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郑国渠起到了什么作用秦国为什么不惜耗费巨资也要修建它

以史为鉴 2023-06-24 02:10:09

郑国渠起到了什么作用秦国为什么不惜耗费巨资也要修建它

小编整理了郑国渠的由来给大家详细说明一下,快点来看看吧。

秦始皇即位后的某一年,秦王宫里来了一位“毛遂”。秦国自孝公起,推行一系列的人才优惠政策,大量吸引山东六国才俊投奔,秦宫的“招聘市场”门庭若市,诸如商鞅、李斯、范睢、张仪、公孙衍、尉缭子、吕不韦等,个个都是六国奉献的顶尖人才。

今天来的这一位,平淡得像一杯白开水。郑国?没听说过啊,哪路神仙?

不过,商鞅等人来秦国之前,大多也是藉藉无名,人不可貌相,还得看他肚子里有没有货。这位叫郑国的家伙,一句话差点没把秦始皇震个跟头:我可以帮你修一条灌溉渠,让关中盐碱地变沃土,每年粮食亩产增加三四倍,多养活几十万人口。

秦国当时全国总人口不到600万,关中地区也就100万人,修一条渠就能多养活几十万,我大秦从此以后,“荒年”二字岂不是被永远封存?有这些粮食做保障,灭六国不跟玩一样?

农耕社会就这么简单,土地就是命,粮食就是天。足够的粮食就会保证人口的大量繁衍,谁有办法解决产量问题,谁就是王。上古神农氏就靠农业生产技术,成为华夏文明始祖之一。

秦始皇的兴奋劲刚起来,又被郑国一瓢冷水浇得拔凉:这条渠虽然泽被万世,可是修筑的代价太大,需倾国之力。

果然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秦始皇倒吸一口凉气。眼下秦国跟六国的战事不断,秦始皇恨不得一分钱摔八瓣花,再分出精力修渠,还要不要打仗?

经过大臣们的集体商议,形成决议:勒紧裤腰带也要修渠!可见,秦国不是有钱任性,而是更具战略眼光,从牙缝里抠钱修建郑国渠。

听到这个消息,郑国的脸上,狡黠的笑意一闪而过。原来修渠背后,居然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阴谋。郑国表面上是一个追求个人价值实现的求职人员,其实他是韩国的间谍!

韩国与秦国接壤,是秦国出关中争天下的一道屏障。因为这个地理因素,韩国很倒霉,不断遭受秦国打击。虽然韩国窝囊到唯秦国马首是瞻,又当马仔,又割地,秦国还是不断蚕食韩国的领土。

韩桓王九年,秦国再度入侵,韩国被迫割让上党郡。由于上党郡太守冯亭自作主张,将上党郡赠送给赵国,引发秦赵长平之战,导致赵国四十万人被坑杀,韩桓王在一旁看得心惊肉跳。

反抗,打不过,听话,还是逃不掉挨打,如此下去,早晚灭国。韩桓王左思右想,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玩硬的不行,跟你玩阴的!

他召来名不见经传的河工郑国:你去秦国应聘,想办法动员秦国人修渠,工程给它搞大点,耗尽他们的财力,让他们再也没有实力冲我们呲牙,韩国的命,就交给你了!

应该说韩桓王的计划成功了,郑国渠从泾水出发,向东绵延300里,直到洛水,横亘在关中平原大地。整个工程动用10万人,耗时10年才修建成功。

做一个对比,秦始皇修建长城,动用100万人,耗时五年。有人测算过,秦长城耗资折合人民币约6000亿。以此大致类比,郑国渠至少耗资1000亿人民币。

请注意,修长城是在兼并六国之后,集全国之力,修郑国渠是秦国一国之力,差距很大。

不过,韩桓王的这个“疲秦”计划又是失败的,工程进行到一半,郑国间谍身份暴露了。因为这件事,还引发了著名的“逐客事件”。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秦始皇一怒之下,就要杀了郑国。郑国不慌不忙,说了以下一段话:

“始,臣为间,然渠成,变秦之利也......(修渠)为韩延数岁之命,为秦建万世之功。”

可不嘛,虽然它带有“疲秦”意图,韩国只不过螳螂挡车,多苟延残喘几年而已,对秦国来说却是万世之功。

秦始皇一听有道理,况且渠已经修到一半,半途而废,前面的投入不就打了水漂了嘛。于是秦始皇赦免了郑国,令他继续修建。十年后,工程结束,效果如何呢?按史书记载:

“渠成,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

4万顷,折合110万亩,亩产一钟,相当于100公斤,4万顷合计产粮11万吨。据史料记载,同期农业较发达的关东地区,亩产只有25公斤,是关中的四分之一。

还有一点很重要,郑国渠水位落差大,水中泥沙含量高(泾水一石,泥沙数斗)。大量的泥沙,随着郑国渠,覆盖在关中大片盐碱地上,让荒地变粮仓。

按照这个数字,郑国渠为秦国每年多带来10万吨粮食,足够额外养活20万人。由此,关中平原不再有饥荒灾年,民富国强,为秦国兼并六国,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秦始皇很大气,因为郑国的突出贡献,他将这条人类历史上,第一条贯穿泾水和洛水的人工河,命名为“郑国渠”。

