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宋国作为春秋五霸之一,宋国为何是战国时期最早灭亡的一个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24 00:28:02

宋国作为春秋五霸之一,宋国为何是战国时期最早灭亡的一个

很多人都不了解宋国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宋国(公元前1114年—公元前286年),周朝的一个诸侯国,国都商丘(今河南商丘)。

宋国国都商丘

西周初期,周公旦(周文王姬发第四子)辅佐周成王(周文王姬发的孙子)平定三监之乱(西周初期商王畿地区三位统治者的叛乱:周公兄管叔、弟蔡叔、霍叔。)遵循“兴灭继绝”的传统,于公元前1114年封商纣王的兄长微子启于商朝的旧都商丘,建立宋国。

宋襄公

周初被周天子封为公爵,国君子姓宋氏。宋国地位特殊,被周天子尊为“三恪”(周朝新立,封前代三王朝的子孙,给以王侯名号,称三恪,以示敬重)之一

之前已经讲过,宋国帮助了霸主齐国(齐孝公继位),自身又是公爵,为人雄厚仁义,便开启了称霸之路!

宋襄公助齐孝公继位

称霸之时,引起楚庄王不满。

楚宋开启了争霸之战--泓水之战

泓水之战,是中国东周春秋时期,公元前638年,宋国与楚国为争夺霸权而发生的一次战斗,以宋国失败告终。泓水之役发生于泓水(今河南柘城县北30里)。宋国此时沦为二流国家!

泓水之战

战国时期,宋康王“行王政”,实行改革,宋国强盛起来,东败齐、南败楚、西败魏!此时军事实力仅次于战国七雄!

春秋战国是诸侯割据争霸战争硝烟频仍的时期!春秋讲究礼义,而战国基本上全凭军事实力。所以小的诸侯国变成了,其他强国的觊觎之地!

为什么宋国最早被诸侯吞并呢?来看一下宋国都有哪些地方!

1.睢水北岸的宋都商丘

遵循“兴灭继绝”的传统,周成王于公元前1114年封商纣王的兄长微子启于商朝的旧都商丘,作为商朝旧都,商丘的富饶不难想象!

宋都商丘

2.济水北岸的陶丘(陶邑)

春秋末期,范蠡助越王勾践灭吴国后,归隐辗转至陶,“以陶为天下之中”,在此定居经商,“十九年间,三致千金”,被后人尊为商祖,死后也葬于陶邑。

陶邑的车水马龙

3.获水和泗水交汇处的彭城(今徐州)

魏惠文王与齐威王在此相王(战国初期最强大的两个诸侯国),彭城的富朔不言自明!

彭城相王

宋国面积约有十万平方公里,皆膏腴之地!被称为交通水运中心,素有“八水过宋”之称,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以及殷商文化底蕴。春秋战国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起源于宋国!

也是因为宋国过于繁荣,也遭到战国其他诸侯觊觎!最后,在公元前286年,被齐灭国,宋国亡!

宋襄公为什么会被列为“春秋五霸”之一?

在历史上公认的春秋五霸里,有一个人的“上榜”,却更像是安慰奖——宋襄公。

说到这个人的称霸像“安慰奖”,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他的争霸不成。这个人和当年的齐桓公一样,是个胸怀大志的人,却命比纸薄,雄心勃勃地想当霸主,却连遭挫折,自己在经过了几次战争的胶着之后,反而殒命沙场,特别是面对大好的打败对手的机会,他偏偏要行“仁义”,他“仁义”,对手却不仁义,一场无情的战败,不但断送了他的称霸梦,更令他因此含恨九泉。他称霸不成,仁义无果,后人说起来,无不扼腕长叹。

宋襄公,为什么会犯这么愚蠢的错误,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什么他依然会被列为“春秋五霸”之一?

且让我们从宋国本身的缘起看,在春秋战国的历史上,宋国其实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国家。

宋国的王室,来头不小,宋国是周朝初年殷商贵族微子启所建立的国家。这个启在当时是非常有名的人物,他是商纣王的忠臣,因为不满商纣王的倒行逆施,在屡次进谏无效的情况下,被商纣王下了追杀令,最后不得不亡命到周国,周朝在推翻商朝统治,以及平定武庚的叛乱后,对微子的安置成了问题。他本来是商王朝的旧臣,按说是要被清洗的,但是此人广有贤名,是当时难得的忠良,如果不善待,难免也要给商朝旧人们留下话柄。

