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一提起王猛总会想起电视里面的形象,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
仔细梳理一下王猛的人生,能发现他简直就是一个开天眼帮助历史发展的神人。他早年家境不好,有意思的是,这与诸葛亮早年一样,由于战乱,不得不随着家人一起颠沛流离、辗转多地,才找到了一个合适的立足之地。后来王猛同样也是选择了在山中隐居,名气在当地就越来越大,乱世雄主苻坚为了能在乱世中有所作为,便去请王猛出山,正是这个决定,改变了前秦的历史。王猛出山后,以严法治国,他缓和了前秦内部的民族矛盾,随后大力发展前秦的经济、军事实力。
时机成熟后王猛统兵灭掉前燕,荡平西部,平定北方,帮助前秦完成了基本的统一。他不仅战功累累,还是历史上为数不多出将入相的人物,根据《晋书》记载:“猛宰政公平,流放尸素,拔幽滞,显贤才,外修兵革,内崇儒学,劝课农桑,教以廉耻,无罪而不刑,无才而不任。”无论是内政还是军事层面,王猛都相当出色,而他杰出的战略眼光,更是得到了充分认定,他很早就看出来慕容垂这些人会是祸患,他给苻坚献金刀计打算要除掉这些祸患,没想到苻坚过于仁慈没有听他的劝谏,慕容垂这些人后来称前秦分裂的主因,也成了苻坚的掘墓人。
王猛还提出了著名的预言,《晋书》记载:“猛曰:‘晋虽僻陋吴、越,乃正朔相承。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臣没之后,愿不以晋为图’。”在刚刚帮助国家完成了统一之后,国内上下都打算要利用这股势头,南下把晋给灭掉,没想到王猛却认为这么做是不行的,后来事实证明他说对了,如果苻坚能听他的话,那么后来国家的分裂就不会出现了。
通过这些资料,我们能看出来:
王猛不仅有着非常卓越的治国能力,他还有着极强的军事能力,无论是自己亲自带兵,还是后来他为国家规划大战略,对于武力扩张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实际上,诸葛亮早期就有过专门的规划,只是他没办法完成这个任务,俩人论起点的话,其实王猛还真不见得有多大的优势,他接手国家的时候,前秦还是一个四处受敌的割据势力,等他死后,国家已经变成了统一北方的大国。而诸葛亮一生都无法突破关西、蜀汉,只能是一直停留在原地。
王猛与诸葛亮名气差距的主因
王猛最大的问题,他是帮助前秦完成的统一,当时的前秦是以氐族人为主的政权,并不属于传统的汉族政权,虽然氐族早已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但当时对此可是有着明确的区分,帮助一个外族的政权统一北方,这可不是什么好事。
因此舆论上,也不太好宣传王猛的功绩,而诸葛亮的情况就不太一样了,他尽心尽力去帮助蜀汉发展,自己虽然没有那么大的功绩,可他的做法还是符合舆论的喜好。当时的蜀汉被认为是三国里面的正朔,历来很多封建王朝,无论是统治阶级还是民间,都以正朔为主,帮助正朔发展,自然就能得到这些人的支持,王猛就不同了,他不受舆论待见也很正常。
家喻户晓的《三国演义》
此外,文学作品的影响,对于名声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像三国就有著名的《三国志》、《三国演义》的宣传。诸葛亮的忠义,更是得到了历来的统治者们极力宣传,他在民间几乎成为一个神一样的人物,不要说王猛了,很多杰出的名相,都没办法与诸葛亮去比名气,他们的功绩或者能力可能要比诸葛亮更强一些,可论名气的话,这些人都差了太多。
