国自行任命官吏,不需要通过朝廷;允许诸侯建立自己的军队。这样以来,各个诸侯国完全掌控自己国内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大权,拥有自己的军队,俨然成为了国中之国,中央政权对诸侯国的控制力严重弱化,这一失误成为后来“八王之乱”王室操戈最根本的原因。
开拓进取精神的缺乏西晋王朝是篡魏而来,没有经历战争的洗礼和政权的动荡。平稳的权力交替,也意味着腐朽落后思想和行为的继承。因此,西晋王朝从开国之初,就没有改朝换代的新气象、新作为,从皇帝到大臣,都没励精图治、改革创新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奢靡腐败的现象非常突出,主要表现有两个方面:
一是皇帝司马炎醉心于犬马声色,大肆扩充后宫,宫中妃嫔的人数一度达到一万余人,司马炎每天晚上乘坐羊车,任由羊车将其拉到哪个妃嫔居住的宫殿,就选择宠幸哪个妃嫔。二是大臣奢靡成风。朝中大臣以奢靡为荣,以比富斗富为时尚,在全社会形成了严重的奢靡之风。著名的事件就是“王石斗富”的历史典故,同是皇亲国戚羊琇、王恺、石崇等人斗富逞能,王恺用蚕丝作道路的帐幕,石崇就用锦缎作屏幕;王恺拿二尺多高的珊瑚树向石崇炫耀,石崇就拿出四尺高的珊瑚树回敬。朝廷以及全国上层阶级奢靡成风,消磨斗志、败坏朝纲、引发腐败,加重百姓的负担,激化阶级矛盾。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128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周公都有哪些贡献为何连孔子都自愧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