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揭秘,历史上的捻军首领张洛行最后怎么死的

以史为鉴 2023-06-23 23:15:43

揭秘,历史上的捻军首领张洛行最后怎么死的

说到张洛行,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此人的历史故事。

在洪秀全太平天国起义的同时期,在我国长江以北的苏皖鲁豫等地区还活跃着另一支反清农民起义军――捻军。捻军与太平军南北呼应,也给清军制造了很大麻烦,可以说是太平军的友军。

“捻”的意思即一股一伙,即成群的人。捻党是一种反对土豪乡绅和官府的穷苦贫民的组织,它“居则为民,出则为捻”,具有隐蔽性,是一种民间的秘密武装组织。

在清朝的乾隆和嘉庆年间,在苏皖鲁豫地区就出现了捻党活动。受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1851年,安徽亳州的捻军首次聚众起义,其首领便是安徽涡阳人张洛行。

张洛行并非穷苦贫民,他出身于地主家庭,开铺设店,开赌局贩私盐,日子过得非常殷实。由于张洛行贩卖私盐,属违法勾当,经常与官府发生摩擦。所以张洛行就搞了一支私人武装与官府对抗。

张洛行组织的这些捻党在当地就搞些清除恶霸豪绅等小打小闹,没形成什么大的气候。

但在咸丰元年(1851年)1月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后,受太平天国声势不断壮大的影响,张洛行在亳州聚集捻军起义。

当时由于皖北大旱,穷苦农民流离失所,所以张洛行扯起起义大旗后,云集者众,很快有众多农民入捻。捻军在张洛行和龚得树的带领下,围攻河南永城,攻占粮仓,劫狱救囚,造成了很大声响。

随着张洛行率领的捻军声势的壮大,永城、亳州一带的十八股捻军纷纷依附张洛行,在雉河集歃血为盟,共推张洛行为带头大哥――盟主,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十八铺聚义”。

捻军渐成气候,给清廷也带来很大威胁。但由于太平军此时风头正盛,连克武汉三镇,清廷忙于镇压太平军,无暇重兵围剿捻军,于是派兵部侍郎周天爵、工部侍郎吕贤基等招降张洛行。

由于清军根本无力围剿捻军,清廷也无更多精力对付捻军,所以这次招安并没有成功。捻军反而借着清廷忙于对付太平军、无暇顾及捻军借机不断壮大,控制了苏鲁豫皖地区。

咸丰五年(1855年),清廷派兵部给事中袁甲三招降张洛行,风头正劲的张洛行再次给予拒绝。此后,各路捻军聚集亳州雉河集进行合并,人数达到十万之众,推举张洛行为首领“大汉永王”。

为了便于管理,这次会盟对各路捻军进行了改编。

各路捻军合并后,建立黄、蓝、白、黑、红“五旗军制”。张洛行兼任总黄旗主,其余的四个总旗主分别由龚得树、侯士维、韩老万和苏天福担任。

各总旗下设大、小旗。由于各旗之旗互不隶属,相对独立,所以总旗之间缺乏联系,并无聚合力,这也造成了捻军内部的不稳定性。

五旗建制后,张洛行又攻占了富庶的三河尖重镇,士气高涨。但此时的太平天国由于发生了天京事变,杨秀清被韦昌辉杀死、韦昌辉被洪秀全处死、石达开不满洪秀全领兵出走。经此一劫,太平天国已经在走下坡路了。

这时的清军又开始腾出手来对付张洛行了。在河南,张洛行被河南巡抚英桂及袁甲三打得不得不向南撤退。

此时,捻军和太平军都面临着清军围剿的巨大压力。危急的时局,使这两支军队抱团取暖,联合在一起。

1857年春,张洛行率部与陈玉成和李秀成在霍邱和正阳关会师,捻军各主将接受洪秀全的封号。

虽然张洛行被封为征北主将,接受洪秀全的领导,但捻军只是听封不听调,配合太平军作战,并不是听命于洪秀全。

即使是这样,捻军内部的部分主将还是不愿与太平军联合,并最终发生内讧,造成了捻军的分裂。

蓝旗将领刘永敬和刘天台欲带兵返回淮北,被张洛行以反叛罪处死。

张洛行的这一举动,更激起蓝旗将士的不满,蓝旗及其他各旗大部出走淮北,只留张洛行和龚得树等人留在淮南。

此后,张洛行与陈玉成密切合作,南征北战,获封沃王封号。

咸丰十一年,曾国藩的湘军攻破安庆,太平军及捻军陷入低潮。陈玉成被俘后,张洛行的处境更加艰难。

同治元年(1862年)二月,僧格林沁率部进入河南镇压捻军,张洛行率长枪队在河南杞县许岗遭遇僧格林沁的骑兵,双方激战数日,由于捻军长枪队队长董志信投降清军,张洛行处境危急。

