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历史上真正的司马光,19岁就考上进士,谥号是“文正”

以史为鉴 2023-06-23 22:46:30

历史上真正的司马光,19岁就考上进士,谥号是“文正”

接下来小编带你追寻历史上真实的司马光,探索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故事。

“司马光砸缸”的典故应该是人人都知道的吧?历史上的司马光,不仅少年聪慧,还博学多知,年仅19岁就考上进士,进入北宋朝廷后更大放异彩。他的谥号是“文正”,这个谥号在古代是对文臣的最高赞美,宋朝319年的历史上,也就9个人拿到。

北宋学者程颐感叹:我这辈子见过很多人,能称得上完美一词的,也就司马光、邵雍、张载这3个。司马光生前历任开封府推官、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副使、尚书左仆射兼职门下侍郎(副宰相),死后仍从祀孔庙、历代帝王庙,堪称文臣表率。

当然了,司马光并不是完人,“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司马光”,只不过司马光性格温良正直、忠君爱友、思想教育方面成就很高,这才备受推崇。但很少有人知道,司马光还是个难得的忠于婚姻的男子,他拒绝纳妾的故事非常有意思。

古代的文人墨客多半爱流连秦楼楚馆,家中红旗不倒,外头彩旗飘飘,连宋徽宗也在外头养李师师,更别说宋朝还有“不杀士大夫”的习惯,士大夫们三妻四妾很常见。但司马光不一样,用南宋官吏赵逵的话来说,他“不近非色,不取非财”。

司马光的夫人姓张,名字不详(传说名叫张儒秀)。两人结婚30多年,张夫人竟然毫无怀孕动静,她急得很,经常在家求告老天爷,出门在外也注意做善事,就为了积点德,让上天垂怜赐个孩子。

反而是身为丈夫的司马光半点不急。在古代,聪明的正妻为了确保自己地位稳固,会给丈夫安排妾室,而不是等着丈夫变心,主动将新人拉进门。《红楼梦》里的王熙凤泼辣大胆,是府中出了名的醋缸,却也把自己贴身丫头平儿给了丈夫贾琏。

《古今谭概》记载了张夫人给司马光纳妾的过程,张夫人将新人打扮好,悄悄送进司马光的书房,没想到司马光连眼皮子都懒得抬一下,八风不动,坐在那儿继续看书——“乘间俾盛饰送入书房,公略不顾。”

这位美女可能觉得司马光看书太认真,自己必须做点什么才能引起他的注意,于是她主动搭讪,从旁边书架子上随手拿了一本书翻看,半晌后羞涩地问道:“请问中丞大人,这是什么书呀?”司马光站得远远的,板着脸正色回答:

“此是《尚书》。”美女又几番挑逗,司马光不理不睬,她感到十分无趣,悻悻离开。司马光面对诱惑毫不动心,这一点倒是跟他的死对头王安石很像,王安石也是出了名的不纳妾不沾惹风尘女子。

北宋学者邵伯温(1055年~1134年)写了一本《邵氏闻见录》,里面有一些批评王安石的句子,但也提到了王安石(1021年~1086年)拒绝纳妾的事,比较可信。邵伯温说,王安石任知制诰时,夫人给他买了一个妾室。

结果王安石上来就问:“何物也?”女子回答:“夫人让我来伺候您。”王安石仔细问了下这女子的来历,得知她本来嫁给一个将官,将官负责押运物资,倒霉催地翻了船,家产散尽都不够赔,就将她卖掉了。

王安石听完不仅将女子完璧归赵,让他们夫妇团圆,还给了90万钱,让他们以后好好过日子。司马光和王安石类似,他没有亲儿子,就过继了大哥的儿子司马康。

司马康还帮司马光做修《资治通鉴》的工作,《宋史》对他的评价很高,皇帝赏赐2000两银子他都不要,个性跟司马光一样。再说回司马光,他的夫人张氏有一回想在元宵节出去看看灯,顺便看看游人,没想到司马光居然酸溜溜地说了句:“难道我不是人吗?”

