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40万突厥人进攻长安之后,李世民是怎么解决的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24 04:12:51

40万突厥人进攻长安之后,李世民是怎么解决的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在李世民尚未登基,仍是秦王之时,突厥人就曾在中原扶植多个割据政权,想要从中渔利。然而李世民却丝毫不给突厥人机会,他仅用数年时间,就消灭了窦建德、王世充、刘武周、梁师都、李轨、刘黑闼等臣服于突厥的割据者。而突厥人寻求在中原寻求的代理人的阴谋,也就此破灭。

突厥人见一计不成,于是恶由胆生。颉利可汗以为隋朝复仇为名,向唐朝边境发动了潮水般的进攻。他们屠杀边民,抢掠牲畜,无恶不作。为了躲避突厥的锋芒,太子李建成说服李渊割让了河套之地,使首都长安直接暴露在突厥的枪口之下。

之后,突厥人无岁不侵,唐军屡战屡败。因此李建成等人建议李渊,将首都迁出长安,在河南一代建都。但在李渊即将同意迁都的关键时刻,李世民毅然提出反对,他说:

“夷狄自古为中国患,未闻周、汉为迁也。愿假数年,请取可汗为报!”

在制止了李渊的迁都之议后,李世民又亲自出阵,与突厥人浴血奋战。公元624年,颉利可汗与突利可汗率领数十万大军攻入关中,陈兵于五龙坂。李世民一马当先,带领百余骑兵掠阵,豪言道:

“我,秦王也!贵国可汗有本事就出阵!”

对于李世民的挑战,颉利可汗只是笑而不答。随后,李世民又带兵奔驰到突厥小可汗——突利可汗驻军之处。李世民与突利可汗是老熟人,于是他大声责备突利,说他背信弃义。而突利也自知理亏,不肯出战。在李世民的强力威慑之下,数十万突厥人竟引兵而走。

然而突厥仍没有放弃对唐朝的入侵,公元625年,突厥卷土重来,在边境大肆杀戮。而到了公元626年7月,颉利可汗对唐朝的入侵到达了顶峰。

当年6月,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夺取了政权,立足未稳,人心未服。在颉利可汗看来,这是灭亡唐朝、入主中原的最好机会。即使不能灭亡唐朝,也能大抢一把。

就这样,40万突厥骑兵长驱直入,突袭武功,距离长安只有咫尺之遥。因此,颉利可汗得意洋洋地派遣大将执失思力出使大唐,并在宫殿内对李世民扬言:

“二可汗兵百万,今至矣!”

对于突厥人的露骨威胁,见惯了大风大浪的李世民却丝毫不惧,他厉声怒骂执失思力:

“你们突厥背弃盟约,犯我疆界,杀我百姓,如今还敢夸耀你们兵力强大?我今天先杀了你!”

在李世民的威胁下,执失思力差点吓得尿了裤子,于是他被迫向李世民乞求活命,还向他吐露了突厥军队的一些情报。原来,突厥人数虽多,但人心不齐。颉利可汗和突利可汗素有矛盾,如今已经到不可开交的地步。听完执失思力的话,李世民逐渐胸有楚竹,于是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

“击退突厥,朕只需要带6人!”

以6人击败40万,或许只有天神能做到。群臣们大惊失色,纷纷反对李世民的决定。然而李世民仍力排众议,毅然带着高士廉、房玄龄、周范、李孟常等6名骑士驰出宫门,到了渭水河畔。6人隔着渭水便桥,与黑压压的突厥主力对峙。

隔着桥,李世民指着对面的颉利可汗,大声叱骂其不受信义,显得不慌不忙、有礼有节。虽然只带6人,但李世民身后仿佛有千军万马一般。

按说只要颉利马鞭一挥,李世民等人就会被数十万大军化为齑粉。但是在李世民的震慑下,数十万突厥骑兵硬是不敢上前一步,相反诸多突厥酋长忙不迭地爬下马,向李世民跪拜。而这印证了李世民的预想,突厥人心不齐。而颉利可汗呢?他怀疑对面有伏兵,否则李世民怎敢只带6人,因此逡巡不前。

