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为什么说摄政王多尔衮错失了两次的皇位继承权

以史为鉴 2023-06-24 01:45:24

为什么说摄政王多尔衮错失了两次的皇位继承权

多尔衮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多尔衮,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四个儿子,是清朝初年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在清朝初年的历史舞台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多尔衮最为我们后人津津乐道的恐怕就是他与孝庄太后扑朔迷离的爱情故事了,然而多尔衮还有两件事值得我们探讨一下:一是努尔哈赤去世时,是否指定多尔衮为继任的大汗;二是皇太极突然驾崩时多尔衮是否有能力继承皇位?

公元1626年,努尔哈赤被袁崇焕的红衣大炮所伤,不久之后便去世,但是在死之前并没有指定哪位儿子继承下一任的汗位,这样一来在后金的统治层就出现了短暂的权力真空。一种说法是努尔哈赤在生前非常喜爱多尔衮兄弟,在死前把自己所属的两黄旗的兵力全部分给了多尔衮三兄弟,并说等自己死后就让多尔衮继承汗位。

我认为这种说法是靠不住的。原因如下:(一)此时的后金处于初创阶段,需要一大批能征善战的人来开疆拓土,更需要一个智勇双全的人来统领整个后金前进;(二)努尔哈赤去世时,多尔衮三兄弟中的阿济格22岁,多尔衮15岁,多铎才13岁,多尔衮还是个孩子,并且没有战功,后金的那些功臣将领们不可能会让一个孩子去领导他们;(三)当时最有实力的为四大贝勒,尤其是代善,虽然代善被废黜继承人资格,但是在推举制下仍然最有可能继承汗位,而且论战功和政治经验,多尔衮都不如年长他许多岁的哥哥们。所以继任的大汗根本就不可能是多尔衮。

皇太极时期,多尔衮开始了他辉煌的人生。皇太极继位后,极力的扶持众小贝勒们,让他们多建战功以此来抗衡三大贝勒,在皇太极的栽培下,多尔衮也不负众望。天聪二年跟随皇太极征讨蒙古察哈尔部,破敌人于敖穆楞,因功被皇太极赐予“墨尔根代青”的美称,意为聪明的统帅;天聪三年跟随皇太极进入明朝边塞,在广渠门外打败袁崇焕和祖大寿的援兵,又在蓟州歼灭明朝援军;天聪五年的大凌河之战,多尔衮佯装兵败再次打败祖大寿。天聪十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多尔衮被封为和硕睿亲王,为受封诸王第三位并掌管六部之首的吏部。在管理吏部的过程中,多尔衮也锻炼了自己的理政能力,为后来摄政奠定了基础。

崇德八年,皇太极猝死,死前也没有指定由谁来继承皇位,此时最有可能继承皇位的有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和睿亲王多尔衮,当然代善也是有极大的可能继承皇位的,但是此时的代善已经年逾花甲并退居幕后多年,也没有心思争夺皇位。所以最终的皇位争夺者只有豪格和多尔衮。豪格有两黄旗大臣的支持,此外还有正蓝旗的支持,实力不容小觑;多尔衮有两白旗的支持,还有其他几个旗部分宗室将领的支持,也是有很大可能继位的。两黄旗和正蓝旗支持肃亲王豪格,两白旗支持睿亲王多尔衮,两红旗和镶蓝旗暂时中立,多尔衮继位的条件不成熟。

无奈之下多尔衮提出一个折中的方案:由皇太极的第九个儿子福临继位,自己和郑亲王济尔哈朗辅政。与会的王公贵族们同意了这一方案,在代善的主持下,王公大臣们盟誓,尊福临为帝。就这样,多尔衮解决了一件棘手的问题,也避免了清初宗室的内讧。此次的皇位争夺战中相对于17年前,多尔衮还是有巨大的优势的,但是仍然失败,我个人认为原因如下:(一)当时的皇位竞争者还是很激烈的,豪格的势力并不比自己弱,如果正面与豪格发生冲突并没有必胜的把握;(二)另外三旗并没有明确的提出支持自己,所以自己的胜算还是很弱小;(三)当时的清朝仍然在关外一隅,如果正面与豪格发生冲突,那么父兄几十年打下来的基业很可能毁于一旦;(四)提议立福临为帝,自己当摄政王,权力反而增加同时也打压了豪格一派。

