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东吴宗室的内乱为何到了后期更是层出不穷

众妙之门 2023-06-24 03:37:39

东吴宗室的内乱为何到了后期更是层出不穷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东吴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三国时期的东吴内乱和叛变事件比较多,特别是后期更是层出不穷,其中大将叛变或叛逃的有韩当之子韩琮、全琮之子全怿、步骘之子步阐等等,宗室叛乱或叛逃的有孙辅、孙秀、孙壹等人,今天就先说一说东吴宗室三次内乱:孙权堂兄被幽禁,侄子叛逃曹魏,侄孙叛逃西晋。

孙坚是扬州吴郡富春人,孙氏世代在吴地为官,《三国志》称孙坚“盖孙武之后也”,从孙坚年少时为县吏来看,孙氏应该是当地望族,所以孙氏一门人丁兴旺,和孙坚同辈的不少,这也使得东吴立国之后宗室数量众多。

孙辅是孙坚长兄孙羌的次子,从辈分来说他是孙策和孙权的堂兄,孙策平定江东时孙辅出力不少,曾出任庐陵太守,孙权执掌江东后以孙辅为平南将军、假节兼任交州刺史,成为握有兵权的一方大员,这也为他心存异心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孙辅以孙权年纪尚轻恐不能保有江东为由暗通曹操,被人告发后孙权将其幽禁至死,不过孙权对其几个儿子还算不错,不仅未加罪于他们还让他们出仕。

孙壹的父亲孙奂是孙坚弟弟孙静的第四子,孙壹则是孙奂的庶子,从辈分上来说也就是孙策和孙权的侄子,孙奂234年去世,生前官至扬威将军、封沙羡侯,死后由嫡子孙承继承爵位,并以昭武中郎将身份继续领兵。

赤乌六年(243年)孙承去世,因为没有子嗣所以爵位由其庶弟孙壹继承,孙权死后年仅十岁的孙亮登基,权臣诸葛恪把持朝政,孙峻诛杀诸葛恪后孙壹有功由镇南将军迁任镇军将军,假节督夏口,手握一方兵权。

孙峻死后其从弟孙綝专权,256年在诛杀滕胤和吕据之后,因为这两人都是孙壹的妹夫,所以孙綝为绝后患派朱异讨伐孙壹,孙壹于是率亲属和部曲千余人干脆北投曹魏,司马昭对孙壹相当不错(当时司马懿和司马师已死),封他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并封爵吴侯。

孙秀的父亲是长水校尉孙泰,孙泰的父亲是孙坚第四子、孙策和孙权的弟弟孙匡,也就是说孙秀是孙权的侄孙,孙秀和曹魏的渊源比较深,因为当初孙策平定江东后,曹操为了拉拢孙策和孙氏结亲,把曹仁的女儿嫁给了孙策的弟弟孙匡,孙秀身上有曹氏的血脉。

孙秀在吴末帝孙皓时期出任前将军、夏口督拥兵在外,这引起了孙皓的不安和忌惮,以孙皓暴虐的个性他迟早会对孙秀下手;270年孙皓派亲信何定率兵五千在夏口围猎,这引起了孙秀的恐惧和不安,于是连夜带着家眷和亲兵几百人北投西晋(此时曹魏已经亡国,司马炎已称帝立国)。

司马氏虽然夺权篡位非议颇多,但是对亡国之君以及敌国投降过来的重臣和宗室待遇都不错,比如刘禅和曹奂,孙秀也是如此,司马炎封孙秀为骠骑将军、交州牧、开府仪同三司,并赐爵会稽公,待遇比十几年后亡国投降被封为归命侯的孙皓高多了。

西晋灭亡后,东吴为何不复国,反而协助司马睿建立东晋?

东吴是三国时候,孙权所建立的国家,其存在年限是公元229年到公元280年。吴国与魏国、蜀国三分天下,最终亡于晋朝司马氏之手,这些在了解三国演义的人都是耳熟能详的,那么西晋灭亡之后,东吴为何不复国呢?