司马光与妻子琴瑟和谐,他也看不惯别人纳妾、找歌妓。司马光出任定武从事时,同僚们在外面风流都得偷偷摸摸地来,就怕被司马光撞见。偏巧有个人就是被司马光逮住了,只好说出实话,司马光叹气,写了一首《集句诗》:

“年去年来来去忙,蹔偷闲卧老僧床。惊回一觉游仙梦,又逐流莺过短墙。”虽然司马光句中充满调侃,但从字里行间来看,他对自己严格要求,对其他人也严格要求是真的,这样的觉悟实在让现代男子汗颜。

宋朝元祐元年(1086年),67岁的司马光病逝,获赠太师、温国公,皇帝赐“忠清粹德”碑文,京城哭声震天,人人自发送葬。他下葬之后,很多人家依然对着他的画像,日夜祭祀。

求下列作者的资料!

  1.柳宗元。祖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出生于长安。

  孟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王安石。临川人

  韩愈 唐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2.孟郊。字东野,唐代诗人,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万荣)人
  刘禹锡。字梦得
  李商隐、 字义山,号玉溪生

  3.杜牧。号樊川居士
  欧阳修。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
  杨万里。号诚斋
  辛弃疾。稼轩居士
  姜夔(kui2)。别号白石道人,又号石帚
  文天祥。号文山,又有号浮休道人
  归有光。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
  方苞 晚年号望溪、
  4.。王维 历右拾遗、监察御史、左补阙、库部郎中
  杜甫。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高适。天宝八载(749),经睢阳太守张九皋推荐,应举中第,授封丘尉。十一载,因不忍“鞭挞黎庶”和不甘“拜迎官长”而辞官,又一次到长安。次年入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为掌书记。安史乱后,曾任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等职,官至,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
  宋濂。、明初朱元璋称帝,宋濂就任江南儒学提举,与刘基、章溢、叶琛同受朱元璋礼聘,尊为“五经”师,为太子(朱标)讲经。洪武二年(1369)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其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朱元璋本欲杀戮,经皇后、太子力劝,改为全家流放茂州(现在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县),途中病死于夔州(现在重庆奉节县),后谥文宪。
  5.贾岛。文宗时,因诽谤,贬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开成五年(840),迁普州司仓参军。武宗会昌三年(843),在普州去世
  岑参、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赴安西,十载回长安。十三载又作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

  6.蒲松龄。聊斋

  张溥。七录斋
  姚鼐(nài),惜抱轩
  梁启超、饮冰室
  7.白居易。贞元。元和
  苏洵、仁宗嘉佑
  这只是他们当时活着的时候的年号……

  8.王安石。谥号文,封荆国公
  欧阳修。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司马光。温国公、谥文正
  范仲淹。谥号“文正”。
  谢灵运。袭封康乐公
  刘基。明洪武三年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被追赠太师,谥文成,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因为以前重男轻女,没有谥号,
  柳永,自诩“白衣卿相”,整就一个悲剧人物,没谥号。

文正之星的意思是什么

文正,按谥法:道德博闻曰文,靖共其位曰正。也就是说,能够被赐予“文正”的官员,生前不仅德才兼备,而且要恪尽职守,忠君爱民。
因此,历史上皇帝老儿特别吝惜这个谥号,不轻易赐给大臣,不仅是清朝如此的。北宋有名的清官包拯,身后也只得了“孝肃”的谥号。但百姓心中有杆秤,在《三侠五义》中,就有了“包文正”的说法。
而有清一代,只有在翰林院里为过官,才有资格得到文正这个谥号。
在真正的历史上,谥号的高低是因为被谥人的功过评价而变化的,而不是被谥者的功过完全由谥号来决定。

谥号和被谥者的关系,某种意义上,就如同母校和毕业生的关系——大家当然都想挤进名校;如果不十分了解一个人,听说他出身名校,多少都会高看一眼;同样的,名校入学的选拔标准也会更为严格。

但名校为什么会成为名校呢?还是因为校友牛逼啊!

