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清缅战争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乾隆二十七年,缅甸入侵云南边境,清朝派兵反击,清缅战争爆发。在当时康乾盛世之下,一个小小的缅甸国,清朝并不放在眼里。然而,就是这个不放在眼里的小国,却让兵强马壮的清朝屡战屡败,最终以双方签订停战协议而告终。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讲一讲,这历时7年才结束的清缅战争。乾隆二十七年冬,缅甸入侵中国云南普洱地区,当地土司进行反击,在滚弄江畔击败缅兵。然而缅甸并没有因此收敛,从乾隆二十七年到二十九年,不断入界骚扰。到了乾隆三十年,骚扰骤然严重,当地土司上报朝廷,乾隆派云贵总督刘藻前往围剿,刘藻带兵收复橄榄坝,但并无重大战果,反而遭遇埋伏,死伤数十人,乾隆看到战报后,将刘藻召回革职查办。
第一次出击失败后,乾隆派大学士杨应琚任云贵总督。杨应琚到达云南后,认为缅甸只是声势浩大,不足为惧。只派遣云南地方的绿营兵发起进攻。当时正在攻打暹罗的缅甸,一面继续围攻暹罗,另一面派遣兵将约1万名与清兵对抗,并且命令落卓土司攻击隶属清朝的木邦土司。木邦土司抵挡不住,杨应琚得知后派兵增援。缅兵却分两路进攻,截断清兵后路,再加上缅兵枪支在射速、火力上都比清兵强,杨应琚战败,第二次的进攻以失败收尾。乾隆三十二年,乾隆派遣明瑞统筹作战事宜,并调遣满洲兵三千和其他地区的绿营兵,共两万兵马前往云南。明瑞带兵直接攻营,歼灭缅兵两千余名,大败缅军。到了乾隆三十三年,明瑞率兵深入,一路人乏马疲,在邦亥扎营休息时,缅兵斩断清兵后路,大举发兵围剿,明瑞败退,带兵向云南逃去。第二年正月,明瑞对尾追的缅兵发起进攻,得以喘息,紧接着便被缅兵主力围困在小孟育处。最终,明瑞身受重伤,自缢身亡,第三次进攻也随之失败。
明瑞败后,清朝也认识到缅甸兵力强大,不可小觑。乾隆三十四年,派重臣傅恒出兵,缅兵也调遣主力对抗。然而在云南瘴气和久攻不下的情况下,清兵陷入僵持的局面,这个时候,双方军队都打的精疲力尽,士兵军心涣散。当年十一月初九,缅兵来信要求停战,傅恒回信同意停战,并上奏乾隆,士兵受瘴气毒害,病死的比战死的还多,傅恒本人也染病在床。几经交涉之后,双方在十一月十六日正式议和,历时7年才的清缅战争结束。
此次战役,从参战兵力来看,清朝63000人,缅甸52000人。从伤亡情况看,清朝伤亡19000余人,死亡14000余人,缅甸伤亡11000余人,死亡4000余人,这差距很明显。清朝从乾隆二十七年开始总共与缅甸发起四次攻击,但基本上都是以并无战果不了了之。在当时的清朝的兵力下,耗费911万辆白银,四次出击都没有拿下缅甸,反而损失惨重。不但折损数名将领,连重臣傅恒,也在此次战役结束回朝不久后因瘴气病死。可见此次战役失败的是清朝,而不是表面求和的缅甸。
清缅战争的结果和历史影响
时隔18年后,即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四月,缅甸国王孟云为应付周边暹罗等国的压力,主动改善对华关系,派出使节奉表纳贡,此事才结束。
清缅临时和约的正式文本没有保留下来,而双方向各自国君禀报的内容又有出入,双方战后交涉还因此拖延了二十年。
中国方面的记载
一、缅甸遵照古礼奉表进贡。
二、缅甸永不犯天朝边境。
三、缅甸将所有清朝战俘释放。
缅甸方面的记载
一、逃往云南的所有缅属土司,清朝都要交还给缅甸,并承认缅甸对所属土司的主权。
二、所有战俘一律释放。
三、商道重开,准许两国商贩自由贸易。
四、每隔十年两国君主交换使节,互通友善书信,并致送礼物。看来是缅方的记载比较靠谱些(大约只漏了不侵犯中国边境这条),而中方的内容明显是为了应付乾隆。
清缅战争影响
造成中南半岛上的重大政局变动,清缅战争爆发的时候,缅甸正和它历史上的死敌暹罗交战,刚灭了暹罗就遇上清朝军队进攻。国内空虚的缅甸被迫只留下九千兵力驻扎暹罗,全军归国抵御清朝进攻。暹罗的郑信由此得以击败国内其他割据势力,击退缅兵,重建暹罗。当然清朝政府很长时间都不知道是它造成中南半岛上这一大变局,既削弱了缅甸,又挽救了暹罗,而是耿耿于怀在全盛时期无法打服“南荒小夷”。缅甸战后十年主动求贡,重新被纳入东亚朝贡体系。
