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秦始皇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大家都知道,秦始皇称帝后多次巡视天下,出巡主要目的是稳定天下民心,外加寻找长生不老之药。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最后一次出巡,当来到琅琊时,当年替他寻找不老之药的徐福并没有找到,担心之余徐福以海上遇到阻拦欺骗秦始皇。
徐福编了一个谎言,“蓬莱药可得,然常为大鲛鱼所苦,故不得至,原请善射与俱,见则以连弩射之。”不久,秦始皇做了一个梦,梦里他和一个像人形状的“海神”进行战斗。秦始皇让博士给自己解梦,博士说:“水神不可见,以大鱼蛟龙为候。今上祷祠备谨,而有此恶神,当除去,而善神可致。”
听了博士这么一说,秦始皇信以为真,他命人射杀了一条“大鲛鱼”。问题来了,秦始皇射杀的“大鲛鱼”究竟是什么动物?诡异的是,秦始皇射杀了“大鲛鱼”后不久就暴毙而死。翻阅史料,枭雄曹操写出一篇《四时食制》,残文散见于《太平御览》、《颜氏家训》等书中。
曹操当年在海边时,看到了死亡的“大鱼”,他写道:“东海有大鱼如山,长五六丈,谓之鲸鲵。次有如屋者,时死岸上,膏流九顷。其须长一丈,广三尺,厚六寸。瞳子如三升碗。大骨可为矛矜。”大家注意这四个字,“膏流九顷”,这肯定是“大鱼”脂肪。
其实只要对动物稍微有所了解,就知道所谓的“大蛟鱼”就海里的鲸鱼。秦始皇陵非常神秘,郦道元在《水经注·渭水》里描述道,“秦始皇大兴厚葬,营建冢圹于骊戎之山,斩山凿石,下涸三泉,以铜为槨。旁行周回三十余里,上画天文星宿之象,下以水银为四渎百川,五岳九州,具地理之势。宫观百馆,奇器珍宝,充满其中,以人鱼膏为灯烛,取其不灭者久之。”
这里面再次提到了“鱼膏”做成的长明灯,到了这里很多人都清楚一点,秦始皇当年射杀的很可能就是一条鲸鱼。为了找到更有力的证据,笔者查阅了很多考古史料,终于在明朝帝王陵里找到了。1956年,考古人员发掘了明万历皇帝朱翊钧的定陵,当考古人员进入地宫中殿时,发现了三口青花双云龙纹大瓷缸,里面装满了鲸鱼的脂肪,这一发现距离秦始皇射杀“大蛟鱼”已经过去了2166年。
古代帝王将相们死后都会在地宫里设置长明灯,但是这样的灯在地宫门关闭不久,氧气耗尽后就熄灭。所以目前考古发掘时发现的长明灯,其灯油几乎都是完整的。不过钱钟书对长明灯有着不同的看法,他说:“秦始皇是一位干实事的人,长明灯不完全是象征性的,不能低估秦代的科学技术,如今一时无法认知的,就否定它存在的可能性。”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司奇器珍怪徒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最后一句便是人鱼膏出处,从字面理解自然是?用人鱼油脂为蜡烛而经久不灭?,那人鱼为何物,古籍中常有将?娃娃鱼?(大鲵)记为?人鱼,孩儿鱼,脚鱼,啼鱼,腊狗?等等名称。
其中如南朝刘宋裴骃《史记解集》:?人鱼似站,四脚。?《史记正义》又引《广志》云:?鲵鱼声如小儿啼,有四足,形如鳢。?大鲵这种动物目前在中国的分布大概是长江、黄河、珠江中上游支流山涧溪流(属亚热带气候),但根据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秦汉时期处于第二个温暖期。
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提到汉武帝刘彻在位时,柑桔在长江中游地区广泛种植,桑树遍布鲁国;竹、梅等亚热带植物在渭水流域也很茂盛。秦朝和西汉气候继续温暖,物候生长发育要比清初早3个星期,说明这一时期,整个亚热带北界比现在更偏北。
二、
《辞海》的解释,鲵有二种:一种是两栖类动物,四足、长尾,能上树,亦称娃娃鱼;另一种即雌性的鲸。庙庾《哀江南赋》云:?大则为鲸为鲵。?《广州记》载:?鲸鲵长百尺,雄曰鲸,雌曰鲵?。
由于鲸鱼属于大型水栖类哺乳动物,体长,肉美,脂肪多。用其脂膏点灯确实也具有经济意义。秦始皇曾令人以连弩在海上射杀过的大鱼,有可能就是鲸。而且据国外科学家做的推算:用鲸脑油制成的蜡烛,一支的燃烧值是8克/时,则一立方米的鲸油可以燃烧五千天。
再根据汉唐时期流传甚广的《异物志》载:?人鱼似人形,长尺余。不堪食。皮利于鲛鱼(即鲨鱼),锯材木人。项上有小穿,气从中出。秦始皇冢中以人鱼膏为烛,即此鱼也。出东海中,今台州有之。?这些特征不就在说鲸鱼吗?
