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可以取代刘禅吗。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诸葛亮这是被孔子的儒家思想毒害了,要是我,刘备托孤现场就学司马懿,当场半身不遂:对不起陛下,臣有心无力,赏点银子赐我回家养老吧!
诸葛亮之所以留下美名,乃至于被后人神化,很重要的一点原因,就是他用自己的生命,兑现了那句承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从白帝城托孤,到去世的十一年间,诸葛亮遭遇多次内部政治危机,可是当诸葛亮去世,那些政敌无一例外地对他表示了最崇高的敬意。比如谯周,坚决反对诸葛亮的北伐政策,可是诸葛亮死讯传来,他不顾禁令,跑到前线祭拜。又比如李严,诸葛亮死后他抑郁而终。
后主刘禅,十几年委政于诸葛亮,君臣之间从来没有发生过龃龉。蜀汉能在艰难的环境生存,与诸葛亮这个精神核心的存在,有很大关系。
总之,作为臣子,诸葛亮的威望之高,史上罕见。其实这个结果,就反证了一点:诸葛亮为了蜀汉事业,燃尽了自己,他没有私心,更没有野心。
那么,假如诸葛亮有野心,他是否具备取代刘禅的实力呢?
问这个问题的人,大概以为,连刘备都说出诸葛亮“可自取”,那就说明诸葛亮是具备取代刘禅的条件的。另外,以诸葛亮在蜀汉的地位看,似乎把刘禅赶下龙椅不算事。北边司马代曹,西面诸葛代刘,很对称。
其实有点想当然,开篇我就已经交代,我要是诸葛亮,一开始就打退堂鼓。因为诸葛亮是在做一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事,集中力量对付曹魏都没把握取胜,哪来搞内讧的资本?再退一步,就算曹魏很乖,“魏水不犯蜀水”,诸葛亮也无法取代刘禅。
诸葛亮比司马懿差哪儿了呢?差环境!
司马懿为何能篡曹魏?原因就在于曹魏的“九品中正制”,让帝国形成了门阀集团反制皇权的模式,当司马家族获得门阀集团的支持后,曹魏被架空就成为必然。
蜀汉不是这个情况,蜀汉是三大政治势力的鼎立状态,即荆州集团、东州集团和益州集团,三大派系的平衡问题。
益州集团是指蜀地土著豪强势力,包括黄权、谯周、狐笃、张嶷,及一大批地方官员。东州集团是指刘焉、刘璋父子,从关东地区带过来的外来势力,包括法正、李严、费祎等。荆州集团是指刘备的老班底,包括诸葛亮、董允、蒋琬、魏延等。
益州集团根深蒂固,荆州集团虽然执政,但是根基最浅。这一点,刘备不如孙权,孙家父子几代人经营江东,“本土化”工作基本完成,取得了地方势力的支持。蜀汉不行,刘备接受益州时,东州集团就与益州集团矛盾重重。荆州集团介入后,矛盾更加复杂。
作为外来势力,东州集团和荆州集团,希望通过战争统一天下,分享建国立业的红利,益州只是他们的暂住地和工具。益州则不然,他们是土著,和平对他们最有利。
荆州集团要开拓,就必须从益州集团嘴里夺食,势必损害益州集团的利益。比如刘备入川后,不断发行大面值货币,变相收刮益州豪强士族的钱财。所以,诸葛亮的北伐,其实就是靠压榨益州集团的利益来达成。也因此,益州集团反战,甚至希望蜀汉快点灭亡。
刘备选中诸葛亮做辅政大臣,跟诸葛亮对益州集团的强势态度有关。诸葛亮认为,刘璋统治期间,益州之所以不强,原因就是他过于纵容益州本土势力,导致政权涣散。所以诸葛亮在担任成都留守期间,制定了非常严苛的法律,对本土豪强势力强势打压。
荆州集团与益州集团的矛盾,几乎无法协调,除非若干代后,三大集团通过联姻等手段相互渗透,才能消弭。
诸葛亮辅政期间,益州集团除了邓芝、张裔等少数人,总体上受压制很严重。后来还爆发了黄元、雍闓、朱褒等人的反叛事件。
蜀汉政权的复杂性,决定了其生存力的脆弱。在这种状况下,假如诸葛亮想取代刘禅,会发生什么状况?
