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投降蜀汉的魏将为什么会忠心耿耿刘备给他们什么好处

众妙之门 2023-06-24 00:50:32

投降蜀汉的魏将为什么会忠心耿耿刘备给他们什么好处

魏将投降蜀汉后,为何都对蜀汉很忠心,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三国历史上,有个有趣的现象。比如姜维、王平、夏侯霸,本来并不属于蜀汉政权的大将。但是当他们投降蜀汉以后,却对蜀国忠心耿耿。王平在守街亭的时候,忠勇的形象已经表现出来了。夏侯霸也是一直很忠心。姜维的忠勇,更是得到后世的普遍赞扬。就算刘禅已经投降了,他还在谋求复国,挑起钟会造反,并想借机搞乱曹魏的军队,达到重新复国的目的。

那么,为什么这些将领不管来自哪里,到了蜀汉以后,都对蜀汉忠心耿耿呢?

我认为,首先是因为蜀汉对投降过来的这些将领,极为重视,予以重用。

王平本来是个代理校尉。但是在投降刘备以后,刘备立刻把他封为牙门将、裨将军,从一个“校尉”变成了“将军”。在守街亭以后,他更是被封为亭侯,诸葛亮让他独当一面。

夏侯霸在投降了蜀汉以后,也得到了当时的蜀汉最高统帅姜维的肯定和重视。《三国演义》中,姜维甚至把夏侯霸当作副手。虽然《三国志》等正史对夏侯霸的记载非常简略,最终连他的去向也没有交代。但是,夏侯霸受到姜维的高度肯定和重视,却是一定的。

姜维更不用说了,他作为一个投降过来的人,最后成为一个最高统帅,具有了诸葛亮一样的地位。可见,蜀汉对他是极为重视的。

那么,为何蜀汉对这些投降过来的将领,都这么信任呢?

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蜀汉的人才实在短缺。

蜀汉的人才为什么会短缺?有些学者认为。这是因为诸葛亮做事,事无巨细,管得太多,因此对人才缺乏培养。

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诸葛亮确实做事谨慎,管得比较细。但是,他也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完。还有大量的事情,需要其他人来做。而且,诸葛亮本身并不是什么军事大才,在打仗方面,他并不是很在行。实际上,这正是人才脱颖而出的机会。

要说诸葛亮不重视人才的培养,这话更不对。姜维不就是诸葛亮极力培养的一个人才吗?王平在守街亭中表现优秀,诸葛亮立刻就把他封侯,让他独当一面。可见,诸葛亮在人才培养方面,实际上是付出了很大努力的。

那么,蜀汉究竟为什么人才短缺呢?

这是因为,当时的三国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都在中原地区。中原地区也因此培养出了大量的人才。而位于江南地区和巴蜀地区的人才,显然相对来说少很多。

除了人才本身就很少以外,还有一个人才的人心归向的问题。

虽然刘备一直奉自己为正宗,一直打着自己是刘汉宗室后人这个旗帜。但是,当时的天子汉献帝毕竟在中原。虽然后来曹魏代替了刘汉,但是,这也是汉献帝禅让给曹丕的。就算这个禅让是假的,当时的人,也只可能奉中原地区的政权为正宗政权。因为奉中原地区的政权为正宗政权,因此,人才都会去那里。

我们曾听到过一句话:“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确实就是蜀汉人才缺乏的写照。

蜀山的人才少,因此,他们对来自各地的人才,都非常重视。

当然了,蜀汉重视人才,并不表明这些人才就很忠心,这只能是一个基础。投降蜀汉的人才,最后还非常忠心,我觉得,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蜀汉内部,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有一种比较健康的政治生态。

虽然陈寿是蜀国人,他写的《三国志》,有维护蜀国的成分。但是不得不说,蜀国内部,积极向上的文化以及健康的政治生态,确实是有的。刘备本来是外地人,却能在蜀汉扎下根,而且还能得到蜀汉人的拥戴,当时的士人及豪强都纷纷加入到刘备的集团,反而对作为本土的刘璋不是很感兴趣,可见,刘备所带去的政治生态,确实是让人欢迎的。

