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刘备白帝城托孤时交代的四件事是什么诸葛亮弄明白了三件事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24 02:18:18

刘备白帝城托孤时交代的四件事是什么诸葛亮弄明白了三件事

跟着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白帝城托孤。

公元222年,刘备为关羽、张飞报仇,东征讨伐东吴孙权,惨败于夷陵。他逃回白帝城后,憋气加窝火,从此一病不起,一年之后(公元223年)病重,交代后事,他一共交代了四件事,诸葛亮弄明白了三件事,只有一件事情没有听明白。

那么刘备到底交代了哪四件事?诸葛亮又是听明白了哪几件事呢?哪件事没听明白?

第一件事:刘备交代诸葛亮,如果刘禅能辅佐便辅佐,不能了就取而代之。

古代,开国君主中道而亡,而新君年幼,所谓“主少国疑”,顾命大臣喧宾夺主,架空小皇帝的事情屡见不鲜。这些权臣在掌握朝政大权之后,可以左右皇帝的生死,甚至改朝换代。如曹魏的司马懿父子三人,东吴权臣诸葛恪、孙峻等人。

刘备在临终前,也有这样的担忧,他于是将话挑明,以退为进,对诸葛亮说道:“孔明啊,你的才能超过曹魏皇帝曹丕十倍,如果你成为蜀汉一国之君,肯定能够安邦定国,灭魏吞吴,统一三国也不是什么难事。”诸葛亮听了之后,十分不解。

刘备又继续说道:“如果我的儿子刘禅可以辅佐,那你就去辅佐,如果刘禅实在不争气,那你就取而代之吧。”诸葛亮听了之后,惶恐不安,跪拜道:“我一定竭尽全力,尽心尽力辅佐太子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国志》中记载如下:

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笃,召亮於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说实话,刘备白帝城托孤,从内心真的愿意将自己一生打拼下来的江山拱手让给诸葛亮吗?应该不会。他这番话,多半应该是试探,试探诸葛亮是否有不臣之心。如果诸葛亮应对不当,或许会有杀身之祸。诸葛亮对这一切也心知肚明,听明白了刘备交代的第一件事的用意,应对得当,化解了危机。

第二件事:刘备交代刘禅,认诸葛亮为“相父”。

刘备在试探完诸葛亮之后,还不放心,又下旨意,让太子刘禅认丞相诸葛亮为“相父”,对待诸葛亮,如同对他一样。刘备主动让儿子刘禅认诸葛亮为“父亲”,如同双保险,加深了诸葛亮和刘禅的关系。试想,诸葛亮已经是刘禅的“父亲”,对于儿子的江山能不尽心尽力吗?

对于刘备交代的第二件事,诸葛亮也听明白了,并欣然接受刘禅这个“儿子”。此后,

“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诸葛亮兢兢业业工作,而刘禅只需要在年终主持一下祭祀之类的事情即可。

第三件事:刘备交代诸葛亮,让他和李严共同辅佐刘禅,复兴汉室江山。

刘备征讨东吴失败,回到白帝城,住进永安宫,没有回到成都。他在白帝城任命名不见经传的李严为尚书令,传达刘备圣旨。从此,李严官运亨通,从一个普通的官员一跃成为仅次于诸葛亮的大臣。

刘备在病危时,以诸葛亮为主,李严为副,一同接受遗诏,辅佐刘禅。他还任命李严为中都护,掌管军队,留镇永安。诸葛亮是蜀汉丞相,前往成都辅佐刘禅。

《三国志》中记载:章武二年,先主徵严诣永安宫,拜尚书令。三年,先主疾病,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

从这里可知,刘备遗命令李严驻扎永安城,第一个用意是防备东吴趁虚而入;第二个用意是防备诸葛亮,牵制诸葛亮,避免诸葛亮坐大,架空刘禅,威胁到刘禅。

对于这两个用意,诸葛亮都听明白了,但是他还是一意孤行,最后更是将李严罢免,独掌朝政,使复兴汉室缺少这么一个得力助手。虽然诸葛亮除掉碍手碍脚的李严,也大权在握,但是他没有成为像司马懿那样的权臣,而是恪尽职守,辅佐后主刘禅。