一些参加过清缅战争的将领,目睹了部分缅兵所持火器威力之大,有感自身的火器技术落后。返回后曾上书乾隆皇帝,提议向西方购置先进的枪支,雇佣西方军事技术人员,仿制枪支,增强自身国力。但乾隆皇帝受“骑射为本”祖训的影响,认为发展火器将会导致本来入关后因腐化导致骑射和冷兵器作战技艺松弛的八旗军依赖火器,其该方面技艺进一步松弛,所以未予以重视。
十八世纪中缅战争,总体而言,是清朝败了。自称十全老人的乾隆帝在晚年也承认,“五十多年八桩战事,就征缅这桩不算成功。”但此战造成东南亚一大变局,暹罗因此而复国,缅甸也重新认识到中国的力量,由此建立了与中国绵延二百多年的睦邻关系。这又是当事者所始料不及的。
虽然清缅战争以缅甸入侵中国为开端,但却是一场双方以争夺地区利益与霸权为目的的战争,战争以中缅议和、缅甸名义上对中国称臣为结局,两个国家都没能达到自己的期望。
清朝在这场战争中损失了大量兵员,耗费大量白银,最终也没能征服缅甸,而当时在东南亚称霸一方的缅甸也因为这场战争元气大伤,整个国家的路线发生了变化,对泰国的吞并战争也因为清朝的巨大军事压力由接近完成最终化为泡影,而这也是清朝对缅战争对东南亚产生的深远影响之一。
第一个就是人家是真的兵强马壮的。在第一次与缅甸作战的时候,没有认识到人家的厉害,在第一次失败了以后,就让云贵总督杨应琚去打缅甸,结果,还是因为人家的厉害被打败了,这次的失利导致了杨应琚被斩,也是活该,看不到人家的厉害,还谎称自己胜利了,结果,让自己提前胜利回家了!
第二个就是人家占据了地理熟悉的好处。缅甸一带是崇山峻岭,还有森林覆盖。我们对于人家几乎是一无所知,就敢跑到人家的地盘上称王称霸,这个事情是不是就是自己挨揍少了?乾隆让名将明瑞去打缅甸,这一次,更厉害,付出了血的代价,明瑞自己也是力战而亡。这一次的教训让乾隆觉得缅甸是一个难打的地方。
第三个就是请军队人家是知之甚少。乾隆虽然知道难打,也是骑虎难下了,只好认命了傅恒为都统,在乾隆的鼓励下,傅恒开始了作死的节奏,自己带军猛攻,但是,效果不是很明显,怎么办?那就不要命了,真的就没命了。傅恒病死,军队里出现了厌战情绪了,这个时候的缅甸也是受不大了了,主动和解,乾隆正好借坡下驴。
对于此次的缅甸之战,真的是乾隆自己为了扩大功绩而发动的,因为缅甸自古就是未统治过的地区,这样的地方,要来何用?无非就是在皇冠上加个钻而已,但是,当时的乾隆就想要这个钻,结果,付出了很多血的代价,也是没有换来人家的俯首称臣,只是口头上称臣。你说乾隆是不是混蛋?
明缅宗藩关系衰落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嘉靖年间以后,西南边境地区的土司制度遭到了破坏。“土司制度”起源于秦代的“羁縻政策”。土司制度的破坏与明缅宗藩关系的衰落,当时中原王朝为了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统治,就去笼络少数民族的首领,封授他们一个官职,但并不过问他们的内部事务,仍然由少数民族的首领去管理自己的部落,只要表示愿意臣服中原王朝就行。
满清云贵总督刘藻,当时已是64岁高龄的老人,他出身举人,不谙军旅,调度无方,仅派3000绿营兵围剿,结果被缅军击溃,参将何琼诏、千总薛士后、外委陶国兴全部阵亡。战败后,云南绿营又虚报战功,刘藻稀里糊涂向朝廷报捷。得知真相后,乾隆帝大怒,将刘藻革职。惊恐之下,刘藻畏罪自杀。
不得不说,乾隆皇帝确实是丰功伟绩,不过,在这其中倒是有一件算不上是“成”,只可算“败笔”,那便是在公元1762年开始的“清缅之战”。在这一场战役之中,原本那纵横天下的满洲八旗,最后却是被缅甸的军队带来了重创,清朝也因此失去了不少的土地,缅甸也逐渐从明朝时期的附庸国,在清朝时期脱离了控制独立成国。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这些土司区的控制,明朝政府还制定了金牌、勘合、底薄制度,明确规定了明朝中央政府与土司之间的关系。土司只听命于中央政府,地方官员无权命令土司,中央政府用信符做凭证给土司下达命令。各土司必须按时向明朝中央政府纳贡和缴纳差发银(金)。这些制度的制定,保证了明朝中央政府对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有效控制。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088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