面对僧格林沁的劝降,张洛行拒不投降。在撤向徐州的途中,张洛行又中了宿州知州英翰的埋伏。无奈之下的张洛行只得又撤至雉河集。

由于驻守西洋寨的捻军首领李勤邦已暗中投敌,在张洛行父子撤至西洋寨时,李勤邦在接待张洛行时,暗中将张洛行的行踪密报宿州知州英翰。

张洛行及其子张憙被英翰逮捕后,被僧格林沁凌迟处死。而在张洛行的家乡,张洛行的家族三代也几乎被僧格林沁屠戮殆尽。

但在三年之后,一代僧王、被称为“国之柱石”的僧格林沁在曹州陷入捻军重围。突围之中,僧格林沁重伤坠马,被捻军少年张皮绠斩杀于麦田。

张乐行的生平简介

张乐行(1811~1863)(张洛行),捻军前期首领。安徽亳州雉河集(今亳州涡阳)人。出生于地主豪绅家庭,1852年,皖北饥荒严重,张乐行与龚得树等率捻众万余人起义,在苏鲁豫皖交界广大地区活动,声势迅速扩大,各地捻众纷纷起义响应。1855年秋,各路捻军首领云集雉河集(今安徽涡阳县),成立联盟,推张乐行为盟主,号称大汉永王。组成捻军,建立黄、红、蓝、白、黑五旗军制,扩大队伍,积极活动。1857年,张乐行率捻军与太平天国陈玉成、李秀成部队会师,被封为成天义,任征北主将,后改封沃王。与太平军并肩战斗,使清政府大为恐慌,先后派胜保、袁甲三等人镇压捻军。1863年,僧格林沁围攻雉河集,捻军遭受重大损失,张乐行在涡阳义门遇害。
张乐行出身于地主家庭。早年开糟坊、粮行、赌局,又结党贩运私盐做“盐趟主”。在贩运私盐时,常与官府发生矛盾,遂集众成捻,进行自卫,并支持农民抗粮、抗差、吃大户的斗争。1853年联合龚得树聚众万余人围攻河南永城,劫狱救囚,声势渐大。同年11月,与永、毫一带冯金标、张凤山等18股捻首在雉河集歃血为盟,被推为盟主,树黄旗起义,号称“十八铺聚义”,成为初期捻军最高首领。1853年被清军招抚。1854年与龚得树、苏天福再举义旗,控制淮北广大地区。1855年8月,永、亳及附近州县各捻会盟于雉河集,被推为首领,称“大汉明命王”,建黄、白、红、黑、蓝五旗军制,各路捻军俱听调遣,并兼领黄旗。还发布告示和《行军条例》,使捻军有了统一的组织和领导。捻军于此正式起义,派兵四出攻打附近州县,控制区域南至颍上、霍丘,北抵江苏萧山、砀县,东接怀远,西连河南归德府。1856年6月19日,雉河集失陷,率部南撤。7月16日,攻克淮河上游重镇三河尖(今河南省固始县三河尖镇)。旋回军北上,于8月24日夺回雉河集。1857年与太平军陈玉成、李秀成部会师于霍丘、六安交界处,接受太平天国领导,受封为“征北主将”。从此,捻军一律蓄发,改换太平天国旗帜。同年10月13日,退至六安。1858年5月下旬率兵北上,经正阳关、峡石口,占领怀远、临淮和凤阳府县两城,控制淮河南北的交通,断绝清淮北盐运。11月与庐州太平军南下,配合陈玉成、李秀成指挥的三河之役,大败湘军。次年夏,派龚得树领兵渡淮河,联合太平天国庐州守军吴如孝部攻克怀远,自此两军占领地区联为一片。11月南退定远。1860年指挥张宗禹率主力3万余人出征苏北敌后,占领清江浦(今淮阴),被太平天国封为沃王。1861年冬进驻颍上。1862年2月,与陈玉成所派陈得才、赖文光部合攻颍州府(今阜阳)。5月陈玉成被俘,率孤军在淮河南北坚持斗争。次年再退雉河集,扼守尹家河。3月23日,率20万大军在涡河张村铺北,背淝水列阵,与僧格林沁血战。终因力量悬殊,孤军无援而全军覆没,张乐行仅率10 余骑突出重围,驰至阜阳马家店,继又夜走西阳集,欲去山东。四日,至西阳集蓝旗捻头李家英处。此时,李家英已降清,他一面假意款待张乐行,一面密报英翰,英翰随即率兵至西阳集逮捕了张乐行父子3 人,由牛师韩押送义门集僧格林沁大营。面对僧格林沁的严刑审讯和威胁利诱,张乐行威武不屈,痛斥清廷和叛徒。是年二月十八日,张乐行及其子张喜、义子王宛儿在义门大周营英勇就义。

太平天国捻军等农民起义心腹大患是谁?

