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周勃和袁盎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遂骂富人,弗与通。诸公闻之,皆多盎。——《汉书·传·爰盎晁错传》
这是《汉书》中对汉朝贤臣袁盎的评价。
于谦
在历朝历代中,总有许多贤臣,比如唐朝时期直言进谏的魏征,宋朝时期的清官包拯,明朝时期的能吏于谦,清朝时期的能臣张廷玉。他们在君主犯错的时候,不顾个人的安危,也要向皇帝进言,指正皇帝的错误。
而除了上面几个朝代,其他朝代也有这样的贤臣,西汉袁盎就是其中一个。吕后时期,袁盎开始为西汉朝廷效力,当时诸吕作乱,袁盎看着诸吕为恶,痛心不已。这时丞相周勃接受汉高祖托孤重任,却任由吕氏作乱。
袁盎
等到吕后去世后,周勃和陈平聚集部队,诛杀诸吕,才最终平定了诸吕之乱。周勃和陈平扶立了代王刘恒为帝,史称“汉文帝”。汉文帝登基后,对于博学多才的袁盎很是欣赏,袁盎因此担任了中郎官的职务。
绛侯周勃因为有拥戴之功,权势更加煊赫。当时汉文帝对周勃非常敬重,每次下朝都要目送绛侯先离开,自己和百官才会散朝。袁盎为人正直,看到绛侯在汉文帝面前是这种态度,十分不满。袁盎去到汉文帝宫中,就要弹劾周勃。
袁盎对汉文帝说:“绛侯是国家的功臣,但不是国家的忠臣。”汉文帝问道:“爱卿,你为何这样讲?”袁盎说:“绛侯帮助高祖打下江山,肯定是国家的功臣,但是他在陛下面前耀武扬威,不是国家的忠臣。”
袁盎接着说道:“诸吕为祸朝政十多年,百姓民不聊生,国家陷入危境。诸吕杀害皇子,谋取国家权力,肆意掠夺百姓田地,让国家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汉文帝问道:“爱卿,你说的和绛侯有什么关系?”
袁盎弹劾周勃
袁盎说了一番杀人诛心的话:
“是时绛侯为太尉,本兵柄,弗能正。”
袁盎说出了汉文帝不敢说的话,汉文帝此时刚刚入京,地位不稳,只能夸奖了袁盎一番,就让他回去了。而袁盎打小报告的事情,传到绛侯周勃那里,周勃当即找到袁盎,怒斥袁盎说:
“吾与汝兄善,今儿乃毁我!”
周勃当即就要杀掉袁盎,还在左右拦了下来,周勃才没有一时冲动,杀死袁盎。周勃怒气冲冲地离开了,袁盎则泰然自若,完全没有死里逃生的感觉。几个月后,汉文帝的亲信,掌握了京畿的兵权,朝堂文官上也安插了他的亲信。
汉文帝
汉文帝找到绛侯周勃,对周勃说:“丞相,你年纪大了,未来是属于年轻人的,你该歇一歇了。”周勃也明白汉文帝的意思,当晚写了奏折,请求辞官养老,汉文帝当即批准了。
周勃回到封地后,担心自己功高震主,汉文帝会像刘邦杀死韩信一样,杀死自己。于是每天刀剑不离身,穿着盔甲,去会见客人。周勃怕什么来什么,有人上书参周勃秘密训练部队,准备起兵谋反。汉文帝当即派遣军队,把周勃押回长安,准备问斩。
周勃被逮捕
袁盎听说了消息,让人备好马车,去往宫中,劝谏汉文帝。汉文帝此时动了杀心,坚决要杀死绛侯周勃,朝堂众臣没有一个敢劝说的。而袁盎就是唯一一个替周勃说话的人,他说:“绛侯跟随高祖南征北战,战功卓越,怎能因为一句谣言,就杀害功臣呢?”《汉书》就记载了当时的情形:
“及绛侯就国,人上书告以为反,征系请室,诸公莫敢为言,唯盎明绛侯无罪。”
袁盎不顾汉文帝杀心已动,不停地劝说汉文帝,让汉文帝迟迟下不了决断。周勃得以让人找到薄太后,让薄太后去找汉文帝求情,最终逃过了一劫。周勃出狱后,感念袁盎不计前嫌,雪中送炭救助自己,两人成为了生死之交。
周勃因为袁盎弹劾自己,想要杀死袁盎,多亏左右拦住,才避免了悲剧的发生。而等到周勃被人诬陷下狱后,文武百官都不敢惹怒汉文帝,给周勃求情。袁盎不计私仇,以国家大事为重,劝说了汉文帝,保全了周勃的性命,真是汉文帝的贤臣。
袁盎劝谏