因此周公辅成王的时候,几经权衡,最后决定把他册封在了今天河南东部地区,国号叫宋国。这个安排很有学问,宋国的地盘,表面看是很富庶,但是却夹在大国之间,尤其是临近当时作为周王室铁杆的齐鲁两个国家,他的四面都是平原,根本无险可守,一旦发生叛乱,很容易就能够平定。就是这样一个安排,给春秋战国时期宋国的命运,埋下了悲惨的伏笔。

宋国建立时,宋国的级别还是很高的,宋国的国君爵位是“公”。在当时属于和齐国、鲁国、郑国、晋国等国家平级的一等诸侯国,这种地位上的高贵,在西周的“和平年代”里,给了宋国国君崇高的优越感。到了东周时期天下争霸开始后,这种优越感也依然在继续着。在春秋战国的早期,宋国也是一方枭雄,他曾经和郑国争夺过“小霸”的地位,虽然失败,但是在郑庄公死后,宋国依然兼并了不少郑国的土地。

到了齐桓公称霸的时候,此时的宋襄公看准风向,将宋国的命运紧紧捆绑在齐桓公称霸的战车上。齐桓公九合诸侯时期,自始至终,宋国都是一个坚定的支持者。利用几次帮助齐桓公会盟诸侯的机会,当时的宋襄公很是风光,特别是在最大规模的葵丘会盟上,宋国还充当了齐桓公的“代言人”角色,代表齐桓公主持会盟的典礼,向诸侯们发号施令,宋国俨然成了诸侯国里的老二。

宋襄公本人,是不甘心做老二的,在公元前650年他登基的时候,也颇有一番作为。当时的他,任用贤臣子鱼、公孙固,积极发展生产和军力,尤其是他通过紧跟齐桓公的称霸步伐,也捡了不少“洋落”。郑国当年肥沃的土地,被他夺走了很多,齐桓公还以霸主的身份做主,将原来属于郑国的土地和人口划给他不少。这时候的宋国,就好比一个小康之家,因为跟着一个大老板做了几次投资,也紧跟着发了起来。当时无论在诸侯国之间,还是在宋国内部,宋襄公给人的印象,就是“仁义”,所以他的名望,在当时也是仅次于齐桓公的。

在跟随齐桓公的几年里,宋国的军事实力和国家影响力,在诸侯中间节节攀升。如果拿现代国际政治关系对比的话,如果齐桓公像“世界警察”美国,那么宋襄公就很像成天紧跟在美国后面的英国。

但是宋襄公本人是不甘心做跟班的,在他的心里,一直有一个非常坚定的梦想——做老大。那时候是齐桓公如日中天的时期,但是宋襄公有信心,如日中天又怎么样,老子比你年轻,等得起,你总有衰老的一天,齐国也总有衰弱的一天,那一天,就是宋国对齐国取而代之的时候。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宋国的称霸之梦,绝不是心血来潮,而是他们多年来一直就在努力筹谋的事情。

公元前643年,宋国的机会来了,就是这一年,天下无敌的春秋首霸齐桓公过世了。

如果仅仅是齐桓公过世,这并非是宋国争霸的机会,因为齐桓公就算死了,齐国的国家实力仍然在,以当时宋国的国力,无论是经济、人口、还是军事实力,都是很难与齐国相抗衡的。只要齐桓公能够实现政权的平稳交接,就当时中原诸侯国的实力,除了南方强大的楚国,没有人能够威胁到齐国的霸主地位。

但机会偏偏给了宋襄公,因为齐桓公死后,齐国的政权交接,是非常不平稳的。

齐桓公在世的时候,什么都考虑到了,偏偏没有考虑到儿子接班的问题。他非常宠爱公子召,更曾托付宋襄公,让他日后帮助公子召登位。可是在他死后,他的五个儿子都想登位,因为登位不仅意味着做国君,还意味着做霸主,在这样的局面下,矛盾就产生了。齐桓公生前的三个宠臣,分别拥立不同的王子,相互之间打来打去,天下无敌的齐国军队,自己开始窝里斗。这场内战持续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公子召不敌其他的几个王子,不得不逃到了宋国,想起了当年齐桓公对宋襄公的托付,就请求宋襄公帮助他夺位。

对公子召,宋襄公一开始的接待很热情,但是对出兵帮助他的事情,却显得很冷淡。公子召是个聪明人,见这个局面后,立刻知道了宋襄公想要什么,对宋襄公承诺说“只要我能够登上国君位,一定会以盟主之礼来对待叔叔”,也就是说,为了能够夺位,公子召愿意让出父亲为之奋斗一生的盟主之位。有了这个许诺,宋襄公像打了强心针一般,立刻号令天下,要求各国派兵,护送齐国王子回国夺位。宋襄公毕竟不是齐桓公,齐桓公活着的时候,大家拿着他当“老二”,现在齐桓公不在了,谁还买它的账,结果只有三个小国带着一点军队过来,这点军队对付强大的齐国哪里够?宋襄公一咬牙,豁出去了。宋襄公整顿了国内几乎所有的兵马,外加三个小国的人马,就这样浩浩荡荡杀向了齐国。