毫无疑问,荆州集团立刻分崩离析。紧接着就是益州集团借着乱局强势反弹,弄不好东州集团也会分裂。诸葛亮有能力像司马懿一样,获得绝大多数门阀士族的支持吗?
不可能,首先益州集团会站在诸葛亮的对立面。益州集团虽然已经处于被压迫阶层,可是因为根深蒂固的势力,往往起决定性的就是他们。
东州集团和荆州集团,诸葛亮能搞定多少?不好说!比如李严,原本就不服诸葛亮,再比如魏延。甚至当诸葛亮表现出取代刘禅的野心时,原来对他忠心耿耿的费祎、蒋琬、董允等,谁敢保证他们还是“我心依旧”?
只恐怕蜀汉的政坛,将打成一锅粥,到时候益州集团一定会乘机勾结曹魏,引狼入室。那时诸葛亮面临将是内忧外患,他有那实力对付吗?
刘备死后,诸葛亮一手遮天成为蜀国头号权臣,完全具备了夺权篡位的条件。但他却一如既往忠心耿耿,像侍奉刘备一样侍奉刘禅,并未像司马懿一样谋朝篡位,他的性格因素是一大原因,另外还有其他两个原因。
一、诸葛亮的性格谨慎保守,不适合干谋朝篡位之事
“诸葛一生唯谨慎”,是后世对诸葛亮的精准评价。诸葛亮虽然有经天纬地之才,但为人行事极为讲究“十全必克”,极为谨慎,不打无把握之战,不作无准备之事。谋朝篡位,具有极高的风险指数,即使侥幸成功,仍不免留下万古骂名。而万一失败,不仅身败名裂,一生富贵英名付诸流水,而且可能会招致抄家灭门之祸。按照诸葛亮的性格,显然不大可能去做这种事。
二、蜀国所处的环境,决定了诸葛亮不可能篡位
司马懿家族之所以敢放手谋朝篡位,是因为魏国当时已是三国第一强国,具有一统天下的绝对实力,即使冒着天大风险也值得。而三国之中,蜀国的疆域面积最小,人口最弱,兵力最少,综合实力最弱,时刻处在魏国和吴国两大强敌虎视眈眈的威胁之下,发展壮大的难度太大,统一天下更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在这种环境下,诸葛亮即使篡位成功,也依然不能改变现状,依旧要在魏吴两国的夹缝中艰难求生。因此谋朝篡位对诸葛亮而言意义不大。
三、诸葛亮在蜀国的地位,决定了他不必谋朝篡位
刘备死时,把诸葛亮任命为托孤大臣,让刘禅称呼诸葛亮为相父。诸葛亮实际上已经成为蜀国的无冕之王,大权在握,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刘禅仅仅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换而言之,诸葛亮在蜀国的地位,实际上已经和皇帝没有两样。因此他毫无必要再去争夺皇位。
以上三个原因,决定了诸葛亮没有谋朝篡位取代刘禅。
刘备听他的合作伙伴说,诸葛亮不仅很有见识,而且很有才华,所以刘备对诸葛亮非常兴奋,立即准备礼物邀请诸葛亮下山帮助自己。现在刘备带着张飞,关云长赶到诸葛亮的龙中卧龙岗,非常有才华的刘备迫切热情地邀请诸葛亮下山。
诸葛亮虽然躲在山里,过着无欲无求的生活,但经常关心当前形势和国家大事。诸葛亮知识渊博,对战术非常感兴趣。他经常努力学习战术。刘备要想当众了解诸葛亮,就可以看到。他千里迢迢赶到诸葛亮住的山上,没想到诸葛亮不在,刘备不能心寒而归。
不久,刘备再次千里迢迢赶到隆中。为了见到诸葛亮,他没想到诸葛亮又出去了。因此,他被邀请到同一个行业。然而,刘备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他写了一封关于当前形势和诸葛亮钦佩的信,期待诸葛亮帮助解救国家风险形势。
