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大唐名将李勣本名是徐世勣,徐懋功和他有什么关系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23 23:11:19

大唐名将李勣本名是徐世勣,徐懋功和他有什么关系

《隋唐演义》里的瓦岗军师徐懋功历史上确有其人,而且是了不起的大人物,他就是位居凌烟阁24功臣之列的李勣,那徐懋功怎么变成了李勣?接下来小编讲讲他的一些故事。

原来徐懋功的本名叫徐世勣,懋功是他的字。后来因为功劳大,唐高祖李渊赐姓为李,徐世勣就变成了李世勣。再往后,李世民登基,为避皇帝的名讳,李世勣就精炼成了李勣。

大唐名将李勣

徐懋功在《隋唐演义》里被塑造成了一个“半仙”式的人物,能掐会算、料事如神,现实中的李勣同样是一个深谋远虑、才干超群的智者。他辅佐瓦岗英雄翟让、李密,设计伏杀隋军名将张须陀,攻占黎阳仓,募兵20万,又打败隋朝叛将宇文化及,表现出了极高的军事谋划和战役指挥能力。

后来,李密被王世充打败,撇下李勣等人降唐,李勣本可以把瓦岗军占有的地盘人口直接送给李渊邀功,但他有忠义之心,还是把这些东西交给了李密,让他转呈。唐高祖李渊深受触动,认为李勣“感德推功,实纯臣也”。这是李勣第一次和李唐皇帝打交道,他以忠于旧主的方式投降大唐,留下了一个“纯臣”的美名。

归顺李唐在李世民账下效命后,李勣有了更广阔的用武之地。他跟从李世民东征西讨,出谋划策,平定窦建德,降伏王世充,打败刘黑闼,抓获徐圆朗,剿灭辅公祏,为大唐一统天下立下了大功。

大唐统一天下后,李勣奉命在并州(今山西太原)驻防了十六年,与李靖等名将一起数次击败突厥军队,俘获五万多人,保障了西部边境安全。他还率军攻灭高句丽,朝廷设安东都护府管辖此地。李世民称赞李勣的作用“远远地胜过筑长城”。有一次李勣得了急病,大夫说胡须烧的灰可以治病,李世民立马剪下胡须,烧成灰为他和药,足见恩宠之重。

李勣虽然很有谋略,也立有大功,但他还是非常小心谨慎,不管谁当皇帝,只做“纯臣”,绝不选边站队、掺和皇家内部事务。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拉拢他一起起事,他以“外臣不参与皇家内部事务”为由拒绝了。在高宗李治废立皇后问题上,李治多次征求他的意见,他也以“此乃陛下家事”的理由,不作任何表态,请李治自行决定。因为李勣深知参与皇家内部事务,或可以得一时之利,但很可能会埋下祸患,一旦圣心有变,自己和家人都将难以承受。

唐高宗李治欲废掉的王皇后

帝王之心也确实难以按常理揣摩。太宗李世民临死前,将没有任何过失的李勣贬为叠州(今属青海省)都督,并对太子李治嘱咐说:李勣很有才干,你对他没有恩典,他恐怕不会从内心臣服你。我现在把他贬官,如果他马上出行上任,等我死后,你可以让他当宰相;如果他徘徊观望,就杀了他!”面对皇帝的试探,精明的李勣没有任何埋怨,接到命令立马启程赶往青海的叠州。

正因为李勣精明小心,他活着的时候没出什么事,家里也都平安。但他看到房玄龄、杜如晦、高士廉等老战友的子孙家破人亡,也非常担心自己的后辈。他76岁临死前把子孙托付给弟弟,让弟弟严格管教,特别交代“如果有操行不好、结交坏人的,马上打死,然后奏明皇帝,以免拖累整个家族”。

李勣的担心不是空穴来风,这个戎马一生、聪明睿智的老人,对于历代帝王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权术,已经领教多次了。他生前料事精准,后事也算的明白,只可惜他的弟弟和子孙没有牢记他的叮嘱,使他最担心的事变成了现实。

高宗李治死后,武则天一步步独揽大权、登上帝位。李勣的长孙徐敬业看不惯武氏篡位,起兵反叛,最后兵败身死。整个徐家也因此被剥夺赐姓,满门抄斩。就连死去多年的李勣也被追削一切官爵,刨坟砍棺,挫骨扬灰,李勣在九天之上恐怕也是欲哭无泪!

瓦岗寨名将徐懋功(李世绩)在《贞观长歌》为何被错称为“李绩”?

