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咸丰帝为什么每次下朝后,都让大臣先走他想隐瞒什么秘密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24 03:18:51

咸丰帝为什么每次下朝后,都让大臣先走他想隐瞒什么秘密

你真的了解咸丰帝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在古代的时候,做皇帝做官员有一个要求就是必须要身体健康,面貌英俊,但是在历史上,却又两个人因为腿瘸坐上了皇帝之位,分别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朱高炽和清朝的咸丰皇帝奕詝,今天给大家说一说奕詝的故事,因为要守护自己的这个秘密,所以每次下朝之后,都让大臣先走,但是秘密最终还是暴露了。

咸丰皇帝是道光皇帝的第四个儿子,其实从康熙时代开始,清朝就已经不设置太子了,他们用的另一种方法叫做密定立储,就是皇帝在登基的时候就秘密的确定了储位的人选,这样,皇子们就能够公平的竞争,但是不到最后一刻谁也不知道谁是太子,这样有利有弊。

咸丰皇帝其实是一个特例,他是在最后一刻才被决定立为太子的,他的竞争者有后来的洋务运动中枢领导者,号称鬼子六的奕䜣,但是,咸丰奕詝一直表现的很恭敬,颇得道光的喜欢。

在道光末年的时候,奕詝被确定为太子,同年,道光病逝,咸丰继位,前期的咸丰也是励精图治,但是当时的世界变化很大,期间发生了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等,也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

咸丰皇帝有一个大秘密,其实他的腿有问题,是跛子,是因为在他还是皇子的时候,在一次出去打猎的过程中,因为太过兴奋了,不小心将腿摔断了,就这样,留下了后遗症,走路一跛一跛的,到他继承皇位之后,也都没有痊愈,都知道,作为皇帝要在大臣面前保持风度,咸丰皇帝为了保密,每次朝议完,都让大臣们先走。

但是,有一次,在朝议的时候,咸丰皇帝听到大臣们的奏报,非常的生气,就甩袖子直接离开了朝堂,这下子,大臣们就发现了,他们的皇帝竟然是瘸腿的,咸丰极力保密的事情也被大臣们发现了。

但是,他是皇帝,谁也不能说什么,据说后来也是把腿治疗好了,没有了后遗症。

咸丰皇帝在位时间不长,只有短短的十一年,但是,因为环境的原因,加上自己后来沉迷于女色,吸食鸦片,造成了综合国立的更加下降,尤其是在他死后,他的皇后,也就是后来的慈禧太后垂帘听政达四十多年,让大清朝的国力更加的下降,走在了世界各国的后面。

清朝有位君王,为何每次下朝都要拖到最后走?

清朝这位退朝都拖到最后走的君王是爱新觉罗·奕詝,也是我们俗称的咸丰皇帝。他之所以拖到最后走,是因为他是一个跛脚皇帝。


其一、为了面子。

作为人有明显的身体缺陷是很正常的,毕竟人无完人,皇帝也不免有这种情况。但是作为爱美之心,人人皆有之。大家都不想露丑于世,能遮掩就遮掩,更何况皇家帝王。爱新觉罗·奕詝为了一点自己的颜面,就不想让大家知道自己身有残疾。所以每次散朝的时候都让大臣先走,其目的就不想让大臣知道身有残疾。

这件事情被世人所知的原因是:咸丰登基皇位以后,下了一道懿旨,每次散朝以后大臣们先走,自己后走。后来不知道是因为生气还是怎么着,忘了曾经下的旨,比群臣先离去,就这样一瘸一拐的暴露了自己身有残疾的秘密。


其二、跛脚原因。

据记载咸丰为皇子的时候,从猎南苑,驰逐群兽,坠马伤股。经过上驷院正骨医师的治疗,所以留下残疾,行动不便。

虽然咸丰有残疾,但是也不可否认的是,他曾经对清王朝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咸丰皇帝也进行了挽救晚清统治的事情,不仅重振纲纪,还中用了汉臣。也利用汉城镇压了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此时的清王朝已经内忧外患不断,也导致他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咸丰皇帝在位十一年,做了许多改革的事情,同时也做错了很多事情。最后年仅31岁便撒手人寰,留下一堆烂摊子让慈禧收拾。

咸丰能臣肃顺:让汉臣再次走上政治舞台,因得罪谁下场凄惨 ?

