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曹操,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此人的历史故事。
历史上的曹操有25个儿子,这二十五个儿子中有著名的几个,比如最聪明的是曹冲,我们从小学就知道的《曹冲称象》,文章中充分体会了曹冲的智慧,虽然曹冲很聪明,但是谁能想到曹冲不识字?大字不识一个的曹冲在《三国演义》中把它写为了被曹丕害死的,这就误导了很多后来看书的人,其实历史上的曹冲并没有跟曹丕扯上关系,曹冲是病死的,自然死亡,这个是有历史资料和史书记载的,不能与曹丕挂钩。
被曹操最看好的天才是曹植,自幼才华横溢,从小开始写诗,曹植是个善于写诗的诗人,走的文雅路线,我们都背过他的诗歌《七步诗》:“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也是感叹他们之间的兄弟关系吧;曹彰走勇猛路线,而且非常爱国,据说曹彰的勇武不下张飞,可以跟张飞一决高下、相互媲美的人,自然是是难得的猛将,是猛将,但担当不了大任,曹彰的缺陷就在于智慧的缺乏,只是一个虎头虎脑的猛将,没有战略就不能担当大任,而且曹彰好像也不愿意当皇帝,更想当大将军,人各有志,反而这样更好。
但是曹植也是天才横溢,为什么能容曹植却容不下曹冲呢?这个只是猜测,从没有被证实过。而且这种说法是高希希改编演义才出现的,尽管很有可能,但是历史上的事情没有道理可言。
曹家有野心想夺天下,统一天下,而曹植是一个护国保土的仁君,所以曹操是间接害死曹植,加上曹家鼎立中原多年,内外政权早以分门派,夏侯家、司马家一直按兵不动,就是为了等到曹操的故世,正所谓:世界必有一统,百安也会动荡……曹操也算群雄之雄,也差那么一步。
《资治通鉴·魏纪·魏纪一》 鄢陵侯彰从长安来赴,问逵先王玺绶所在,逵正色曰:“国有储副,先王玺绶非君侯所宜问也。” 这种事都做得出来纯属智障,阿斗不装傻,早跟曹操孙子一个样了,被人灭了。所以说我们要看自己所处的环境,高调做事低调做人的道理我们都懂,有时候装疯卖傻可以获得一生安宁。阿斗是《三国演义》中被黑的最惨的,曹操后代有多强不知道,但是最强的那个曹睿还是没有玩过司马家族。
从背景看,孙权后台要面临孙策后代的竞争,江东家族的平衡,以及新老势力的斗争,一出生就是苦难模式。刘备后代,没有嫡庶之争,但是益州想要打出去很难,而且那个时期的人才几乎都被搜刮没了,所以阿斗出生就是中级模式, 曹操在挟天子的时候就基本把儒家打服了,而自己的家族背景曹和夏侯都忠于曹操, 曹冲早死,曹操没挂的时候曹植就一直被压制,所以曹丕出场几乎就是简单模式。感叹阿斗不装疯扮傻岂能安然无恙?
网友点评:一个武力强,一个只会内斗,一个只会作诗,只能说吕布弱化版,袁谭袁尚加强版,李煜弱化版。这三人充其量只能守得住曹魏家业,当乱世明君还差了好几个等级。曹家有野心想夺天下,统一天下,而曹植是一个护国保土的仁君,所以曹操是间接害死曹植,加上曹家鼎立中原多年,内外政权早已分门派,夏侯家、司马家一直按兵不动,就是为了等到曹操的过世,正所谓:世界必有一统,百安也会动荡……曹操也算群雄之雄,也差那么一步。光凭三曹的称号就能名传千古了! 话说回来,曹操对子女的教育绝对是成功的!
最后一个很著名的就是曹丕,有很多人以为曹丕是靠内斗继承了曹操,但是曹丕无论是从军事指挥还是从智慧方面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他似乎跟曹操最像,既有曹操的头脑,又有曹操的一身武艺,所以曹操把位置传给他一点都不意外,那些说曹丕内斗的买本书看看行吗,无论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我还真没看到对曹丕评价差的。黄须儿曹彰年少敢搏虎,兵讨乌丸,到你这里成了肌肉兄贵。天下一石分八斗的陈思王到你这里成了弱版李煜,讲道理,10个李煜不如一个曹植,你去看看书吧,无论什么书,总比什么都不知道瞎说的强。
阿斗好歹在位42年当得最久。而且只有前12年有诸葛亮辅佐着。 不过曹魏被司马篡了确实挺难过的,挺为曹家感到可惜。 我又想到三国无双,里面最后司马懿那个一撇笑容。
魏国当时的世子之争是非常激烈的,究其原因在于曹操久不立世子,而自己对儿子的喜爱也是阴晴不定。最初曹操喜欢长子曹昂,后喜欢小儿子曹冲,这两个儿子死后,曹操又喜欢上了曹植。
然而当时年龄最长的其实是曹丕,而曹丕和曹植又是一母同胞,因此,曹操很苦恼,那么曹操为什么最终将王位传给曹丕了呢?我来为大家分析一下。
曹丕和曹植两人各有优缺点,曹丕稳重,遇事深思熟虑。而曹植浮躁,任性冲动。但是曹操却喜欢曹植,为什么呢?