三天后,刘备来到诸葛亮门口,看到诸葛亮睡着了。刘备默默地进行了沟通,直到诸葛亮从睡梦中醒来。诸葛亮看到刘备雄心勃勃地拯救国家,真诚地邀请他一起讨论重大事件,他对刘备有敬畏和感激之情。因此,他解释了刘备对国家形势的看法,并讨论了如何与世界竞争。
诸葛亮为刘备提出建议,建议与孙权合作,安慰少数民族,占领两个州。曹操部队出现问题时,从益州、荆州各自上场,然后平定县中原地区。刘备非常同意诸葛亮的智慧。请诸葛亮从自己的军队中分析制定战斗对策,赢得世界。诸葛亮允许他下山,因为他非常感动。
诸葛亮的借箭故事变成了历史故事,凭借自己的才华,赢得了敌人的弩。周瑜故意让诸葛亮感到尴尬,因为他不相信他在军队中的威望。看到诸葛亮的成就后,他也对诸葛亮赞不绝口。诸葛亮有能力说话,周瑜不会再给诸葛亮制造麻烦,所以刘备对诸葛亮更加钦佩和信任。
诸葛亮和刘备相互合作或非常敏锐,相互信任,诸葛亮一步一步地让刘备从没有田野和士兵的情况到赢得世界,彼此都有突出的整体实力和工作能力。诸葛亮有超人2的工作能力,专业技能支持刘备前进,刘备爱对诸葛亮的大力支持和坚信,取得了成功。
诸葛亮多次谈到刘备的大恩大德和对刘备的感谢。诸葛亮一步步成为一人以上的宰相。在诸葛亮等人的帮助下,刘备统一决战沙城,即位为王。他们在争霸的城市道路上互相照顾,患难与共,为白帝城授权委托重担帮助刘灿建立了坚实的基础。
刘备知道诸葛亮和其他人对自己的忠诚,但不知道他们的男孩是否一样,所以他告诉诸葛亮,如果刘陈不能承担重担,他可以取代它。诸葛亮重视刘备的友谊和仁慈,然后对刘备表示忠诚。刘备担心他的河流和山脉会衰落,并授权李燕和诸葛亮协助刘陈。
刘备授权委托的目的是充分考虑自己的死亡,可以让李燕和诸葛亮互相约束,互相监督,可以互相约束帮助国家和刘陈成功继续,李燕没有诸葛亮高,但持有兵权,诸葛亮高没有权利控制军队,所以诸葛亮的撤退。
虽然李燕最终被诸葛亮淘汰,但诸葛亮并不骄傲,在野外,仍然坚持自己的初衷,刘备死后,尽力帮助刘陈弘扬汉朝,诸葛亮一生都遵守自己的初衷,是复兴汉朝,然后写下了令人震惊的大师。
其次,也有舆论。当时,白帝城支持孤儿。表面上,刘备威胁诸葛亮,刘灿不能承担重担,可以替代。诸葛亮同意在现场尽职尽责地协助刘灿。谋反并不容易。如果以后想谋反篡权,就会遭到大家的谴责,即使篡权成功,也不会受到欢迎。
司马懿和诸葛亮,最初都是老皇帝的托孤大臣。但是最终,两人走了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诸葛亮成了精忠护国的忠臣,司马懿则成了篡位夺权的奸臣。那么,为什么这两人,会有完全不一样的人生发展道路呢?
有人说,这是因为诸葛亮和司马懿的道德水准不一样,诸葛亮公而忘私,道德水准比较高。司马懿自私自利,道德水准比较低。
不过,虽然这个话有道理,但是任何道德水准,实际上都不是先天的,都是在后天的学习和人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显然,诸葛亮和司马懿出现不一样的道德水准,也与两人的人生道路上,经历了不同客观历史有关。那么,这两人在人生的道路上,经历了什么不一样的客观历史呢?