总之这次皇位争夺战,多尔衮虽然没有成为皇帝,但是多尔衮获得了更大的权力,在摄政阶段俨然是一个真正的皇帝。两次最高权力的继承,多尔衮都没有成功。第一次汗位继承权,多尔衮年幼,根本不可能成为新的大汗,所以也不存在什么遗憾的说法。第二次皇位继承权,多尔衮已经跟17年前大不相同,拥有的权力也今非昔比,但是在权衡利弊之下,多尔衮仍然失败。

尽管如此,多尔衮在清初的宗室将领中仍然不失为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在顺治登基后,多尔衮率领八旗子弟跨过山海关,进入紫禁城,使顺治成为第一个坐在紫禁城的清朝皇帝。多尔衮继续指挥八旗劲旅统一全国同时多尔衮的权势变得更大,甚至加封自己为“皇父摄政王”,所用的仪仗、礼仪等已与皇帝无异,这也给后来多尔衮死后遭到顺治的清算埋下了伏笔。顺治七年,多尔衮薨逝于古北口,年仅39岁。一代枭雄至此落幕。

多尔衮是出于什么原因没有继皇帝位?

皇太极继承汗位后,为了集中权力,多次打击原有的贵族,比如代善、阿敏等人,但对多尔衮整体比较优待,不断地给他加官晋爵。崇德年间,皇太极以天子之尊君临八旗,却在权力达到顶峰时颁布诏书:

?朕素于诸王、贝勒、贝子、公等一切家事俱不预闻《清太宗实录》?

即承认八旗诸王贝勒对所属人员拥有相对独立的管辖权,不受皇权干涉。这种妥协,由此也带来一个问题,几位大佬尤其是多尔衮的力量可以制衡皇太极的子孙,这就会在权力交接时产生麻烦。

1、皇位突然空缺,两虎相争

1643年,皇太极突然去世,由于其生前没有预立接班人,以至留下权力真空,统治集团急需一位新的代理人。各大派系加紧活动,?初选?产生两位大热门,一个是豪格,一个是多尔衮,双方互不相让。

多尔衮的优势

一、皇太极之弟,辈分高于豪格,按照游牧民族传统的兄终弟及制,他很有竞争优势;

二、兄弟支持。多尔衮兄弟三人,掌握两白旗,一共是六十五个牛录。在所有参与皇位继承人讨论的七人中,多尔衮已经拿到三票。

豪格的优势

一、皇太极的长子,如果按照父死子继原则,他优势明显;

二、他有三个旗的?支持?,即两黄加正蓝。

两方争执不下时,诸王及两黄旗大臣各怀鬼胎,最后福临捡了便宜

1643年八月十四日,十九位宗室成员济济一堂,由代善领衔,四理政王紧随其后,然而真正能参与皇位讨论的,仅七人而已。

代善表态支持豪格,他并不是对豪格有好感,而是对多尔衮不满,当年多尔衮参与过对两红旗的打击;

济尔哈朗受皇太极之恩,因而主张立皇子;

阿达礼是代善的孙子,看爷爷表态了,他没发话。

此时的豪格,比多尔衮、多铎、阿济格兄弟三人,牌面上似乎优势。但他表示了一下谦虚,说了几句自己何德何能之类的话。多铎见状,趁机切入,你豪格既然已经承认能力有限,就不应该争皇位了。。

豪格很生气,坐在一旁不说话。这时,鳌拜、索尼等两皇旗将领?设兵护门?,甚至对诸王宗室成员?佩剑而前?,要求?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他非所知也?,以阻挡多尔衮上位,并扬言道:

?吾食于帝,衣于帝,养育之恩与天同大,若不立帝之子,则宁死从帝于地下而已《沈阳状启》?

但两黄旗没有明确表示拥戴哪位皇子,留下了回旋的余地。

两黄旗的强硬态度,导致各方剑拔弩张,阿济格、代善相继退场,会议濒临流产。多尔衮在最后关头提出立福临为帝、自己与济尔哈朗辅政的方案。几乎绝望的八旗诸王以及两黄旗将领如释重负,没有就辅政二王问题进行任何讨价还价,就一致通过。

2、争夺皇位的两位热门人选都有明显劣势,福临的继位是八旗诸王势均力敌的产物

豪格的劣势,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真正的支持者少。代善的支持力度并不十分坚决;济尔哈朗支持皇子,态度暧昧。

二、两皇旗的目的不纯。两黄旗与皇权捆绑一起,与其他旗矛盾很大。清朝前期,在具有家族性质的八旗制度中,各旗成员与本主的联系远胜于对皇上的关系。

一旦其他旗主上位,两黄旗利益势必受损。这就决定了两皇旗大臣不愿立即改变自己的隶属关系,而投入其他旗主。他们支持豪格,实际上是保护自己。但皇太极其他儿子继位,同样可以保护他们的既得利益,他们也愿意接受。

