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朱元璋的儿子中,除了朱标,最能干,同时也最得朱元璋喜爱的,就是朱棣了。实际上,要说到喜爱程度的话,朱元璋似乎更喜欢朱棣,而不是朱标。为什么这么说呢?
(朱元璋)
朱元璋对朱标实际上是有不满的。不满的原因,是因为他觉得朱标太仁慈,不是一个君王的样子。朱元璋认为好的君王,是既要仁慈,更重要的是要杀伐果断,有威权。只有威权才能确保皇位的稳定。
有史料记载,朱标对朱元璋擅杀功臣一事很不满,提醒朱元璋不要杀戮太多。朱元璋很生气,不但追打朱标,而且还专门找来一根刺条,把上面的刺拔了,对朱标说,我这样做,是为了你将来能够坐稳江山。
就算如此,朱元璋还是对朱标不放心,他给朱标找了一个最豪华的教师团队,几乎把朝中所有的大臣,都让他们给朱标当老师,想以此建立朱标和大臣们和谐的关系。
而朱元璋对朱棣不是这样。朱棣一直跟着朱元璋南征北战,朱元璋觉得朱棣更加像他。
照理说,一个皇帝更容易立像自己的儿子为继承人。比如刘邦就曾试图立“类我”的刘如意为继承人。就算是朱棣,也曾试图立朱高煦为继承人,而不是不像自己的朱高炽。
当然了,朱标作为嫡长子,虽然他不太像朱元璋,朱元璋立他的继承人,而不是立朱棣为继承人,肯定一点问题也没有。但是既然朱标已经去世,照理说,朱元璋立朱棣为继承人,应该就是顺理成章的,可是他为什么最终并没有选择朱棣呢?
我认为,朱元璋之所以最终没有选择朱棣,与朱元璋对皇权制的理解,有莫大的关系。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从朱元璋开始,是皇权制的一个重大转折。实际上皇权制发展到宋代,虽然皇帝在削弱相权,但是皇权制却有走向开明的倾向。在研究问题的时候,可以皇帝和大臣们商量着决定。但是,朱元璋当了皇帝后,他认为皇权制应该就是一种集权制。而他也就围绕这个集权,做了非常多的事情。
这些事情中,核心有两点:一是强化家天下,一是维护嫡长子制。
所谓“强化家天下”,就是说,朱元璋认为,天下就是他朱家的,不是任何别人的。所以整个国家的体制,就要严格按照“家天下”来建设。不但中央应该是朱家控制的,地方上也应该是朱家控制的。所以,他把所有的藩王送到地方上去,让藩王们坐镇一方,成为比地方势力更强大的力量。这样一来,就实现“天下”就是“家”,“家”就是“天下”了。
强化了“家天下”以后,就剩下皇家内部的问题了。皇家内部当然是必须要有一套秩序的。这套秩序,就是要让皇位不能有悬念。因为有悬念,必然就有争夺。有了争夺,朱家的孩子们肯定会大打出手,天下肯定就不稳定了。
要让皇位继承没有悬念,就必须维护“嫡长子制”。这一制度,是从奴隶社会开始就形成了的,后来在西周的时候得到了强化。封建社会以后,这种强化又一次得到了加强。实际上,“封建”这个概念,就是从西周那时候借来的,就是为了维护等级秩序和嫡长子制的。
而朱元璋就是极力维护嫡长子制的。也因此,就算朱棣的能力超强,就算朱棣非常像朱元璋,朱元璋也不能立他为继承人。立朱棣为继承人,便意味着谁的能力大,就立谁为继承人。这种想法显然是危险的,因为所谓谁的能力大,只是一个相对而言的概念,主观性很强。这与皇帝的个人喜好,有莫大的关系。还有,那些王爷们也会因为觉得自己的能力很强,参与到皇位继承人的竞争之中。
所以,朱元璋为了确保皇室内部的稳定,必须把规则定得死死地,不能逾越。所以朱标死后,他才会毫不犹豫地立朱允炆为继承人。因为立朱允炆为继承人,就是维护“嫡长子制”。反过来,立朱棣为继承人,就是破坏“嫡长子制”。
在这样一种思考之下,朱元璋才选择朱允炆。
不过,虽然朱元璋考虑得很周到,很有逻辑性。但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在皇权社会里,拳头越大越有理的丛林法则,其实才是发挥关键作用的。朱元璋在打别人的时候懂得这个道理,用在他自己家人身上,就不愿意这么想了。
