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带赵括是个什么样的人?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纸上谈兵这个成语,本身就是后人编排,要多后的后人呢?作为中国人当然应该了解四大发明,四大发明中传载文明的“纸”,要到东汉才被蔡伦发明出来,再加上还得有个普及时间,那么当然要在这之后,要以为书当然都是写在“纸”上的人,才会编出这么一个成语来。
一个打了大败战的人,什么屎盆子都可以朝他头上扣,给小学生简单解释这个成语,用这个典故当然够了。但真正喜欢历史、战史,这么理解可不行,长平之战双方呈兵百万,对峙了三年,严重拖累秦赵两国经济,那个落后的农耕时代,本该是经济建设中心的几十万精壮男子,非但三年不能从事农业生产,反而变成净消耗国库存粮的大户,而且为给前线几十万人送粮,还要拖累多少人力物力?
古代送军粮,费十份送到一份,几乎在任何朝代都是可以大呼便宜的白菜价,这是要费的物力。最后凭实力熬出胜利之光的秦国,在胜利前夕,熬到什么程度呢?全国动员壮妇,“尽起十五童子”!
这就是要费的人力。东周列国志是一部演义小说,它用一个反间计来说赵国用赵括替代廉颇是没问题,但我们只能看看,不能当真,廉颇在上党长平地区,挖沟筑垒,深得先使敌不可胜的兵法精要,在军事上是对的,但是在更高战略层面,在这场对拚综合国力的对峙上,赵国综合国力不如秦国,而且两线作战,这边跟秦国对峙了三年之久,北边还有漫长的边境要随时保持驻军,防御北方的游牧民族,其中就包括战国四大名将中,尚未成长起来的李牧。
那么在长平地区的对峙,反倒是家门口的赵国先顶不住,也不难理解。廉大将军是对的,但是寡人没粮食让你坚持到真理取得胜利的那一天了啊!撤廉颇派赵括,本身就是放弃防御选择进攻的宣言。有人可能有疑问,廉颇那么死守着,怎么也比打个败仗强啊?
不是的,赵国再守下去,就是温水煮青蛙,最后连跳的机会都没有了,真正拖到没粮送上前线,就是雪崩一样的崩溃。而进攻,好好打上一战,赢了自不必说,输了,给秦军也造成一定杀伤后,兵败退回赵国,也是体面放弃上党郡的一个台阶,赵国没想到的是秦国换上了白起,胃口这么大,杀性这么重,一口吃下这些赵军后,坑杀四十万降卒。
赵括本人,被围断粮四十六天,尚能带队组织冲锋,最后刺猬一样倒在突围的路上,这一战同样也给通吃的赢家造成二十万的战损,以致秦军不肯听从白起建议直下邯郸,稍有拖延,便夜长梦多,功败垂成退回秦国,然后四十年未敢出关,尽忙着苦练内功了。赵括的问题,不是他纸上谈兵没能力的问题,而是作为一个统帅带着没有操作余地的任务上任,结果也是必然的。
提起赵括,几乎人人想到的一个词语就是“纸上谈兵”,两千年来,赵括一直被作为一个反面形象来教育国人,但是历史上的赵括真的那么无能吗?
赵括纸上谈兵的典故来源于长平之战的惨败,长平之战的起因实际上是秦军在完成强国路线之后,开始统一天下吞并六国的第一步,而上党归赵只是其中的一个引子。其实从长平之战的规模和后来的影响看,赵国败后,六国均暴露在秦军的军阵之下,无险可守。秦国统一天下之势已经不可避免了。
交战双方实力对比长平之战其实在前期是一场消耗战,廉颇与王龁在长平相持了三年,没有把秦军拖垮,反而是赵军后勤已经跟不上了。赵孝成王在战和之间摇摆不定,遣使秦国求和,使得其他诸国误以为赵国和秦国已经媾和,导致赵国在外交上处于孤立。其实赵孝成王对廉颇的坚守不出是非常不满的,所以当秦国使用反间计之后,廉颇很快就因为保守误国而获罪。所以赵括上任后可以说没有了任何战略上的选择,只能出击,毕其功于一役,不然赵国后勤一旦崩溃,形势必然更加危急。赵括的失败是必然的,因为秦赵两国国力上的巨大差距,而且赵括面对的是战国第一名将武安君白起,据梁启超考证战国阵亡士兵总数约为220万,其中90万死于白起之手,这是一个同时代没有对手的将领,而赵括很不幸的遇上了他。
这是赵括独自领军的第一战也是他的最后一战,赵括的失败并不能代表他的无能,赵括至少有两点值得去赞扬:1.大家都知道这是一场在军事上很难取胜的战争,为了自己的名声,不顾国家安危,只有赵括这个年轻人勇敢的挑起了重担。甚至不顾自己母亲的反对。2.在军事实力的劣势下,在高层直接干预军事指挥,自己难以行使实际指挥权的情况下,仍然最大限度的杀伤了秦军的有生力量,使得秦军伤亡巨大,即使取得长平之战的胜利,也无法继续攻击邯郸。这第一点体现的是他的爱国和勇敢,第二点体现的是他卓越的军事才华,和有我无敌的战斗气势,赵括真英雄也!
据《史记》记载,赵军被围四十六天后,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赵括死在了战场上,可以说这是一个将领最好的归宿了。
长平之战上纸上谈兵的赵括,他的军事能力确实不如廉颇等赵国的老将,但是把它说的的一无是处却也不尽然,这其中至少有一半的责任要归咎于赵孝成王,老将廉颇也应该承担两成的责任。
长平之战时,秦赵两国屯重兵于长平,在军队数量上来看,赵国军队的数量要高于秦国,按照史书记载,赵国共派出40余万军队,这对整个赵国的后勤压力极大,每月消耗的粮草无法计数,而这样的消耗战对于秦赵两国来说都是不划算的,很有可能造成国家的崩溃。
赵孝成王临阵换将也有自己的苦衷,绝不仅仅是听信谗言,其中也有考虑赵国国力储备的因素,迫切的想要尽快结束这一场战争,所以才将主战派的赵括送上战场,所以在开战之前,政治基调基本上就是确认了,无论换谁做主将,都必须要主动进攻,绝对不能够再维持廉颇的防守战略,而吸引赵国主动进攻就是秦国的战略目标,赵孝成王钻入了秦国的圈套,所以他要承担至少一半的责任。
我们再来看老将廉颇,这是战国时期的名将,确实是一个优秀的将军,但是他的政治嗅觉太差,在赵孝成王多次催促的情况下,依然采取不合作的死守态度,哪怕连敷衍的进攻姿态都没有做出来,这明显是在和赵孝成王对着干,这也直接导致了后来赵孝成王更换将领的情况发生,也有表达对廉颇不满的态度,所以在长平之战的失败中,廉颇也要负起两成的责任。
后人都说赵括纸上谈兵,史书上也有很多故事对其诋毁,仿佛就把这件事情做实了,但是实际上赵括在长平之战初期的表现还是不错的,算不上多么出彩,也可以称之为中规中矩,而且这也是他一生中唯一一次指挥大军作战,他的真实实力究竟如何已经无法考证,我们不能因为他的一次失败就彻底将他定死在耻辱柱上,而且最终赵括是战死沙场,没有选择投降秦国,也做到了将领应该有的气节,所以他为这场战争的失败承担三成责任也算是中肯。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086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万历皇帝为何不愿意立朱常洛为继承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