没有想到来得早不如来得巧,这时候的齐国,经过连续的内乱,各方势力已经打得筋疲力尽了,宋襄公的生力军一到,大家就都不想打了,仅仅经过了几次小规模的军事接触,各路齐军就做鸟兽散,公子召就这样顺顺利利地回国当上了国君,这就是历史上的齐孝公。

这时候的齐国,经过这场大规模的内乱,其国力损失极其严重,以当时的国都临淄为例,当时的临淄,大约有五分之三的民房被烧毁,国都尚且如此,其他的地方可想而知。齐孝公因此听从了宋襄公的号令,在宋襄公眼里,称霸就水到渠成了,齐国是各国的盟主,现在齐国都听我的了,那我不就是盟主了,当了这么多年的老二,现在总算是熬到老大了。在齐国内乱平定后的初期,宋襄公开始耀武扬威。先是当时曹国国君,在宋襄公发文请天下出兵勤王的时候,不买宋襄公的账,这时候宋襄公秋后算账,将曹国国君斩首;滕国国君过去在小事上得罪过宋襄公,这下也被宋襄公睚眦必报,硬是被他杀了去祭神,在齐国内乱被平定的最初日子里,宋襄公确实这么威风八面,几乎到了见谁灭谁,说打谁就打谁的地步,貌似已经是霸主了。

实际上,还远着呢。

在《史记》中,司马迁为何把宋襄公列为春秋五霸之一?

倘若是问:司马迁为何把宋襄公列为春秋五霸之一?这个问题是没有办法回答的,因为司马迁并没有做这件事,又怎么会有原因呢?把宋襄公列入“春秋五霸”的是唐代的司马贞,在著《史记索隐》的时候,他大量考证了《史记》中的人名、史实、司马迁生平等等。春秋五霸只是他考证的一个“历史名词”而已。

倘若是问:宋襄公有没有资格列入五霸之一?个人认为是没有资格的。这里可以顺带讨论一下司马贞为何把宋襄公列入五霸之一?那时因为司马贞看到了宋襄公的“仁义”。所谓“春秋无义战”,宋襄公是因为恪守周时战礼,因仁义而亡国的。在讲霸业不讲仁义的时代,宋襄公是愚蠢的代名词。在讲仁义而不论霸业的时代,宋襄是高贵人格的代名词。“五霸”这个概念,梳理的就是王图霸业,而不是仁义道德。宋襄公跟这个是不沾边的。

春秋五霸,是一个流变的概念,并非一开始就确定的。最早有孟子提出“五霸”之说,尸子讨论了四个人分别是:齐桓、晋文、秦穆、越勾践。荀子时期形成完整的说法:齐桓公、晋文公、 楚庄王、 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这个时候还没有宋襄公,直到唐代史学家解读古史的时候才把他列入春秋五霸之中。

后来之所以把宋襄公列入“五霸”之中,除了宋襄公确有历史功绩之外,更多的原因随着社会变迁、历史的进步,后世学者的基本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宋襄公的主要功绩是,会盟诸侯,率领宋国、卫国、曹国和邾国四国之兵,平复齐国内乱,扶持齐孝公即位。由此名声大噪,后来又参与了中原霸主的争夺,在泓水之战中败于楚国。

像宋襄公这样,死守着仁义之师的名声,不肯半渡而击,非要等着楚军全部上岸才进行决战。战国时期,列国尚在弱肉强食,当时的学者都笑话宋襄公的,没人为他歌功颂德。但是到了后世,国家大一统,形成文化凝聚力后,宋襄公的行为,被贴上“仁义”的标签。

需要订正的一点是,并不是西汉司马迁把宋襄公列入五霸之中,而是唐代的司马贞和颜师古。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列: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颜师古在《汉书注》中列: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吴王夫差。他们两个的意见还是不统一的。

宋代的黄仲元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对比《史记》篇幅,来断前人说法是非。他得出的结论是:太史公在记录齐桓、晋文、秦穆、楚庄的时候,材料都是很殷实的,唯独到了宋襄公这里,描述少的可怜。这是太史公的惯用笔法,重要的事情多费笔墨,次要的事情言简意赅。因此黄仲元认为,真正的春秋五霸,应该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而不应该有唐人所说的宋襄公。