“文正”就是一所名校。很多答主都提到了,他在明清以前,并没有那么超然的地位。大约徘徊在top10那个圈子左右——但自称top10的学校实在是太多了,除了“文正”及其前身“文贞”,还有文字头的文忠、文献、文惠;武字头的武惠、武穆;忠字头的忠定、忠敏等;甚至杂牌军元献、贞惠、宣靖等。哪个就一定比哪个高吗?谁也不服谁的。

以答主比较熟地北宋为例,配享太庙的顶级名臣里,石熙载谥元懿,曾公亮谥宣靖,就一定比文字头差吗?不一定。文字头顶多就是“教育部直属,国家重点扶持”,但你也拦不住人家地方高校也能出名人啊。

北宋的top1是谁呢?好多人提到过了,支持率最高的是“忠献”。

优秀校友开国元勋赵普同学、三朝首相拥立首功韩琦同学。

……问题是晚节不保。

因为该校的“著名校友”还包括秦侩(后来被开除校籍了)、史弥远等。

这就很尴尬了。

尽管开除校籍了,但大家都知道秦侩曾经是你家的学生啊。

于是南宋以后,“忠献”一蹶不振,再也没人愿意用这个谥号了(史弥远谥忠献,据说本来就有用秦侩的谥号恶心他的意思……)

顶级名校出缺,“文正”才慢慢抬头,一步一步变成top1,top2的名校(武将部分这里不讨论)。

这里面包括著名校友司马光同学不遗余力的推崇——“谥之美者,极于文正”。名人效应,如同广告一般一炮打响。

更重要的,当然还是历代的学生争气啊!

以答主自己的私心,其中最优秀者,还是首推范文正。

文言文司马光出自

1. 写出文言文《司马光》的现代文翻译 原文: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

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

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

除奉礼郎,时池在杭,求签苏州判官事以便亲,许之。丁内外艰,执丧累年,毁瘠如礼。

服除,签书武成军判官事,改大理评事,补国子直讲。枢密副使庞籍荐为馆阁校勘,同知礼院。

中官麦允言死,给卤簿。光言:“繁缨以朝,孔子且犹不可。

允言近习之臣,非有元勋大劳而赠以三公官,给一品卤簿,其视繁缨,不亦大乎。”夏竦赐谥文正,光言:“此谥之至美者,竦何人,可以当之?”改文庄。

加集贤校理。从庞籍辟,通判并州。

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

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

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

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

修起居注,判礼部。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

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

同知谏院。苏辙答制策切直,考官胡宿将黜之,光言:“辙有爱君忧国之心,不宜黜。”

诏置末级。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

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

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

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 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

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帝大感动曰:“送中书。”

光孝友忠信,恭俭正直,居处有法,动作有礼。在洛时,每往夏县展墓,必过其兄旦,旦年将八十,奉之如严父,保之如婴儿。

自少至老,语未尝妄,自言:“吾无过人者,但平生所为,未尝有不可对人言者耳。” 译文:司马光,字君实,是陕州夏县人。

他的父亲司马池,曾任天章阁待制。宋仁宗宝元初年,司马光考中进士,这年他刚二十岁。

他不喜欢华丽,在参加闻喜宴时,唯独司马光不戴花,一位同中进士的人告诉他说:“君王赏赐的花,不戴不恭敬。”于是司马光才戴上一枝。

朝廷授予他奉礼郎一职,因司马池在杭州,司马光便请求任苏州判官以便能侍奉父亲,朝廷答应了。他与别人一同负责谏院工作的时候,宋仁宗用于赠送、赏赐的东西,价值竟达百余万。

司马光率领同僚三次上书,劝谏说:“国家还有大的忧患,内外贫乏,不可专门效仿乾兴的旧事。如果必须赠送、赏赐,应准许大臣向上进献所得赏赐金钱来帮助营建山陵。”

皇上没有答应。司马光便把皇上赏赐的珠宝作为谏院的办公费,黄金送给舅家,坚决不肯留在自己家里。

御史中丞王陶因为议论宰相不值日而被罢官,让司马光代替他。司马光说:“王陶由于议论宰相被罢免了官职,那么御史中丞我现在不能担任。

我希望等到宰相值日后,再来就职。”皇帝答应了。

掌管政务的官吏,认为河朔一带天旱歉收,国家用度不充足,请求在南郊祭祀时不要赏赐黄金绢帛之类。皇上下诏让学士们议论这件事。

司马光和王珪、王安石同时被召见,司马光说:“救灾和节约用度,应该从贵戚和近臣开始,这件事可以这么办。” 王安石说:“国用之所以不足,是因为没有得到善于理财的人。

善于理财的人,不增加赋税而国家的财用就能够充足。”司马光说:“天下哪里会有这样的道理?天地所生财货和各种物资,不在老百姓那里,就在公家,他们设法掠夺百姓,其危害比增加赋税更厉害。”