袁盎的劝谏可谓及时,如果周勃被杀,不仅是斩杀一个周勃的影响,周勃代表着汉朝功勋老臣们。汉文帝本是一个天下闻名的孝子,登基后,就杀开国功臣,将会留下什么样的骂名?袁盎的劝谏即保全了绛侯的性命,又把汉文帝从错误的泥潭中拉了出来。汉朝得以进入平稳发展阶段,袁盎这个贤臣居功至伟。
好莱坞巨星约翰尼·德普,早年与金球奖影帝、老牌奥斯卡影帝艾尔·帕西诺联袂出演的黑手党题材影片《忠奸人》,口碑上佳。艾尔帕西诺的绰号是“教父”,想必大家都知道是哪一位了。片中德普饰演的警方卧底把“教父”骗得好惨,以致“教父”临死都没发觉。
忠奸人剧照
由此引申到现实里,认清一个人是最难的。俗语有“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世间最复杂的事物莫过于人,很多情况下,未必能日久见人心。
西汉有这么一个名臣,一方面刚正不阿,目光长远,引来不少赞誉;一方面老谋深算,为了除掉对头不惜借刀杀人。不仅如此,此人还涉嫌把西汉大功臣、太尉周勃搞得很惨。而周勃几乎是被卖了还帮人数钱。
这个人的名字说出来,大概要出乎众多历史爱好者的意料。他叫袁盎。笔者并不是要抹黑历史人物,只是试着还原相关的历史事件,探析真相。
面具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当年楚国被秦始皇灭掉,楚地传出了这句携带了无尽仇恨的谶语,随后果真是楚霸王灭了秦朝。袁盎是楚国人。汉高祖刘邦年间,袁盎的父亲加入了强盗队伍,刘邦的政策宽大,把群盗移民到中原修理地球。袁盎自小跟着父亲在安陵落户,就是如今河南鄢陵县境内。吕后秉政时期,袁盎一度为吕后的侄子赵王吕禄效力。
袁盎有个哥哥在朝廷为官,跟太尉周勃关系不错。因此汉文帝继位时,袁盎得到保举担任中郎,就是皇帝的侍从官。他很有才干,胆识过人,遇事往往见解独到,汉文帝对其青眼有加。
由于汉文帝刘恒是以太尉周勃为主的军方拥立的,因此继位后对周勃很感激,处处透着尊重。周勃随之担任了丞相。每逢退朝,汉文帝往往亲自送他出去。本来这也没多大事,西周时成王对周公何尝不是恭恭敬敬,后来的汉昭帝、宣帝对霍光也是如此。只要大臣摆正自己的位置,总不至于出乱子。
霍光剧照
周勃对刘家的忠诚没得说,但他没文化,大大咧咧的,又性情木讷,不善言辞。刘邦对其评价很到位,“厚重少文”,就是说周勃为人朴实而欠缺文雅。面对皇帝的恭敬态度,周勃很得意。于是袁盎看不惯了,某次退朝之后袁盎对汉文帝说:陛下不应当这样对丞相,他有拥立之功不假,但只是功臣而不是社稷之臣。文帝点点头,改变了对周勃的态度,在朝堂上会见时表情严肃。周勃看出变化,也开始陪着小心。
没几天,袁盎对文帝说的话传到了周勃耳中。这个多年戎马生涯的军界大佬很生气,有一次遇见袁盎,当面指责他说:俺跟你哥哥交情不浅,你这小子竟然背后说俺坏话?袁盎只是个俸禄六百石的朝官,两人地位悬殊。但袁盎瞪着眼并不认错,周勃没了脾气。
周勃剧照
就事论事来说,袁盎为皇帝着想,这件事做得没错。没有被丞相的指责吓住,更是表现得硬气。但有一点不太妥当。同在朝堂为官,袁盎和周勃日日相见,如果他私下先跟周勃提提意见,劝他收敛傲气、放低姿态,应该是更好的方式。即使周勃当时不高兴,也只得反省自己对皇帝的态度。袁盎这样做还能表明不偏不倚,是为君臣关系考虑,周勃事后还要感谢他。而人人都不喜欢来自背后的坏话。
袁盎私下找皇帝提意见,从后果来说,构成了挑拨离间。不管他是有意无意,可想而知,汉文帝的低姿态被臣下批评,多少有点脸上无光,转念一想又会迁怒于周勃。这是人之常情。两汉的皇帝们,极少有刘邦那样的心胸。汉文帝本来对周勃的态度是感激,经袁盎一番话,立刻变为厌恶。
这倒不是说君臣在朝堂上的神情举止有变,而是不久之后,周勃被丢进了大牢。那时周勃已经被免去了丞相职务,以绛侯的身份回到封地。有人向朝廷打报告,说周勃想谋反。汉文帝一听,不由分说逮捕了周勃,把他交给廷尉接受审讯。堂堂开国元老、前太尉、丞相就这么蹲监狱了。周勃当然不承认无中生有的罪名,相关部门查了许久也没有证据,但人是不能放的。
袁盎剧照