  太平天国时期北方的农民起义军。源于捻子(一称捻党)。“捻”为淮北方言,意即一股一伙。捻子是民间的一个秘密组织,有说产生于清康熙年间,有说出现于明朝末年,成员主要为农民和手工业者,早期活动于皖北淝水和涡河流域。嘉庆末年,捻子集团日多,小捻子数人、数十人,大捻子一二百人不等。经常在安徽、江苏、河南、山东间护送私盐,并与清政府发生武装冲突,后甚而起义攻城。1853年(咸丰三年),捻子在太平天国影响下发动大规模起义。起义后的“捻”,史学界称捻军。
捻军起义从1853年至1868年,长达十六年,其历史分为两个阶段。自1853年春至1863年3月为前期捻军。1853年1月至3月,太平军连克武汉、安庆、南京,安徽、河南捻众纷纷起义响应。及至太平天国北伐军经过时,已开始从分散斗争趋向联合作战。1855年秋,各路捻军在安徽亳州雉河集(今安徽涡阳)会盟,力量最大的当地捻军首领张乐行(张洛行)被推为盟主。联合后的捻军建立五旗军制,用黄白红蓝黑五色旗区分军队。总黄旗主由张乐行自兼,总白旗主龚得(龚得树),总红旗主侯士维,总蓝旗主韩老万(万峰、狼子),总黑旗主苏天福。总旗下有大旗、小旗。每一旗主左右都有一个以宗族、亲戚、乡里关系结合起来的领导集团。由于各旗间互不统属,各种集团林立,不易离开本土,形成了它的分散性和落后性。
1857年春,张乐行率领捻军渡淮河南征,与太平天国陈玉成、李秀成军会师霍丘和正阳关。从此以听分封不听调用为条件,接受太平天国领导,配合太平军作战,但不接受改编。年底,内部出现分歧,以蓝旗将领刘饿狼(刘永敬)为首的部分捻军坚持要回淮北,被张乐行等杀死。捻军于是分裂,大部分旗主返回淮北,只有张乐行、龚得等少数留在淮南,与太平天国保持着较密切的关系。还有一部分如孙葵心、张宗禹等,转战南北,曾深入河南、山东,推动了当地人民以各种形式起义反清。在皖北、苏北,捻军或协同太平军或独立作战,屡破清军。1860年,张乐行被太平天国封为沃王。1861年9月和1862年(同治元年)5月,清军攻陷安徽太平天国重镇安庆和庐州(今安徽合肥)后,捻军因而失去太平军为依托,处境困难。张宗禹等部自淮北西入河南、陕西,与远征西北的太平天国陈得才等军会合。1862年秋以僧格林沁为首的清军大举进攻皖北,次年3月攻陷捻军根据地雉河集,张乐行被叛徒俘送至清营遇害。
自1863年4月至1868年8月为后期捻军。前期捻军失败后,余部活动于河南、湖北、陕西边区。1863年5月张宗禹等在安徽桐城境与李秀成相会后,仍回到皖北。太平天国封张宗禹为梁王、任柱(任化邦)为鲁王,张琢(张禹爵,张乐行侄)袭封幼沃王,捻军其他将领亦各有所封。
1864年4月,张宗禹、任柱等和陈得才、赖文光等部太平军在河南内乡会师,欲东下救援太平天国都城天京,被僧格林沁所率清军困阻于鄂皖边界。时天京已陷,陈得才于兵败后服毒自杀,所部纷纷投降。张宗禹、任柱与赖文光突围,将余部太平军和捻军合并为联军。赖文光被推为首领。
联军以太平军军制重新整编,易步为骑,采用流动战术,奔驰豫、鲁、苏之间,声势复振。1865年5月,在山东曹州(今山东菏泽)高楼寨歼灭清精锐蒙古骑兵,击毙僧格林沁。清政府改派曾国藩督湘军、淮军镇压捻军。曾国藩更多使用洋枪洋炮,实行重点设防、坚壁清野,画黄、运、淮、颍四河圈围的战略,尾追、迎击联军。1866年9月,联军突破颍河上游贾鲁河防线。曾国藩因围剿不力被清廷撤免钦差大臣,李鸿章继其任。1866年10月起,联军分为东西两军。赖文光、任柱继续在中原地区活动,为东捻军;张宗禹、张琢进入陕西联络回民起义,为西捻军。1867年东捻军转战湖北,曾败淮军主力刘铭传部,但企图入川、陕与西捻军会合未遂。是年6月经河南进入山东,后被李鸿章淮军围困于黄河南岸、运河东岸、胶莱河西岸和六塘河北岸的地区内,突围失败,任柱被奸细杀害,余部于次年1月在江苏扬州覆没,赖文光被俘就义。西捻军转战陕西后,经山西洪洞向南穿王屋山入河南济源,再向东北挺进直隶(约今河北),1867年初至保定,威胁北京。旋退入河南,最后进入山东黄河以北、运河以东地区,被李鸿章、左宗棠军包围。1868年8月在茌平溃败,全军覆没,张宗禹渡徒骇河不知所终。至此,捻军起义失败。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045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