(司马懿剧照)
我们先来看看两人托孤时期的情况。
司马懿一生受到了两次托孤。第一次是在曹丕去世的时候,曹丕封司马懿和曹真、陈群、曹休为辅政大臣,一起辅佐曹叡。后来曹叡去世,曹叡又让司马懿和曹爽为辅政大臣,一起辅佐曹芳。
在曹芳当皇帝的时候,司马懿斗败并杀掉了曹爽,独掌朝政。
在曹丕当皇帝的时候,司马懿虽然受到了曹丕的重视,但是曹丕也只是把他当成自己重要的大臣之一。从曹丕托孤的情况我们就可以看出。曹真和曹休是皇室成员,他们两人的存在,是为了保证整个魏国的权力,必须落到皇室的手中,不能旁落。除了这两个人以外,就是陈群和司马懿。这两个人的能力是很出众的,又对曹丕忠心耿耿,因此曹丕对这两人很重视。不过,相对来说,曹丕更重视陈群一些,司马懿是排在陈群之后的。
在曹叡当皇帝的期间,司马懿熬死了曹真、曹休、陈群三个人,只剩下他一个人。后来曹叡去世的时候,曹叡当然也要保证皇室的权力,因此让曹真的儿子曹爽为托孤大臣,司马懿能力卓著,当然继续当托孤大臣。其中,曹爽是排在第一位的,司马懿排在他后面。
(曹叡剧照)
接着,曹爽一方面嫉妒司马懿所建立的战功,另一方面也想独掌朝政,因此极力打击司马懿。司马懿和曹爽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为了活下去,司马懿不得不发动高平陵政变,把曹爽及其党羽一网打尽,从此独掌朝政。
司马懿独掌朝政以后,其实并不太平。不断发生曹氏家族或者朝中大臣联合起来,想发动政变,把司马懿及其后代司马师、司马昭扳倒的事件,以至于皇帝曹髦还亲自率领军队攻打司马昭。而司马懿及其后人,当然对这些异见者毫不留情,于是一通杀戮,一直杀到了司马家族篡位,建立了晋朝。
从司马懿的人生发展道路来看,他就是从一个一般的辅政大臣,在熬死了一部分辅政大臣,又斗败了另一部分辅政大臣后,终于实现独掌朝政的目的的。
那么,诸葛亮在被确立为辅政大臣以后,他的人生道路又是怎样的呢?
有人可能会说,诸葛亮没有经历过权力斗争,刘备一开始就让他独掌朝政,他不需要像司马懿那样冲杀。
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当初刘备并没有把蜀国的权力全部交给诸葛亮,并没有让他独掌朝政。当时刘备只是让诸葛亮掌控政权,军权他交到了李严的手里。
(诸葛亮剧照)
诸葛亮上台以后,也是经历了权力斗争,把军权从李严手里夺过来的。他首先是率军平定南方,接着又组织北伐。在这个过程中,诸葛亮让李严担任后勤保障,这样自然就把李严的军权夺了过去。李严不满,最后粮草没有及时运到还说谎话,诬陷诸葛亮。诸葛亮有礼有节,最终把李严给拿下了。这样诸葛亮就掌控了所有的军政大权。
后来,诸葛亮又遇到了魏延夺权。诸葛亮也打败了魏延,而且在他去世前,还设计让杨仪把魏延给杀掉了。
那么,同样是政治斗争,为什么诸葛亮能很轻松地赢,而且诸葛亮赢了后,还获得大家的尊重,没有出现残杀的现象,司马懿却办不到呢?
我认为,除了两人的政治手段和道德追求外,还有几点客观情况值得注意:一是诸葛亮是首辅,司马懿是末辅,因此主导权不一样。主导权不一样,规则的设定就不一样。二是诸葛亮夺权有正当理由,司马懿没有到正当理由。诸葛亮的理由就是北伐,在北伐下进行巧妙的人事调动,司马懿无法做到这一点。三是诸葛亮始终不对君王动粗,和刘禅之间,能做到君臣和谐。司马懿在曹丕、曹叡的时候还能做到这一点,在曹芳的时候就做不到了。当然了,这也是司马懿运气不好。刘禅长寿,诸葛亮只需应对一个君王。而曹氏家族不长寿,司马懿要应对三个君王。
因为有这样的客观,再加上两人处理方式不一样,最终就有不同结局。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072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曹刿是什么人他真的是个大骗子吗
下一篇: 赵眘为什么没法挽救南宋真相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