今人读史,要跳出这种框框。春秋时期争霸的君主,远不止五个。宋儒当时根据华夷之辨,就已经总结出了“春秋十三霸”,意思是除了“周文化圈”之外的秦、楚、吴、越,光是中原的霸主就有十三个。后人认为宋儒所列,太过狭隘,又重新总结出“春秋十九霸”的观点来。“三、五”之数,是子思、孟子等人“案往旧造说”,荀子已经批评过他们了。他们总认为人间之事,必须符合术数。但实际上,三皇不是三个,五帝不是五个,何况春秋五霸乎?读历史要以历史真相为向导,不能被概念所束缚。

详细内容请参考:史料梳理:关于“春秋五霸”的八种说法

宋襄公联盟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是五个君王,战国七雄却是七个国家。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历史上称为?春秋五霸? 齐、楚、燕、韩、赵、魏、秦,称?战国七雄?

春秋五霸,?五霸?又作?五伯?,是指东周春秋时期相继称霸主的五个诸侯,其说首见于《左传》。

关于春秋五霸,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

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缪公、楚庄王;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从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历史上称为春秋时代。在这二百九十多年间,社会风雷激荡,可以说是烽烟四起,战火连天。仅据鲁史《春秋》记载的军事行动就有四百八十余次。司马迁说: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相传春秋初期诸侯列国一百四十多个,经过连年兼并,到后来只剩较大的几个。这些大国之间还互相攻伐,争夺霸权。历史上把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叫做?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中,晋国在卿大夫韩氏、赵氏、魏氏战胜智氏后,被三家瓜分;齐国被田氏代齐,吴国、越国被楚国兼并,最终韩国、赵国、魏国、田氏齐国、楚国跻身战国七雄之列。

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是中国古代战国时期末期(东周灭亡前夕)七个较强的诸侯国的统称。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无数次兼并战争使诸侯国的数量从数百减少到数十。到战国后期,仅剩下七个实力较强的周天子分封或自立的诸侯国,分别为燕、秦、楚、齐(田齐)、韩、赵、魏,合称为?战国七雄?。

除战国七雄外,小国尚有宋、卫、东周、中山、鲁、滕、邹、费等,但其实力与影响力皆不及战国七雄,只能在强国的夹缝中生存,且最终均为七雄所灭。惟中山与他国互王,《战国策》载其国之策(宋襄公一说为春秋五霸之一)。

在这七雄之中,后期以秦国、齐国国力最强。三晋之中,韩最弱小,魏都大梁最壮观,赵国多名将。楚才晋用为知名典故。除秦国以外,其余六国均在崤山以东。因此该六国又称?山东六国?。燕太子丹谋刺秦王政失败导致身死国灭后,公元前221年,秦军进而围临淄灭齐,结束战国群雄割据。

战国初期

春秋末年,经列国兼并,剩下的大国主要有西方的秦,中原以北的晋,东方的齐、燕,南方的楚、吴、越。

战国早期,秦国、燕国实力较弱。比较强大的是晋、齐、楚、越四国。齐国自公元前481年田氏子杀齐简公,专齐政,形成?田氏代齐?的局面。公元前473年吴被越所灭。晋国经过六卿之间的兼并,公元前453年,形成赵、魏、韩?三家分晋?的局面,号称?三晋?。三晋在战国初期最强大,常常联合兵力进攻其他国家。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策命三晋为诸侯。楚国在春秋末年被吴国入侵,国力受创,至战国初年开始恢复,在南方称霸。

战国中期

至战国中期,逐渐形成秦、楚、齐、燕、赵、魏、韩七国争雄的格局。最初,魏国在各大国中实力最强,称霸天下,占领原属秦国的河西地区数十年,但在后来居上的齐、秦夹击下逐渐衰落下去。楚国任用吴起变法,国势颇振,称雄江南,更于前306年乘越国内乱的时候灭掉越国,攻占了长江下游,并设江东为郡,成为六国中疆域最广。赵国与韩国亦攻灭周边小国,并于公元前367年,乘周内乱,把周分裂为西周(以王城为都)和东周(以巩为都)两个小国,逐渐占领周的外围地区。各国中只有燕实力仍较弱。

