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北齐皇帝不是神经病就是暴力狂,统治时为何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众妙之门 2023-06-23 22:52:21

北齐皇帝不是神经病就是暴力狂,统治时为何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还不知道:北齐皇帝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我们看北齐的历史,高家真没有几个正常的人,不是神经病就是暴力狂。像开国皇帝高洋本身就是个混不吝,奸淫暴政啥事没干过。

按理说这时候历史上,总该出现带领人民步入下一个皇朝的领袖人物,为什么在高家统治的时候没有出现过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北齐从高洋逼迫东魏孝静帝开始算,延续28年,历经皇帝6位。平均每个皇帝在位时间5年不到,在位时间太短了,根本也谈不上有什么治理。

自古农民起义最常见的是发生在王朝的末期,除开统治者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些外在的原因影响:天灾、气候等。一般在王朝正常运行时期爆发的大规模武力运动,叫造反。

北朝分为5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但是,真的要说就是一个北魏,简单点来说就是,宇文家和高家两边各自拥立一个北魏皇帝,这样就分成了西魏和东魏。之后,宇文家和高家各自把自己一边的皇帝给弄下来,自己成了北周和北齐!

北齐是高洋从北魏皇帝手里抢过来的,这里面还有他老爹高欢和哥哥高澄的功劳。

老子高欢是谁?东魏的大权臣,把持东魏的朝政长达16年。在这期间高欢代表的东魏和宇文家的西魏常年开撕,在输了玉壁之战后,高欢忧愤成疾;加上当时一些奇特的天文气象像:流星和天狗食日等,憋屈的死去!

高欢死后,长子高澄继承了他的位置。但是高澄这人做事张扬,密谋篡位,被厨师给弄死了。在这之前的高洋,还是一个看上去木讷"痴傻"的人,就连家里出身庶子的弟弟,都可以欺负他!

等到哥哥死后,高洋掌权后一反常态,逼迫皇帝退位自己上位。高洋执政前期政治清明,连年出塞,筑长城自幽州到恒州900余里;几次出兵南抵长江,可惜南朝有个陈霸。

但是,没过多久,高洋就发现了一个真谛!一时堕落一时爽,一直堕落一直爽。开始变得不理会朝政,整个人陷入到黄、暴,得亏底下人办事还算得力。

所以当时有一种"主昏于上,政清于下"的说法,就是上面的皇帝爱怎么玩怎么玩,只要国家不倒闭,人民还能过下去,不到走投无路就不会造反。

一直堕落一直爽,就是死的有点早。高洋年纪轻轻31岁就去世了,和平时的放荡生活脱离不了关系。

高洋去世后,传位给儿子高殷。

高殷上位之后,这时候的北齐已经进入到一种很别扭场景,高殷联合杨愔等人想要弄死高演、高湛。

高演和高湛两人得到了娄昭君的支持,在高殷之前动手,弄死了高殷,高殷享年17岁!

高殷死后,高演上位后关心政事、民生减轻徭役。还亲征北伐。可惜,他还没能彻底领悟堕落的真谛已经下地见了自己老爹!享年27岁。

高演在重病后期,得知自己弟弟高湛有篡位的打算,为了留住自己儿子的命,以防步高殷的后尘,选择把皇位传给高湛!

高湛,高欢的第九个儿子,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长得人模狗样的美男子,做事也是端庄庄重,等到即位之后,也干过好事。但是,干着干着这皇位就跟着了魔一样,让高湛也领悟到了一直堕落一直爽的真谛。

拿侄子的命威胁哥哥的遗孀李祖娥和自己发生关系,结果到了后面还是弄死了侄子,埋着后花园养花。李祖娥在儿子死后伤心欲绝,痛哭不止。高湛看着心生厌烦,直接把李祖娥扒光装进在袋子,丢进臭水沟里任由她自生自灭。

高湛还宠信和士开,两个人狐朋狗友。但他不知道的是,和士开一边劝着高湛要纵情享乐一边又和他老婆保持着不正当的男女关系,给高湛带了一顶翠绿的帽子!

高湛玩着玩着觉得自己这样不行,太堕落了不成样子,直接把皇位传给了太子高纬,自己做一个吃喝玩乐的太上皇!