其实,当某个集团在初创阶段,政治生态都还是比较健康的。曹操当年南征北战的时候,他手下的谋士和大将,也都是很纯净的,并没有太多勾心斗角的情况。但是,曹操去世后,政治生态就发生改变了,朝臣们勾心斗角,互相倾轧厮杀,不断地发生政变。

曹魏政治生态为什么变坏?主要的原因,是领导者的能力有限,同时又经历了曹魏代汉,以及司马家族准备替代曹魏这两次政权更替。

而蜀汉不一样。蜀汉没有政权更替。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是比较正直无私的,从来没有试图替代蜀汉政权的做法。所以,朝廷中大臣们的勾心斗角并不多,政治生态很好。也因此,投降到蜀汉的大将们,觉得自己是有前途的,心情是愉快的,就对蜀汉比较忠心了。

透露刘备对三国的信心善用尖刺之人



在一个组织中,所有的人可以分为两类,有才能的和无能的;有才能的人也可以分为两类,有用的和没用的。有才华但不好用的人是老板最头疼的。情况不妙。可能是他太个性太奔放,也可能是他身份特殊,让人有很多顾忌。不好用,但也不能弃之不用,因为用好他们会比那些没有天赋但用得好的人产生的能量要大得多。


在刘备集团中,重要文臣诸葛亮和法正都是庄重稳重之人,言行举止从不多礼;他早期的顾问有简雍、孙淦、糜竺等。属于无故障的无功发电,也没有尖锐的刺;吴将为首五虎将,其中黄忠年老贤惠,不会使人不安;赵云长期跟随刘备,对刘备始终忠心耿耿。关羽和张飞都是有个性的人,时不时会有点小发作,但他们是刘备的生死兄弟。在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之后,他们毫无疑问地与刘备团结在了一起。最难的是马超。


马超是东汉开国功臣马援的后代。他的父亲是西部将军马腾。马超出身世家,也是武将。刘备集团没有人能和他相比。马超的个人能力极其出众。他原本统治关中和潼关。一战中,他杀了曹操,割了他的官袍。曾在渭河大败曹操。曹操称赞他“马超之勇不为吕布所减”,说:“马死了,我就没地方埋了”。后来马超被曹操所骗,与盟友韩遂反目,被曹操击败,回到甘肃。他不愿投降,与羌兵联合,继续与曹操作战。经过几年的努力,到建安十八年,马超几乎控制了凉州全境。后来夏西征,马超内部分裂,妻儿被部将杀死。马超逃,投汉中张鲁。他在为张鲁作战时投降了刘备。当时诸葛亮派人买通了张鲁的谋士宋洋,宋洋诬陷张鲁陷害马超。马超无奈,投了刘备一票。


刘任命为平西将军,又任命他为的都城。马超见刘备如此厚待自己,就忽略了对主公的礼遇。和刘备说话的时候,经常像朋友一样叫他“玄德”。这让刘备很不舒服,关羽和张飞也很生气。他们要求刘备惩罚马超,刘备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必须用礼仪开导他。


一次,刘备接见将领。关羽和张飞同时拿着武器站在刘备身边。马超到了,才落座。后来,他惊讶地看到关羽和张飞站在旁边。从此,马超在刘备面前开始讲究上下级之分。


如果说礼仪琐碎,马超的身份也让刘备觉得很棘手。与其他将领不同,马超本人也是诸侯。遇到曹操,他战斗到底。现在他是赞助商,很难保证他不会再生异心。经过反复权衡,刘备把马超放在镇守西凉的岗位上,不让他出现在后来的战场上。一方面可以利用马超对西凉羌人的影响,保持边境稳定;另一方面也可以防止马超在主战场继续建功立业,逐渐壮大。事实证明,刘备的棋局很有效。在马超镇守西凉期间,从未发生过阿强叛乱,为蜀汉的长治久安做出了自己的贡献。马超死后,诸葛亮开始重用马超的弟弟马岱和他留下的西凉军。