曹植很聪明,尤其善文。他十多岁就遍阅诸子百家,遇到问题时思路敏捷,出口成章。曹操曾经对他的文章产生怀疑,认为是别人代笔。曹植则自信地回答,言出为论,出口成章,为什么要请人带笔呢?后铜雀台建成,曹操让曹植当场作赋,曹植挥笔而就,文不加点,一举震惊了曹操。
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柰何倩人? 从私情上看,曹操是真心喜欢曹植,也希望曹植能够当上世子。但是曹丕是嫡长子,而且曹丕为人低调,做事稳重,几乎挑不出什么毛病。因此,曹操只有先帮助曹植树立威望,然后才有希望立他为世子。为了培养曹植的德行与能力,曹操亲自给曹植配置了得力的大臣,其中有一位叫邢颙。
邢颙当时的德行是举世闻名的,有“德行堂堂邢子昂(邢颙字子昂)”之称,曹操的意思很明显,他希望曹植能够在邢颙的影响下,举止变得稳重和得体,处事考虑外部影响,不要再肆意放荡,轻浮虚华。然而曹植让他失望了,怎么回事呢?
邢颙处事谨慎,超越礼仪的事情绝不去做。而曹植觉得他太古板,因此两人产生了矛盾。曹操没有办法,便将邢颙调回了丞相府,任职东曹掾。而当曹操为究竟立谁为世子苦恼时,他想到了邢颙。于是曹操便问邢颙的意见,那么曹操为什么要问邢颙呢?
邢颙的德行是曹操非常欣赏的,在曹操眼中邢颙的意见不偏不倚,是最中肯的。而邢颙又入过曹植的府邸,因此,曹操觉得邢颙应该会更了解曹植,所以曹操很期待邢颙对曹植的论断。然而邢颙让曹操失望了,邢颙没有谈论曹丕和曹植的优劣,而是用一句很符合礼仪的话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太祖问颙,颙对曰:“以庶代宗,先世之戒也。原殿下深重察之!”太祖识其意,后遂以为太子少傅,迁太傅。 邢颙的意思很简单但很直接,以庶带长,不符合古之礼仪,您自己掂量着办吧。其实这个回答曹操已经预料到了,但曹操为什么还要问呢?这其实就涉及到一个很很重要的问题,立世子究竟什么因素最关键。
许多人都说曹植失败于最后的夜闯司马门,曹操震怒,遂定曹丕为太子,这样的论断其实太肤浅。曹操立世子的最关键考虑其实是看大局势,具体来说就是曹丕、曹植谁最受大臣们拥戴,至于两人的个性,不是最重要的因素。而曹操询问邢颙就是一个标志,什么标志?曹操在观察大臣们的人心所向,而邢颙只是第一个,我们来看一看当时魏朝都有哪些人参与了曹操的这次询问。
曹操很聪明,他询问的大臣许多都是跟曹丕有过解的,例如毛玠。毛玠担任丞相府东曹掾期间和崔琰共同主持选举官员的工作,他所选举的人都是德行端正,情操高尚之人。后来当时担任五官中郎将的曹丕亲自登门拜访毛玠,想让毛玠任命自己的私人来担任官吏,毛玠拒绝了。因此,曹丕从心底有些怨恨毛玠。
曹操问毛玠究竟谁适合被立为世子,毛玠的话让曹操很意外,毛玠直言不讳:当年袁绍废长立幼,导致最终国破家亡。立太子是国之大事,要谨慎从事,而废长立幼是我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曹操感叹,真是诤臣呀。
玠密谏曰:“近者袁绍以嫡庶不分,覆宗灭国。废立大事,非所宜闻。 曹操不放弃,选择了一个更容易选择曹植的大臣去询问,谁呢?崔琰。曹植是崔琰兄长的女婿,因此两人算是亲戚。曹操觉得,崔琰十有八九会支持曹植,然而崔琰让曹操失望了。崔琰言辞激烈的回答:立长子是春秋大义,曹丕仁孝聪明,最适合继承大统,我誓死捍卫这件事情。曹操震惊了,他没有想到大臣们会这么支持曹丕,连曹植身边的亲戚也不例外。
唯琰露板答曰:“盖闻春秋之义,立子以长,加五官将仁孝聪明,宜承正统。琰以死守之。” 从种种迹象表明,在那些正直忠心的大臣心中,曹丕是世子的不二人选。那么其他大臣呢?尤其是那些擅出奇谋的军事们呢?他们难道不喜欢更聪明的曹植吗?于是曹操将目光投向了贾诩,一个对时局总有清醒认识的人。