高纬就更厉害了,长得好看是好看,干的也不是什么人事,玩了四年直接就嗝屁了。

联合老高家的传统就是上位之后,前期干的都不错,任用贤才心怀天下,实施仁政。到了中后期开始领悟到老高家的堕落真谛,基本上都是不干人事的。

谁阻拦北齐灭亡就弄谁,专杀忠臣、名将。靠着自己逆天的操作硬生生的把北齐给搞死!

高纬在位的时候把官职赏赐给宠臣,任由他们贩卖,导致徭役和赋税加重,百姓反抗,地方上的小规模农民起义不断发生。

"主昏于上,政清于下"是整个北齐的缩影,北齐并不是没有农民起义,而是北齐没有撑到大规模农民起义事件,就被北周给弄死了!

你觉得为什么北齐没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呢?在评论区说出你的答案吧!

夏商周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民国 灭亡的主要原因 是什么?

1.夏王朝(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灭亡原因:

(1)内部生产力的衰退;

(2)外部环境的长期不稳定;

(3)夏王朝统治阶级的观念;

(4)夏“桀”的个人因素(整日沉湎与声色犬马,大兴土木,亲近佞人)

2.商王朝(约前16世纪—前11世纪)是继夏朝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个世袭制王朝时代。

灭亡原因:

(1)商朝后期,绝大多数奴隶主贵族的生活奢侈腐朽,而且对待奴隶十分残酷。

(2)奴隶主贵族对平民和奴隶们的剥削和奴役日益加剧,阶级矛盾激化;

(3)商朝统治者连年对外进行战争,大规模地对夷方用兵,国内的青壮年几乎都被征发,加剧了国内的矛盾;

(4)战争俘获的奴隶太多,他没有处理好奴隶的安置,导致了大量的奴隶反水。

3.周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一个世袭王朝,分为“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与“东周”(公元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

灭亡原因:

(1)地震、旱灾等自然灾害使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极大损失,也让危机日重的西周王朝雪上加霜;

(2)周厉王横征暴敛,加重了对劳动人民的剥削;传至周幽王又破坏宗法制度,'废后立妾,废嫡立庶'并“烽火戏诸侯”使诸侯们失去了对他的信任;

(3)王室衰微,各诸侯国与周朝王权的关系渐渐疏远;

(4)少数民族犬戎攻打镐京,西周灭亡。

(5)分封制使得周天子的权力架空,加之周平王东迁后更加沦为傀儡;

(6)周朝的宗法制遭到破坏,各地诸侯王的势力日渐增大;并利用王室这个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不断发展自己势力。?

4.秦王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制王朝,由战国时代后期的秦国发展而来,它结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来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汉族为主体、多民族共融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灭亡原因:

(1)统一后,没有给人民休养生息,徭役、兵役、赋税负担沉重;

(2)政策律法没有做及时调整,和平治世下刑法依然残酷;

(3)政府运作失效和地方武力的缺乏,像陈胜吴广这样的一群亡命之徒,也能攻下大泽乡;

(4)原六国贵族后裔复辟势力过于强大,秦二世个人能力素质有限;

(5)各地起义风起云涌时,而统治者仍忙于宫廷斗争;最终导致秦朝内部统治四分五裂,完全丧失平叛的主动权。

5.汉王朝(前202—公元220年),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定都长安)和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定都洛阳),是继秦朝之后强盛的大一统帝国。

灭亡原因:

(1)外戚、宦官势力膨胀,各自结成利益集团,无休止的争斗乱政;

(2)娃娃皇帝太多(皇帝年幼,必然是太后临朝,依靠外戚掌权);

(3)土地兼并严重(私有化),大量农民失去土地;

(4)地主豪势力强大,后期形成地方割据势力;

(5)黄巾起义导致地方武装兴起,中央失去控制。

6.魏晋朝(220年—266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灭亡原因:

(1)新魏主更换太快,后期太小,难以驾驭士族权臣;

(2)宗室权力被过分削弱“煮豆燃豆萁”,外姓将领独大,夺权时曹魏皇室没有外援;

(3)司马懿太长寿,强大的司马氏家族兴起无人制衡。

7.晋朝(265?—420年),是中国历史上九个大一统朝代之一,分为西晋与东晋两个时期。它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属于六朝(中国历史上三国至隋朝的南方的六个朝代)之一。

