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东吴实力,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读过《三国演义》的同学都会发现,在前半段中东吴还是有一定的存在感,尤其是打“赤壁之战”的时候,刘备政权和东吴来往密切,东吴还是狠狠刷了一把存在感。但是到了后半段以后,东吴的存在感就很弱了,而且明明是一个实力比蜀国还要强大的国家,但是在后期最活跃的却偏偏是最弱的蜀国。
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其实啊,历史的存在感是靠粉丝刷出来的,东吴粉明显没有蜀汉粉多,存在感当然就不如蜀汉了。三国爱好者里面,粉曹操的人很多。因为曹操这个人足够的真实,他才是有血有肉的一个人,他既有远大志向的一面,但是也有人性中阴暗的一面。
而人就是这样一种很双面很复杂的人物,就像毛姆在《月亮和六便士》中说的名言一样:我那时还不懂得,人性有多矛盾;我不知道,真诚中有多少虚伪,高尚中有多少卑鄙,或者,邪恶中有多少善良。
虽然曹操经常会干些令人诟病的事,比如他屠城,比如他诛杀名士,比如他好色等。但是这并不妨碍很多人推崇曹操,因为他够霸气,够大气,理想也十分远大,一辈子都在为削平四海,统一天下而努力。
东汉末年若是没他罩着,不知道有多少人会称帝,有多少人会称王。曹操之于汉末,是如救世主般的存在。并且,曹操的文采还极好,属于文武双全的枭雄人物。像曹操一样活,活的那么精彩,其实是很多人的理想。
即便你不喜欢曹操,那也没关系。荀彧、郭嘉、贾诩、许褚、典韦、曹植、五子良将,这里面总有人是你看得上眼的。三国爱好者里面,粉蜀汉的人更多。
刘皇叔卖草鞋的出身,说是汉室宗亲,其实跟皇室没半毛钱关系。可尽管如此,他却偏偏立志要复兴汉室,不稀罕任何人的小恩小惠,带着关张二人东奔西走三十余年。
在他四十七岁时,他一事无成,这种人生境遇换做是普通人,早就认命了。理想?怕是早就忘得一干二净了吧。其实曹操对刘备不错,刘备若是不背叛曹操,想必待遇肯定也不会差。
但是刘备不同,他不是认命的人,他不想栖身于人下,最终还是决定走自己的路。最终在他快六十岁时,终于完成了自己儿时立下的豪言壮志(称帝)。说句实话,正史记载中的刘备,远比演义小说中,只会哭鼻子的刘备有人格魅力。
曹操的《龟虽寿》中有两段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用在刘备身上其实才是最合适的。23岁从军,63岁病死于白帝城,一生戎马疆场40年,也是一代枭雄。刘备的一生,其实就是普通人的一生。在刘备的身上,很多人能找到自己的影子。活成刘备那样,也是很多人敢想,却做不到的。
如果你不喜欢刘备,那也没关系,蜀汉最不缺的就是有魅力的人。刘备、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这正所谓是同一个蜀汉,同一个梦想,一群英雄谱共同谱写了一段史诗。至于三国爱好者里面,粉东吴的人,其实也挺多的……
孙坚、孙策、周瑜、鲁肃、陆逊,都是一代英杰。从古至今,都不缺推崇他们的粉丝。东吴最大的问题,就出在孙权身上。孙权这个人,当然也很了不起。很多人说他捡现成,沾了父兄的光,这么埋汰他,其实不公平。因为他能坐稳江东,靠的也是本事。最后他能称帝,也属于人生逆袭。他一生忍辱负重,不拘小节,也是很了不起的。
只不过,在孙权这个人身上,你找不到任何可以推崇地点。也就是说,没有人想活成孙权那个样子。纵观孙仲谋一生,他奉行的主张就是有奶就是娘,翻脸比翻书还快。最早的时候,他的主张是:抑制刘备,北拒曹操,夺取益州,全据长江。后来发现行不通,就改成了:联合刘备,北拒曹操,夺取合肥,割有淮南。
看到刘备发达后就又改为:联合曹操,西征刘备,夺取荆州,进取益州,全据长江。到最后发现还是行不通,就又改为:联合诸葛亮,北拒曹魏,相机北伐,夺取合肥,割有淮南。蜀汉也好,曹魏也罢,都有一套较为稳定的战略,偶因突发事件调整,但整体脉络是非常清晰的,就是统一。蜀汉要统一,曹魏的目标也是统一。