首先我们得明白一点,东吴并非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国家或者说是一个利益集团,当东吴被西晋灭掉之后,东吴这个利益集团就已经彻底被西晋铲除了或者说是彻底崩溃了,如果真是比作一个人的话,那么在西晋灭掉东吴的时候,东吴已经死了。

其实东吴无法复国的理由,其实三国演义中就已经说过了。

三国演义之中赤壁之战之前,曹操80万大军南下,荆州投降,兵逼长江,此时的孙权是战是和的局面之下,犹豫不定,这个时候鲁肃来劝孙权,大概意思就是说,所有的人都可以投降,但只有孙权不可以投降,其他人投降都还有官做,只有孙权投降了必然死无葬身之地。

其实这个道理放在东吴复国这个事情上也是一样的。正如前边所说的,随着西晋灭亡了东吴,本身属于东吴这个利益集团已经被彻底的打散了或者说是重组了,形成了新的利益集团。

那么西晋灭亡之后,到底谁来光复东吴呢?实际上真正想光复东吴的,恐怕也就是当初东吴的皇族,也就是孙氏,但灭国之后,对于皇族的杀戮与控制从来就是最严的,孙氏在东吴绝对没有多少力量了。

至于原本的东吴的既得利益者,他们要不随着东吴的覆灭已经覆灭与打压,要不就是已经投降了到了新的西晋这一边,成为了西晋利益集团的一部分。

这个时候西晋灭亡了,那么为什么要光复东吴呢?光复东吴对于南方的真正实力派来说,最多也就是从龙之臣,获得一个掌控大权的地位,但内部的冲突与矛盾是必然的,而且有失败的风险,是必须重新洗牌的,而且当时的情况下,北方五胡乱华,南方在来一个内乱,恐怕恐怕不到光复东吴,国家就没了。

这个时候,协助晋朝建立了东晋,对于南方的实权派来说,他们同样可以掌控大权而且没有什么风险,那么怎么选择就不用说了,就如同当初鲁肃劝孙权的一样,反正给谁打工不是打工,在哪里当权臣不是权臣,辛辛苦苦光复东吴,有什么好处,帮孙家做嫁衣,要是真能做到的话,不如自己去当皇帝,取晋国而代之。

如何选择那就不难理解了。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孙韶篇——备受孙权欣赏的东吴宗室将领

三国良将系列之孙韶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有个比较奇怪的现象,在谈论魏蜀吴三国的宗室时,似乎只有曹魏的宗室真正对政权起到过帮助,并且许多宗室人物担任统兵大将。至于其他两家,蜀汉很好理解,刘备颠沛流离大半生,基本白手起家,关羽张飞赵云这些情同兄弟的将领就相当于他的宗室力量。东吴就很奇怪,明明家族人丁兴旺,但就是没出现曹仁、夏侯渊这种宗室名将。

曹操时代有夏侯惇、曹仁、夏侯渊分别镇守东、南、西三个方向,曹丕时代则有曹休、夏侯尚、曹真接班,如果不是曹叡早亡、曹爽乱政,恐怕曹魏仍然会以宗族力量为最大依靠。东吴则不然,似乎从一开始就没有凭借宗族巩固政权的打算,东吴靠的是私兵制与本地大族的联手,宗族力量存在感始终很弱。

这种现象的形成原因有多种,其中最明显的莫过于孙权继位时太过年轻,宗族中资质与名望不在其下者大有人在,孙权不敢也不能把这些潜在竞争者当做依靠。能力越强的人,反而越是孙权的威胁。孙策死后,堂兄孙辅就暗通曹操,事发后被孙权软禁,就是鲜活的例子。

那么孙氏宗族就没有值得一说的将领吗?还是有的,便是本期的主人公,孙韶。

孙韶(188-241),字公礼,吴郡富春人。说来很遗憾,笔者认为唯一值得开篇讲的孙氏宗族将领,本姓却不是孙,而姓俞。当然孙韶公认被视为孙氏宗族成员,《三国志》中也将其与其他孙氏宗族合并立传,这个没什么疑问。

从上述两段史料看出,孙韶改姓主要因为他的伯父孙河。按照《三国志》说法,孙河本姓俞,被孙策赐姓为孙。但根据《吴书》记载,孙河是孙坚族子,就是说本来就姓孙,“出”即过继给了俞氏,后来“复姓为孙”又改回孙姓。这种现象在当时并不鲜见,同时代不少名人也都因过继而改姓。

总而言之,不论孙河本姓孙还是俞,他的侄子孙韶肯定本来姓俞,这个可以确定。为什么要说孙河呢?因为孙河在孙策时期地位非常特殊,这种特殊地位连带使孙韶得以受到重视,否则孙韶连姓孙的机会都没有,更不用说当大将了。