过了很长时间,周勃想办法走了门路,请薄太后的弟弟薄昭出面讲情,于是薄太后知道了这件荒唐事。她立即派人叫来汉文帝,怒气冲冲教训儿子:周勃是什么人,你父亲亲手给他印玺,让他掌管北军。那会儿他不反,如今无兵无权回了老家,反而要造反了?薄太后气得抓起头巾扔到文帝身上。言外之意是:当初周勃手握重兵不造反,现在说他造反,是你脑子有问题还是周勃有病?要不是周勃,你能当上皇帝吗?
我们不知道汉文帝挨了训是否惭愧,总之他赶紧下令把周勃放了。那么袁盎在其中又扮演了什么角色呢?他曾经几次劝汉文帝释放周勃,尽管起到决定性因素的是薄太后,袁盎确确实实帮周勃讲情了。周勃出狱之后听说此事,很感激袁盎,两人结为好友。
袁盎和周勃从起初的不对眼到结为忘年交,看起来很美好。但仔细一想就有点不对。前面说了,文帝和周勃的关系变糟最初是袁盎挑拨的。如果不是袁盎挑拨,文帝对周勃一时半会儿不会那么绝情。连老太婆都懂的道理凭什么文帝不懂,只不过是因为文帝对周勃的态度变化微妙,由感恩转为厌恶,由厌恶产生恨意。这当然要拜袁盎所赐。
薄太后(薄姬)剧照
周勃这种朴实的性情,才是真正的耿直无比,没半点花花肠子。他大概从来没想过,自己是如何从皇帝见了恭敬有加、满朝文武仰视,突然就屋漏偏逢连夜雨,被撤了职又蹲大牢的。以周勃的性情,他永远看不懂袁盎这样复杂的人。对袁盎来说,尽力搭救一下周勃的确出于好心。何乐而不为,起码能修复两人的龃龉。
说袁盎复杂,因为他的另一面刚正不阿,敢于直言。他多次规劝汉文帝,灌输好的思想。比如不要惯着宠妃、驾车不要超速行驶等。汉文帝立太子,是袁盎竭力推动的。袁盎深谙儒家礼教思想,极注重名分。所以他当初劝说文帝不要谦让周勃,出发点没问题。让人猜不透的是他的方式。
袁盎在历史上是个正面的名臣形象。他与周勃的故事大多人不会细究。但后来汉景帝年间,袁盎与另一个名臣晁错因个人恩怨反目。晁错力主削藩,引发“七王之乱”。汉景帝吓得不知所措之时,袁盎进言,杀了晁错安抚七国,以致晁错被满门抄斩。七国当然没有退兵,最终还是打仗解决了问题。这次借刀杀人更是袁盎最大的污点,不再赘言。
总的来看,袁盎既有功于西汉王朝,也做过让人难以理解的事;既有光辉的形象,也有阴暗的一面,不能以“忠”或“奸”概括之。如何看待这位西汉名臣,还是留给读者自己评判吧。
1. 袁盎立朝直谏文言文 袁盎立朝直谏
【原文】
帝从霸陵上欲西驰下峻阪。中郎将袁盎骑,并车揽辔。上曰:“将军怯邪?”盎曰:“臣闻‘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圣主不乘危,不徼幸。今陛下骋六飞弛下峻山,有如马惊车败,陛下纵自轻,柰高庙、太后何!”上乃止。
上所幸慎夫人,在禁中常与皇后同席坐。及坐郎署,袁盎引却慎夫人坐。慎夫人怒,不肯坐;上亦怒,起,入禁中。盎因前说曰:“臣闻‘尊卑有序,则上下和’。今陛下既已立后,慎夫人乃妾;妾、主岂可与同坐哉!且陛下幸之,即厚赐之;陛下所以为慎夫人,适所以祸之也。陛下独不见‘人彘’乎!”于是上乃说,召语慎夫人,慎夫人赐盎金五十斤。
【译文】
汉文帝从霸陵上山,想要向西纵马奔驰下山。中郎将袁盎骑马上前,与文帝车驾并行伸手挽住马缰绳。文帝说:“将军胆怯了吗?”袁盎回答:“我听说‘家有千金资财的人,不能坐在堂屋的边缘’。圣明的君主不能冒险,不求侥幸。现在陛下要想放纵驾车的六匹骏马,奔驰下险峻的高山,如果马匹受惊,车辆被撞毁,陛下纵然是看轻自身安危,又怎么对得起高祖的基业和太后的抚育之恩呢!”文帝这才停止冒险。
文帝所宠幸的慎夫人,在宫中经常与皇后同席而坐。等到她们一起到郎官府衙就坐时,袁盎把慎夫人的坐席排在下位。慎夫人恼怒,不肯入坐;文帝也大怒,站起身来,返回宫中。袁盎借此机会上前规劝文帝说:“我听说‘尊卑次序严明,就能上下和睦’。现在,陛下既然已册立了皇后,慎夫人只是妾,妾怎么能与主人同席而坐呢!况且如果陛下真的宠爱慎夫人,就给她丰厚的赏赐;而陛下现在宠爱慎夫人的做法,恰恰会给慎夫人带来祸害。陛下难道不见‘人彘’的悲剧吗!”文帝这才醒悟,转怒为喜,召来慎夫人,把袁盎的话告诉了她。慎夫人赐给袁盎黄金五十斤以示感谢。