第四件事:刘备交代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刘备托孤时,托付的一般都是大事,其中却有这么一件小事。他对诸葛亮说道:“马良的弟弟马谡此人言过其实,不堪大用,丞相以后要注意点。”《三国志》中记载如下:

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

但是诸葛亮却不以为然,重用马谡为参军,每逢战事,马谡都高谈阔论,颇有一番见解,如征讨南中提出了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的战略。他对马谡非常器重,在第一次北伐之战中,违重拔谡为先锋,让其守军事要地街亭。马谡第一次独自掌兵,瞬间露馅,被张郃击败,丢失街亭,导致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功亏一篑。

在刘备托孤告诉诸葛亮马谡不可重用时,他没有听明白这句话是何意,直到马谡丢失街亭才恍然大悟。

刘备白帝城托孤,一共交代了以上四件事,其中第一件、第二件、第三件诸葛亮都听明白了,也弄清楚了,只有第四件马谡不可重用这一件事情,诸葛亮没有听明白,最后丢失街亭,第一次北伐功亏一篑,丢失了恢复汉室江山的最有利局面。

诸葛亮在出师表里回顾了对自己人生重大影响的三件事,三顾茅庐临危受命白帝城托孤,这样写有什么目的。?

  很简单,幼主年幼,不识时局之危,不识宫廷之制,不识忠奸。他诸葛亮是先帝“三顾于草庐之中”,长版惨败,临危受命求救兵之使,白帝城托孤之臣,有责任、有义务来管教、来传授刘禅如何做一个好皇帝。

  然当时正如诸葛亮说的:“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蜀汉在丢了荆州之后,实际上控制的地盘也只剩下益州。但益州易守难攻,很难有什么作为。而反观曹魏东吴,一个占据整个北方、中原之地,战马来源永不断绝,人口、资源也岂是一州之力所能抗衡?东吴虎踞江东,又在襄樊之战中控制了大部分荆州,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空间,物资人力等资源也比蜀汉丰富得多。所以,诸葛亮只能去赌一把,就是北伐曹魏。只需吃下整个关中和西凉地区,蜀汉政权就可以凭函谷关天险以拒曹魏兵锋,还可以得到盛产战马的西凉,这也是蜀汉唯一的希望。

然蜀汉无人,诸葛亮走后几乎没有人能管住好刘禅,很可能在后主身旁进谗。所以他得先表其身份“不以臣卑鄙”(卑鄙就是卑贱的意思,农民),表示其无意于皇位。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指的是长版之战后,刘备损失惨重,迫不得已派遣诸葛亮出使东吴而请求联盟抗曹。从那时候起,到写出师表已经过了二十一年了。当年他在先帝落难时不离不弃,又岂会贪图荣华富贵勾结曹魏?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讲述了刘备托孤于诸葛亮的原因之一:“知臣谨慎”。因为蜀汉再也输不起了,一输就是亡国之祸。也表达了诸葛亮是刘备临死前的托孤遗臣,其愿望也是复兴汉室,复兴刘家。故其断不会心怀不轨,请后主放心地、全力地支持他北伐,复兴汉室!

在出师表中作者在文中回顾了哪三件大事?其用意是什么?

回顾的事情很多,怎么能说是三件四件呢、
1、今天下三分,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臣本布衣,先帝不以....三顾茅庐;
3、五月渡泸,南方已定,当北定中原。

用意:
刘家小子,你老子创业不容易,现在国内外形势一片不好,火烧眉毛了,你丫的再整天混迹于那些狐朋狗友堆里,没点儿进取心,这好大一片家业就交待了,我老诸葛虽然不是你亲爹,但是里里外外听我的总没错,你要争气呀,别烂泥扶不上墙。