在紧张的对峙中,唐军主力陆续从长安城中涌出,一时间“旗铠光明,部队静严”。他们在李世民背后列阵,致使“虏众大骇”。在唐突双方的心理战中,李世民再次占据上风。就在颉利可汗严阵以待,以为唐军要渡河进攻时,李世民却突然命诸军退后。还派使者提出,要与颉利可汗单独谈谈。

大臣萧瑀见此,以为李世民轻敌,于是拉着马劝谏。李世民却说:

“我已想好了,非你所知。突厥所以举国入侵,是以为我大唐刚有内难不可能出兵。我若关城门,他一定会大侵。我之所以我单骑出见,是表示我不怕突厥;我炫耀军容,是让他知道我准备交战。但是突厥深入我地,当会害怕没有退路,所以我军交战未必得利。相反与他言和,给他们一个台阶,必能使其退兵。制服突厥,在此一举。”

于是,李世民与颉利可汗屏退众人,在便桥上进行了密切交谈,最终达成了协议。第二天,双方杀白马,李世民与颉利在便桥盟誓。得到大量钱帛后,颉利引兵退走,并留下了此战中俘虏的唐朝百姓。

事后萧瑀问李世民:“陛下为何在诸将纷纷请战,军力雄厚的情况下与颉利可汗言和?”对此,李世民回答:

“我虽然能战胜突厥,但损失恐怕也非常大。我新继位,安定平静是首要之务,即使突厥败了,也未必会灭亡。到时候双方结怨,为祸不浅。我现在收兵不战,赂以玉帛,他们定会骄慢。而骄,是灭亡的开端。这正是“欲先取之,必先予之”的道理!”

确实,以李世民的军事才能,击退突厥并非难事。但要一战灭亡突厥,却是不可能的。李世民深知,中原遭遇隋末大乱的破坏,已经经不起一场全面的战争。因此,李世民决定先稳住突厥,待休养生息之后,再一举而灭之。

果然仅仅四年后,突厥便在李世民的操纵下分崩离析。公元630年,李靖率3000骑兵突袭颉利可汗的牙帐,并将之一战而擒,数十万突厥人尽为唐朝所俘虏。不可一世的东突厥汗国,就这样走上了末路。

李世民有勇有谋,用6人吓住突厥40万大军。他能屈能伸,不卑不亢,最终将强敌拒于国门之外。虽然付出了金帛,但是只是灭亡突厥前的缓兵之计,与北宋委曲求全的澶渊之盟简直是天壤之别。

因此可以说,李世民不仅是开启贞观之治的英明君主,同时也是护佑中华、保护万民,实现民族和国家统一的民族英雄。

拥有李世民这样的伟大君主,真是我们民族之幸!

在唐朝著名的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后面是如何顺利登上皇位?

一方面是因为及时解决了突厥进攻的危机,奠定了统治基础。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当时李世民已经掌握了实权,李渊主动退位,实现了权力交替,才有了后来的贞观盛世。

玄武门之变以李世民的胜利而告终,李建成与李元吉作为失败者丧失性命。李渊当时已经被李世民控制住了,所以他只能妥协,立李世民为太子。两个月后,李渊主动退位,李世民登基顺利当上皇帝。这其中有两个必要因素。

原因之一是,当时的突厥入侵对唐朝统治造成了危机。其实在李世民之前,李建成早准备对李世民下手了。但是还没有等到李建成挂帅出征,他就被李世民杀于玄武门之变了。突厥大军攻入长安,李渊跟李世民惊慌失措,身为唯一的皇子,他必须出来直面解决这场危机。李世民即位之后,他立即调兵遣将,亲自平息这场战争,解救长安于水深火热之中,为自己的统治奠下坚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被李渊立为太子。李世民大力奖赏功臣,可见当时李世民已经掌握了实权。李渊在政权上慢慢成为了一个傀儡,他也深知自己的权力已经慢慢下放给李世民了,于是主动退位给李世民,坐享太上皇之福。于是李世民才在众望之下继承了皇位,称号唐太宗,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

在以上两个原因的作用下,唐太宗李世民得以顺利上位,才有了后来的贞观之治。李世民上位之后,迅速稳定国家政治局面,实现权力交替,果断成功解决了突厥入侵危机。李世民在位期间,励精图治,体察民情,重用贤臣,使得国家长治久安,开创了历史上的一大盛世局面。

突厥以一大国姿态伸手问李世民要钱,李世民怎么回应的?