秦始皇 统一中国以后,曾三次大规模巡视山东沿海地区,三次均经过徐福故里——秦齐郡黄县(今山东省龙口市)。 秦始皇 东巡的目的,除向全国“以示强威,服海内”,宣扬他统一四海的功德,巩固中央集权外;主要是为了寻找三神山,求取长生不老药,借助药物使自己永年不死,以永远统治中国。 秦始皇第一次东巡山东,是在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二十八年)。这一次,秦始皇在泰山举行完封禅大典后,率领群臣经历下(今山东省济南市)和齐故都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沿着渤海南岸东赴黄县(今山东省龙口市)。在黄县停留期间,秦始皇召见了徐福。徐福奉命陪同秦始皇登莱山,祭月神。秦始皇一行人离开黄县之后,经县(今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到达山东半岛最东端的成山头(今山东省荣成市境内)。在返回的路上,秦始皇等人登上了芝罘岛(今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境内);然后南行前往琅琊郡,并在那里住了三个月。就在秦始皇畅游琅琊的时候,徐福等人上书说渤海中有三神山,名叫蓬莱、方丈、瀛洲。山上宫中住着许多仙人,还珍藏着一种人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奇药,他愿求取献给始皇帝。秦始皇正盼望着能吃上长生不老药,于是很高兴地批准了徐福的请求,命他带着许多金银财宝入海求取仙药。据说徐福第一次出海求仙,因风大浪急失败而归。他回来对秦始皇说:“臣在海中遇到海神,告知他来此求取延年益寿药,海神嫌礼薄,只准参观不许取药。臣在蓬莱山见到灵芝生成的宫阙,宫中住着许多仙人,个个健康长寿,光彩照人;于是臣再拜道,‘用什么样的礼品来献才能得到仙药?’海神说:‘以美好童男童女和各种工匠用具做为献礼,就可以得到仙药了’。”秦始皇听后,遂命徐福征发童男女、工匠用具往求仙药。 秦始皇第二次东巡山东,是在公元前218年(秦始皇二十九年)的春天。这一次,距上次东巡时间不到一年。秦始皇虽然在途中遭到韩国贵族张良派遣的刺客的伏击,但他仍按计划经黄县直赴芝罘,然后再次住进琅琊行宫。这次因徐福入海求仙未归,秦始皇没有拿到长生不老药,最后只好先返回咸阳。 秦始皇第三次东巡山东,是在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三十七年)。这次巡行的路线是由南向北,最后到达琅琊行宫。这时,徐福闻讯秦始皇驾临琅琊,急忙从家乡赶来面见秦始皇。徐福从第一次入海求仙到现在已有十年时间,耗资巨大,始终没有求得仙药。为了逃避惩罚,他只好向秦始皇说,长生不老药本来可在蓬莱仙山求得,只是水神派大蛟鱼守护无法近前取药,请皇帝增派一些射箭能手同去。秦始皇求药心切,当即批准了徐福的请求,命他选拔童男女、各种工匠、弓箭手等入海求取仙药。秦始皇为了给徐福求仙扫清道路,他一面派人带着捕鱼工具入海捕捉大蛟鱼,一面自己带上连发的弓弩准备与大蛟鱼搏斗。秦始皇一行乘船从琅琊港出发,经荣成成山头前往芝罘。一路上没有什么发现,直到临近芝罘才看见一条大鱼。秦始皇将大鱼射杀以后,西航至黄县北海岸的黄河营港。在此作短暂停留后,秦始皇等人乘船继续西行,至莱州湾西岸的厌次县(今山东省阳信县东南处)上岸。在返回咸阳的路上,秦始皇病死于沙丘平台(今河北省平乡县境内),年仅五十三岁就离开人间,至死也没吃上长生不老药。徐福送走秦始皇以后,带领着童男女和五谷百工入海求仙,随之,东渡日本。
始皇徐福
《史记 秦始皇本纪》: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史记 秦始皇本纪》在描述秦始皇陵墓内部的时候,说了这样一句话:以人鱼脂肪制作的蜡烛,可以燃烧很久而不灭。那么这个人鱼膏是什么?到底能燃烧多久?