郑国渠建成后,持续发挥功效100年。既郑国渠之后,汉朝又修建白公渠(由汉武帝时期太中大夫白公主持修建)。关中有一个民谣,形容郑国渠和白公渠的功绩:

“田於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举锸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

后人在二渠基础上,又不断修建新的灌溉渠:唐代的三白渠、宋代的丰利渠、元代的王御史渠、明代的广惠渠和通济渠、清代的龙洞渠等。如今依然发挥着灌溉功能的泾惠渠,就是在郑国渠的遗址上修建的。

正因为郑国渠的历史功勋,2016年,它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一条造福关中百姓两千多年的灌溉渠,竟然由一个恶毒的间谍计划引发。韩桓王饮鸩止渴的做法,成了千古笑谈。他为缺少河工专家的秦国,主动奉献了一位不世英才,也给中华文明,增添了一抹浓重的色彩。

郑国渠对秦朝的作用

郑国渠是一个规模宏大的灌溉工程。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刚即位,韩桓惠王为了诱使秦国把人力物力消耗在水利建设上,无力进行东伐,派水工郑国到秦国执行“疲秦”之计。郑国给秦国设计兴修引泾水入洛阳的灌溉工程。在施工过程中,韩王的计谋暴露,秦要杀郑国,郑国说:当初韩王是叫我来作间谍的,但是,水渠修成,不过为韩延数岁之命 ,为秦却建万世之功(《汉书·沟恤志》)。秦王政认为郑国的话有道理,让他继续主持这项工程。大约花了十年时间这项工程才告竣工。由于是郑国设计和主持施工的,因而人们称为郑国渠。
郑国渠工程,西起仲山西麓谷口(今陕西泾阳西北王桥乡船头村西北),郑国在谷作石堰坝,抬高水位,拦截泾水入渠。利用西北微高,东南略低的地形,渠的主干线沿北山南麓自西向东伸展,流经今泾阳、三原、富平、蒲城等县,最后在蒲城县晋城村南注入洛河。干渠总长近300华里。沿途拦腰截断沿山河流,将冶水、清水、浊水、石川水等收入渠中,以加大水量。在关中平原北部,泾、洛、渭之间构成密如蛛网的灌溉系统,使高旱缺雨的关中平原得到灌溉。
郑国渠修成后,大大改变了关中的农业生产面貌, 用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就是用含泥沙量较大的泾水进行灌溉,增加土质肥力,农业,迅速发达起来,雨量稀少,土地贫瘠的关中,变得富庶甲天下 (《史记·河渠书》)。

郑国渠是哪一国人修的?修它的目的是什么?

战国末期,秦国越来越强盛,大有吞并六国之势;而与她接壤的韩国却日渐衰落。如果秦国发动统一大战,第一个被收编的很可能就是韩国。虽说韩国的武器比较先进,这么一来秦国就会花大力气在修渠事业上,便无暇顾及东出了。既然没机会东出,那韩国自然就能够得到保全了。这条渠的名字就是郑国渠背后的故事。


郑国渠是公元前246年,由韩国人、水利专家郑国在秦国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位于今天的泾阳县西北25公里的泾河北岸。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近 300 余里,关中,乃是秦国的根基所在,秦国为了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以便在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迫切需要发展关中地区的农田水利,以提升秦国的粮食产量。

国派“间谍”郑国进行的一个“疲秦自保”、“多活几年”的阴谋。结果适得其反,阴谋变阳谋,这项巨大的灌溉渠工程,为秦朝灭韩乃至灭。李斯也不例外,李斯原本只是一个郡小吏,可能一辈子都混不到一个像模像样的位置,但有一天,李斯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事情,他去厕所的时候,占了韩国,就可以出击其他所有东方五国,出可攻,退可守。所以,韩国在七国中,虽然最小,但兵丁战斗力,非常强,有久战之国的称号。

当时秦国人口只有500多万,要消灭六国,最少需要100万兵力,显然人口基数是不够的。蒸蒸日上的秦国对扩展可耕地非常感兴趣。既有韩国那样蝇营狗苟、机关算尽,最终却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也有秦国立足长远,包罗万方、吞吐天下,最终成就大业的豪迈。

鼓动秦国修建这条水渠的冠冕堂皇的理由便是水渠将有利于关中平原的农业灌溉,但真实目的却是诱骗秦国调动大量人力和财力,投入到一个巨大工程项目上,以达到消耗秦国国力、延缓秦国出兵天下的目的。

郑国渠的修建有什么作用?

郑国虽然被发现是间谍,秦始皇暴怒,驱逐外国人。后李斯做《谏逐客书》打动秦始皇,收回王命。郑国继续修建,渠成后,贫瘠关中沃野千里,韩王闻讯后,囚禁郑国族人,迫使郑国回韩,要杀他。秦始皇闻讯,派王贲(王翦之子)率十万大军,攻取韩国几座城池,斩首十几万,迫使韩王放了郑国及其族人。郑国后拜秦国廷尉,秦国攻楚时,因百越(今岭南广东,广西等地)遥远,运输困难,推荐弟子史禄修建灵渠,连接了湘江和漓水。

都江堰,郑国渠,灵渠史称秦国三大水利工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085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