唯独孙权,东一榔头西一棒,一会儿觉得淮南是香饽饽,打破头也要进合肥;一会儿觉得荆州是香饽饽,又想要荆州。至于统一梦想,完全没有。孙坚活着时,想的是报效国家,诛杀董贼。
孙策活着时,想的是与曹操一决雌雄,剑指天下。到了孙权时,就想着怎么偏安一隅了。
如果说孙权对外苟且,那都算了,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有汉、魏领导人的那副志气。孙权最让人诟病的是,他对自己人也不好。有事就找都督,没事就收兵权,东吴被他迫害的人有:陆逊、张休、顾谭、顾承、吾粲、朱据、孙霸等等等等。
拿手指头都数不过来。纵观孙权晚年,可谓是一地鸡毛,让后人很是鄙视。魏汉吴三国,蜀汉是悲剧传奇,曹魏是时代偶像,东吴是个聪明人,聪明人活得长,其实大多数人在当今社会上,最终都活成了聪明人。
但是,传奇和偶像更值得追忆。我们在做白日梦时,更希望自己活得像曹操、刘备,而不是孙权。另外,东吴除了少有人粉,它还特招黑。蜀汉粉和曹魏粉之间,起码还会相互尊重,而对东吴,就只剩下蔑视了。
三国最后的日子里,是蜀汉与曹魏(其实是司马家族)的血拼,东吴虽有支援蜀汉,出击曹魏的行动,但天时地利人和均不沾边的他们,没有发动一次像样的进攻,倒是数次险些被曹魏得手。公元265年蜀汉彻底被曹魏消灭,三国变成不对称的两国——北边拥有南边近三倍的人口和近五倍的国土。消灭蜀汉的过程虽然不是很曲折,但绝对激烈残酷,以姜维为首的蜀汉军事力量给予曹魏极大杀伤,民力财力更是损耗空前,所以,江北集团只能暂时搁置南征计划。但偏安江南的东吴集团,没有抓住这个机会积极备战,而是内斗不断,只靠着陆抗一个人在江边苦苦支撑。一个没有远见、没有危机感、没有温和秩序甚至没有任何目标的国家,当然找不到存在感。陆抗死后,东吴又出现了那个亘古罕见的残苛皇帝孙皓,人人自危,终被王睿楼船破吴。
三国时期,东吴比蜀汉强大。
三国之中,蜀汉国力最弱。原因如下:
一、人口少
三国时期曹魏户66万余,人口240余万;孙吴的户数有5.23万户,男女人口230万人;蜀汉国全盛时期拥有30多万户(未失荆州时),人口约100万,为三国中最少。至263年蜀亡时,有28万户,人口94万.
二、领土小
东汉原有十三州:雍州,豫州,兖州,徐州,青州,凉州,并州,冀州,幽州,扬州,荆州,益州,交州。另有一司隶校尉部,也称司州。以及西域长史府。蜀汉只有一个益州。三国之中领土面积最小。
三国辖区:
魏:青州 兖州 豫州 徐州 司州 雍州 凉州 并州 幽州 冀州 荆州北部 西域督护府
吴:扬州 交州 荆州大部
蜀:益州
三、人才少
纵观蜀汉政权的发展史。初期尽管刘备失势落魄,几度全军覆没,但总有一帮文臣武将舍命相随。到了全盛时期,蜀汉武有“五虎上将”与魏延等人,文有卧龙、凤雏、法正、马良、蒋琬、费祎等人,可谓盛极一时,蜀汉政权的实力此时也达到了顶峰。然而盛世一过,随着刘备和一批将领谋士的去世,却没能有新的人才出现,蜀汉也就人才凋零了。直弄得“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虽有一个姜维也无济于事。到了邓艾偷渡阴平,出现在成都城外的时候,城中空有兵马数万,竟无人能出面主持大局,只得开城迎降。
对于三国正史或者演义而言,吴国的存在感都不强,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在历史或演义中,吴国都不是主角,不是主角,存在感当然就不强了。
首先说正史,正史之中大多观点都认为曹魏是正统,因为只有曹魏是正统,那么从曹魏那里继承的晋国才是正统,因此,大多数历史观点都认为曹魏是正统,而蜀汉和吴国都是割据政权,其存在感当然不强;而在后来的一些史学观点中,也有拿蜀汉政权做正统的,例如认为刘备是恢复汉室,因此,蜀汉在某些历史时期也是正统,但是从来没有人认为吴国是正统,既然不是正统,那么存在感自然不强。