秦孝公任商鞅推行变法使秦国走入军事强国,东方的齐国也在齐威王经营下日渐强大。而如日中天的魏惠王在公元前344年称王,但在桂陵之战(前353年)和马陵之战(前341年)中两次负于齐国,魏国走入下坡。魏惠王遂被迫在公元前334年,与齐威王?会徐州相王?。在此期间,魏国迁都至大梁,对今山西西南地区的旧都安邑周边重视程度下降,秦国乘机尽并魏国河西之地。前328年,魏国开始?事秦?,割让上郡(今陕西北部地区)予秦国,但秦国很快开始了对黄河以东魏国领土的蚕食。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也自称为王。秦、齐逐渐成为西方与东方两大强国。随后韩、赵、燕、中山和宋也都先后称王。各大国纷纷拉拢别国,出现合纵连横的 *** 。合纵连横的实质是秦与齐、楚这两大东西对峙集团的斗争。秦在这一期间基本上居上风,先后制服韩、魏,重创楚国,攻灭巴蜀。齐因未与秦直接交锋,仍保持东方霸主地位。赵亦实力较强,赵武灵王曾实行?胡服骑射?,图灭中山和攻略胡地。

前314年,齐宣王趁燕国内乱入侵燕国,燕王死于混乱中,但齐军军纪败坏,不久后就被迫退兵,燕昭王在国人的拥立下成为新国君。从此齐燕成为世仇,燕昭王励精图治,招贤纳士,希望振兴燕国,洗雪耻辱。昭王在位时期,重用了乐毅、苏秦等贤才,大大增强了燕国国力,并任用秦开为将,大破东胡和箕子朝鲜,将今辽宁大部地区和鸭绿江下游地区纳入燕国版图,箕子朝鲜被迫从辽东迁徙到鸭绿江以南。

战国晚期

楚怀王贪图小利而违背纵约,与齐断交而与秦结盟,被东方五国孤立,在垂沙之战等战役中受到齐国等国的沉重打击。后秦背盟攻楚,并在两国盟会中俘虏楚怀王,至楚顷襄王时,秦军攻陷楚郢都,占领了楚国最初兴起的荆襄地区,楚国自此一蹶不振。齐国经过威王、宣王两代国君的努力,在齐湣王时,国势达到鼎盛,一度与秦国并立为东西二帝,灭亡了占据淮河流域富饶土地的宋国,并且屡屡背弃承诺,侵略、欺凌诸侯,尤其是灭宋后不信守分割宋地的许诺,导致各国对齐国极为不满。燕昭王采用乐毅的策略,任用苏秦在齐国实施反间,组织五国联军向齐国反击,齐湣王被杀,齐几乎亡国,仅存即墨、莒两城未被攻陷。燕昭王死后,燕惠王猜忌乐毅并用缺乏才能的骑劫取而代之,齐国大将田单用火牛阵收复失地,但齐国国力大衰,之后采取亲秦政策,再也没有积极参与战国晚期的国际事务。赵胡服骑射,灭中山,战国后期为三晋中国力最强盛,但后来在长平之战,赵军被秦军打败,四十万赵军被秦军坑杀,赵自此无力抗秦。

战国晚期,各国之间的兼并更加激烈。由于秦国的势力逐渐庞大,秦王统一天下的野心也越来越明显。因此在公元前241年,赵庞煖合赵、楚、魏、燕、韩五国组成了最后一次合纵,以楚国春申君为帅,合兵对付秦国。之后由于秦军洞悉了楚军低下的士气和战斗力,率先进攻楚军,楚军未战先逃,抗秦联军失败,各国也都收回自己的军队。从此,东方六国联盟不复存在。

结局

公元前251年,燕乘赵国新败,出兵攻赵,反被赵国击败。然而在秦的威胁下,东方六国又结成暂时的联盟。公元前247年,魏信陵君合五国兵攻秦,败秦于河外。公元前241年赵庞暖合赵、楚、魏、燕、韩五国兵攻秦,但为秦所败。从此,东方六国联盟不复存在。秦乘势各个击破,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燕、魏、楚、齐,统一天下,七国争雄的局面结束。

战国时期宋国什么时候灭亡,被谁所灭

宋国(公元前1114年—公元前286年),周朝的一个诸侯国,国都商丘。周初被周天子封为公爵,国君子姓?宋氏。共传三十四君,享国八百二十九年。
西周初期,周公旦辅佐周成王平定三监之乱,遵循“兴灭继绝”的传统,封殷纣王的庶兄微子启于商朝的旧都商丘,建立宋国,特准其用天子礼乐奉商朝宗祀,与周为客。宋国地位特殊,被周天子尊为“三恪”之一。
春秋时期,宋襄公在齐国内乱时,帮助齐公子复国,代齐作为盟主,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泓水之战后,宋国国力受创。宋景公时期灭曹国,国力渐盛。战国时期,宋国国君宋康王“行王政”,实行政治改革,宋国强盛起来。东败齐、南败楚、西败魏,公元前286年,齐、楚、魏三国联手灭掉宋国,三国瓜分宋国领土。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062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