英雄也要识时务。有句话叫?识时务者为俊杰?,很多人认为这句话是贬义,但有的时候即使是李世民那样的英雄也不得不识时务。突厥进攻中原的时候,正是李唐王朝虚弱的时候。长安兵力不足,李世民刚刚登基,人心还未安定。这时候大军压境,跑不一定跑得掉,若是拼死一战,也许就是个鱼死网破的下场,刚刚稳定下来的中原又将陷入群雄争霸的战乱。

迎头一击。中原经过几十年的战乱已是满目疮痍、民不聊生,再经不起战争的蹂躏。打不过也跑不了,李世民想尽办法与突厥人周旋,他首先集中力量给突厥的先头部队迎头一击。由猛将尉迟敬德在泾阳打了个漂亮的阻击,击毙了一千多突厥士兵还俘虏了带兵的突厥将领,做出强硬的态势。

虚张声势。突厥大军有20万之众,前锋部队的小挫不足以影响战局。突厥很快兵临城下,李世民虚张声势,在长安城头上遍布旌旗,做出兵力充足的假象来迷惑突厥人。突厥善野战不善攻城,他们以为唐军藏众兵在城内,防守严密,认为攻城需要付出大代价太不划算,就提出和谈。

报仇雪恨。这正中李世民下怀,他忍着耻辱与突厥议和,倾尽财物买来暂时的和平。付给突厥人大量的金钱、粮食、布匹。突厥人发动战争的目的就是为了钱财,得到巨额财富后,突厥人满意了,也不愿意再冒死打仗了,就带着财富和掠夺的人口撤兵返回了草原。李世民有了休养生息的机会,仅仅两年后,李世民趁草原爆发大雪灾的机会,派遣李靖征讨突厥。这位军神大发神威,大败突厥,生擒了突厥可汗颉利,洗刷了城下之盟的耻辱。

唐朝是怎么打败突厥的?

唐朝是怎么打败突厥的?

一直以来,西汉的时候就免不了匈奴,就好像大唐,也绕不开突厥一样。这些分散在中国北方的古老游牧民族一直和中原内陆的汉族人息息相关。大唐和突厥之间也有过百年的战争历史,中间征战无数,其实还有数十场经典战役,唐朝最后是怎么打败突厥的呢?大唐帝国和突厥之间的战争。

突厥是中国北方古老的游牧民族,崛起于南北朝时的战乱时期,其势力范围曾经东自辽海以西,西至西海(即里海),南自沙漠以北,北至北海(贝加尔湖)五六千里,国王伊利可汗更是让人敬畏的一代枭雄。突厥民族与中原的隋唐政权曾经激战近百年,为的是争夺边疆的人口、粮食、牲畜和其他主要的经济资源。

李世民与东突厥的边疆争夺战

一支游牧部落怎么和强大的唐朝结下了“梁子”,而且一结就是数百年。“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在中学课文中学的《敕勒歌》,描述了当时北方少数民族的生存环境。在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原混乱,北方各少数民族乘机崛起,其中最强大的一支就是突厥。突厥是中国古代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兴起于金山(阿尔泰山)南部,强盛于南北朝时期,曾经不断地侵犯中原边境,掠夺人口和财物,成为当时中原政权的一大心病。

突厥曾经和隋朝进行了数次大战役,但一直没有被打败。这个时候,突厥已经被分成了东、西两部分,东面的势力较强,西面的势力较弱。到了唐朝的时候,突厥为争夺边境的利益,而与唐朝军队在一百多年中进行了数十次的大战役。

突厥和唐朝的首次正式交锋被称作“白马之盟”,这又指的是什么?