1861年10月的一天早晨,北京菜市口上围满人,这些围观的人,都身着锦衣华服,手里还拎着酒肉吃食,嘲笑着刑台上之人。

仿佛在说,你也有今日?而台上之人也不甘示弱,直接对着台下那些勋贵破口大骂。

他的辱骂,激怒了台下贵族,于是便让刽子手,用刀斧的砸断其双腿,拔掉舌头,然后再砍掉脑袋,整个场面惨烈无比。

伴随着的是台下喝彩声,满清最后一位满人能臣就此落下帷幕。

而此时远在南方和太平军苦战的曾国藩仰天长叹:”此冤狱也,自坏长城矣”。他到底是是谁,为何他的死,有人喜有人忧。

他就是爱新觉罗·肃顺,前不久还是大清帝国最大的权臣,咸丰皇帝托孤八大臣之首。

在满清贵族圈,一个能“止儿夜啼”的角色,却被一个27岁的小寡妇联合洋人等多方势力密谋剿杀。

1851年刚刚即位的咸丰皇帝,面对的是一个千疮百孔内忧外患国家。

每天看奏折就跟看恐怖片似的,今天洋人过来威胁,开放XX贸易,不然就揍你,明天太平军起义,攻占了南方多个重要城市。

而自己最亲的弟弟,貌似还不满足自己破格提拔军机大臣位置,对自己的皇位很有想法。

面对如此局面,咸丰皇帝急需一位能帮他稳住局面的人,而在此时,肃顺被他三哥推荐给咸丰。

简单交流几句,当被问到“朝廷眼下局面,当如何治理时”,肃顺一改平日纨绔子弟形象,爆出惊人之句“严禁令,重法纪,除奸宄”。

啥意思?就是说乱世当用重典,首先的问题是要将朝廷肃清一遍,把那些酒囊饭袋和野心家,踢出朝廷,提拔有才之士上位。

这话可说到咸丰心坎上去了,和他观念不谋而合,于是肃顺立即被提拔为内阁学士,这在当时可以说是火箭升官速度,为此也惹来不少非议。

而后几年里,肃顺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能力,无论是哪个部门,多么焦头烂额的事,肃顺接手后,都能轻松处理的有条不紊。

很快,肃顺在咸丰心里,就充当着“救火队”的形象,有困难找肃顺,成了那几年朝廷里奇怪的景象。

是什么让一位满清皇族重臣,把这句话当成了口头禅?也许是官场上见识过太多无能愚蠢的满人,着实有些恨铁不成钢的味道。

就比如“戊午科场案”,咸丰八年,闹出震惊天下的科考舞弊案。

京城里那些纨绔子弟,平日里玩鹰遛狗,听戏逛窑子,到了考场上,个个有如“神助”,都能高中举人,这事传到了皇帝耳朵里,雷霆震怒,要求彻查此事。

这不查还好,一查下一跳,里面什么样“人才”都有,文章狗屁不通就不说了,还有的800字的文章,错字300个,也有的写不出句子,直接用戏文代替。

这事追究责任,直接就查到当时的主考官柏葰身上,柏葰是谁?

时任一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可以说与宰相无二,其实这事可大可小,柏葰并没有参与受贿,只是下面有个同僚考官,和他打了个招呼。

他对这种事“睁只眼闭只眼”,毕竟自乾隆年间起,这种现象就是官场常态。

这事顶多就办他个渎职失察之罪,往重的判,最多也就流放外地,以他在朝廷里的威望,过些年就会调回来,继续重用。

所以柏葰一点不担心,反而让家人备好远行的行李。

但肃顺哪能让他如意?见咸丰皇帝还在犹豫还如何处理时,肃顺直接说道:“如今国事危急,各级官员上下推诿,就需要杀一个柏葰来震慑一下”。

这话一出,听得咸丰皇帝邪火直冒,我大清帝国落到如此地步,就是因为有你们这帮蛀虫,于是大笔一挥,斩。

可怜的柏葰,做梦都没想到是这个下场,接下来就是一场血腥的清洗。

在审讯此案时,还意外收获了“户部钞票案”,又是牵扯到一大批勋贵。

就连翁同龢的父亲翁心存以及周祖培这等重臣也在其中,翁心存辞官。最后查到了恭亲王头上,才被咸丰皇帝无奈叫停。

这两案办下来,朝廷政风得以改善,为后来的“同治中兴”埋下伏笔。

同时也彻底得罪了整个满清权贵,那几年“肃老六”的名号,在京城可以止儿夜啼。

以上类事经历太多,让他对满人彻底失望,所以才有了那句“满人混蛋多”的口头禅。

要想拯救大清国,就必须拥有杰出的人才,既然满人里找不出人才,那就去汉人里找,他决定打破祖制,重用汉人。

他常挂在嘴边的另一句话“汉人得罪不起,他那支笔很厉害得很”