三、军事、政治才干方面,豪格不及多尔衮。豪格之前有皇太极撑腰,路走得比较平坦,大风大浪经历比较少;打仗比较多,但很多战役都是挂名,立大功的还是多尔衮。

豪格一看,自己当不了皇上,多尔衮也当不了,反正当皇上的是自己亲弟弟,因此也就同意了。

多尔衮的短板与心机

一、兵力没有绝对优势。多尔衮的兵力只比豪格多几个牛录,即使他打赢了,也会损失惨重,没准最后还会便宜代善和济尔哈朗。

二、以退为进,为自己争取一个摄政王的职位。将来慢慢除掉豪格,再通过建功立业,皇位还可以抢回来。

三、以大局为重。满清如果为了皇位继承人而内讧,占便宜的是明朝,定鼎中原的小目标也会遥不可及。

拥戴福临继位,多尔衮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权势,而且可以维持整个满清的团结,甚至还能巩固满蒙联盟。

福临的皇位,偶然性中带有必然。多尔衮与豪格谁也不服谁,两人鹬蚌相争,才有了福临的继位。也只有福临继位,才能让八旗诸王接受。

多尔衮是清朝入主中原的奠基者,那么多尔衮为何会放弃皇位?

在清朝历史上,多尔衮是一位知名度极高,也是极具争议的历史人物。根据史料记载,爱新觉罗·多尔衮(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努尔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出生于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老城)。在清朝的建立过程中,多尔衮可以说是立下了汗马功劳。并且,在皇太极去世后,多尔衮手握重兵,大权在握。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多尔衮没有直接称帝呢?

一首先,公元1643年,在爱新觉罗·皇太极去世后,多尔衮拥有称帝的野心,不过,彼时的多尔衮面临诸多强劲的竞争对手,也即但是的清朝并不是多尔衮一家独大。对于爱新觉罗·皇太极这位皇帝,在临终前并没有制定由哪位皇子来继承皇位。在此背景下,睿亲王多尔衮和肃亲王豪格都有争夺皇位的想法。其中,就肃亲王豪格来说,是皇太极的长子,母为皇太极第二任大福晋乌喇纳喇氏,满清正蓝旗人。

二和多尔衮一样,豪格也在清朝初期南征北战,积累了赫赫战功,加上自己是皇太极的长子,所以在争夺皇帝之位上,豪格完全不落下风。虽然多尔衮自领的正白旗与镶白旗支持自己,但是,在豪格的背后,还有原由皇太极亲率的两黄旗的支持。与此相对应的是,皇太极时代四大亲王之一的济尔哈朗选择支持豪格,而掌握两红旗的代善家族,则没有站到多尔衮这边。由此,对于多尔衮来说,在当时并没有称帝的绝对把握。一定程度上,如果当时的多尔衮贸然染指帝位,其失败的可能性是相当大的。

三并且,清朝康熙皇帝时期的大臣——鳌拜,在当时也是反对多尔衮的。彼时,镶黄旗护军统领鳌拜手握重兵,他与两黄旗的其他大臣索尼、谭泰等八人会集于豪格府邸,“共立盟誓,愿死生一处”,密谋拥立肃亲王豪格为帝。在双方剑拔弩张的背景下,多尔衮保持了清醒,并且选择了一个比较理性的方案,也即多尔衮和豪格共同退出皇位的争夺。在此基础上,年幼的福临,也即顺治皇帝成为两虎相斗的获益者。在此之后,多尔衮率军入关,逐渐掌握了清朝的大权。

四最后,公元1648年,在多尔衮的构陷下,豪格死于狱中,而济尔哈朗等反对者也逐渐边缘化。那么,问题来了,这个时候的多尔衮为什么不选择废掉顺治,自立为帝呢?对此,在笔者看来,这是因为多尔衮已经成为事实上的皇帝了。清朝入主中原,多尔衮先后封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如同三国时期的曹操一样,多尔衮几乎享有皇帝的权力,没有必要再篡位称帝,背负骂名了。由此,纵观多尔衮的一生,在皇太极去世时有称帝之野心,不过没有绝对的把握。等到顺治皇帝在位时,多尔衮是有能力称帝,但又没必要称帝。

多尔衮为什么没能篡得皇位?