刘备白帝托孤


刘备白帝托孤
1.文言文白帝城托孤的翻译
白帝城托孤
白帝城托孤来历
白帝托孤的背景是关羽所守的荆州被吴国攻占,关羽兵败被俘,不降,被杀。刘备闻后尽起全国大兵去讨伐吴国,为关羽报仇,当时诸葛亮在南方和孟获打仗,所以不曾随军。但是刘备被吴火烧联营,大败后兵败退到白帝城,一病不起,诸葛亮前来时,刘备对诸葛亮说:“如果你看阿斗是个当皇帝的料子,你就辅佐他,如果他不是个当皇帝的料子,你就把他废黜了,你自己当皇帝吧。”诸葛亮一听立刻跪下说:我一定会全心全意辅佐刘禅的,绝不敢有一点自己当皇帝的意思。一定会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刘备托孤
关羽被东吴杀害以后,刘备报仇心切,竟不听诸葛亮劝告,亲自率军出征,攻打东吴.结果大败,自己也病倒在白帝城的永安宫.刘备知道自己病难以治好,便派人日夜兼程赶到成都,请诸葛亮来嘱托后事.
诸葛亮留太子刘禅守住成都,带刘备的另外两个儿子刘永,刘理来到白帝城.进了永安宫,看到刘备病得不成样子,慌忙拜倒在刘备跟前.刘备叫诸葛亮坐在旁边,用手摸着他的肩背说:「自从得了丞相,我发展了自己的事业,只是由于知识浅薄,没听丞相的话,遭到今天的失败,实在后悔万分.看来我这病是难好了,我儿子能力太弱,不得不将大事托你.」刘备说完,泪流满面.诸葛亮也哭
2.刘备托孤文言文及翻译
原文: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译文武三年的春天,先主在永安病情加重,把诸葛亮召到成都,把后事嘱托给他,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能安定国家,最终成就大事.若嗣子可以辅佐的话就辅佐他,如果他不能成材的话你就自己称帝吧.”诸葛亮哭着说到:“我一定就我所能,精忠卫国,死而后已!”先主又传诏后主,对他说:“你与丞相一同处理国事,对待丞相就要如对待父亲一样.”。
3.刘备托孤文言文及翻译
原文: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译文
武三年的春天,先主在永安病情加重,把诸葛亮召到成都,把后事嘱托给他,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能安定国家,最终成就大事.若嗣子可以辅佐的话就辅佐他,如果他不能成材的话你就自己称帝吧.”诸葛亮哭着说到:“我一定就我所能,精忠卫国,死而后已!”先主又传诏后主,对他说:“你与丞相一同处理国事,对待丞相就要如对待父亲一样.”
4.白帝城托孤原文
却说先主在永安宫,染病不起,渐渐沉重,至章武三年夏四日,先主自知病入四肢,又哭关、张二弟,其病愈深:两目昏花。厌见侍从之人,乃叱退左右,独卧于龙榻之上。忽然阴风骤起,将灯吹摇,灭而复明,只见灯影之下,二人侍立。先主怒曰:“朕心绪不宁,教汝等且退,何故又来!”叱之不退。先主起而视之,上首乃云长,下首乃翼德也。先主大惊曰:“二弟原来尚在?”云长曰:“臣等非人,乃鬼也。上帝以臣二人平生不失信义,皆敕命为神。哥哥与兄弟聚会不远矣。”先主扯定大哭。忽然惊觉,二弟不见。即唤从人问之,时正三更。先主叹曰:“朕不久于人世矣!”遂遣使往成都,请丞相诸葛亮,尚书令李严等,星夜来永安宫,听受遗命。孔明等与先主次子鲁王刘永、梁王刘理,来永安宫见帝,留太子刘禅守成都。且说孔明到永安宫,见先主病危,慌忙拜伏于龙榻之下。先主传旨,请孔明坐于龙榻之侧。抚其背曰:“朕自得丞相,幸成帝业;何期智识浅陋,不纳丞相之言,自取其败。悔恨成疾,死在旦夕。嗣子孱弱,不得不以大事相托。”言讫,泪流满面。孔明亦涕泣曰:“愿陛下善保龙体,以副下天之望!”先主以目遍视,只见马良之弟马谡在傍,先主令且退。谡退出,先主谓孔明曰:“丞相观马谡之才何如?”孔明曰:“此人亦当世之英才也。”先主曰:“不然。朕观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丞相宜深察之。”分付毕,传旨召诸臣入殿,取纸笔写了遗诏,递与孔明而叹曰:“朕不读书,粗知大略。圣人云: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朕本待与卿等同灭曹贼,共扶汉室;不幸中道而别。