首先进入视野的是曾国藩,当时南边太平军,势如破竹,势力一天天壮大,满清精锐八旗军却屡战屡败,而曾国藩的湘军却能取得很好成绩。

碍于祖制,咸丰皇帝一直没有给能给与地方实权,反而派满清文官进行监视。

是肃顺让咸丰皇帝下定决心,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直接破格提拔曾国藩为两江总督,成为真正的封疆大吏。

事实证明肃顺眼光没错,曾国藩也没让他失望,湘军逐渐平定太平军之乱。

晚年曾国藩就说道:“没有肃顺,平定太平天国之功业,根本就不可能实现”。

他对汉臣的扶持远不止一个曾国藩,比如随手救下了个左宗棠,对他来说这些都是小事。

任人唯贤这件事上,他已经超越了民族感情界限,只要你对国家有利,就会得到重用,不管你是汉人,还是满人。

在他去世前,满清有八位总督,七位是汉人,十五位巡抚,十四位汉人,几乎包含所有封疆大吏。

这一场面在过去200多年历史里,是没有过的现象,是肃顺凭一己之力,让汉臣再次走上政治的舞台。

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

面对外敌,他也是朝廷少有“鹰派”,对外态度非常强硬。

1859年沙俄大使来到北京,想强迫朝廷承认《瑷珲条约》,肃顺则以暴制暴,将《瑷珲条约》扔在桌上,怒道:“此无非一纸空文!”。

并且放狠话,等平定太平内乱,第一就收拾沙俄,而后俄使伊格那提耶夫去了上海,与英法联军狼狈为奸,到处宣扬肃顺的坏话,强调肃顺是与欧洲为敌的头号坏蛋,他已不止一次地公开宣称,必须将全部欧洲蛮夷赶出中国。

事实上也的确如他说,平定内乱后,左宗棠抬棺入新疆,将俄国狠狠收拾一通。

1860年,僧格林沁领兵3万与英法联军8000决战北京八里桥,他坚持了4小时,自身伤亡过半,敌方伤亡12人,战败退出。

被外国人笑称是一场有勇无谋的战争,拿人海战术去扛枪林弹雨,一将无能,累死三军,就是这样一个结果。

战败的后果就是北京城门大开,咸丰皇帝被迫带着老婆孩子去热河“狩猎”,独留恭亲王奕欣,处理了后事。

此时的恭亲王奕欣难受,面对洋人,太强硬,小命不保,有负重托,太软弱,就会留下丧权辱国的骂名。

权衡利弊之后,他还是选择了后者,保命要紧,很利索和英法签订了《中英北京条约》和《中法北京条约》,等丧权辱国的条约。

洋人一看,这恭亲王很乖嘛,决定扶持他上位,这样才能保证自己利益最大化,想要上位,就必须除掉肃顺。

英国公使普鲁斯就说过:“恭亲王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应该帮助他获得更大的权利,把皇帝从那恶徒手中解救出来”。

有了英法等洋人做后盾,这也让恭亲王有了不少底气。

热河行宫这边,肃顺劝说重病的皇帝,应对效仿汉武帝处理掉钩弋夫人一样除掉慈禧,免得将来子弱母强,皇权旁落。

他早就看出了慈禧的野心,可咸丰皇帝心慈手软,并未答应,但这件事被门外的安得海听见,跑去告诉了慈禧,从此两人结下死仇。

皇帝在病危前,又怕幼子被外臣所欺,将两宫皇后叫到面前,给了两枚印章,并告诉了她们,“国家大事需要大臣拟定,而后盖上你们手上的印章才能生效”

这就让慈禧有了很大操作空间,果然咸丰皇帝病故后,她与恭亲王勾结,发动了“辛酉政变”。

将咸丰皇帝亲封的八位辅政大臣一举拿下,肃顺的辅佐之路也就此到头了。

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肃顺死后,慈禧专权,开启了中国最耻辱的一段时光。

对内心狠手辣,对外软弱无能“说最硬的话,挨最毒的打,跑最快的路”说的就是她。

1912年大清亡国,有人说满清后50年的命,是肃顺给续上的,还有人说,肃顺不死,耻辱的近代史就能改写,然而这些都是盖棺定论。

身处满目苍夷时期的肃顺,若看到如今欣欣向荣的华夏大地,想必会死而无憾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100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