一般来说,人鱼膏有两种可能:
一是娃娃鱼的脂肪。
所谓的娃娃鱼学名叫大鲵,这是一种鱼类,身体是扁平的,有四只很短的脚,这种鱼是一种特别的鱼类,他的叫声像婴儿哭的声音,所以把它的名字叫娃娃鱼,娃娃鱼2~3年不吃东西都不会饿死,而且这种鱼的寿命长达50~60年,现在已经是濒危动物了。
《山海经 北山经》:其中多人鱼,其状如鱼,四足,其音如婴儿,食之无痴疾。 但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朝,这种鱼肯定很多,因为《山海经》这本先秦时期的古书就记载了娃娃鱼,其中的描述与现在我们见到的娃娃鱼是一样的,有四只脚,声音像婴儿,吃了可以治痴病。
根据研究,娃娃鱼起源于3.5亿年前的泥盆纪时期,有着活化石的称号,秦朝当然也有,但是用娃娃鱼的脂肪来做蜡烛却是头一回,先秦时期的蜡烛还是一种高档物品,只有王公贵族用得起这种蜡烛,而秦始皇陵墓用这种人鱼膏蜡烛是没有问题的。
火早在原始社会就被发现了,原始人就懂得用火和保存火种,想要保存火种,就必须要使用油脂,原始人就逐渐发现了在易燃物中加入油脂就可以很长时间保存火种而经久不灭,到了秦朝,自然也会知道火种的保存。
一般来说,只要是动物的脂肪,基本上都可以燃烧,也可以保存,但为什么是娃娃鱼呢?
因为根据研究,国内野生娃娃鱼最多的地方就是今天陕西、甘肃、四川一带,这里是秦朝的核心地区,这种鱼在两千年前肯定非常多,多到吃不完,所以大量被捕捉来制作人鱼膏,放在秦始皇的陵墓中使用,要知道秦始皇的陵墓修建了37年时,多的是时间来制作这种人鱼膏。
二是鲸鱼或者鲨鱼的脂肪。
《史记 秦始皇本纪》:乃令入海者赍捕巨鱼具,而自以连弩候大鱼出射之。自琅邪北至荣成山,弗见。至之罘,见巨鱼,射杀一鱼。遂并海西。
这话翻译过来意思就是:于是让到海中去的人携带捕获大鱼的用具,而自己使用连弩,等待大鱼出现时射死它。从琅邪往北到达荣成山,没有见到大鱼。到了之罘(今山东烟台市北),看见了大鱼,射死了一条。于是沿海西行。
也就是说秦始皇在山东沿海射杀了一条大鱼,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有个方士对秦始皇说:海中蓬莱的长生不老药是可以得到的,然而常常苦于大鲛鱼的袭击,所以不能到达蓬莱,希望派一些擅长射箭的人和我们一起去,大鲛鱼出现就用连弩射死它。
这个大鲛鱼一般被认为是鲸鱼或者鲨鱼,因为这两种鱼是海洋中体型巨大的鱼,体重从几十吨到上百吨都有,只要抓捕到一只,至少就可以提炼好几吨的油脂,其身上的脂肪和油脂就可以使用很久,就算一个小时燃烧0.5公斤油脂,一条鲸鱼或者鲨鱼可以提炼5吨的油脂,那么一条鲸鱼或者鲨鱼的油脂就能燃烧1万个小时。
1万个小时就是416天,差不多是一年多,在无人的情况下,能燃烧一年多这本身就是奇迹,那么秦始皇陵墓的地宫中,这些人鱼膏制作的蜡烛能燃烧多久呢?