贾诩最狡猾,他不想掺和曹操的家事,但是又不能不发表意见,于是贾诩选择了沉默。曹操问他为什么不说话,贾诩说了一句让曹操瞬间大笑也一锤定音的话:我在想袁绍和刘表呀。曹操瞬间明白,原来大臣们的心思都是一样的。
当时魏朝,不管是聪明的大臣还是正直的大臣,不管是喜欢曹丕的大臣还是讨厌曹丕的大臣,不管是跟曹丕关系近的大臣还是跟曹丕关系远的大臣,在立世子这件大事上,大家出奇的都坚持一条准则,那就是立长不立幼,而这就是大形势,于是曹操顺应大形势,立曹丕为世子,魏国根基随之稳定下来。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曹丕举止稳重,又是嫡长子,因此几乎所有的大臣都支持他当世子。虽然曹操私心上更希望曹植当世子,但是曹植没有被曹操扶植起来,令曹操失望。加上大形势上曹丕占据了巨大优势,因此,最后曹操选择了曹丕当世子,至于曹植夜闯司马门,只是借口,是曹操给曹植的一个失败的理由罢了。
首先我们要看一下曹操的部分经历:早期的战争中,曹操的长子曹昂和侄子曹安民死于战乱。曹丕是曹操的次子,原本不受曹操赏识。当时曹操打算传位于环夫人之子曹冲,就是曹操的第五个儿子。
曹冲是出名的神童,五六岁时智力已达成人水平。他不仅聪慧,而且仁厚,颇有帝王风范,深得曹操的宠爱,也有成为帝王的条件。可惜只活了十三岁时就得病去世。曹操心中最好的选择就没了,只能再做计划。
再说说曹丕,曹丕不仅文能治国,武功也行,他六岁时学会了射箭,八岁时学会骑马,十岁开始随父出征,可以说曹丕的水平并不差,但才华在曹丕之上还有一人,就是曹操的第四个儿子曹植,曹丕和曹植还是同母兄弟。那后来才华更高的曹植为什么没有当上皇帝?
《三国志》记载曹植“性简易,不治威仪”。曹植是个才子,生活中一点架子没有,做事情不拘小节,经常和丁仪、杨修等好友喝酒高歌,不知道节制,有时候甚至不注意场合。曹植的生活中,喜欢的是随着感觉走,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这样的性格其实并不适合做官,更别说继位当皇帝了。
相比之下,曹丕虽然在生活细节上有些缺点,但他心中有政务,并且听得进他人的建议,对于礼法是非常看重的。虽然曹丕比较虚伪,然而当虚伪可以给国家和百姓带来好处的时候,那就瑕不掩瑜。因此曹操最后听从劝告,选曹丕为继承人。
曹植因为有才而受宠,丁仪、丁廙、杨修等人便都来辅佐他。曹操有些犹疑,好几次几乎要立曹植为太子。然而,曹植文人气、才子气太浓,常常任性而行,不注意修饰约束自己,饮起酒来毫无节制,做出几件让曹操很是失望的事。
尤其是在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他在曹操外出期间,借着酒兴私自坐着王室的车马,擅开王宫大门司马门,在只有帝王举行典礼才能行走的禁道上纵情驰骋,一直游乐到金门,他早把曹操的法令忘到九霄云外去了。
曹操大怒,处死了掌管王室车马的公车令。从此加重对诸侯的法规禁令,曹植也因此事而日渐失去曹操的信任和宠爱。十月,曹操召令曹丕为世子。从此,曹植告别了昂扬奋发的人生阶段,陷入难以自拔的苦闷和浓浓的悲愁中。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困,曹操让曹植担任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带兵解救曹仁。命令发布后,曹植却喝得酩酊大醉不能受命,于是曹操后悔,不再重用他。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074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