对这个问题,群臣们争论不休。皇帝说:“我的意思与司马光一样,然而暂时不能允许。”

王安石开始主持政务,施行新法,司马光坚决反对,上书陈述利害。王安石因为韩琦上疏,就呆在家里请求辞职。

皇帝于是任命司马光为枢密副使,司马光推辞说:“陛下所以任用我,大概是因为我狂妄直率,也许对国家有点好处。如果仅仅是用俸禄和职位使我荣耀,而不听我的意见,是将官位当作私恩,而不是真正任用人。

我只是凭俸禄和职位使自己荣耀,却不能拯救百姓于灾难之中,这等于是盗窃国家的名位和车服仪制来为自己谋利。”王安石出来主持政事,司马光于是获得请求辞职的机会,于是离开了京城。

他居住在洛阳的十五年,天下人将他当作真正的宰相。皇帝逝去后,司马光赶到宫殿。

他所到之处,老百姓拦在路上聚集围观,以至于。

2. 司马光 字君实 一、译文:司马光,字君实,是峡州夏县人。父亲司马池,担任天章阁特制。司马光七岁时,稳重的样子像一个成年人,听到别人讲《左氏春秋》,非常喜欢,回去给自己的家人讲授,就了解它的主要意思。从此,司马光舍不得放下书,到了不知饥渴寒暑的程度。

一天司马光和一群小孩子在庭院玩,一个孩子登上水缸,脚下打滑掉入水中,其他人都抛弃他,逃开了,只有司马光搬起石头砸破了缸,水流了出来,孩子得救了。司马光砸缸之后,长安、洛阳的人将这件事用图画记载下来,广为流传。宝元元年,司马光年龄刚刚满20岁,中了进士甲科,生性不喜欢奢华浪费的生活,参加朝廷赐给进士的宴席时只有他没有戴花,同年考中进士的人对司马光说:“(花是)君王赐戴的,不能违反圣意啊。”他才(在帽檐上)插上一枝花。

二、原文:元末 脱脱、阿鲁图《宋史·列传第九十五》

司马光,字君实,陕西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

扩展资料

一、人物简介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 ,世称涑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祐元年(1086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名列“元祐党人”,配享宋哲宗庙廷,图形昭勋阁;从祀于孔庙,称“先儒司马子”;从祀历代帝王庙。

二、启示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至今广为流传,小小的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机智勇敢,传为千古佳话。

3. 《司马光》文言文里有哪两个主人主 你好!很高兴为您解答:《司马光》文言文主人公有司马光和王安石原文: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

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

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

除奉礼郎,时池在杭,求签苏州判官事以便亲,许之。丁内外艰,执丧累年,毁瘠如礼。

服除,签书武成军判官事,改大理评事,补国子直讲。枢密副使庞籍荐为馆阁校勘,同知礼院。

中官麦允言死,给卤簿。光言:“繁缨以朝,孔子且犹不可。

允言近习之臣,非有元勋大劳而赠以三公官,给一品卤簿,其视繁缨,不亦大乎。”夏竦赐谥文正,光言:“此谥之至美者,竦何人,可以当之?”改文庄。

加集贤校理。从庞籍辟,通判并州。

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

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

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

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

修起居注,判礼部。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

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

同知谏院。苏辙答制策切直,考官胡宿将黜之,光言:“辙有爱君忧国之心,不宜黜。”

诏置末级。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

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

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

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

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帝大感动曰:“送中书。”

光孝友忠信,恭俭正直,居处有法,动作有礼。在洛时,每往夏县展墓,必过其兄旦,旦年将八十,奉之如严父,保之如婴儿。

自少至老,语未尝妄,自言:“吾无过人者,但平生所为,未尝有不可对人言者耳。”译文:司马光,字君实,是陕州夏县人。

他的父亲司马池,曾任天章阁待制。宋仁宗宝元初年,司马光考中进士,这年他刚二十岁。

他不喜欢华丽,在参加闻喜宴时,唯独司马光不戴花,一位同中进士的人告诉他说:“君王赏赐的花,不戴不恭敬。”于是司马光才戴上一枝。

朝廷授予他奉礼郎一职,因司马池在杭州,司马光便请求任苏州判官以便能侍奉父亲,朝廷答应了。他与别人一同负责谏院工作的时候,宋仁宗用于赠送、赏赐的东西,价值竟达百余万。