多尔衮位宠功高,擅权过甚。豪格虽然镇压张献忠有功于清室,但因在继嗣问题上和他有争,终于在功成返京后,就被他罗织罪名,置之死地。济尔哈朗原和多尔衮同居辅政,被多尔衮逐渐排挤,终被罢其辅政。在排除异己的同时,则任人唯亲。他的同母兄弟阿济格、多铎,都得到重用。尤其对多铎,待之甚厚,顺治四年,封多铎为"辅政叔德豫亲王",取代了济尔哈朗。多尔衮勉励他说:"汝继予辅政,益加勤勉,斯名誉非小矣。"当时就有人议论他,"凡伊喜悦之人,不应官者滥官;不合伊者滥降"。他又将应贮大内的"信符"。贮于自己府中,国家大事也基本不向幼帝讲述,完全独断专行。顺治帝后来说:"睿王摄政,朕惟拱手以承祭祀。凡天下国家之事,朕既不预,亦未有向朕详陈者。"所以,多尔衮才是当时实际上的皇帝,以至当他入朝时,出现"诸臣跪迎"的场面。 多尔衮身材细瘦,虬须,素患风疾,入关后病情日重,常常"头昏目胀,体中时复不快"。刚到北京时,又复一度"为疾颇剧",顺治四年以后,由于风疾加重,跪拜不便,使他时感"几务日繁,疲于应裁",因而烦躁愤懑,易于动怒。上上下下都怕他,据说就是达官显贵往往也不能直接同他说话,要趁他外出过路时借便谒见。但他始终以全副精神经营清王朝的"大业",牢牢控制着军国重务。为此他一再令臣下,"章疏都须择切要者以闻",要求文字简明扼要,不允许有浮泛无据之辞,以免徒.费精神。据多尔衮自己说,他之体弱神疲,是由于松山之战时亲自披坚执锐,劳心焦思种下的病根。其实,和他好声色也有一定关系。他的妻子是博尔济吉特氏,当他的哥哥皇太极死后,顺治五年,他又将嫂嫂、皇太后博尔济吉特氏娶了过来,这就是当时人称的"皇后下嫁";在他的侄子豪格被幽禁死以后,顺治七年(1650年)正月,他又将豪格的妻子博尔济吉特氏也娶了过来;五月,又征朝鲜女成婚。 多尔衮厚自奉养,睿王府宏伟壮丽,甚过帝居。据当时人杨义说:"墨尔根王府晕飞鸟革,虎踞龙蟠,不唯凌空斗拱与帝座相同,而金碧辉煌,雕镂奇异,尤有过之者。"他还"服皇帝之服装"。由于感到北京暑热,曾下令在古北口外筑避暑城,为此加派钱粮,福临亲政后,才令此工程停止。李白成退出北京时,皇宫曾毁于火,多尔衮命令修复,曾从京外弄来工匠七百名,"俱皆铁锁所系",举一反三,多尔衮在修建睿王府、避暑城时,工匠的悲惨境遇可想而知。 满洲贵族酷好放鹰围猎,多尔衮亦如此。礼部议定有摄政王出猎的仪礼。顺治二年,有几个在北京的日本人曾目睹他出猎时的盛大场面,鹰就上千只。"街上的人和其他人等都要叩头在地等候他.通过"。顺治七年十一月,多尔衮出猎古北口外,可能坠马受伤,膝创甚,涂以凉膏,太医傅胤祖认为用错了药。十二月初九日死于喀喇城,年仅三十九岁。丧还,顺治帝率诸王大臣迎奠东直门外,追尊为"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多尔衮无子,以豫亲王多铎子多尔博为后。 由于多尔衮生前一直处在满洲贵族内部明争暗斗的中心,又专断权威,树敌颇多,死后仅两月,顺治八年(1651年)二月十五日,其近侍、刚被提升为议政大臣的苏克萨哈、詹岱,即首告多尔衮曾"谋篡大位"。于是以郑亲王济尔哈朗为首,巽亲王满达海、端重亲王博洛、敬谨亲王尼堪及内大臣等,合词追论其罪,说他"僭妄不可枚举,臣等从前畏威吞声,今冒死奏明"。诏削爵,财产入官,平毁墓葬。有的记载说,"他们把尸体挖出来,用棍子打,又用鞭子抽,最后砍掉脑袋,暴尸示众。他的雄伟壮丽的陵墓化为尘土"。坐落在明南宫的睿王府同时被废。其亲信多人先后被处死或被贬革。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弘历认为,多尔衮"分遣诸王,追歼流寇,抚定疆陲。一切创制规模,皆所经划。寻即奉世祖车驾入都,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被"诬告以谋逆",构成冤案,下诏为其昭雪,复睿亲王爵,由多尔衮五世孙淳颖袭爵。并配享太庙,重修茔墓,又修建新睿王府。其封爵"世袭罔替",成为清代八家铁帽子王之一。 纵观多尔衮的一生,他功大于过,不失为一个值得肯定的人物。尤其是在清朝统一中国的问题上,他有着卓越的见识和胆量,是别人所不及的。 其实很简单,是人都有脸皮,谋夺自己侄子的皇位,然后篡位,你以为是那个朱棣? 喜欢擅权的人,野心都很大,他不是不想,而是不想给后世留下骂名而已,怎么说也要顾忌下世人的看法。 其皇父摄政王的称号,恐怕歷朝歷代的藩王都望塵莫及。 正是由于其擅权过甚,且对顺治帝态度倨傲,“狂悖无礼”,引起顺治帝不满。导致了其一代枭雄,身后获咎,削爵、毁墓、鞭尸,沉冤三朝,直至乾隆朝方才沉冤得雪,高宗皇帝复还其睿亲王封号,追谥"忠",配享太庙,入祀盛京贤王祠。