烦丞相将诏付与太子禅,令勿以为常言。凡事更望丞相教之!”孔明等泣拜于地曰:“愿陛下将息龙体!臣等尽施犬马之劳,以报陛下知遇之恩也。”先主命内侍扶起孔明,一手掩泪,一手执其手,曰:“朕今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孔明曰:“有何圣谕!”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言讫,叩头流血。先主又请孔明坐于榻上,唤鲁王刘永、梁王刘理近前,分付曰:“尔等皆记朕言:朕亡之后,尔兄弟三人,皆以父事丞相,不可怠慢。”言罢,遂命二王同拜孔明。二王拜毕,孔明曰:“臣虽肝脑涂地,安能报知遇之恩也!”先主谓众官曰:“朕已托孤于丞相,令嗣子以父事之。卿等俱不可怠慢,以负朕望。”又嘱赵云曰:“朕与卿于患难之中,相从到今,不想于此地分别。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觑吾子,勿负朕言。”云泣拜曰:“臣敢不效犬马之劳!”先主又谓众官曰:“卿等众官,朕不能一一分嘱,愿皆自爱。”言毕,驾崩,寿六十三岁。时章武三年夏四月二十四日也。后杜工部有诗叹曰:“蜀主窥吴向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翠华想像空山外,玉殿虚无野寺中。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武侯祠屋长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第八十五回刘先主遗诏托孤儿诸葛亮安居平五路》
5.【中介子推的故事要文言文和翻译,越快越好】
冬至后105天为寒食节,又称“禁烟节”、“冷食节”。
它与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节,只有一天之差。所以现在民间很多地方,都把二节合到一起过了。
不过在这个合二为一的节日中,寒食比之于清明是个次要又次要的角色。它既无资格与清明节“举案齐眉”,也没有能力与之“分庭抗礼”,按眼下商界流行的说法,它很象是一个曾有过辉煌,却因经营不善、举步维艰,终至被别家兼并的没落企业。
它麾下那些原先灿然有光的文化元素也随着岁月的磨蚀、名称和形式的式微而渐至湮没了。但是翻开史书细看,你会大吃一惊的发现,在久远的古代,寒食原是个非常盛大的民间节日,清明只是它的辅节。
先有寒食后有清明,因有寒食而有清明。现在寒食节所处的这个卑微的局面,实在是主仆易位了也。
“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
唐代诗人卢象的《寒食》诗,言简意赅地道出了寒食节的原委。相传26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晋文公的儿子重耳为避后母骊姬的迫害,带着一众臣属流亡国外。
途中少不得备尝艰辛。话说这天行至卫国境内,重耳竟至饿到晕厥。
随从介子推见状,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煮给重耳吃了,以渡此厄。十九年后,君臣一行得以复国,重耳即位,是为晋文公。
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之一,杀伐决断,赏功罚过,手段真个了得。唯大封功臣之际,不知怎么的独忘了割肉饲己的介子推。
子推见状,不愿腼颜求赏,就回老家带着老母隐居到了绵山之中。晋文公经人们提醒,想起子推,得知已然离去,非常后悔,带人亲自到绵山去找,但见群山逶迤,林海苍莽,实在无迹可觅。
有大臣向文公献计说:“介子推是个大孝子,如果放火烧山,三面点火而留下一面,他害怕烧死老母,一定会从无火处负母而出。”此计本来大妙,无奈举火时奸臣孤偃、赵衰来了个四面举火。
正值春季草枯风高,大火着了三天三夜,介子推与老母无路可出,遂被烧死于一棵大柳树下。面对焚林余烟、焦黑尸身,晋文公不由得倒身下拜、顿足嚎啕。
众臣见状,无论真心假意,都也跟着大放哀声,声音响彻四野。随后,文公止哀传令:一,在绵山为子推建庙,让其享受四时祭奠;二,绵山改称“介山”,绵山所在定阳县改为“介休县”;三,放火焚山的这天定为“寒食节”,全国军民人等,此节前后一个月内严禁举火煮食,只吃冷食。