【感想】
袁盎,楚人,字丝。父故为群盗,徙处安陵。高后时,盎曾为吕禄舍人。及文帝即位,盎为中郎。袁盎也是一名敢于直谏并且善言的大臣。其实有一名能够存活下来年直臣,必有一位能听直言的明主,舍此就是一百个袁盎也不可能存在。所以主明臣直是有道理的。
2. < > 袁盎,楚人也,字丝。父故为群盗,徙处安陵。高后时,盎尝为吕禄舍人。及孝文帝即位,盎兄哙任盎为中郎。
绛侯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自送之。袁盎进曰:「陛下以丞相何如人?」上曰:「社稷臣。」盎曰:「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吕后崩,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不取也。」后朝,上益庄,丞相益畏。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
及绛侯免相之国,国人上书告以为反,徵系清室,宗室诸公莫敢为言,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绛侯乃大与盎结交。
淮南厉王朝,杀辟阳侯,居处骄甚。袁盎谏曰:「诸侯大骄必生患,可适削地。」上弗用。淮南王益横。及棘蒲侯柴武太子谋反事觉,治,连淮南王,淮南王徵,上因迁之蜀,轞车传送。袁盎时为中郎将,乃谏曰:「陛下素骄淮南王,弗稍禁,以至此,今又暴摧折之。淮南王为人刚,如有遇雾露行道死,陛下竟为以天下之大弗能容,有杀弟之名,柰何?」上弗听,遂行之。
淮南王至雍,病死,闻,上辍食,哭甚哀。盎入,顿首请罪。上曰:「以不用公言至此。」盎曰:「上自宽,此往事,岂可悔哉!且陛下有高世之行者三,此不足以毁名。」上曰:「吾高世行三者何事?」盎曰:「陛下居代时,太后尝病,三年,陛下不交睫,不解衣,汤药非陛下口所尝弗进。夫曾参以布衣犹难之,今陛下亲以王者修之,过曾参孝远矣。夫诸吕用事,大臣专制,然陛下从代乘六传驰不测之渊,虽贲育之勇不及陛下。陛下至代邸,西向让天子位者再,南面让天子位者三。夫许由一让,而陛下五以天下让,过许由四矣。且陛下迁淮南王,欲以苦其志,使改过,有司卫不谨,故病死。」于是上乃解,曰:「将柰何?」盎曰:「淮南王有三子,唯在陛下耳。」于是文帝立其三子皆为王。盎由此名重朝廷。
3. 宋赵南仲葵父方文言文 原文:《赵葵幼慧》
宋赵南仲葵,父方,宁宗时为京湖制置使。葵每闻警报,与诸将偕出,遇敌辄深入死战。诸将惟恐失制置子,尽死救之,屡以此获捷。一日,方赏将士,恩不偿劳,军欲为变。葵时年十二三,觉之,亟呼曰:此朝廷赐也,本司别有赏赉。军心赖此一言而定,人服其机警。
翻译:
宋朝赵葵,字南仲,京湖制置使赵方的儿子。赵葵每次听到军事警报,与各位将领一齐出阵,遇到敌人就深入死战到底,各位将领惟恐失掉了制置使的儿子,全力冒死相救,多次因为这个原因获得胜利。有一天,赵方奖赏将士,恩德不能抵偿功劳,将士们想发动变乱。赵葵当时十二三岁,察觉到这件事,急忙喊道“:这是朝廷赏赐的,本制置使司另外还有赏赐。”军心因这一句话而稳定,人们都佩服他的机警灵敏。
4. 文言文袁盎是高考题吗 不是高考试题,是高考模拟试题。
所属试卷:1、宁夏银川九中2016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高考模拟)。2、四川省雅安市天全中学2016届高三3月月考语文试题(月考试题)。
试题内容:(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袁盎者,楚人也,字丝。父故为群盗,徙处安陵。