“白马之盟”发生在唐朝初年。当时的突厥势力异常庞大,各路诸侯窦建德、王世充、梁师都、刘武周等,甚至李渊都北面称臣,接受可汗的封号。突厥历任可汗始毕、处罗和颉利兄弟三人经常把入侵中土、烧杀抢掠当做娱乐节目,十分猖狂。

公元626年,秦王李世民亲自率兵在渭水隔河与颉利的二十万骑兵对峙,大将尉迟敬德勇猛善战,在今陕西泾阳地区挫败了颉利的军队,但是突厥的主力并没有受到太大损失。

颉利知道唐朝的军队训练有素、军容齐整、士气旺盛,不敢贸然进军,于是和李世民杀白马结盟,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李世民答应每年给颉利的军队进贡,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白马之盟”,也称“渭水之盟”。

面对东突厥的威胁,当了皇帝的李世民再也不敢轻视了,他开始练兵习武、积蓄力量、准备反击。东突厥因连年征战和天灾,再加上薛延陀等部群起反抗,突利可汗也归顺唐朝,国势大减。而唐朝内部安定,经济逐步恢复,又取得了恒安(山西大同境)、朔方(内蒙古乌审旗南白城子)等地,便于进攻东突厥的军事要地。

唐太宗认为战机已成熟,公元630年正月,李世民命令大将李靖为征讨颉利军队的元帅。李靖在征讨突厥的过程中,创造了很多战争传奇,仍被人们广为传诵。

李靖率骁骑三千自马邑(山西朔县)出发,火速赶到恶阳岭(内蒙古和林格尔南),距颉利可汗的都城定襄(即大利城,内蒙古清水河境内)仅有几里路。

李靖敢于孤军深入,而且进军神速,令颉利可汗大惊失色。颉利对部下道:“唐兵若不倾国而来,靖何敢孤军至此!”李靖不等颉利有喘息之机,便发动铁骑猛攻定襄。颉利措手不及,只得狼狈出逃。

李靖仅以三千骑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取定襄,威震大漠。

时值严冬,颉利可汗逃到铁山(在今内蒙古境内的阴山之北),极为窘迫,于是派遣特使到唐朝首都长安向李世民求和,表示愿意归附。其实这只是颉利的缓兵之计,他想等到第二年春暖之后,草青马肥,再与唐军大战。

李世民答应与颉利讲和,并派鸿胪卿唐俭为使者到铁山抚慰突厥部众。

李靖此时正驻扎于白道(内蒙古默特左旗),送走路过此地的唐俭,李靖即对部下说:“颉利虽败,其众犹盛。若逃至大漠以北,联合回纥、薛延陀等族众,再想消灭就难了。今皇上诏使至其处,颉利必会宽心,不再防备。若选精兵一万,带二十天的口粮,迅速袭击,颉利可不战而擒。”

当时还有将领对此有些疑虑,认为皇帝已经答应与颉利议和,而且也派出了和谈使节唐俭,如果对颉利发动突然袭击,有抗旨之嫌。再说,唐俭已到突厥营地,如果突袭颉利,则唐俭性命休矣。

李靖解释说,皇帝并没有专门下诏令大军暂停进攻,作为大将,应根据战场形势决定攻守事宜。只要能彻底消灭突厥,此时也顾不得唐俭了。于是,李靖亲率一万精兵随唐俭之后北进,至阴山全歼突厥的一队巡逻骑兵,而后神不知鬼不觉地靠近颉利的营帐。

此时颉利因李世民答应与其讲和而洋洋自得,忽闻唐军从天而降,仓促之间难以集合兵力迎战,只得骑上一匹千里马逃跑了。

没过几天,成为孤家寡人的颉利可汗便被唐军俘虏。李靖此次袭击颉利的战术,与韩信袭齐之战如出一辙,亦是乘敌不备发动突然袭击,一举击溃敌人的有生力量。至此,突厥部众十五万人、牲畜数十万头,皆为唐军所获。自阴山至大漠的广大地域,遂划入唐朝的版图。