在吕范篇以及孙策篇中,笔者都提到过孙策刚刚带兵时,力量单薄受制于袁术,只有孙河与吕范两个人跟随左右坚定地支持孙策,是真正的孙策阵营元老。

孙策在击败袁术势力的继承者刘勋后拿下庐江郡,任命李术为庐江太守。不久孙策身亡,身在江北的李术趁机叛变,被徐琨与孙河领兵击败,战后孙河被任命为庐江太守。这个徐琨也是吴郡大族出身,是孙坚的外甥,地位也非常高,平定庐江后被上表拜为平虏将军、封广德侯。这可是公元200年,孙权也只不过是讨虏将军、会稽太守,其他将领还只能是偏裨将军、中郎将甚至都尉,可见徐琨地位之高。为什么这样厉害的人却没什么存在感?因为徐琨后来在与黄祖的战斗中阵亡了。

要知道当初把袁术任命的丹阳太守袁胤赶跑的人就是徐琨,孙策还任命徐琨当太守,因为吴景放弃袁术给的广陵太守投奔孙策,才改由吴景出任丹阳太守,徐琨则担任督军中郎将。其他包括初期帮助孙策出力甚多的吴景、孙贲也去世得很早,但徐琨的早亡是最令人遗憾的,否则东吴又会多一个统帅级的将领。

扯了不少其他将领的事,主要是说明一下东吴创业期人才损失就很严重,尤其不少宗室将领英年早逝,不知道是否有家族基因的影响,包括孙坚、孙策在内,同时期的宗室很多人都早亡,而且都是死在刀剑之下。连同接下来涉及到的关键人物,孙策、孙权的三弟孙翊。

建安八年(203),丹阳太守吴景去世,二十岁的孙翊接任。这时候的孙韶年仅十七岁,在孙权的治所丹徒担任将领。

在上一期孙策篇文章中,笔者提到过孙策、孙权兄弟迫害本地名士、原吴郡太守盛宪的事,这里还要讲后续影响。

盛宪被孙权杀死后,曾被盛宪举荐为孝廉的妫览、戴员两人逃入深山中躲藏。孙翊到丹阳后,一改两位哥哥孙策、孙权的政策,对妫览、戴员以礼相待,请两人出山辅佐自己。妫览担任大都督督兵,戴员担任郡丞,一文一武占据最重要的位置。

打压盛宪一派士人是孙策延续至孙权的既定政策,详情参见上一期孙策篇文章。经历了高岱、盛宪的先后被杀,摆明了孙策、孙权并不打算起用这一派士人,再有才能也不会任用。也许孙翊想给自己积累声望,性格与孙策非常像的孙翊可能不甘心被孙权安排一切,于是大力招揽妫览、戴员,甚至把最重要的两个职位给了他们。

结果事实证明还是孙权对这两人毫不手软是有道理的,并不是什么仇恨都可以化解。当孙权西征黄祖时,妫览、戴员买通孙翊的侍卫边洪刺杀了孙翊。按史书说法是因为两人时常被孙翊责备,所以怒而杀人。显然没这么简单,妫览、戴员就是为旧主或恩师盛宪报仇,既然孙权杀了盛宪,他们就杀孙翊来报仇。

孙翊被害的消息传开,孙权派孙河去调查情况。妫览、戴员把罪责全推到已经逃亡的边洪身上,孙河也没办法,只能狠狠责备两人没有尽到职责。这两个人就暗自商量:“孙河远道而来,劈头盖脸就给我们责备一番,看来已经认定孙翊被害责任在我们。恐怕等孙权一来,我俩将死无葬身之地啊!”既然已经没有退路,妫览、戴员一不做二不休,把孙河也给杀了。

妫览、戴员杀掉孙河,又派人联络曹操任命的扬州刺史刘馥,打算把丹阳郡献给曹操。不过孙翊的夫人徐氏很有头脑,暗中联络孙翊部将徐元、孙高、傅婴将妫览、戴员诛杀,为丈夫报了仇。

孙翊被害这件事看起来跟孙韶没有直接关系,但伯父孙河因此身亡,使孙韶进入孙权的视野。当时孙韶年仅十七,当孙河在宛陵被害的消息传到京城县(孙权改丹徒为京城),孙韶站出来接管了孙河的部曲。由于丹阳局势混沌不明,孙韶带领部队抓紧加固城墙,整修军械,严阵以待。