其爵位世袭罔替。 (小弟個人意見) 多尔衮以大局为重,挥军继续向明朝进逼,终于击败明朝文武双全的第一大将洪承 畴,正要直捣京师,皇太极却得病去世,临终没有明确指定继位人,多尔衮的同胞兄弟 多铎及手下诸将,怂恿他夺响应该属于自己的帝位;但满朝文武却众议纷纭,有拥皇派 支援皇太子登基。为避免大清在此关键时刻分裂,建国大业功败垂成,多尔衮毅然拥立 他唯一可以接受的皇子----他情人大玉儿替皇太极所生的儿子----年仅五岁的爱新 觉罗福临为帝,改元顺治,是为清朝首位皇帝。多尔衮自任摄政王,情人大玉儿成了孝 庄皇太后。 冥界世家 话说他只是想 在大局之下是不行的 毕竟兄终弟及是不被大家接受的 再加上个豪格 的确是不行的 因为他不想大清内乱,不想大清放弃入主中原的梦,也是他自己的梦想,以及他父汗,八哥以及众多爱新觉罗子弟的梦想,如果单凭豪格一个人他绝对能对付,但代善和济尔哈朗的实力就过大了,多尔衮当时的实力是不够,即使勉强夺得皇位,大清就不可能定鼎北京,搞不好关外之地都要被李自成给铲平了…… 因为他和孝庄也就是大玉儿有感情纠葛,为了大玉儿他放弃了当皇帝的机会,他让给了孝庄的儿子。 当时的政治环境不允许! 因为孝庄想让自己的儿子当皇帝 他当不了皇帝的,皇太极遗留下的空位,只有三个人具备继承的资格:代善、豪格、多尔衮。但实际上竞争最激烈的是后两人。就这两人来说,豪格居长子地位,实力略强,这不仅因为他据有三旗,而且由于代善和济尔哈朗已经感到多尔衮的咄咄逼人,从而准备投豪格的票了。 果然,皇太极死后不久,双方就开始积极活动,进而由幕后转为公开。 两黄旗大臣图尔格、索尼、图赖、锡翰等议立豪格,密谋良久,并找到济尔哈朗,谋求他的支持。而两白旗的阿济格和多铎也找到多尔衮,表示支持他即位,并告诉他不用害怕两黄旗大臣。双方活动频繁,气氛日益紧张,首先提出立豪格的图尔格下令其亲兵弓上弦、刀出鞘,护住家门,以防万一。 是年八月十四日,诸王大臣在崇政殿集会,讨论皇位继承问题。这个问题是否能和平解决,直接关系到八旗的安危和清皇朝的未来。两黄旗大臣已经迫不及待,他们一方面派人剑拔弩张,包围了崇政殿;另一方面手扶剑柄,闯入大殿,率先倡言立皇子,但被多尔衮以不合规矩喝退。这时,阿济格和多铎接着出来劝多尔衮即位,但多尔衮观察形势,没有立即答应。多铎转而又提代善为候选人,代善则以“年老体衰”为由力辞,既提出多尔衮,又提出豪格,意见模棱两可。豪格见自己不能顺利被通过,便以退席相威胁。两黄旗大臣也纷纷离座,按剑向前,表示:“如若不立皇帝之子,我们宁可死,从先帝于地下!”代善见有火并之势,连忙退出,阿济格也随他而去。多尔衮见此情形,感到立自己为帝已不可能,迅速提出他的意见,主张立皇太极幼子福临为帝,他自己和济尔哈朗为左右辅政,待其年长后归政。这一建议,大出众人所料。立了皇子,两黄旗大臣的嘴就被堵上了,豪格心中不快,却又说不出口。多尔衮以退为进,自己让了一步,但作为辅政王,也是实际掌权者。济尔哈朗没想到自己也沾了光,当然不会反对。代善只求大局安稳,个人本无争位之念,对此方案也不表示异议。这样,这个妥协方案就为各方所接受了,但由此而形成的新的政治格局却对今后数年乃至数十年的政局起着巨大影响。 多尔衮之所以选中福临为帝,曾被某些骚人墨客扯到他与其母庄妃的“风流韵事”上。实际上,多尔衮之所以选中福临,一是由于他年甫六龄,易于控制,而排除了豪格,因而也排除了叶布舒、硕塞诸皇子;二是由于其母永福宫庄妃深得皇太极之宠,地位较高,选其子为帝更易为诸大臣所接受,甚至可以说是符合先帝的心愿。当然,麟趾宫贵妃的名号虽高于庄妃,但她的实际地位并不高,所以她才两岁的幼子博穆博果尔也不可能被选中。同时,辅政王的人选也代表了各方势力的均衡。既然黄、白二旗是主要竞争对手,福临即位便已代表了两黄和正蓝旗的利益,多尔衮出任辅政则是必然之事。 但他一人上台恐怕也得不到对手的同意,所以便拉上济尔哈朗。在对方看来,这是抑制多尔衮的中间派,在多尔衮想来,此人又比较好对付。而对下层臣民而言,多尔衮和济尔哈朗是皇太极晚年最信任、最重用的人,许多政务都由他们二人带头处理,所以对他们出任摄政也并不感意外。 就这样,多尔衮妥善地处理了十分棘手的皇位争夺问题,自己也向权力的顶峰迈进了一步。随后,统治集团处理了反对这种新格局的艾度礼、硕讬、阿达礼、豪格及其下属,稳固了新的统治。多尔衮的这一方案,在客观上避免了八旗内乱,保存了实力,维护了上层统治集团的基本一致。当然,他这一提案,是自己争夺皇位不易得逞之后才提出来的,是在两黄旗大臣“佩剑向前”的逼人形势下提出的中策或下策,而并非是他一开始就高瞻远瞩、具有极广阔的胸襟。