灭亡原因:

(1)统治集团腐朽,政治制度落后,权力分散;

(2)白痴晋惠帝无力控制全局,导致宫廷实权派内斗,以及八王之乱,耗竭了国力;

(3)没有正确处理好民族矛盾,导致小数民族入侵(五胡乱华)。

8.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分裂时期,由公元420年刘裕篡东晋建立南朝宋开始,至公元589年隋灭南朝陈为止。

灭亡原因:(南朝)

(1)门阀势力各自为政,门阀与皇权摩擦争斗不断;

(2)受外来势力经常侵扰,经济受创,政权不是很牢固;

(3)部分皇帝昏庸残暴,荒淫奢侈,激起地方将领叛乱;

(北朝)

(1)六镇(北魏贵族将领)之乱,引起了各族人民激烈的斗争;

(2)土地兼并严重引发社会矛盾,动摇国家(东魏、北齐)根基;

(3)权臣势力过大,皇帝年幼(西魏、北周)难以驾驭。?

9.隋王朝(581年-618年)是中国历史之中,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一个重要的朝代,隋朝更是五胡乱华后,汉族在北方重新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史学家常把它和唐朝合称隋唐。

灭亡原因:

(1)大一统表面下的各种割据势力暗流涌动,统治基础很不稳固;

(2)门阀对科举制度不满,与敌恶势力勾结,对抗皇权;

(3)隋炀帝个人因素:好大喜功、穷兵黩武、穷奢极欲与滥用民力;但是,像搞科举、建东都、修驰道、凿运河、征高丽,都是苦在当代,功在千秋的。?

10.唐王朝(618—907年),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统一时间最长,国力最强盛的朝代之一。

灭亡原因:

(1)边患不断(如安史之乱、安南叛乱、外有吐蕃入侵等),藩镇割据;

(2)宦官专权(如李辅国等),党争内耗(如牛李党争);

(3)长年战乱严重地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阻碍了经济发展,引起农民起义与外族入侵。

11.宋王朝(960—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时代,分北宋和南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

灭亡原因:

(1)以文制武的方针,造成了军队内相互牵制,动辄掣肘,弊病丛生;

(2)后晋石敬瑭割让的“燕云十六州”,使汉族江山的天然屏障失去,无法抵御外族骑兵;

(3)联金抗辽、联蒙抗金决策失误,只看到了辽(金)的强大,没看到金(蒙)的危胁;

(4)统治阶层对军事的无知、无能、不作为,导致了开封防御战的失利;

(5)皇帝昏庸,朝政腐败, 政治内斗严重,以及军费开支较大,百姓负担过重。

12.元王朝(1271-1368)?由蒙古族建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帝国。

灭亡原因:

(1)贵族生活糜烂,吏治腐败,政府信用破产,土地兼并严重;

(2)不平等的民族等级制度,以及对人民压迫欺凌严重;

(3)财政赤字高居不下,赋税过重,外加自然灾害严重;

(4)管理者不注重学习,只会用武力打江山。

13.明王朝(1368-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封建王朝。

灭亡原因:

(1)文官集团膨胀,权力过大,以及后期阉党专政危害统治;

(2)外敌袭扰不断,政府添兵设饷,军费较大,造成财政经济危机;

(3)资本主义萌芽,政府不注重工商业发展,大大限制商品货币的流通;

(4)天灾人祸相继发生,造成流民数量大增,农民起义不断影响稳定;

(5)吴三桂引清兵入关,自毁长城,帮助满清捡现成江山。

14.清王朝(1644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权,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国家。

灭亡原因:

(1)政治的黑暗腐朽,以及统治者本身腐化(慈喜)、无能(皇帝);

(2)闭关锁国政策下,导致思想、制度、科技落后;

(3)清政府弱软无能,面对列强的入侵,只知一味的委曲求全、割地赔款;

(4)军队的失控(陆军新军在国内的变乱中倒戈相向),及其职能的倒转(军队的职能只能对外而不是对内);

(5)财政赤字下, “永不加赋”的朝训被一破再破,各项加征摊派有增无减;

(6)清末铁路的“国进民退”,进一步激起了民怨。

宋代没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是受制度影响吗?