刘备如何把马超打得既善良又威风,没有具体记载,但从一些事情可以看出,马超后期意气风发的脾气有所收敛,变得很温顺。一个叫彭阳的人,因为得不到刘备的重用,满腹牢骚,到处搬弄是非。当我喝醉时,我对她说了几句不敬的话


用人不仅仅是招募各行各业的精英。如果只招人不管人,人才越多越头疼。严于律已,必先从难民做起。晚清名臣曾国藩深谙“制人”之术,令国人既敬且畏,印象深刻。


陈国瑞15岁时在湖北应城加入太平军,后来投降清军。几经波折,被曾国藩接掌。据说陈国瑞非常勇敢。战争期间,炮弹打碎了他手中的玻璃。他没有躲避,而是抓起一把椅子坐在营房外,大喊“向我开枪”,这让他所有的部下都害怕他。


有能力的人难免会有脾气。一次,陈国瑞部与另一淮军悍将刘铭传部发生冲突,曾国藩出了事。曾国藩觉得,只有这样,陈国瑞将来才有可能真正起用他。


于是,曾国藩下定决心,先用凛然不可侵犯的正气打击陈国瑞的嚣张气焰,再列举他的劣迹和暴行,让他知道自己的过错和别人的评价。就在陈国瑞灰心丧气,准备打退堂鼓的时候,曾国藩话锋一转,大赞其勇敢、淫荡、不贪等优点,说他是个有前途的将才,切不可莽撞自毁前程,这又让陈国瑞振作起来。然后,曾国藩在他面前坐下,像和儿子说话一样认真地教他,并为他定下三条规矩:不许扰民,不许私斗,不许违抗命令。几句话过后,陈国瑞被说服了,无言以对,只好唯唯诺诺。


但是,陈国瑞的刚愎自用本性难改,后来发生了拒绝服从他指挥的事情,把曾国藩的教诲抛在了脑后。这一次,曾国藩马上上谕,免去陈国瑞的副军务职务,扒了他的黄马褂,命令他立功赎罪,并告诉他,如果不听命令,将被撤职查办,发配到兵站工作。一想到要过没酒没肉没权没权的生活,当即表示听从曾的话,领兵到指定地点。


伟大的事业是由所有人的努力而成的。对于有棱角的人,你知道怎么绑住他,怎么约束他,就不怕他不投降。这样,你就可以适度地使用他。

刘备和蜀汉的人有何魅力,能得到很多人的喜爱?

魏蜀吴三国发展道路和方式各有不同,魏国是曹操凭家财建军,拉起队伍逐渐起家的,吴国是经过孙坚、孙策、孙权父子两代三人一步步打拼下来的,蜀国是刘备奔波劳碌一生,在不断失败后建立起来的。曹孙两家都是凭借其在官场上的一定根基发展起来的,唯独刘备是起步最低,靠着自己不断努力建立功业的,其建立的蜀汉也是势力最弱的。但要问人们最喜欢魏蜀吴哪一家,恐怕多数人都会给刘备的蜀汉投上一票,为什么蜀汉能圈粉更多呢?刘备集团究竟有什么魅力呢?



人们在看《三国演义》时,多数人都把刘备集团当作“好人”,把曹操集团和孙权集团当作“坏人”,这当然与罗贯中“拥刘贬曹”的创作思想有关,但往深一步思考,罗贯中为什么会与正史定论唱反调,不拥“曹”,偏要反“曹”拥刘呢?这恐怕不光是罗贯中的个人意见,他应该也是顺应了一定的“民心”,所以才定下这样的创作思想。


民心之所以向汉向刘主要是受正统统治思想影响,刘备所以能赢得不少民心,是他当时打出的 “匡扶汉室”口号,有一定的市场。所以,有一部分人支持刘备的行动,特别是后世有很多看客更是支持刘备,认为刘备才是真心支持汉献帝,支持汉室江山的,他若能成功,汉室江山有可能得到延续。至于曹操和孙权虽然没有打出反汉自立的旗号,但他们的行动却早已表明了他们自立的意图。反而是刘备虽然总是失败,但其“匡扶汉室”的初心却始终未改,最后创建的政权也称为“蜀汉”。