李靖在明知李世民已经答应与颉利可汗讲和的情况下,审时度势,果断给敌人以突然袭击,一战即从根本上解决了突厥之患,其功甚伟!李靖此举,是对兵法上说的“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最佳诠释。毕竟与敌国谋和,接受敌国的求降,远不如彻底消灭之干净利落。这也肯定正中李世民的下怀。

李靖凯旋后,李世民果然非常高兴,说:“李陵以步卒五千绝漠,然卒降匈奴,其功尚得书竹帛。靖以骑三千,蹀血虏庭,遂取定襄,古未有辈,足澡吾渭水之耻矣!”

太上皇李渊闻讯也很高兴,叹道:“汉高祖困白登,不能报;今我子能灭突厥,吾托付得人,复何忧哉!”

消灭东突厥,这是李靖为唐朝立下的一大功劳,也是自古以来汉族与北方民族作战所从未有过的丰功伟绩。从此,唐朝北方边境安然无事,人民安居乐业。李世民的“贞观之治”,振兴国内经济策略的顺利实施,应该说首先得益于李靖的赫赫战功。

突厥颉利可汗部落覆灭后,唐朝顿时威震八方,周边少数民族部落纷纷向唐朝称臣,尊唐太宗李世民为“天可汗”。李世民实际上成了“天下共主”。

唐高宗与西突厥的边境争夺战

臣服于唐朝的突厥部落出尔反尔,公元649年,唐太宗去世,西突厥的阿史那贺鲁部落借机反叛,击败了草原上的乙毗射匮可汗部落,侵犯唐朝边疆上的庭州轮台县(乌鲁木齐)和蒲类县(木垒县)等地。

公元656年唐高宗以程知节(即程咬金)为行军大总管,率兵西征,大败西突厥于鹰娑川(巴音布鲁克草原)。

公元657年,唐高宗以苏定方为行军大总管,率领萧嗣业等唐军将士、婆闰等回纥将士,翻越阿尔泰山由北道进军;派归附唐朝的西突厥将领阿史那弥射和阿史那布真为流沙道安抚大使,带领突厥将士沿天山北麓向西进军。两路大军讨伐阿史那贺鲁。

结果,阿史那贺鲁被俘,西突厥汗国灭亡。阿史那贺鲁被高宗赦免,留长安居住。

至此,唐朝与西突厥的边境争夺战告一段落。唐玄宗与后突厥的边境争夺战唐朝与突厥的战争竟然延续到唐玄宗时代,真是让后人想不明白。唐玄宗元年至四年(公元742年—公元745年),唐与回纥、拔悉密、葛逻禄三部合作进行了消灭后突厥汗国的战斗。

公元742年8月,臣属于突厥的拔悉密、回纥和葛逻禄三部落联合发兵攻打突厥骨咄叶护可汗,推举拔悉密酋长为颉跌伊施可汗;回纥、葛逻禄自封为左、右叶护。后来突厥余众共立判阙特勤之子为乌苏米施可汗,侵犯唐朝边境。

唐玄宗派遣特使要求乌苏归附,乌苏没有答应。朔方节度使王忠嗣在碛口(内蒙古苏尼特右旗西)屯集了重兵威胁乌苏。乌苏十分害怕,请求归降。王忠嗣知其不是真心归附,乃遣使者游说拔悉密、回纥、葛逻禄共攻乌苏,乌苏兵败逃跑。

过后不久,突厥西叶护阿布思及葛腊哆等率领自己的部下相继来投降,唐玄宗封阿布思为奉信王,赐名李献忠;封葛腊哆为怀恩王,后突厥汗国从此衰落。

公元744年8月,拔悉密杀死了乌苏可汗。突厥又立乌苏的弟弟为可汗,其内部十分混乱。唐玄宗命令王忠嗣乘机出兵攻打突厥,王忠嗣率军在萨河内山击败突厥左厢阿波达干等十一个部落,又与回纥、葛逻禄联兵攻打拔悉密颉跌伊施可汗,将其斩首。