农民起义战争是封建社会政治 、经济基本矛盾的产物。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作为封建经济主体的土地制度,无疑又是这一矛盾的重中之重 。因此,在每个封建王朝发展阶段的土地制度,如何分配生产关系不仅仅是国家最高统治者关注的焦点,同样也是黎民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宋朝租佃制的实施正是对当时生产关系再分配,所以租佃制的实施对当时的社会矛盾产生了重大影响。

宋以前的租佃制由于租佃制是土地私有制为经济基础的制度形式,因此,尽管租佃制一直到宋代才开始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关于租佃制的记载,早在秦汉时期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出现就已经出现了。

在汉代,由于土地兼并,地主手中的田地越来越多,许多无地的农民或者破产的自耕农,就向地主租种土地以维持生计。由于没了土地,也就没了户口,这些佃农逐渐成为世家豪强隐庇的依附人。


依附世家豪强的佃户

《后汉书·仲长统传》记载:"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这里说的徒附的主要来源就是这些佃户,他们不能随便离开主人,不在国家的户籍上登记,妻子儿女也被迫成为徒附,除了世代遭受豪强地主的剥削和奴役。

到了魏晋魏晋时期以后,“佃农”又被称为部曲,部曲地位依然很凄惨,他们可以被当做赏赐品, 被迫害致死庄园主也一般不受惩罚。部曲的人身权利似比奴隶高不了许多。

唐朝的时候,部曲的地位依然没有太大改善。

?唐律疏议?记载:“自幼无归,投身衣饭,其主以奴畜之。及其成长,因娶妻,此等之人,随主属贯,又别无户籍。若此之类,名为部曲。 这说明唐代的部曲其社会身份是农奴,娶妻需要主人同意,依然没有户籍,受地主的人身束缚严重。

由上可以看出,宋朝之前的佃户,没有户籍,依附于地主并有严重的人身束缚,社会地位极其低下,受地主的剥削和奴役很重,甚至生命都得不到保障,更谈不上有什么生产积极性。所以说宋朝之前的租佃制严格意义上说只是原始的租佃现象罢了。

宋朝的租佃制一、宋朝租佃制产生原因。

宋朝建国后继承了五代十国的疆土, 也继承了唐末以来均田制被破坏无法实施的现实。宋代统治者为了促进农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变建国之初全国上下一片萧条、衰败的景象,开天辟地率先实行了"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在本质上,就是国家授田基本被废弃,承认并保护土地私有产权的合法性及止地的商品化,允许其按经济规律进行流转买卖。


结束了五代十国时代的宋朝

在这种土地政策下,国家不再像过去那样盲目地限制土地兼并和流转,于是就出现了土地交易频繁、大量土地被地主兼并的现象。这就必然会导致两种极端情形的出现:一方面是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无地可耕,而另一方面却是地主无力耕种自家庞大数量的土地。在这种情况下,关于劳动力的供需市场便悄然形成,而租佃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也使租佃制应运而生。

二、宋朝租佃制的特点。

在宋代的租佃制中,国家依据有无产业把全国人口划分为主户与客户,这二者构成了租佃制的两个主体。主户就是有地的,而客户就是没有自有土地耕种的佃农

无论是主户还是客户,朝廷都把他们编入国家户籍。“彼皆编户齐民,非有上下之势也”。就是说在形式上使客户获得了与主户齐等的地位。至少在国家面前,作为主户的地主和作为客户的佃农政治地位是平等的,不再有唐代部曲与私家地主之间强烈的人身隶属关系。

在租佃制下,客户除了有了正式户籍与社会地位提升外,还拥有了迁徙的人身自由

仁宗天圣五年下诏:“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自今后,客户起移,更 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毕日,商量去往,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是 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宋会要辑稿·食货》)。

此诏书是宋代关于客户有权自主迁移的最早的一道诏令,这表明客户迁移有了法律保护,迁移后客户对主人自然摆脱人身依附。

有了迁徙的人身自由后,客户的谋生出路开始增多,客户在耕种地主土地之外,还可以为人庸耕或兼营商贩。


兼营商贩的客户

如“乐平新进乡农民陈五为翟氏田仆,每以假时受他人庸耕"。又如“郑四客,台州仙居人,为林通判家佃户,后稍居储羡,或出入贩贸纱帛海物。”(《夷坚支志》)。

客户除了替人庸耕和参与商业活动增加收入外,还有一个发展方向——升级为主户。

宋朝租佃制中的客户有些可以升为主户。 这不只是客户自己的想法,也是当时政府予以鼓励的,因为这可以増加国家赋税收入。由于土地允许买卖,客户可以用赚来的钱财来购置土地成为主户。如真宗景德三年新收主户33万多户。