高后时,盎尝为吕禄舍人。及孝文帝即位,盎兄哙任盎为中郎。
绛侯①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目送之。
袁盎进曰:“陛下以丞相何如人?”上曰:“社稷臣。”盎曰:“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吕后崩,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丞相如有骄主色。
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不取也。”后朝,上益庄,丞相益畏。
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及绛侯免相之国,国人上书告以为反,征系清室,宗室诸公莫敢为言,唯袁盎明绛侯无 罪。
绛侯得释,盎颇有力。绛侯乃大与盎结交。
袁盎常引大体慷慨。宦者赵同以数幸,常害袁盎,袁盎患之。
盎兄子种为常侍骑,持节 夹乘,说盎曰:“君与斗,廷辱之,使其毁不用。”孝文帝出,赵同参乘,袁盎伏车前曰:“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
今汉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余人载!”于是上笑,下赵同。赵同泣下车。
上幸上林②,皇后、慎夫人从。其在禁中,常同席坐。
及坐,郎署长布席,袁盎引却慎夫人坐。慎夫人怒,不肯坐。
上亦怒,起,入禁中。盎因前说曰:“臣闻尊卑有序则上下和。
今陛下既已立后,慎夫人乃妾,妾主岂可与同坐哉!适所以失尊卑矣。且陛下幸之,即厚赐 之。
陛下所以为慎夫人,适所以祸之。陛下独不见‘人彘’乎?”于是上乃说,召语慎夫人。
慎夫人赐盎金五十斤。然袁盎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中,调为陇西都尉。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①绛侯:即周勃,刘邦的开国大臣。②上林:秦汉时皇家猎场。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A.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 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B.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 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C.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 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D.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 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舍人,本指官名,私门之官。通常指门客,战国及汉初王公贵族常养一些食客,这些食客及亲近左右通称舍人,后来也用来俗称显贵子弟。
B.孝文帝即汉文帝,“孝文”是谥号。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贵族、大臣、后妃等 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所给予的称号,用来褒扬死者,如齐宣王的“宣”,周厉王的“厉”。