孙权从西征黄祖的前线赶回吴郡,这时已经路过丹阳,叛徒妫览、戴员已死,丹阳局势重新稳定。但孙权看到京城一片整肃,戒备森严,于是决定顺便试探城内的守备情况。

孙权派人试探,城内守军迅速行动起来,警报立刻传开,城楼士兵迅速向城外放箭。孙权赶紧让人向城内喊话,是主公回来了,城内这才停止攻击。

第二天孙权得知是孙韶把京城守备得如此严整,非常高兴,当即拜孙韶为承烈校尉,正式把孙河的部曲移交给孙韶,并且享有曲阿、丹徒两个县的食邑,这两个县的官员也由孙韶任命。这些都是孙河原本的特殊待遇,孙权全部交给孙韶继承。

后来孙韶长期担任广陵太守、偏将军。这里其实是徐州南部,大致就是建业的长江对岸,是东吴在长江以北的桥头堡,位置非常重要。

黄初元年(220),孙权受封吴王,孙韶也被提拔为扬威将军,封建德侯。

黄武元年(222),曹丕在东中西三路同时发动了伐吴战争,其中东路由曹休为主帅,带领张辽、臧霸等大将进军洞口。东吴方面吕范为主帅,孙韶作为常年镇守在江北的将领也跟随出战。战役之前在很多不同的武将篇章里已经都介绍过,这里就不重复了。

黄武四年(225),魏文帝曹丕再次伐吴。当年十月曹丕亲率大军抵达广陵,亲眼见到宽阔的长江。但这时候天气很不好,长江江面狂风大作波涛汹涌,而曹丕消耗巨大凿通的穿过豫州,连通黄河与长江水系的运河又结了冰,后续的士兵、补给运输陷入停滞。没办法,曹丕只能感叹大自然的威力,然后下令撤退。

孙韶见曹丕撤军,果断派部将高寿带领五百敢死队埋伏在必经之路,趁着夜色掩护袭击了魏军,使曹丕大惊失色,甚至抢到一顶曹丕车队的羽盖为战利品,并全身而退。

黄龙元年(229),孙权称帝,孙韶被拜为镇北将军。

由于长期以来吴国的战略重心都在于攻打合肥,魏吴双方的战略焦点并不在更下游的广陵,所以孙韶这里相对比较平静。一来合肥战略地位至关重要,二来魏吴双方的反复争夺严重破坏了长江北岸一带的生存环境,双方之间形成了一个方圆数百里的无人区,这里一马平川易攻难守,所以谁也没把重心放在这里。但每当合肥有战事,孙韶也会领兵参战,因为不是主角所以记载不多。

由于孙权占领荆州后长期居住在武昌,孙韶有十来年没见过孙权。孙权在武昌称帝不久又迁都建业,孙韶才得以觐见。孙权便向孙韶询问北方青州、徐州各个战略要地情况,魏军的分布情况,以及魏国将领的姓名,孙韶全部对答如流,而且将得特别详尽。这说明孙韶虽然离孙权很远,却不曾有半点松懈,史书称其“先知动静而为之备,故鲜有负败”。虽然广陵并非魏吴争夺焦点,但也不能露出破绽,否则对手仍然会趁虚而入。正因为孙韶始终保持高度戒备,魏军一直没在这里占到便宜。

孙权很高兴地夸奖孙韶:“我很久没见到你了,不曾想进步到这种程度了!”于是加封孙韶为幽州牧、假节。

赤乌四年(241),孙韶去世,其子孙越承嗣,官至右将军。

纵观东吴宗室当中,有很多起点高能力强的人物,但都英年早逝。其实孙韶可讲的东西也不是很多,他参与的战事虽然不少,然而并不是主帅,也没有太突出的表现。唯一一次值得夸耀的战功,抢夺曹丕的副车羽盖还是部将执行的,自己只是在后方指挥。属于他的最高光时刻可能就是十七岁接管伯父孙河部曲,守备京城的举动。

换个角度来看,孙韶镇守建业的北大门广陵几十年,面对整体力量强于自己的对手,始终保持高度警戒,没有给魏军以可乘之机,这也很不容易。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104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