孙权
其次,三国历史之所以深入人心,不得不提《三国演义》,在《三国演义》中,蜀汉才是主角,才是正统,其浓墨重彩,人物鲜活生动,深入人心,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在这本小说中,主角蜀汉自然是重点,而其反面主角则是曹魏,其矛盾冲突 也是在此,因此,蜀汉和曹魏都是重点,存在感很强,而相比之下,东吴的着笔就很少,其存在感就很弱了。
三国演义
其实真正历史上,东吴也是强劲存在的,也是具有重要历史地位,不过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由于历史需要,东吴也就被慢慢淡化,加上演义的不同,其也就存在感弱了。
魏国是接受了汉献帝的禅让才得以建立,而后期的西晋也是承袭于曹魏,三国志的撰写者陈寿也是西晋臣子,自然是以曹魏为三国正统。而曹魏政权虽然是以曹丕代汉才正式建立,但是事实上的缔造者是曹操,而曹操在东汉末年是东汉丞相,曹魏政权建立后的臣子,很多都曾今在汉朝任职。
蜀汉政权的建立者刘备则代表了汉室宗亲,他们代表的是汉朝宗室的延续者。这无论是在蜀汉阵营还是在其他两个阵营,都是承认的。而汉献帝自己也承认刘备的皇叔身份。所以,虽然蜀汉政权最终被西晋所灭,但是其汉室宗亲的身份还是得到西晋政权的承认的。孙吴政权则代表的三国时期江东和扬州、交州世家大族的利益。而孙吴的缔造者孙坚、孙策、孙权父子三人,其在东汉末年,乃是汉朝臣子。其在东汉末年建国,有以下犯上之举。而且,孙吴政权更多的是割据江东,并无北图中原之意,与曹魏政权之间的战争不如蜀汉政权频繁,所以其存在感会相对低一点。
这个其实是三国演义引发的,三国是历史上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东吴的实力排名第二,但存在感却是最弱的。
现在人对于三国的了解,大多数来自于小说三国演义,而大家都知道三国演义的观点,那就是扬刘抑曹。所以很多人觉得这是对曹操阵营的不公,但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三国演义一共是有三方,扬刘抑曹,那东吴呢?东吴被无视了,东吴的存在感没有了,还没有人觉得这有什么问题。
三国的三个国家之中,刘备号称是汉室宗亲,以正统自居,这个也是多数朝代认可的事情,这也是后世三国演义扬刘的基础。而魏国,是三国之中最为强大的一方,曹丕接受的是汉献帝的禅让,也就是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曹魏一方也是有正统的名义的。而在这三方之中的东吴,既没有血统可以宣扬,也没有得到禅让,算是最名不正言不顺的一方。孙权一方的地位是最尴尬的,相对着墨的地方也就少了。
而且我们都知道,在三国的局势之中,在大多数时候,采取的局势是联吴抗曹。这三方之中,蜀汉一方是被作为主角来描写,而曹魏一方扮演的是反派的角色。而东吴一方,它不是主角,在多数时候算是主角的盟友,又不能算是反派敌人,这种情况下,东吴被着墨的地方自然就少了。作为盟友要是着墨多了,那就是喧宾夺主,抢了主角的光环,又当不了大反派,存在感自然也就低了。
而且最重要的是,东吴并不是最后的胜利者,东吴没有被选为主角,最终也是失败者,那么它的存在感自然就是低了。而且哪怕是东吴参与的几次大事件,比如赤壁之战东吴的很多事,都被扣在了蜀汉的头上。
东吴的地位,既不是主角,也不是反派,最终还是失败者的悲哀,不上不下的中流人物存在感自然也就不强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067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蒙家是什么来头秦始皇为什么会重用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