C.谏,主要指规劝君主、尊长和朋友,对其言行提出批评或劝告,使改正错误。从春秋时齐桓公开始,我国历代统治者都设有谏官,如汉朝的“谏大夫”,“谏议大夫”,唐朝的左、右拾遗均是谏官。
他们的主要职责就是向君主提意见。D.皇后,皇帝的正妻。
在后宫的地位就如同天子,是众妃子之主。古代皇后所居的寝宫多位于后宫正中央,因此皇后寝宫可称为正宫或中宫。
中宫、正宫也就成了皇后的别称。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袁盎出身卑微,父亲曾当过强盗,吕后掌权时,他还是寄身吕禄门下的家臣,孝文帝时靠哥哥保任他为中郎。
B.袁盎直言敢谏,他曾在孝文帝面前说周勃的坏话,要文帝坚守君臣礼节,致使周勃很恨他,但在周勃被无辜下狱时,他又替周勃辩说,使周勃因而获释,两人又成了好朋友。C.袁盎有些行为可以说公私兼顾。
宦官赵同受文帝宠幸,因为他常常忌恨袁盎,袁盎 对他也头痛。于是找机会当面羞辱了赵同,但文帝因他所言符合礼的规矩,只能笑一笑,让赵同下车。
D.孝文帝一次带着皇后和慎夫人到上林苑打猎,举行皇家宴会,袁盎拉慎夫人入座,惹慎夫人很生气,不肯入座,皇帝也很恼怒,起身进入内室。后来经袁盎解释原因,皇上和慎夫人原谅了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
(2)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今汉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余人载!试题答案:4.D5.B 谥号有褒有贬,周厉王的“厉”是贬义,“杀戮无辜曰厉”。
6.D “袁盎拉慎夫人入座”错,原文是“袁盎引却慎夫人坐。”即袁盎过来将慎夫人的坐垫(座位)向后拉了一些,引,拉,却,后退,这样慎夫人就不能和皇后平起平坐了。
从下文也可以看出,袁盎强调妾主之间尊卑有序,慎夫人是妾,是不能和皇后平起平坐的。7.(1)译文:过了不久,绛侯(周勃)怨恨袁盎说。
5. 史记袁盎传译文 袁盎是楚地人,字丝。吕后时期,袁盎曾经当过吕后侄吕禄的家臣。等到汉文帝登上了皇帝位,袁盎的哥哥袁哙保举他做了中郎的官。
绛侯担任丞相,朝觐之后,便忙忙地走出朝廷,很是踌躇满志。皇上对他非常恭敬,常常亲自送他。袁盎说:”丞相如果对皇上表现出骄傲的神色,而陛下却谦虚退让,臣下与主上都违背了礼节,我私下认为陛下不应该采取这种态度。”以后在上朝的时候,皇上逐渐威严起来,丞相也逐渐敬畏起来。过了不久,丞相怨恨袁盎说:”我与你的兄长袁哙有交情,现在你小子却在朝廷上毁谤我!”袁盎也不向他谢罪。等到绛侯被免除了丞相的职位,回到自己的封国,封国中有人上书告发他谋反,囚禁在监狱中,皇族中一些公侯都不敢替他说话,只有袁盎证明绛侯无罪。绛侯得以被释放,袁盎出了不少力。绛侯于是与袁盎倾心结交。
淮南王来京朝见的时候,杀死了辟阳侯,他平时待人处事也相当骄横。袁盎劝谏皇上说:”诸侯骄横必然会发生祸患,可以适当地削减他们的封地。”皇上没有采纳他的意见,淮南王更加骄横。等到柴武太子准备造反的事被发觉,追查治罪,牵连到了淮南王,皇上便将他贬谪到蜀地去,用囚车传送。袁盎当时担任中郎将,便劝谏说:”陛下向来娇纵淮南王,不逐渐加以限制,以至落到了现在这种地步,如今又突然严惩他。淮南王为人刚直,万一在路上遇到风寒而死在半途中,陛下就会被认为以天下之大却容不得他,而背上杀死弟弟的恶名,到时怎么办呢?”皇上不听,终于那样办了。淮南王到了雍地就病死了,这个消息传来,皇上吃不下饭,哭得很悲哀。袁盎进入,叩头请罪。皇上说:”因为没有采用你的意见,所以才落得这样。”袁盎说:”皇上请自我宽心,这已经是过去的事了,难道还可以追悔吗!再说陛下贬谪淮南王,是想让他的心志受些劳苦,使他改正过错,由于官吏护卫得不谨慎,所以他才病死。”于是皇上才感到宽解,说道:”那以后怎么办呢?”袁盎说:”淮南王有三个儿子,随您安排罢了。”于是文帝便把淮南王的三个儿子都封为王。而袁盎也因此在朝廷中名声大振。