此即为“寒食节”由来。介休,介休,介子推于此休矣!有的文章解释为介子推在这里休息过的意思,岂不可笑!至于清明节,缘于这样一段故事:介子推死后,细心的人发现他靠在身后的大柳树上,用脊背堵着一个树洞,洞内有一片写有血书的衣襟。
这就是介子推的遗书啦。遗书是一首诗。
诗曰: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君主公心有我,忆我亡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第二年的寒食节,重耳又领着群臣来到绵山,在山下寒食一天,然后于第二天登山祭奠。这时,只见那棵死柳已然复活,万条绿绦随风起舞,十分的兴盛。
于是重耳就把这棵复活的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一天定名为“清明节”。这就是为什么先有寒食后有清明,清明又比寒食晚一天的原因。
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寒食习俗首先在山西流行。最初为断火一个月,但人们不能耐受,多生疾病,曹操于是下令停止寒食。
后又恢复,但依次减为七天、三天,最后定为一天。细考寒食节的变迁,开始时只是个单一性、地方性的民间节日,节俗活动十分单调,仅有寒食和禁火,流传区域止于并州一带,但到南朝时,已传至荆楚一带。
“涌金门外小瀛洲,寒食更风流。红船满湖歌吹,花外有高楼。
晴日暖,淡烟浮,恣嬉游。三千粉黛,十二阑干,一片云头。”
这是极写杭州西湖寒食节的热闹场面。花天酒地,红船满湖,游人如织,一派升平景象。
由于统治者的重视和推荐,江南富庶之乡的参与,平淡的寒食节逐渐丰腴起来,至唐代达到鼎盛,加入了诸如斗鸡、走马、郊游、击球、荡秋千等活动,演变为中华民族的重大传统节日。寒食节衰微的原因,其实仍在于它这个不近人情的习俗。
寒食清明,节当暮春,正是人们游玩踏青、上坟祭祖的最佳时机,但是寒食节要求禁火,因此人们只能将扫墓活动定在清明,以便焚烧纸钱,这使得清明节变得越来越重要,加之到得后世,寒食焚火的习俗因纪念对象与人们的现实生活及思想情感关切甚浅而日渐淡漠,故清明节后来居上,渐渐取寒食节而代之遂不可免。不过也由此足证,寒食节是个典型的官方“行政命令”的产物,而非有的文章所谓“人民要表达对介子推精神的纪念”。
所谓的“介子推精神”是什么?有人说是“忠孝两全”。翻遍古今典籍,介子推并无经天纬地之才,黄钟大吕之音,除了割肉焚身的一段佳话,他没有在历史上、在晋文公的霸业上留下任何别的印迹。
烈则烈矣,壮则壮矣,却与“人民”何干?与“忠孝”何干?先说“忠”,若说割肉奉主是为忠,那为什么晋文公搜山时他又避而不出呢?臣违君命是为“忠”吗?宁愿柳下作鬼,而不愿作一个于国于民有用的谏砺之臣,是为“忠”吗?若说“。
刘备托孤诸葛亮原文
《刘备托孤》翻译:章武三年的春天,刘备在永安病情加重,于是紧急将诸葛亮召到成都,把自己的逝世后的后事嘱托给他。刘备对诸葛亮说道:“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能安定国家,最终成就大事”。若我的嗣子可以辅佐的话就辅佐他,如果他不能成材的话你就自己取而代之吧。”诸葛亮流着泪说道:“我一定尽我所能,精忠蜀国,死而后已!”
刘备又下诏书命令儿子说:“你与丞相一同处理国事,对待丞相就要如对待父亲一样。”建兴元年,册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始治理国家的事务。后来,又加封诸葛亮为益州牧。政事无论巨细都由诸葛亮决定。南部和中部的几个郡联合起来叛乱,诸葛亮因为刘备刚刚去世,没有轻易用兵作战,而是让使者去吴国下聘礼,和他们结亲,成了友好邻国。
三年春,诸葛亮率领大军南征,到秋季就把叛乱全部平息了。军备充足,国家富饶,于是开始练兵习武,以待将来大举进军中原。五年,率领各部军队向北出发,进驻汉中,临出发时,上书了《出师表》。
《刘备托孤》原文欣赏
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亮以新遭大丧,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为与国。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五年,率诸军北驻汉中,临发,上疏《出师表》