先说说帝王陵墓中为什么要制作用来照明的蜡烛?
首先,火在古代有辟邪和照明的作用,所谓的辟邪主要是避开一些想象中的鬼怪,带来吉祥和好运气,而照明的作用则比较好理解了,古代帝王一般都喜欢灯火通明的场所,他们在世时是世人敬仰的皇帝,去世后也想自己享受生前的待遇,甚至把生前所居住的宫殿按比例建造放百陵墓中。
比如秦始皇就是这样,他的陵墓中不仅有大量的兵马俑陪葬,以让去世的秦始皇也享受这个待遇,而且陵墓中还有大量的宫殿,甚至还有水银制作的江河湖海,天上还有制作成日月星辰的东西,象征着帝王去世后仍然享受这一切,包括点燃蜡所带来的光明。
最后,蜡烛燃烧会消耗大量的氧化,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在地宫那种相对封闭的空间里存在,会让盗墓的人无法在陵墓中生存,可以有效果地防止盗墓,所以一般的帝王喜欢在自己的陵墓中放置长明灯或者蜡烛,已知的有秦始皇陵墓和明朝万历皇帝的陵墓。
秦始皇的陵墓中可以肯定是有人鱼膏制作的蜡烛,这种蜡烛一般分成三个部分:
一是灯芯。
二是动物油脂。
三是盛装油脂的容器。
蜡烛燃烧是要消耗灯芯和动物油脂的,动物油脂的储存相当来说比较简单,用容器就能盛装,但是灯芯的消耗是很难自动补充的,我记得很小的时候,停电时家里点过煤油灯,在煤油中有一种棉绳制作的灯芯,火焰主要就是在灯芯处燃烧,点燃煤油灯也点灯芯,如果没有灯芯了,煤油灯就会熄灭的。
人鱼膏蜡烛应该是同样的原理,也是一股棉绳制作的灯芯浸泡在油脂中,油脂可以通过连通器的原理用一个很大的容器与点灯的容器相连,但是比较难解决的就是灯芯,想要燃烧很长时间,就必须得让棉绳制作的灯芯有无限长,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况且点灯的容器大小决定了灯芯不会很长,一旦灯芯烧尽了,即使有再多的人鱼膏,也是无法燃烧的,甚于这个原理,秦始皇陵墓中的人鱼膏蜡烛最多只能燃烧几天时间,不会超过十天。
另一个原因就是地宫中的氧气含量。秦始皇地宫的规格是上下两层,长是260米,宽是160米,深度是26~37米,平均是31.5米,算起来空间总体积是1310400立方米,根据空气中的氧化含量约占21%的原则,则地宫中氧化总共有275184立方米,这个氧气量是绝对够用,况且地宫中也不可能是百分之百的密封,而是会留一些通风口的。
所以影响人鱼膏燃烧时间的短板就是灯芯的长度,按照一小时可以燃烧10cm的灯芯长度,那燃烧10天的灯芯总长度需要24米,一年的灯芯总长度需要876米,这么长的灯芯长度在无人的状态下是不可能达到的,所以我说秦始皇地宫中的人鱼膏蜡烛燃烧最多不会超过10天,司马迁说可以燃烧很久,他也没有见过,应该是听别人说的,人传人总会有误差的,况且很久是多久呢?谁也说不清楚。
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史记·秦始皇本纪》有这么一段记载,而北宋时,宋太宗赵光义于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命李昉、李穆、徐铉等大臣编纂了一本类书。太平兴国(公元977年)该书编成,这就是著名的《太平总类》。在这本书的《火部·卷三》中也引用《史记》:记录始皇冢中,以人(鱼)膏为烛。
所以根据《史记》的记载,秦始皇不但杀过人鱼,而且还是大量捕杀,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有充足的人鱼膏,让他的陵墓中的烛火长明。