袁盎向来不喜欢晁错,等到汉文帝去世,汉景帝继位,晁错当上了御史大夫,派官吏查核袁盎接收吴王财物的事,要按罪行的轻重给予惩罚。皇帝下诏令赦免袁盎为平民。
吴楚叛乱的消息传到京城,晁错说:”袁盎接收了吴王的许多金钱,专门为他隐瞒,说他不会反叛。现在反叛已成事实,我打算请求处治袁盎。他必当知道叛乱的阴谋。”有人将这件事告知了袁盎,袁盎害怕。皇上召袁盎进宫会见,袁盎就详细地说明了吴王谋反的情况,是因为晁错的缘故,只有赶快杀掉晁错来向吴王认错,吴军才可能停止。于是皇上就杀了晁错。
吴楚叛军已被攻破,皇上便把楚元王的儿子平陆侯刘礼改封为楚王,袁盎担任楚相。袁盎曾经上书进言,但未被采纳。后来袁盎因病免官,闲居在家,梁王想成为汉景帝的继承人,袁盎进言劝说,从此以后,这种议论便被中止。梁王因此怨恨袁盎,曾经派人刺杀袁盎。刺客来到关中,打听袁盎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众人都赞不绝口。刺客便去见袁盎说:”我接受了梁王的金钱来刺杀您,您是个厚道人,我不忍心刺杀您。但以后还会有十多批人来刺杀您,希望您好好防备一下!”袁盎心中很不愉快,家里又接二连三地发生了许多怪事,便到棓(bèi)先生那里去占卜问吉凶。回家的时候,随后派来的梁国刺客果然在安陵外城门外面拦住了袁盎,把他刺杀了。
太史公说:袁盎虽然不好学,可是他善于领会贯通,他以仁爱之心为本体,常常称引大义,慷慨激昂。赶上汉文帝刚刚继位,他的才智恰好碰上了适宜的时代,因此能得以施展。时局不断地在变动,等到吴楚反叛时,建议诛杀晁错。虽然他的建议被采纳实行,然而他以后不再被朝廷所用。爱好名声夸耀才能,终于因为追求名声而招致祸患
袁盎的道德品质是宅心仁厚、慷慨仗义、聪明睿智、老成谋国,堪称“无双国士”。司马迁对袁盎的评价是:“仁心为质,引义慷慨”,“好声矜贤,竟以名败”。袁盎既是一个有侠肝义胆的人,又是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人,这也就是他最后死于非命的原因——因为他太关心国家大事,因为他坚决反对立梁王为储,最终招致灾祸。
袁盎反对。而袁盎这个时候是犯不着来反对的,因为这个时候他已经退休了。你都已经退休了,在家里闲居,你管这闲事干什么?但袁盎他觉得自己应该忠心耿耿,应该为国家考虑。所以袁盎惹起梁王刘武的仇恨,被他派刺客给杀了。
这里面有一个细节很重要,就是第一个受命来杀袁盎的刺客没有杀袁盎。这个刺客来了以后,先是到处打听,他逮住一个人就问,你看袁盎这个人怎么样啊?那人说,好啊,袁盎是个好人啊!又问一个人,你看袁盎怎么样啊?回答是,君子啊!又问,你觉得袁盎怎么样?回答是,他为人侠义啊!这个刺客问了一圈回来以后,他下不了手了。于是他跟袁盎说,我是梁王派来的,梁王派我就是来杀你的,可是我下不了手;但是我告诉你,我不杀你,还有的是人来杀你,你还是躲起来吧!袁盎没有躲,终于被梁王后来派去的刺客杀了,所以袁盎也是死于非命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袁盎是死于国难。