另外,刘备收拾人心的手法也是最容易打动人的,他主要靠信义征服人心,而不像曹操和孙权靠各种手段或利益交换,所以,刘备早期的班底忠诚度都非常高,人情味儿也非常浓厚。刘备和关羽、张飞、诸葛亮之间交心的情谊自不必说,就是其他一些核心层之外的人,多数对刘备也是忠心耿耿,其中最典型的当属廖化和皇权。


廖化早期在关羽手下担任主簿,关羽被东吴战败后,廖化被吴军俘虏,成为东吴的人。但廖化在东吴待了一段时间后,越发思念故主刘备,所以廖化上演了一出诈死的戏码。骗过东吴的人后,廖化带着老母亲开始了艰难的归国旅程,最后历尽艰辛终于在刘备伐吴之际得见故主。刘备非常感动,立即封廖化为宜都太守,此后廖化一直忠心耿耿为蜀汉建功。黄权也是一个典型,黄权在夷陵之败后被迫投降曹魏,后有传言说刘备因为他投降魏国而杀了他的家人,黄权却信心十足的对曹丕说,蜀主知我心,绝对不会伤害我的家人。事实上,刘备对黄权降魏的意见是“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


刘备部下就是这样一支肝胆相照的团队,关张、诸葛等核心团队自不必说,其他如马良、尹籍、糜芳、张翼、王平、吴懿、黄崇、姜维、关彝等,都是忠心耿耿,甚至不惜为国牺牲的人。但也有一些不愿意支持蜀汉的人,比如益州以谯周为代表的部分本地官僚,但他们更多是因为利益之争,同时他们也没有和刘备共患难,所以忠诚度不如那些人。


在后世人们的眼中,刘备和部下是讲情义的,刘备集团是人情味儿最浓的,所以,很多人都喜欢蜀汉,希望刘备能够成功,但结果却是事与愿违。不过,真正触动人心的,往往正是这种缺憾的美。

刘禅的情商有多高?夏侯霸降蜀,刘禅两句话让他对蜀国忠心耿耿

在不少人眼里,刘禅是个 “此间乐,不思蜀” 的亡国之君。后人给予他的评价,也多是昏庸、无能。但是,这些评价都是带上“有色眼镜”的,他们是在蜀国灭亡的前提下,对于刘禅的劣性评价。

要说起来,蜀国之灭亡,并非刘禅一人之过错。蜀国本就受地理位置制约,加之连年战争导致经济受挫严重,沉疴已久,即便是诸葛亮在世,恐怕也难逃被灭亡的厄运。

因此,如果抛开亡国之君的成见再看刘禅,便能发现其隐藏在愚钝昏庸之后的精明。比如,刘禅是三国时代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又比如,刘禅在位时期,蜀国发展一直稳定,朝野上下一片祥和,蜀中百姓皆能安定生活。

除此之外,刘禅不经意间的政治手段,其实也是颇为高明的。这件事,要从魏将夏侯霸投降蜀国开始说起。

夏侯霸何许人也?正是威震北境的夏侯渊之子。除此之外,夏侯霸的母亲,还是曹操妻子丁氏的妹妹。有着这样的出身,夏侯渊在曹魏政权之中,也算是一等一的世家公子。

后来,夏侯渊在定军山一战中丧命,夏侯渊为报父仇,亲自来到抗蜀前线,希望有朝一日将蜀国灭亡。《资治通鉴》中记载:

正当夏侯渊摩拳擦掌,要与蜀国大战之时,曹魏政权内部的纷争,却悄然发生了变化。司马氏一族在门阀世家的支持下,开始不断崛起,因此他们与曹氏一族的斗争,也达到了白热化。

按《三国志》记载,夏侯霸应当是颇有军事才能的。毕竟能正面击退姜维,便可证明他绝非是一般的庸才。只可惜,夏侯霸并非是主帅,他还受郭淮(司马懿的心腹将领)制约,过得并不舒心。

到了嘉平元年(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篡夺了朝政大权。不久之后,夏侯玄便被征召回了京师。见此情形,夏侯霸心知不妙,担心郭淮暗害自己,遂转投蜀国。《资治通鉴》云:

有意思的是,夏侯霸在跑路的过程中,竟然迷路了。听说他在阴平小道中被困,蜀后主刘禅还专门派人来接夏侯霸。

为何夏侯霸愿意投降蜀国?为何刘禅又愿意接纳夏侯霸的归降呢?