我先开宗明义,李世勣在太宗贞观朝还是叫李世勣,不叫李勣!不叫李勣!不叫李勣!那是高宗即位后才改的名字。

电视剧如果叫李绩(更准确应该是勣),确实犯了一个很常见的历史错误,但不是名字错了而是时间错了。李世勣是改名李勣了,但是注意,在太宗一朝,他应该还是叫李世勣,到了高宗李治即位以后,才改名李勣。我稍后会说明为什么李世勣在太宗朝没有避讳李世民的“世”字。

这个人的名字一直在变,从徐世勣,到李世勣,到李勣,到徐勣,再到李勣。他原名徐世勣,字懋功(小说中误为茂公)。早年与同乡单雄信一起投奔瓦岗寨翟让,后翟让退居二线,李密上位,却杀了翟让独揽大权。徐世勣因为是翟让嫡系不被信任,但其为人忠贞,在李密被王世充击败投降李渊后,徐世勣将所驻守的州郡以李密的名义献给李渊,被李渊大加赞赏,从而赐姓李,从此,徐世勣改称为李世勣。

接下来就是关键了,李世勣究竟是什么时候改成了李勣。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避讳。因为李世民名字中有个“世”字,作为臣子当然应该避讳,就得把这个字改掉。但是问题在于,究竟是什么时候改的。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是李世民一即位就立刻改掉了,其实,还真不是,在太宗朝,李世勣还叫李世勣。证据就在《资治通鉴》里。

为什么我说要从《资治通鉴》找,而不是到《旧唐书》、《新唐书》去找。原因是新旧唐书都是根据唐朝自己修的实录整理编辑,因为唐朝自己修实录,一定要避李世民的讳,所以从徐世勣刚刚出场,这两本史书对他的称呼就是“勣”,不能用世字,无论是不需要改名字的高祖武德朝,还是太宗贞观朝,还是高宗一朝,都叫他李勣,从来不叫李世勣。所以从新旧唐书也就得不到答案。

但是《资治通鉴》就不一样。这是宋朝司马光自己根据史料编辑的,不需要避李世民的讳,也就能对李世勣改名的问题严谨表述。《资治通鉴》对于唐朝初年历史的记载,他归顺李渊之前,都写作“徐世勣”或是“世勣”。如:离狐徐世勣家于卫南,年十七,有勇略(《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三·隋纪七》);密遣世绩帅麾下五千人自原武济河(《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四·隋纪八》);

高祖武德朝归顺唐朝后,提到李世勣都称“李世勣”或“世勣”。如:帅诸军就李世勣于黎阳(《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七·唐纪三》);世民遣总管李世勣等与战,小却,为贼所乘(《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八·唐纪四》)太宗即位后,提到李世勣,依然用“李世勣”、“世勣”。

如:(贞观十五年)十一月,庚申,以世勣为兵部尚书(《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六·唐纪十二》);(贞观二十年)李世勣至郁督军山,其酋长梯真达官帅众来降(《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八·唐纪十四》)

可能有人会说,是不是资治通鉴不考虑避讳问题,所以全都只写李世勣不写李勣呢?不是这样。到了高宗朝,就全变成了“勣”或者“李勣”。如:它日,李勣入见,上问之曰:“朕欲立武昭仪为后……(《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九·唐纪十五》);乾封二年:九月……辛未,李勣拔高丽之新城(《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唐纪十七》)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了,在太宗一朝,李世勣并没有避讳改名李勣,而是到了高宗即位后才避了先帝李世民名讳,从此称为李勣的。他死后,武则天称制后,李勣之孙李敬业起兵反武,因此全家被剥夺李姓,所以李勣又变成了徐勣。到了中宗复位后,为李勣平反,复李姓。

至于为什么李世勣在太宗朝没有避讳,这恐怕是李世民对他这个功臣的一种恩典。李世民曾说过这样的话:隋炀帝劳百姓,筑长城以备突厥,卒无所益。朕唯置李世勣于晋阳而边尘不惊,其为长城,岂不壮哉!

直接称李世勣,足见李世民特许了他不避讳。而李世民一旦去世,为了表示对先帝的哀悼,或李世勣自请,或高宗李治表示对父亲的孝道,自然不能再保留不避先帝名讳的“世”字。所以在高宗朝,他才叫做李勣。

为什么徐世绩知道唐高宗

徐世绩是唐朝初期名将,早年投身瓦岗军,后来跟随李密投靠大唐,一生经历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并且深受重用。李世民在位期间,也是将徐世绩列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可见他的太宗心中的地位还是很高的。徐世绩一生立下过诸多战功,但在李世民病逝前却将他贬官,这样做到底是有何用意呢?实际上李世民也是为了李治着想,一起来了解下这个故事吧。

徐世勣(徐懋功)是李世民非常宠爱的人,他虽然并不像长孙无忌、房玄龄那样,是李世民的嫡系,而是半路从李密那里投奔到李世民手下的。但是李世民对他非常信任,从来没有打击过他。他也在李世民的手下立下了汗马功劳,最后被封为英国公,赐姓“李”,列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然而,这样一个备受李世民青睐的大臣,在李世民病重即将去世的时候,李世民却突然把徐世勣贬谪到边远的叠州(今天甘肃地区)担任都督。李世民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举动呢?