司马光率领同僚三次上书,劝谏说:“国家还有大的忧患,内外贫乏,不可专门效仿乾兴的旧事。如果必须赠送、赏赐,应准许大臣向上进献所得赏赐金钱来帮助营建山陵。”

皇上没有答应。司马光便把皇上赏赐的珠宝作为谏院的办公费,黄金送给舅家,坚决不肯留在自己家里。

御史中丞王陶因为议论宰相不值日而被罢官,让司马光代替他。司马光说:“王陶由于议论宰相被罢免了官职,那么御史中丞我现在不能担任。

我希望等到宰相值日后,再来就职。”皇帝答应了。

掌管政务的官吏,认为河朔一带天旱歉收,国家用度不充足,请求在南郊祭祀时不要赏赐黄金绢帛之类。皇上下诏让学士们议论这件事。

司马光和王珪、王安石同时被召见,司马光说:“救灾和节约用度,应该从贵戚和近臣开始,这件事可以这么办。”王安石说:“国用之所以不足,是因为没有得到善于理财的人。

善于理财的人,不增加赋税而国家的财用就能够充足。”司马光说:“天下哪里会有这样的道理?天地所生财货和各种物资,不在老百姓那里,就在公家,他们设法掠夺百姓,其危害比增加赋税更厉害。”

对这个问题,群臣们争论不休。皇帝说:“我的意思与司马光一样,然而暂时不能允许。”

王安石开始主持政务,施行新法,司马光坚决反对,上书陈述利害。王安石因为韩琦上疏,就呆里请求辞职。

皇帝于是任命司马光为枢密副使,司马光推辞说:“陛下所以任用我,大概是因为我狂妄直率,也许对国家有点好处。如果仅仅是用俸禄和职位使我荣耀,而不听我的意见,是将官位当作私恩,而不是真正。

我只是凭俸禄和职位使自己荣耀,却不能拯救百姓于灾难之中,这等于是盗窃国家的名位和车服仪制来为自己谋利。”王安石出来主持政事,司马光于是获得请求辞职的机会,于是离开了京城。

他居住在洛阳的十五年,天下人将他当作真正的宰相。皇帝逝去后,司马光赶到宫殿。

4. 司马光救友文言文的解释 1、译文: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司马光7岁时,已经像成年一样(古代成年指弱冠,16岁,并非如今的18岁)特别喜欢听人讲《左氏春秋》,了解其大意后回来讲给家人听。

从此对《左氏春秋》爱不释手,甚至忘记饥渴和冷热。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缸(瓮指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

2、原文: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元末·阿鲁图《宋史》

司马光砸缸,著名历史故事,发生在宋朝河南光山。讲述司马光用大石砸破水缸救出掉在大水缸里同伴的故事,出自于《宋史》。

扩展资料:

一、故事背景介绍

司马光出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11月17日),当时,他的父亲司马池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于是便给他取名 “光”。司马光家世代官宦,其父司马池后来官至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一直以清廉仁厚享有盛誉。

司马光字君实,陕川夏县人。父亲名字叫司马池,任天章阁待制(宋代官名)司马光深受其父影响,自幼便聪敏好学。据史书记载,司马光非常喜欢读《左传》,常常"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七岁时,他便能够熟练地背诵《左传》,并且能把二百多年的历史梗概讲述得清清楚楚,可见他自幼便对历史怀有十分浓厚的兴趣。

此外,还有一件事使小司马光闻名满九州,这就是流传至今“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汴京、洛阳的人将这件事用图画记载下来,广为流传。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二、字词注释

1、生:长,长到。

2、凛然:稳重的样子。

3、成人:古代成年指弱冠,并非如今的18岁。

4、指:通假字,通“旨”,主要意思。

5、至:至于,到达,甚至。

6、登瓮:站在大缸上。瓮:大缸。

7、去:离开。

8、迸:流出来。

三、人物介绍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汉族。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039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