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胡濙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一般而言,研究历史都是通过前人的记载和实物资料进行的。然而,实物资料太过匮乏,唯有史书才绵延不绝,这也是我国先人们给后代留下的宝贵财富。史书有许多种,大体可以分为官修史书和野史,许多人对野史不屑一顾,认为普通文人的笔记稗史不足为凭。其实,哪怕是官修史书,也有很多难以置信之事。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大凡皇帝特别是开国皇帝出生时,史书会千篇一律地描述各种异象。这大概是为了政治服务,表明天子不同寻常,普通百姓不要做千秋美梦。然而,《明史》中还记录了一个大臣出生时的特殊情况:
生而发白,弥月乃黑。
这个大臣叫做胡濙,《明史》中有他的传记,第一句话就是上面引文。它说的是胡濙刚出生的时候,头发都是白的,满月之后才转黑。
要知道,婴儿何止千万,哪个刚出生的婴儿是这样的头发?这颠覆我们的认知,简直不可思议。那么,编修《明史》的专家,都是学富五车之人,为什么会将这种荒诞不经的故事,堂而皇之写在史书之中呢?这大概要从胡濙的生平反推。
胡濙是江苏武进人,在建文帝二年时考中了进士,被授予兵科给事中,在朝为官。这一点很重要,这也是他一生从事最重要工作的原因之一。
“靖难之役”后,朱棣成为了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正统王朝中藩王造反的胜利者。他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则销声匿迹,不见踪影,这是朱棣的心结。于是,他发起了一场“侄子去哪里了?”的搜寻活动。相传朱允炆从海上逃走了,朱棣就派太监郑和下西洋打探消息。
海上的搜寻由郑和担任,那么在国内的搜寻又由谁来指挥呢?朱棣相中了胡濙,小珏在前文说胡濙正是在建文帝时期考中进士,入朝为官,那一定见过建文帝。朱棣将这个重担交给他,肯定看中了这个背景。
但是,能够见到建文帝的臣子很多,绝大部分不是方孝孺,并没有被朱棣杀害,为什么单单挑选了胡濙呢?这就不得不佩服朱棣的眼光。
原来,胡濙为人稳重,办事老练。从永乐五年开始暗访建文帝的下落,一连16年时间,他都一直在外奔波。这个任务的特殊性,并不能大张旗鼓,也不能被授予很高的官职,但胡濙却无怨无悔。在此之中,他放弃了赡养老人,抚育孩子,只为了打开皇帝的心结。即便是在其中,他的母亲去世,他也没有能够回去奔丧。
直到永乐二十一年,在南方的胡濙突然回京,火速面见朱棣。当时已经是晚上,朱棣已经就寝,但听说胡濙到来,立即起身接见。他们谈了什么,并没有记载下来,史书只是强调“漏下四鼓乃出”,说明十分细致深入。
可以想象,这次胡濙一定是带来了建文帝朱允炆的消息。因为从这时开始,他不再接受秘密任务了。而且,郑和下西洋也在画上了逗号,直到后来才再次进行。
胡濙的忠诚老成,还在皇位继承人问题上起到了关键作用。当时的太子朱高炽屡屡被朱高煦诋毁,朱棣便派胡濙到南京任职,打探太子的动向。胡濙是密探高手,通过调查,向朱棣禀告了太子的情况,并说太子恭谨,没有别的过失,这才打消了朱棣的戒心。
朱棣驾崩后,胡濙又历经明仁宗、明宣宗、明英宗和明代宗四朝,他依然是帝国的顶梁柱。在“土木堡之变”时,明英宗被俘,明朝军队精英尽失,很多官员主张迁都。除了于谦之外,他的态度最强硬:文皇(指朱棣)把陵墓都安排在这里,怎么可以再迁都?
也就是因为他的老成谋国,让明朝避免了成为南宋的下场。也许就因为他用一生诠释了“沉稳老练,荣辱不惊”,这才让史家们认为,他是天生有异象。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125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