刘备白帝城托孤是什么意思
白帝城托孤是指223年春,刘备病危于白帝城,命诸葛亮、李严辅佐其子刘禅的历史事件。
刘备为复仇尽起全国之兵去讨伐吴国,却被陆逊击败,兵败退到白帝城。223年春刘备病危,召诸葛亮等人来白帝城安排后世。四月,刘备病逝,刘禅继位,改年号为建兴。
刘备托付给诸葛亮的大事
刘备交代诸葛亮,假如刘禅能辅佐便辅佐,不可以了就取代它的
古时候,开国功臣君王中道而亡,而新君幼小,所说“主少国疑”,顾命大臣反客为主,空架小王爷的事司空见惯。这种佞臣在把握朝廷实权以后,可以上下皇上的存亡,乃至改朝换代。如曹魏的司马懿父子俩三人,东吴佞臣诸葛恪、孙峻等人。刘备在临死前,也是有那样的忧虑,他因此将话说破,欲擒故纵,对诸葛亮讲到:“孔明啊,你的才可以超出曹魏皇上曹丕十倍,假如你变成蜀汉一国之君,毫无疑问可以安邦治国,灭魏吞吴,统一三国也不是啥子难题。”诸葛亮听了以后,十分疑惑。
刘备又再次讲到:“假如我的孩子刘禅可以辅佐,那你就去辅佐,假如刘禅实在不成器,那你就取代它的吧。”诸葛亮听了以后,忐忑不安,叩首道:“我一定竭尽所能,尽职尽责辅佐皇太子刘禅,赤胆忠心,鞠躬尽瘁。”坦白说,刘备白帝城托孤,从心里确实想要将自身一生闯荡出来的江山作揖交给诸葛亮吗?应当不容易。他一席话,大多数应该是测试,试探诸葛亮是不是有不臣之心。假如诸葛亮解决不合理,也许会出现祸端。诸葛亮对这一切也心照不宣,听懂了刘备交代的第一件事的作用,解决恰当,解决了困境。
刘备交代刘禅,认诸葛亮为“相父”
刘备在测试完诸葛亮以后,还不安心,又下意旨,让皇太子刘禅认宰相诸葛亮为“相父”,看待诸葛亮,好似对他一样。刘备积极让孩子刘禅认诸葛亮为“爸爸”,好似双保,加重了诸葛亮和刘禅的关联。设想,诸葛亮早已是刘禅的“爸爸”,针对孩子的江山能不尽职尽责吗?针对刘备交代的第二件事,诸葛亮也听懂了,并毫不在意刘禅这一“孩子”。自此,“事无大小,咸决于亮”,诸葛亮勤勤恳恳工作中,而刘禅只要在年尾组织一下祭拜之类的事儿就可以。
刘备交代诸葛亮,让他与李严一同辅佐刘禅,复兴汉室江山
刘备征伐东吴不成功,返回白帝城,住进永安宫,没有返回成都。他在白帝城任职没名气的李严为尚书令,传递刘备圣旨。此后,李严官运亨通,从一个平常的高官一跃变成仅次诸葛亮的重臣。刘备在病情严重时,以诸葛亮为主导,李严为副,一同接纳诏书,辅佐刘禅。他还任职李严为里都护,执掌部队,留镇永福。诸葛亮是蜀汉丞相,前去成都辅佐刘禅。针对这两个作用,诸葛亮都听懂了,可是他或是一意孤行,最终也是将李严免去,独掌朝廷,使复兴汉室缺乏那么一个左膀右臂。尽管诸葛亮祛除碍手碍脚的李严,也大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可是他没有变成像司马懿那般的佞臣,反而是尽职尽责,辅佐后主刘禅。
刘备交代诸葛亮,“马谡沽名钓誉,不能厚用”
刘备托孤时,信赖的一般全是大事儿,在其中却有那么一件小事。他对诸葛亮讲到:“马良的小弟马谡这人沽名钓誉,无奈厚用,宰相之后要留意点。可是诸葛亮却不以为意,器重马谡为参军入伍,每到战争,马谡都侃侃而谈,颇有一番看法,如征伐南中明确提出了“以退为进,攻城略地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发展战略。
他对马谡十分赏识,在第一次北伐对决中,违重拔谡为先峰,让其守国防要地街亭。马谡第一次独自一人掌兵,一瞬间漏馅,被张合战胜,遗失街亭,造成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功亏一篑。在刘备托孤告知诸葛亮马谡不能器重时,他没听搞清楚这样的话是啥意思,直到马谡遗失街亭才如梦初醒。
辅佐过刘备的谋士
诸葛亮、庞统、法正,这三个人是刘备最主要的谋主;孙乾、简雍、糜竺等人算是从龙老臣;其它如邓芝、伊籍、马良、费_、蒋琬等人都算是第二集团。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086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