说朱棣才能比朱允炆强没啥意见,比朱标强不知道是如何得到的结论,另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奉周法古,传位制度是采取了嫡长子继承制,虽然长子朱标病逝,但继续传位给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也是符合礼法的。
朱允炆的母亲是吕氏,在朱标的太子妃常氏病故后,继任为太子妃,所以朱允炆的身份也是嫡子,并且是朱标的次子,在朱雄英早夭后,朱允炆成为了嫡长子,而常氏这一支朱标的三子朱允熥,外戚势力太强大,朱元璋在朱标死后,也不敢选朱允熥为接班人,所以再三权衡后,又要遵守嫡长子继承制,因此才传位给朱允炆。
朱标是朱元璋的长子,朱元璋还在是吴王时,就立朱标为世子了,朱元璋对朱标非常看重的,在朱元璋称帝后,洪武元年立朱标为太子,从一开始朱元璋就把朱标当做自己的接班人培养。
朱元璋把自己手下很多德高望重的大臣都安排到东宫辅佐太子,从古至今,皇帝在太子逐渐有了自己的势力后,难免会对太子产生猜忌,最明显的代表是清朝康熙年间的太子胤礽,但是朱元璋却非常的信任朱标,洪武十年就开始让朱标监国。
在朱元璋统治时期,为了稳定统治,对有功之臣杀伐颇多,朱标常会为这些功臣求情,保下了不少人,所以朱标在大臣中是非常有威望的,朱标的弟弟们就藩后也很能折腾,但是犯了错都会来找朱标为自己去求情,在藩王中朱标也很有威信,朱棣是没法和朱标相比的。
在朱标病逝后,朱元璋开始培养朱允炆来做自己的接班人,朱允炆在藩王,大臣中显然就没有朱标那样的威信,政治也不够成熟,所以他才上台,还为稳定统治就开始削藩,这就让以朱棣,朱权为首的藩王们很快结盟来和朱允炆对抗。
从靖难之役的失败,我们也可以看出来,朱允炆的才能真是远远没法和朱棣相比的,以藩王一方之力和皇帝统领的大半江山相比,朱棣已经处于劣势了,但是最后朱允炆还是战败了,朱允炆的才能是比不上朱棣的。
说起朱元璋,他是史上话题比较多的一个皇帝,首先朱元璋的出身,后来成为千古一帝,再到朱元璋登基后,杀害开国功臣,到最后宁愿将皇位传给孙子朱允?桑?泊牟盼渎缘闹扉ΑU庑┳怨乓岳炊际枪赜谥煸?暗幕疤猓?渲杏捎谥煸?敖?饰淮酥煸?啥?侵扉Γ?贾伦钪罩扉υ旆矗?贝哿酥煸?傻幕饰弧?/p>
明知道朱棣是一个不安分的主,朱元璋为何不将皇位传给他,以免发生这让天下人耻笑的事情。其实朱元璋不穿皇位给朱棣,主要有三个理由,其中一个是朱棣的硬伤。
其一,大臣不同意。按说朱棣文才武略,应该能够得到大臣们的支持,为何大臣不同意呢?其实这还得从朱棣的性格说起。虽然朱棣从小就表现的十分聪明,在各方面也表现出很强的办事能力。但是渐渐大家发现,朱棣性格残暴,做事狠毒。众臣心想,若是朱棣登基为帝,想必大臣们不会好办事,因此当朱元璋提起立朱棣为帝时,就遭到了众人的反对。
其二,自古立嫡立长习俗。自古以来我国都有立嫡立长的习俗,朱棣的母亲知识朱元璋后宫中一个名分不是很高的妃子。朱标去世,就算不立朱允?晌?郏?煸?盎褂卸?儿子、三儿子,按照长幼有序,怎样也轮不到朱棣,因此身份也算是朱棣的一个无法跨越的坎。加上朱元璋原本就喜欢朱标以及朱允?桑?梢运抵煸?暗南舶?侵扉Φ囊桓鲇采耍?兴?窃冢?煸?笆遣换崃⑺邸?/p>
洪武二十五年四月二十五日,被病痛折磨几个月的太子朱标病逝。以仁孝敦厚著称的朱标,一直以来都是朱元璋默认的皇位继承人。
从朱元璋对朱标的培养就可以看出,他对朱标的期许有多深。朱标死时,朱元璋已经是64岁的老人了,白发人送黑发人,朱元璋老年丧子的痛苦自然不必说。但还有一个更大的难题摆在面前:皇位继承人的位子又空了,选谁来接班,是个大难题。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朱元璋经过百般思量后,选定的继承人是皇长孙朱允炆,即后来在靖难之役中败给朱棣的建文帝。那么大家就好奇了:朱元璋有没有想过直接传位给朱棣?如果传位给朱棣是不是就可以避免“靖难之役”的骨肉相残?