唐玄宗册封回纥酋长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公元745年正月,怀仁可汗攻杀白眉可汗,把他的首级送到了长安,后突厥汗国就此灭亡了。

唐朝用了一百多年的时间终于消灭了东、西突厥和后突厥国,但是却没有灭掉这个种族。

在这此后的两百年中,在中亚地区崛起了另外一支突厥部落。这支突厥部落的军队还建立了横跨亚、欧、非三大陆的庞大帝国,势力非常强大,在西边获得了无数的经济利益。有传言说后来东征的“十字军”也是来自突厥的血脉,但是这些传闻到底是不是真的?却已无从考证了。

20万突厥大军兵临长安,新生的大唐谁来拯救?李世民力挽狂澜

大唐武德九年,震惊天下的玄武门之变刚刚落下帷幕,长安城内的鲜血还没有褪去,大唐也迎来了新的君王:高祖李渊退位成为太上皇,太宗皇帝李世民正式继位。李世民此刻面对的是一个刚刚统一满目疮痍的国家,一个百废待兴的局面。 正当李世民踌躇满志想要开创一番伟业的时候,他却不知道一场灾难正向着新生的大唐帝国悄悄袭来…… 颉利可汗 一、突厥南下 北方东突厥首领颉利可汗拥兵数十万常有进取中原之心,眼见李世民刚刚夺位成功,隐太子和齐王的势力尚未完全的根除,在加上国内其他尚未完全归附的割据势力又开始蠢蠢欲动,于是便决定趁此机会挥师南下。 颉利可汗此次南下与往昔不同,他并非抱着「 ”抢一把就退回去”的目的而来,他有着一颗为帝图皇的雄心,他想要把突厥人带进中原,让整个中土都变成突厥人的牧场。所以这一次他既选择了一个极为精准的时机,同时又做好了精心的准备。 这一次颉利可汗并非自己单独出手,而是联络了东突厥拔野古、同罗、铁勒还有突利等部族的人马一齐南下。 在战术上,颉利可汗同样狡猾到了极点。他首先安排拔野古和同罗对乌城进行佯攻,待李世明安排徐世绩、屈突通等名将率领唐军主力前往乌城救援的时候,颉利可汗却亲率二十万大军一路南下竟是直接奔着唐朝国都长安杀了过来。 由于唐朝军队主力外调,故而颉利可汗一路之上势如破竹,几乎是顺风水水的一路打到了武功城,这个地方距离长安也就百余里的路程。 此时此刻,颉利可汗策马扬鞭志得意满的站在渭水之滨,他鹰鸠般的目光死死的盯着长安城,那是中原最为繁华的城市,那里有无数的金银财富,那里还有他们最为需要的粮食…… 二、危局之下,李世民奇招迭出 此时此刻,太宗皇帝李世民心情很烦乱,玄武门事件过去才不久,但是登上皇帝宝座之后却没有过上一天舒心的日子,各种烦心事儿纷至沓来……现在倒好,颉利可汗带着二十万大军直接打到长安城下了! 既然突厥已经打上门来了,那也没办法,只能硬杠了! 危急关头,李世民选择亲自留守长安!这是一个帝国皇帝应当拥有的觉悟,同时也是一国之主的责任!当国家危难之际,皇帝没有顾着自己逃命,而是毅然决然的与国都共存亡,这样的做为无疑起到了榜样表率作用,同时也稳定了大唐一方的军心、民心! 其次,摆出强硬态势,让颉利可汗摸不清虚实。颉利可汗虽然率领二十万大军兵临长安城下,但是他的突厥部队实际上是以骑兵为主,擅长的是野外的运动战,面对长安这样的坚城却实在有些困难。若是硬要强攻,只怕损失会非常的惨重。 为了摸清楚唐朝一方的抵抗意志究竟有多强烈,颉利可汗派遣麾下大将执失思力做为使者到长安城探听虚实。执失思力一见到李世民之后立即摆出一副嚣张的样子,说道: 「 ”颉利可汗率大军二十万兵临长安,你们没有别的出路,只有出城投降!否则,待到城破之时,长安城内鸡犬不留!” 