时代特殊性
王猛生活在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他的年代距离三国其实没有那么遥远,他也是一个与诸葛亮较为相似的人,但俩人的环境还是不一样的,三国即便是乱世,也是以汉人为主的乱世,而王猛生活的时期,各个外族不断入侵,大量的文化典籍被摧毁。因此我们后来看这段历史,都觉得记载相当混乱,很多人连一些人物的名字都分不清楚。
因此东晋十六国这个时期,也没有什么太过出名的文学作品,像后来能与《三国演义》相比的作品更是不存在。由于这层关系,王猛与这个时期的很多人物一样,都渐渐被人们忽视,其实要是大家好好了解一下,还是能认识到王猛厉害的地方,可千百年来诸葛亮已经在国内有着无法撼动的地位,和他比名气的话,实在是太吃亏了。
其实王猛也有一个机会让自己换一种方式成名,他当初就有机会选择投靠桓温,一旦要成功的话,他的名声估计能有很大的转变,可他还是一个比较现实的人,自己选择合适的平台。他不认可桓温,也让桓温错过了一个大才。而事实证明,他选择苻坚是没有问题的,苻坚这个皇帝做得也是奇葩,他只要把事情都让王猛处理就行了。
总得来看,王猛对于国家的帮助,确实是比诸葛亮更强一些,但名气往往不见得是单纯参考能力和功绩的。最直接的例子,就是关羽在国内超高的人气,要说他的能力功绩与历史上很多名将相比,还真是差了很多,可他的名气要远胜这些人,能成为武圣,还真不见得就是靠着能力,有的时候人设也是比较重要的。
因为王猛辅助前秦苻坚统一了整个北方
王猛(325~375) 字景略,晋北海(今山东省寿光县东南)人。王猛英俊魁伟,雄姿英发,为人谨严庄重,深沉刚毅,气度弘远,对琐细之事略不关心,更不屑于与俗人打交道,因而时常遭到浅薄浮华子弟的轻视和耻笑。王猛却悠然自得,从不计较。隐居华阴山。
公元354年,东晋桓温北伐,击败了前秦苻健以后驻军灞上(今陕西西安东),关中父老争相携酒犒劳,男女夹路聚观。王猛也身穿麻布短衣,前往大营求见。在大庭广众面前,王猛一面扪捉虱子,一面与桓温纵论天下大事,旁若无人。桓温暗暗称奇,问道:「我奉天子之命,率十万精兵讨伐逆贼,为百姓除害,可是关中豪杰却无人前来效劳,这是为甚么?」王猛答道:「阁下不远千里深入寇境,长安已近在咫尺,却不渡过灞水,大家都摸不透阁下的心思,所以无人前来。」一句话触到了桓温的心病,一时竟无言以对。沉默了好久,桓温才说道:「江东没有一个人比得上您的才干。」不久,桓温决定退兵。临行前,他向王猛赠送了华贵的车马,又授予高官,邀请王猛一起南下,被王猛拒绝了。
前秦将军苻坚有大志,久闻王猛的名声,立即派吕婆楼前去恳请王猛出山。双方一见如故,谈及兴废大事,句句投机,苻坚把他比作诸葛亮。东晋升平元年(357),苻坚自立为大秦天王,王猛则被任命为中书侍郎。
王猛治绩卓著,很快升为尚书左丞、咸阳内史、京兆尹。他刚调任京兆尹,听说苻健的妻弟强德酗酒行凶,劫人财产,抢男霸女,为百姓大患,王猛毫不畏惧,立即将他捕杀,陈尸于巿。王猛又与御史中丞邓羌通力合作,严厉查处害民乱政的官吏,一个多月里就收治了二十多个横行不法的权贵。于是,百官震肃,奸猾屏气,令行禁止。苻坚感慨地叹道:「直到今天,朕才知道天下是有法的,天子是尊贵的!」