其实,二人还有一层姻亲关系。夏侯渊的侄女,在很早的时候,便被张飞掳走做了夫人。后来夏侯氏生有一女,便是刘禅的发妻张皇后。按照这个关系,夏侯霸还是刘禅的大舅子。后来夏侯渊战死,张飞的妻子还主动请求,将堂兄的尸体厚葬。

不过,夏侯霸始终对蜀国有一个心结,那就是夏侯渊之死。

众所周知,曹魏征西将军夏侯渊战死在定军山,被黄忠当场击杀。在《三国志》的记载中,共有六处提到这件事,都说夏侯渊死于黄忠之手。不仅如此,在平定汉中之后,刘备还故意加封黄忠为征西将军。

这么一来,夏侯霸如何对蜀汉政权不怨恨。可现在,他为了谋求生存,不得不投降蜀汉,即便有张皇后的照拂,夏侯渊也难免过意不去。不仅是自己过不了心里的那道坎,就连蜀汉朝臣,恐怕也会在私下里非议。

就在这时,刘禅却说了两句话,不仅化解了夏侯霸的尴尬,也让这位猛将彻底归心于蜀汉。《三国志·夏侯霸传》注引《魏略》记载:

先看第一句话。刘禅的意思是:你的父亲并非是死在黄忠老将军手里,而是不幸在乱军中遇难的。刘禅这句话,根本经不起推敲。且不说《三国志》中其他几处记载,都明确指出夏侯渊为黄忠所杀;而且行伍之中遇难,又岂会让一般人辨别出来?

显然,刘禅这句话是推诿之词,其目的有二。一方面,黄忠是为蜀汉政权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人,位列后将军,是刘备钦点的大将。因此,刘禅称黄忠为自己的先人,表达自己的敬意。

但站在刘禅的角度,他总不能为了让夏侯霸归心,便指责黄忠当年做的不对。在这个情况下,刘禅只能将这个责任推卸到不知名的“行伍”身上。将黄忠主动地杀死夏侯渊,变成夏侯渊被动地意外遇害。

尽管大家都知道,夏侯渊的确是死在黄忠手里。

但是刘禅这么一说,性质便会发生变化。因为夏侯霸与蜀汉政权,便失去了直接对立的借口。此举不仅让夏侯霸面上好看,也是堵住了众人的悠悠之口。

于是,现在夏侯霸来投,变得情有可原,也更让人容易接受。

接下来,再来看第二句话。刘禅指着自己的儿子,对夏侯霸说:“这也是夏侯家的外甥呢?”

其实,刘禅向外界表达了两个信号。首先,你夏侯霸来投不用有这么多的顾虑,因为我们是有亲戚关系的。换言之,夏侯霸可以信任刘禅,而刘禅也希望夏侯霸能成为他的助力。

从当时的局势来看,刘禅不断地要收回朝政大权。可偏偏这时候,姜维不断穷兵黩武,屡次发动战争。因此对于夏侯霸的来投,刘禅是非常满意的。除了双方的亲戚关系外,刘禅也想着将夏侯霸安插到军中,令其成为自己的助力。

其次,刘禅的话语也向朝臣表明: 夏侯霸是自己人。

因为打算将夏侯霸收为己用,刘禅自然要为他寻一道护身符。刘禅指出夏侯霸是嫡子的舅舅,也是在暗示朝臣,日后不要用夏侯霸的降将身份来攻击他。

如此一来,夏侯霸如愿成为刘禅的心腹大将,对蜀汉忠心耿耿,也为刘禅巩固军中大权,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世人都说刘禅为“扶不起的阿斗”,其实都是错怪了他,刘禅的政治情商着实不低!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067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