面对这样的情况,李世民没有表现出丝毫的软弱,干净利落脆的说道: 「 ”你如此口出狂言,今天就不要想走了!想当初,他颉利可汗与我大唐盟誓,我大唐何曾负过你们?馈赠给你们的金银玉帛何曾少过?现在你们竟然敢派兵进入我京畿地区,今日我便杀了你执失思力,回头便去和颉利可汗决一死战!” 执失思力一看要掉脑袋,顿时态度就软了下来,连忙扣头向李世民讨饶。李世民命人将执失思力扣押起来,群臣求情将之放回一概不准。 这样一来,颉利可汗有些傻眼了,他没想到李世民的态度如此强硬,看来是要铁了心在长安和他干一架了,这就使他更加的举棋不定。 第三,堂堂正正干一场,彰显死战到底的决心。前面两天策略算是让颉利可汗的信心产生了动摇,但是李世民深深的知道,颉利可汗不是小孩子,单纯的吓唬并不能真正让对方知难而退,必须要正儿八经打一场! 这一次唐军主将是名将尉迟敬德,他率领三万人马在长安城外与颉利可汗的部队堂堂正正打了一场。这一仗实际上双方的目的并不相同,颉利可汗是想要探一探唐军究竟能不能打;而唐军则是拼了命的要一锤子把对方给打怕了! 双方的作战意图不同,决定了这场战役的走向不同。一场战斗下来,突厥一方虽然人数众多却没有占到丝毫优势,反而造成了极大的伤亡,这下子颉利可汗算是见识到了唐军战斗力的强悍。 他心中也开始打鼓:城外野战,唐军尚且如此悍勇;那若是自己再率军进攻长安城池,在攻城战中自己不知道要损失多少人马…… 第四抓住突厥命门,分化瓦解。接下来,李世民还有最狠的一招。他命令使者向跟随颉利可汗出征的突厥诸部传讯,说愿意将长安城中国库里的所有财富全部送给突厥诸部! 这下子颉利可汗麾下的各个部族就炸了窝,大家都在说: 「 ”咱们千里迢迢跑过来打仗,还不就是为了粮食和财富吗?现在不用打李世民就愿意把这些东西都献出来,那还打什么仗?” 这一手算是彻底瓦解了颉利可汗麾下部族的战斗意志,要知道绝大多数突厥人可不像颉利可汗那般有着入主中原的雄心的,大家还是图个能舒舒服服的过日子。 三、便桥之盟 颉利可汗知道,局势到了这个田地,就算自己想打长安也大不了了…… 清晨,大唐的军队在长安城外列阵排开,对面则是二十万杀气腾腾的突厥大军。就在这个时候,李世民突然做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情:他带着房玄龄、高士廉等六位重臣驾着战马向着突厥阵营飞驰而去…… 六人六骑停在渭水河畔,李世民一个人缓缓驾马走上河面上的便桥,对着对面突厥阵营高声喊道: 「 ”我要见颉利可汗!” 少顷之后,颉利可汗一人一骑自阵中缓缓而出,他驾驭着战马同样登上了便桥。 便桥之上,两个君王终于面对面了,这是宿敌之间的一次正面直接碰撞!历史并没有详细记录两个人究竟说了些什么,但是最终的结果是李世民和颉利可汗共同斩白马盟誓,最终突厥人罢兵而去。 不过,我想李世民当时在便桥之上,望着颉利可汗渐渐远去的背影,他心中一定在想:最后一次,这是最后一次!大唐再也不会给突厥人兵临长安的机会!一个新生的帝国将在我李世民的手中逐步走向强盛,它将给华夏带来无尽的荣光,也将令四周的异族再也不敢有任何窥视之心,它的辉煌将让一切历史上一切帝国黯然失色…… 它,就是大唐!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112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