我们都知道,西汉初年有一件重大的政治事件,叫做吕氏之乱。就是汉高祖刘邦去世以后,吕后专政,吕后去世以后,汉廷的大臣们联合起来平定诸吕。而在平定诸吕当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人就是当时的太尉周勃,也就是后来平定吴楚之乱的太尉周亚夫的父亲。周勃平定了吕氏之乱,安定了刘家的江山,当然是大大的功臣。所以汉文帝继位以后,对于周勃是非常地尊敬:周勃在上朝的时候是得意扬扬,退朝时——我们看很多历史题材的电视连续剧,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就是在宣布退朝的时候,是大臣们跪下来说吾皇万岁万万岁,由皇帝先走,这是一般的礼仪——周勃先走,文帝目送之,这是很高的礼遇。有一次刚好袁盎就在旁边,就问汉文帝,陛下觉得周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汉文帝说,周勃乃“社稷臣也”。什么叫社稷之臣呢?就是能够和国家、和君主,同生死共患难,休戚与共,荣辱与共——这样的一种大臣,就叫做社稷之臣。袁盎说,不对!周勃是功臣,但不是社稷之臣。汉文帝问他为什么,袁盎说,您想想看,当年吕后专政的时候,周勃就是太尉,手上掌握着全国的军权——太尉是全国最高军事长官、三军总司令,他手上是有军权的——那时候他为什么不动作?那个时候,刘家的王朝已经是奄奄一息、气若游丝、危在旦夕,周勃为什么还纹丝不动呢?到后来吕后死了,所有的大臣都起来说现在我们要平定诸吕,要把吕家封的王都灭掉,这才去找周勃,周勃直到这个时候才出来。他不过是顺应了形势,顶多就算是识时务者为俊杰,怎么能算是社稷之臣呢?只能算是功臣。听袁盎说了这些话以后,汉文帝对周勃的态度就变了——就庄重起来了,或者说就把皇帝的架子端起来了——周勃也就开始害怕了,诚惶诚恐了。周勃出去以后,就跟袁盎说,你小子混蛋!我和你哥是哥们儿,你居然在皇帝面前说我坏话?袁盎不做任何回答。后来没有多久,周勃的丞相职务就被罢免了,回到了自己的封地。封地里的那些人一看周勃失势,丞相不当了,就落井下石,诬告周勃谋反,汉文帝就派人把周勃抓到了监狱里面。这个时候,满朝文武噤若寒蝉,惟独只有一个人挺身而出,为周勃辩诬,这个人就是袁盎。袁盎上下四方奔走,把周勃从监狱里营救了出来,从此周勃和袁盎也成了铁哥们儿。
袁盎在当吴国丞相的时候,手下有一个人和他的婢女——就是他的丫鬟——两个人好了。按现在我们的说法就是“相爱”,但是在过去这个是不行的,按过去的说法就叫“私通”。袁盎知道了以后装糊涂,视而不见,置若罔闻,照旧信任他的这个下属。后来有人就跟他这个下属说,你小子不要太得意了,老爷已经知道了。于是这个下属就畏罪潜逃。袁盎听说以后,骑上马把这个下属追了回来,说,你不要走,我把这个丫鬟赐给你,你们两个正式结合吧。为此这个人是非常感激袁盎的。后来袁盎出使吴国的时候,被吴王刘濞扣在军营里面。准备杀头,赶巧看守袁盎的军官就是这个人。他在晚上跑到关押袁盎的地方,把周围的士兵用酒都灌醉了,然后对袁盎说,大人,你是我的恩人,现在跟我走吧。
袁盎和晁错是搞不来的,他们两个势不两立到什么程度呢?只要袁盎在,晁错就不坐下;晁错坐在那儿,袁盎就不进来;两个人不能在一个地方吃饭,不能在一个地方说话——可谓势不两立。
晁错的死与袁盎是有关系的,是袁盎首先向汉景帝建议杀掉晁错的,所以历史上往往把晁错之死归罪于袁盎。其实,这个是有点冤枉的。
因为第一,是晁错首先提出来要杀袁盎,袁盎才向汉景帝提出来杀晁错的。用现在的话说,袁盎这可以算是正当防卫,顶多也就是防卫过当。
第二,袁盎向汉景帝提出的建议是一个个人建议。这个时候的袁盎已经被罢了官、贬为庶民,是这样一个没有身份的人。他所提出的完全是一项私人建议,而真正最后决定杀晁错是朝廷大臣正式打了报告,汉景帝做了批示的。
第三点,晁错被杀以后,吴楚虽然没有退兵,但是杀晁错在政治上还是起到了一定作用的—— 一些观望的、中立的国家就觉得吴楚两国师出无名了。这对于后来平定吴楚之乱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的。
摘自《易中天品读汉代风云人物》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090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