朱标死后,对待皇位继承人的选择,朱元璋一开始也很犹豫。朱棣的能耐大,也颇得朱元璋的心意。但最大的难题是:朱棣排行老四,长子朱标虽然不在了,但还有二子秦王和三子晋王。这两儿子不成器,继位不可能。
尤其是受封陕西的二子秦王,曾因多次不法行为被召回京城斥责,朱标死前还在替这个不成器的二儿子说情。如果此时立朱棣为太子,那么这两哥哥往哪摆?朝臣刘三吾更是直谏:“立燕王,置秦、晋二王于何地?”
后来燕王朱棣起兵的口号是“清军侧,靖国难”,意思就是剿除建文帝身边的奸臣,但这个口号多少有些牵强附会。如果立朱棣为太子,那么皇位合法性就存在争议,二子秦王、三子晋王甚至都不用找什么借口,可以名正言顺起兵夺位。
虽然朱元璋在世时他们不敢有意见,但朱棣一旦继位谁也保证不了这两儿子不会起兵作乱。朱元璋正是考虑到这点才不敢直接传位给朱棣。
更重要的是,朱允炆虽然能力一般,但他却有一点好处:孝顺。这一点很像过世的朱标。自古帝王都主张仁孝治天下,朱元璋正是因为这点才下定决心立皇长孙朱允炆。
我们先来看一下朱棣的三个哥哥都什么时候死的:大哥太子朱标死于洪武25年,二哥秦王朱樉死于洪武28年,三哥晋王朱棡死于洪武31年3月。
我们知道朱元璋死于洪武31年6月,也就是说前三个儿子都死在了他的前面。这个时候为什么不能抓紧时间直接传位给四子朱棣呢?
问题是朱元璋没有开启上帝视角,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于同年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换言之到洪武31年,二子三子都死的时候,朱允炆已经稳坐储君的位子6年了。
如果此时废皇太孙而转立朱棣则会有更大的动乱,虽然前朝有不少废太子的先例,但朱允炆在太孙的位子上并无任何过错,经过6年的磨砺反而日日成熟,得到了举朝上下一致的认同。
朱元璋之所以不传位给朱棣其实是为了防止继统纷争。据史籍记载,朱元璋拥有二十多个儿子,其中年纪最长的是朱标。在顺利称帝之后,朱元璋当即便将朱标立为了太子。与此同时,他也对其余儿子进行了分封。而在这些藩王之中,像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等九人因为封地临近边塞,承担着驻守边塞的要任,是以他们也被称为?九大塞王?。
这九人因为肩负着维护边塞安全的重任,所以他们的权势相较于其他藩王要更大一些。在这种情况下秦、晋、燕三王难免生出夺嫡之心,于是他们开始明争暗斗,身为太子的朱标也随之被卷入其中。不过介于朱元璋对朱标这位储君很是喜爱,所以这一时期的夺嫡之争并没有大规模爆发。但是谁也没有想到的是,朱标竟然会在1392年的时候突然病逝。
朱标的病逝让秦、晋、燕三王窥见了机会,但是这一机会很快便因皇太孙的册立而消失。朱元璋在朱标去世之后曾召集群臣商议新储君人选,当时朱元璋还曾问:?燕王英武似朕,立之何如??就当时的情况来看,一众藩王之中燕王朱棣的能力以及势力确实是最强的。所以朝臣们在听到朱元璋的这一问话之后也是集体选择了沉默,唯独刘三吾站出来回答说:?即立燕王,置秦晋二王何地??
如果当时朱元璋册立朱棣为新太子,那秦王与晋王势必会心有不满。如此一来,他们三人的矛盾便会进一步升级,最后甚至有可能发生军事冲突。而一旦发生这种事情,那明朝朝局势必不稳,明朝的发展也会随之受到影响。所以为了避免继统纷争,朱元璋最后决定立朱标之子朱允炆为新储君。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035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