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明明是道士却被奉为宰相,陶弘景的一生如何评价

以史为鉴 2023-06-24 05:18:54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陶弘景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中国的宗教与很多国家不同,佛教和道教在大多数情况下还是一种温和的竞争关系。即便就算冲突比较激烈的时期,相比西方的血流成河还是不过如此。然而,在这其中,还是有许许多多的人放弃了尊严,选择了妥协,南北朝时期的陶弘景就是如此。

陶弘景出生在南朝宋,他四五岁时便开始读书,后来九岁时便读遍儒家经典,十岁时得到了葛洪《神仙传》,这也让他成为了道教中人,树立了一生的志向。在当时,他的名气非常大,二十多岁就出任过巴陵王、安成王、宜都王等诸王侍读,这也可见他的学问之大。

可是,在那种乱世之中,学问并不适合生存,陶弘景的官职一直不高,三十六岁了也只是六品文官。这样意兴阑珊的生活,让陶弘景索性扔掉了一切,退隐到江苏茅山之中,专心研究道学,这反倒是成就了陶弘景的后半生。

在隐居时,他不仅创立了道教茅山宗,而且还引来了梁武帝萧衍的敬重。梁武帝多次邀请他出山为官,都被他婉言谢绝。越是这样,梁武帝越是发自内心的佩服,专门为他修建道观、道堂,送去黄金、朱砂、曾青、雄黄等等以作炼丹之用。甚至连军国大事,梁武帝都常常向陶弘景咨询,征求他的意见。梁朝的国号,都是他们共同商议的结果。因此,陶弘景在当时就有“山中宰相”的称号。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梁武帝的信仰开始转变,开始沉溺于佛教。我们知道,晚年的梁武帝曾经四次舍身出家,就是让群臣捐出巨资将其赎回。而且,中原佛教徒吃素,就是他的研究成果。昔日意气风发的开国皇帝逐渐变成了一个刚愎自用、自我沉迷的佛教徒。

不光如此,萧衍和陶弘景的关系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于双方的宗教信仰完全不同,陶弘景逐渐被疏远。当年的“山中宰相”,也变得无足轻重,在萧衍的心中完全没有分量。

如果只是这样,即便没有梁武帝的恩遇,陶弘景也无所畏惧。因为他本来就并不热衷功名利禄,否则也不会躲在深山数十年。但是,由于南梁上下疯狂的崇信佛教,道教受到了严重的威胁。这在当时是有先例的,北魏时寇谦之曾经建立了新天师道,并且得到太武帝的拥护,使得道教成为国教。然而,后来佛教的疯狂反扑,终于让新天师道一世而亡。

要知道,北魏时道教占据绝对优势,“太武灭佛”之后,佛教陷入最低谷,此时尚且如此,更不用说佛教蔚然成风的南梁。陶弘景也曾外出游历,遍访道友寻求破局之道,却始终无能为力。在这种情况下,陶弘景断然决定,以道教上清派宗师的身份,前往鄮县礼阿育王塔,并且当场受戒,立誓佛道双修。

这在当时引起了轰动,道教宗师级的人物向佛教低头,当然是津津乐道的话题。同时,这也意味着佛道两教找到了共同生存之路,道教的危机暂时得到了缓解。陶弘景的忍让,让道家躲过了一次劫难。

当时就有人非常赞赏他的行为,后世则认为这是佛道融合的标志。其实,对于陶弘景来说,内心是十分痛苦的。为了心中的信仰传承,却不得不传承其它的信仰,这是何等的矛盾。他不敢对别人说,只是在好友沈约的悼念诗中,吐露了心声:

我有数行泪,不落十余年,今日为君尽,并洒秋风前。

绝大多数史学家认为,这首诗就是陶弘景借悼念沈约为名,吐露自己无奈而痛苦的感受。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127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