升级主户,这给了佃户从农民变为地主阶级的可能,大大提高了客户的积极性。

另外,北宋租佃地租一般实行分成地租,个别实行额定地租。分成地租是按收成比例来交租,一般为五成,双方各得百分五十。

额定地租,事先规定每亩交纳地租数额,收多收少到时都按规定数额交纳,无论是分成地租还是额定地租,客户等能多劳多得,这能促使其关心生产,努力提高产量。


多劳多得,努力生产的客户

根据封建社会等级制度及上下尊卑的礼法而言,佃户的政治地位很明显是要低于地主阶级的,但是随着宋代租佃制的发展,地主与佃户相互之间的经济依赖关系也越发明显,这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变化。

"佃户既赖田主给佃生借以养活家口,田主亦借佃客耕田纳租以供赡家计,二者相须方能存立。今仰人户递相告戒,佃户不可侵犯田主,田主不可挠虐佃户。"(《劝农文》)。

通过以上可以看出,在宋代的租佃制中,佃农有了户籍,社会地位有了提升。由于国家的鼓励,佃农还可以买地成为主户,这也给佃农的跨阶级带来了可能。同时佃农也有了一定的人身迁徙自由,佃农可以参加一些商业活动以及庸耕来增加自己的收入。分成地租和定额地租的实施,也能让佃农多劳多得。

这些都表明,宋朝的租佃制使佃农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的相对减轻,并能激发佃农的生产积极性,客观上使农民收入增加,减轻了农民负担。同时地主与佃户之间也联系也越来越紧密。这对农业生产发展都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而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也促进了宋朝的商品经济发展。

宋代的租佃制与农民起义要使素以“ 逆来顺 受”、“ 安分守己 ”为立身处世之本的中国古代农民,甘冒杀头灭族的风险去起义造反是极其困难的,只有真正到了走投无路,根本无法生活的地步 , 农民们才会去起义造反 。


农民起义

其次 , 一处一地的土豪劣绅 、恶霸地主 、贪官污吏的残酷剥削和压榨 , 自然很可能最终会引发这地区的农民起义 , 但要使全国多数农民都感到活不下去 , 并克服交通不便 、信息不灵、分散孤立等困难,而最终引发全国性大规模农民起义,则显然需要更多的条件 。

目前史学界认为要同时具备以下四点才会爆发全国性的农民起义。

一、需有一个集权程度很高 , 且施政范围遍及全国的政府系统 。

二、需有一支尊奉相同意识形态的官僚队伍,他们能够忠实地贯彻执行中央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法规 。

三、政府实行的土地制度使农民负担加重难以承受。

四、统治集团的力量由于各种原因而遭到削弱 。

下面我们通过这四点来论证一下。

宋朝作为一个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显然第一二点是满足的。关于第四点,统治集团力量的削弱,只是一个相对的说法,很难衡量。不过作为一个一直贯彻重文轻武政策,且先后遭受辽、金、西夏、蒙元等少数民族政权轮番打击的宋朝来说,统治集团力量遭到了削弱也不为过,尤其是到了北宋和南宋后期。

这样看来第一、二、四点都符合,那么从最终宋朝没有爆发全国性的农民起义的结果来看,论证结果肯定是第三点与宋朝的情况不符合。

那是不是这样呢?结合上文说的宋朝的土地制度租佃制的特点和作用来看,显然第三点与宋朝的情况不符合,这跟论证结果是一致的。

当然为了更严谨,我们通过宋朝农民起义的特点,从另一个角度论证一下。

宋代的农民起义有个特点,即宋代的农民起义一般规模比较小,虽然农民起义频繁却没有发展成为席卷全国的大规模起义活动,而是往往局限于一隅,并且表现出十足的妥协性,没有明确表示出要推翻封建王朝的意愿。这点从宋代农民起义的主要口号“均贫富”就可以看出来,这个口号的提出虽然体现农民起义追求财富平均的愿望,但是没有进一步提出“反王权”的以推翻封建专制政权为目标的革命纲领。

南朝和五代都是占据半边江山,为何统治时长不一样?