多尔衮当了很多年的摄政王最后死后却下场凄凉,他做错了什么?

多尔衮在皇太极死亡之后就因为掌握着军权,成为了隐隐然的皇位继承人,至少也是有力争夺着,但是多尔衮要是一争夺那就真的难免会造成满清的动荡不安,所以多尔衮成为了辅政大臣,和他一起同为辅政大臣的还有济尔哈朗。

之后多尔衮在收到吴三桂的来信之后,挥军进关,从此进入了北京城,开始了满清统治的时代,可以说多尔衮对于占领明朝,消灭明朝的残余势力功劳是非常大的。

之后多尔衮为了达到一人独掌权利,现将同为辅政大臣的济尔哈朗打压了下去,从此自己成为了唯一的辅政大臣。

而且这些他自然还不满足,他还娶了顺治皇帝的娘,也就是孝庄太后,隐隐然一副太上皇的势头。

但是这一切福临年纪小还好,但是随着福临慢慢长大,就更加感受到了这种挟制,对于多尔衮更是敢怒不敢言,心中其实早已经充满了愤恨异常。

但是多尔衮却还有一个政敌,那就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豪格是镶黄旗的头,也是掌握着大权,对于多尔衮的把持朝政,心里不要提有多么的窝火了,常常对多尔衮口出不逊。

多尔衮自然不会放过他,找人炮制豪格的罪状,多尔衮不顾朝臣的一些反对,将豪格一家全都处死了。

但是也有的说法是,豪格的福晋很漂亮,多尔衮其实是看上豪格的媳妇了,总之后来多尔衮也是将豪格的媳妇纳入府中。

但是这一切整人的背后,却都隐藏着一颗颗仇恨的心,豪格的属下更是如此愤恨着,大家斗不过是在等待时机罢了。

而时机也终于到来了,多尔衮因为酒色成性,在打猎的时候突然猝死,在他死后立马告他状的全都上到了顺治面前,顺治自然对他也是怀恨在心,就将多尔衮定罪处罚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079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