令人遗憾的是,《史记》并未说明人鱼到底是一个什么物种,它也没有留下任何图像资料,所以后世只能从典籍模糊的记载中去推测它的形象了。南宋学者裴骃所著的《史记集解》里,引用的东晋学者徐广的解释是:“人鱼似站,四脚。”
关于人鱼到底是什么,有一种说法比较流行,人鱼就是南海的鲛人。
之所以会有此一说,是因为古代各种记录鲛人的典籍中都提到,鲛人的体脂易燃,是世上最好的灯油。关于鲛人最早的记录,出自东晋史学家干宝所著的《搜神记》:“南海之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泣则能出珠。”
鲛人的眼泪就是珍珠,这显然是商人为了高价卖珍珠而故意散播的传说。而关于鲛人最夸张的记录,出自李昉、李穆、徐铉等人于《太平总类》同时编纂的《太平广记》:海人鱼,东海有之,大者长五六尺,状如人,眉目、口鼻、手爪、头皆为美丽女子,无不具足。皮肉白如玉,无鳞,有细毛,五色轻软,长一二寸。发如马尾,长五六尺。阴形与丈夫女子无异,临海鳏寡多取得,养之于池沼。交合之际,与人无异,亦不伤人。
如果按照《太平广记》的说法,这个鲛人已经不是什么别的动物了,就是能在海里生活的人了。无独有偶的是,在西方的传说中也有美人鱼的传说,只不过与中国的鲛人是四足动物不同,它们是人身鱼尾。
很多古代典籍中都记载鲛人会织布,鲛人织的布还有一个专门的名字鲛绡,南海出鲛绡纱,鲛人潜织,一名龙纱,其价百余金,以为服,入水不濡(《述异记》)。古人认为鲛绡很神奇,因为把它浸泡在水中不会湿。结合鲛人这种生物体脂多的特点,这个所谓鲛人织的布,应该是南方的奸猾商人用鲛人的体脂浸泡普通的布匹制成油布,然后拉到中原以是鲛人织的布为噱头售卖牟取暴利。
我推测可能就是因为销售珍珠、鲛绡所带来的暴利,使得南方商人们竭力隐藏了鲛人的真实样貌,故意散布了很多编造的传闻。导致古籍作者误以为鲛人与我们普通人类的外形一样,留下了这些神奇的记录。
现代一般认为古籍中的美人鱼就是儒艮,这是一种生活在近海河口以海草为食的水生哺乳动物,又名海牛。如今在中国的南方沿海已经很难见到儒艮了,它是我国的一级保护动物,比熊猫的层级还高。儒艮油又称海牛油,是一种名贵药材,主治温肺散寒、健脾益气。治肺疝。治脾虚化源不足、面色萎黄、形体消瘦、倦怠无力、大便溏薄。当年儒艮在海边多的时候,它的体脂想必也被拿来当燃料和制鲛绡了。
其实有一个关于始皇陵照明使用的人鱼膏的说法更靠谱些,《太平总类·火部·卷三》中所引用汉辛氏撰的《三秦记》记录:始皇墓中,燃鲸鱼膏为灯。
生活在北极地区的爱斯基摩人一直用鲸鱼、海豹的脂肪作为燃料,而古代捕鲸捕海豹,鲸脂和海豹脂是其中一项重要的收入,鲸脂、海豹脂主要也是做为燃料使用的。由于鲸脂、海豹脂燃烧后无烟无臭(这点儒艮油也是一样的),所以在古代是一种非常高档的燃料,一般都是皇家使用。根据记录,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雷州府进贡给皇家的鲸油便高达3184市斤28市两4市钱。
所以秦始皇用来点灯的人鱼膏,最有可能的来源是鲸鱼、海豹、儒艮这三种动物。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122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