在中国历史上,曾有两个封建割据时期出现了偏安一隅的政权延续:


一个是南北朝时期的南宋、南齐、南梁、南陈,占据着从江南到岭南间的土地。


一个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占据着从淮北到代北之间的山河。


两个延续政权各占据着半个中国,对中国历史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两者存在的时长却大相径庭,有关于此的原因一直众说纷纭。



上图_ 南北朝版图


一、南朝:南宋、南梁、南齐、南陈——四大盛门渐沉寂


公元420年,东晋相国刘裕废晋恭帝司马德文,建立南宋。宋文帝刘义隆在位期间,进行了三次北伐(史称“元嘉北伐”)但均遭失败。宋明帝刘彧在位期间爆发内乱(史称“义嘉之难”)导致山东被北魏夺走(史称“泰始之祸”)。宋后废帝刘昱因骄纵被禁卫军将领萧道成废弑。


公元479年,萧道成废宋顺帝刘准,建立南齐。南齐东昏侯萧宝卷在位期间,先后被北魏夺去汉水以北和淮南土地(豫州刺史裴叔业降魏致使南豫州丢失)。


公元502年,大司马萧衍废齐和帝萧宝融,建立南梁。梁武帝萧衍在位后期爆发“侯景之乱”,后虽被平定但也使江北被北齐夺走(梁闵帝萧渊明即是被北齐护送回建康即位),蜀汉被西魏攻下。


公元557年,相国陈霸先废梁敬帝萧方智,建立南陈。


公元588年,隋文帝杨坚下令51万隋军分八路伐陈,公元589年攻破陈朝都城建康。南朝亡,共延续169年。



上图_ 杨坚(541年-604年),即隋文帝


二、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沙陀中原三朝兴


公元907年,唐朝相国朱温废唐哀帝李柷,建立后梁。梁太祖朱温在位期间,晋王李存勖在柏乡之战中消灭了梁朝精锐“龙骧”、“神捷”军,一举扭转了梁强晋弱的态势。梁末帝朱友贞在位时,李存勖率军一举拿下开封,后梁灭亡。


公元923年,李存勖建立后唐。唐庄宗李存勖在位期间,消灭前蜀。唐明宗李嗣源在位期间,击败契丹军南侵。唐末帝李从珂在位期间,河东节度使石敬瑭联合契丹直捣洛阳,消灭后唐。


公元936年,石敬瑭建立后晋。晋高祖石敬瑭在位期间,称“儿皇帝”并将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以“报答”其出兵之恩。晋出帝石重贵在位时曾两次击败来犯的契丹军,契丹第三次南侵时因后晋成德军节度使杜重威投降而攻破开封,后晋灭亡。不久后契丹因无法掌控中原而北撤。



上图_ 后晋、后蜀、南唐、南楚、南汉、吴越


公元947年,原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建立后汉。汉隐帝刘承祐在位时欲解决将帅专权而被邺都留守郭威推翻。


公元951年,郭威建立后周。周世宗柴荣在位期间,先在高平之战中打败北汉、契丹联军,扭转后晋杜重威投降以来中原王朝的颓势。再三次亲征南唐,拿下江北十四州。而后又北伐契丹,42天连克四州三关。周恭帝柴宗训在位期间,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利用契丹南侵在陈桥驿发动兵变。


公元960年,赵匡胤接受柴宗训禅位,建立宋朝。五代亡,共延续53年。



上图_ 宋太祖(927年-976年),即赵匡胤


三、为什么宋齐梁陈时长远长于梁唐晋汉周?