徐世勣确实是李世民非常信任和宠爱的人。李世民之所以信任和宠爱徐世勣,除了因为徐世勣足智多谋,能征善战以外,还因为李世民认为徐世勣是一个“纯臣”。

李世民为什么会认为徐世勣是个“纯臣”呢?

这件事,可以把他拿来和单雄信对比分析。

当初,徐世勣和单雄信都是翟让的心腹大将。后来,李密夺权,诛杀翟让。当时徐世勣积极反抗,被李密的手下杀伤。而单雄信却当即跪下来,表示投降李密。后来,李密被王世充打败,徐世勣逃掉,前往投奔李渊、李世民,而单雄信却又一次投降敌人王世充。

当然了,这样的履历,还不至于被李渊、李世民认为是“纯臣”。他们认定徐世勣是“纯臣”,还缘于另一件事。
徐世勣在投降李渊、李世民后,按照一般的规矩,他应该把原先李密以及自己手下的土地、百姓及财物列一个清单,上表给李渊、李世民,表达归顺之意。但是他却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只把财物清单给了李密,让李密上报。他认为,李密才是瓦岗寨之主,这些东西应该是李密的,得李密自己去报,他不能抢这个功劳。
当李渊、李世民知道这件事后,非常感动,觉得徐世勣不忘旧主,心地纯净。
而李世民在获得单雄信后,虽然包括徐世勣在内的很多人,都劝李世民不要杀单雄信,但是李世民却一定要杀他。就是因为李世民认为单雄信这样的人,是不可靠的。
徐世勣投奔了李世民后,先是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实现了全国的统一。接着又率军平定突厥之乱,守卫边疆十六年。贞观十五年(641年),徐世勣被李世民调回京城,担任兵部尚书。还未上任,又遇到突厥薛延陀军叛乱。于是徐世勣重新返回边关,攻打薛延陀军,斩首三千,俘获俘虏五万多人,战马一万五千多匹,获得大胜。
此后,高句丽在东边闹事。当初李世民想要征讨高句丽,但是魏征反对,李世民只好作罢。魏征去世后,徐世勣主张积极讨伐,认为只有灭掉高句丽,才能确保大唐的长治久安。
李世民听从了徐世勣的建议,亲征高句丽。不过,李世民这一趟,虽然取得了不小的胜利,但是自身的损失也不小。李世民自己相当不满意,说:“魏徵若在,吾有此行邪!”意思是说,如果魏征活着的话,我就不会做这件劳而无功的事情了。
积极动员李世民征讨高句丽的,是徐世勣。那么,是不是因为徐世勣动员李世民征讨高句丽,最终又没有灭掉高句丽,李世民迁怒于徐世勣,才贬谪他的呢?
显然不是的。徐世勣随李世民征讨高句丽回国后,李世民对他相当重视,再一次把他提拔为太常卿,同中书门下三品。接着,又提拔为太子詹事,让他辅佐太子李治,可见,李世民对他是很信任的。
那么,为什么李世民在病重去世前,却还要贬谪他呢?
《旧唐书》里记载了一段话。李世民在去世前,把李治召到病榻前,对他说:“汝于李勣无恩,我今将责出之。我死后,汝当授以仆射,即荷汝恩,必致其死力。”也就是说,你对徐世勣没有恩惠,我先把他贬谪出去,你上台后,再把他提拔回来。这样,他就会死心塌地跟随你了。
果然,李世民去世后,李治当即把徐世勣提拔回来,先担任同中书门下,接着,迅速拜为尚书左仆射,这已经是首席宰相了。
徐世勣果然对李治忠心耿耿,后来他再次率军征讨高句丽,直到灭掉高句丽,为大唐的安定,立下了汗马功劳。
由此可见。李世民虽然很信任徐世勣,却还是要对他实施帝王心术。这种所谓的“驭臣之术”,显然是缺乏肝胆相照的。徐世勣是“纯臣”,可惜李世民不是“纯君”啊……

徐懋功是什么意思 《法语助手》法汉

徐懋功一般指李勣。
英国贞武公李勣(594-669年),原名徐世勣,字懋功,曹州离狐(今山东东明县)人,唐朝初期名将,与卫国公李靖并称。
李勣一生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唐高祖李渊赐其国姓,后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名为李勣。从李世民平定四方,大破东突厥、高句丽,出将入相,功勋卓著,被朝廷倚为干城,累封为英国公,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显庆二年(657年),奉旨与苏敬、孔志约、许敬宗、于志宁等编《唐本草》二十卷,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药典。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044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