同样是封建割据时期的政权延续,为何南朝的宋齐梁陈加起来能长达169年而五代的梁唐晋汉周却总共才53年?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原因:


1、政治原因

政治上,南北朝时南朝已逐步出现了三省六部制的萌芽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刘裕建宋代晋也标志着寒门政治的崛起,为因魏晋时期推行九品中正制而被世家大族所掌控的朝政注入了新的活力(最典型的就是宋武帝刘裕和宋孝武帝刘骏推行的“寒人掌机要”)。


而五代十国时,则延续了唐朝末期藩镇割据、武将专权的局面(最典型的就是后唐、后晋、后汉三朝均由沙陀军事集团建立),皇帝大多出身行伍甚至土匪(如吴越开国皇帝钱镠绰号“海龙王”、南平开国皇帝高季兴绰号“高赖子”、前蜀开国皇帝王建绰号“贼王八”、南汉开国皇帝刘龑绰号“真蛟蜃”),相比于南北朝时的皇帝平均文化水平要偏低。



上图_ 李克用(856~908年),本姓朱邪,字翼圣


就拿五代时那个曾在父亲李克用死前接受他给的三支箭(代表朱温建立的后梁、割据幽州的卢龙节度使刘守光、契丹三个仇敌)嘱托报仇的唐庄宗李存勖来说,在位时虽然在军事上取得大捷,“天下四分已得三分”,但在文治上却并未改变武将专权态势,直到周世宗柴荣在位时才有所改善。


由于没有相应的认知水平意识到制度对于维持政权长久的重要性,因此在政治上相对于南朝的不稳定是导致五代延续时间较短的一个原因。



上图_ 安史之乱


2、经济原因

经济上,唐朝“安史之乱”后出现了第二次经济重心南移,南方人口开始超过北方,但总体局面上北方仍然存在有优势(直到两宋之交的第三次经济重心南移后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的局面才完全确立),因此北方因经济发达而受到争夺的激烈程度也要大于南方。


由此造成的政局更动荡而使五代延续时间短于南朝也就不难理解了。



上图_ 敦煌五代壁画里,百姓的活动宴席


3、文化原因

文化上,关于五代十国,吕思勉先生曾在《中国通史》“兵制”一章中有过一段到位的点评:


“禁兵把持于内,藩镇偃蹇于外,唐朝的政局,终已不可收拾,遂分裂而为五代十国......军队不满意于节度使,往往哗变而杀之,而别立一人。政府无如之何,只得加以任命。狡黠的人,遂运动军士,杀军帅而拥戴自己。即其父子兄弟相继的,亦非厚加赏赐,以饵其军士不可。凡此者,殆已成为通常之局。所谓‘地擅于将,将擅于兵’。”


与五代十国形成的这种“兵将擅起”思潮相比,魏晋南北朝时,由于儒家面临严重挑战,玄学兴起,人们为了寻找寄托还能求佛问道,因此相对于五代十国来讲较安定。从而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延长南朝的延续时间。



上图_ 魏晋时期的文人雅士


4、地缘原因

除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原因之外,地缘上,南朝时,北魏与大夏、北燕、北凉和柔然的战争,北魏分裂后东魏与西魏、北齐与北周的交战也在很大程度上分散了北朝对南朝的注意力(再加上南朝也通过“远交近攻”联系柔然、吐谷浑进一步转移北朝注意力)。


而五代时契丹随着唐朝的灭亡而崛起,公元840年消灭了回鹘汗国的黠戛斯却退回了叶尼塞河上游(元朝被称为吉利吉思),未对契丹形成足够的掣制。再加上契丹兵盛,曾在后唐、后晋两朝末年两次入侵直接影响了历史的走向,因而也促使了五代的存续时间要短于南朝。



上图_ 契丹族人


5、地理原因

既然是割据时期,各种征讨肯定就少不了对战略要地的争夺。地理上,在冷兵器时代,华北平原地势平坦,非常容易使骑兵实现大规模快速推进(后世的金军、清军南下便是明证),特别是后晋将“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后这点体现的更加明显,直到北宋修建了“水长城”后才逐渐缓解了辽国骑兵的攻势。


而南方水网密布,骑兵难以施展开攻势(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就是最好的例子)。因此在面对入侵时,南方从地理上更能延缓侵略军的步伐,因而延长政权存在时间。



上图_ 幽云十六州


四、总结


综上所述,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地缘、地理等多方面的原因,而使得同样为割据延续的政权,南朝的宋齐梁陈能在延续时间上远长于五代的梁唐晋汉周。但这里并不是说宋齐梁陈要强于梁唐晋汉周,两者都在各自的分裂时期重塑了中国,从而创造了政治、经济、文化上登峰造极的唐、宋时期。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040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