时年三十六的王猛在一年之中竟然接连五次升官,从尚书左丞到吏部尚书,再升为尚书左仆射,辅国将军、司隶校尉,一时权倾内外。
王猛不仅在政务上显示出杰出的才能,而且在统兵征战中也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干和大将风范。从东晋太和元年(366)起,他率军攻东晋荆州、讨伐叛乱的羌旅首领敛歧、出征前凉的张天锡等,都取得了胜利,又平定了前秦宗室苻柳、苻双、苻廋、苻武等人的叛乱,扫清了通往中原道路上的障碍。太和四年(369)九月,王猛又率军救援前燕,与前燕军一起大败北伐的东晋军队。数月后,他又统兵攻伐前燕,为荡平前燕立下了赫赫战功。
前燕灭亡后,苻坚为奖赏王猛,任命他为都督关东六州诸军事、车骑大将军、冀州牧,领兵镇守邺城,并听任他在六州范围内便宜行事,郡守、县令也由他自行选任,只须在事后向吏部通报即可。
晋简文帝咸安二年(372)六月,苻坚让苻融接替镇守邺城,而把王猛调回京师,委任为丞相、中书监、尚书令、太子太傅、司隶校尉,授王猛以一切军国内外大事的裁夺之权。王猛也不负重托,主持朝政,刚明清肃,善恶分明,才尽其用,官称其职,劝课农桑,训练军队,井井有条,气象一新,前秦逐渐呈现了国富兵强的新局面。
东晋宁康三年(375)六月,王猛积劳成疾。苻坚心急如焚,亲自为王猛祈祷,并派侍臣遍祷于名山大川。王猛的病情略有好转,苻坚又欣喜异常,下令特赦死罪以下的囚犯。
这年七月,王猛病危,苻坚亲临探视,并询问后事。王猛临终前,语重心长地对苻坚说:「晋朝虽然僻处江南,却是华夏正统,目前上下安和。臣死之后,希望陛下千万不可图谋伐晋。鲜卑、西羌等归降贵族终怀贰心,是我们的仇敌,迟早要成为祸害,应该逐渐铲除他们,以利于国家。」王猛说完了这番肺腑之言,便溘然而逝。苻坚三次临棺祭奠痛哭,并对太子苻宏说:「看来苍天是不想让朕统一天下,为甚么这么快就夺走了朕的景略?」王猛死后,苻坚按照汉朝安葬大司马大将军霍光的规格,隆重安葬了王猛,并追谥他为武侯。
后符坚不听王猛之言,攻东晋,淝水一战被谢安打败,有淝水之败。
谢安出身于名门世家,从小受家庭的影响,在德行、学问、风度
谢安侧身画像
等方面都有良好的修养。四岁时,谯郡的名士桓彝见到他大为赞赏,说:“ 此儿风神秀彻,后当不减王东海(即东晋初年名士王承)。”
当时的宰相王导也很器重谢安,青少年时代的谢安就已在上层社会中享有较高的声誉。然而谢安并不想凭借出身、名望去猎取高官厚禄。东晋朝廷先是征召他入司徒府,接着又任命他为佐著作郎,都被谢安以有病为藉口推辞了。
后来,拒绝应召的谢安干脆隐居到会稽的东山,与王羲之、许询、支道林等名士名僧频繁交游,出则渔弋山水,入则吟咏属文,挟妓乐优游山林,就是不愿当官。当时扬州刺史庾冰仰慕谢安的名声,几次三番地命郡县官吏催逼,谢安不得已,勉强赴召。仅隔一个多月,他又辞职回到了会稽。后来,朝廷又曾多次征召,谢安仍然予以回绝。以此激起了不少大臣的不满,接连上疏指责谢安,朝廷因此作出了对谢安禁锢终身的决定,经皇帝下诏才赦免。然而谢安却不屑一顾,泰然处之。
公元371年(咸安元年),对东晋朝廷来说,是十分关键的一年。权臣桓温本想立功中原以提高自己的声望,没想到在枋头一战遭到惨败。为了重立威名,他听从郗超的建议,在咸安元年废黜了司马奕,另立会稽王司马昱为帝,是为简文帝。此时的谢安已担任了侍中,不久又升任为吏部尚书。他洞悉桓温的野心,也知道简文帝比被废黜的司马奕也强不了多少,只是清谈的水平略高一些而已,但他仍然忠心匡扶朝廷,竭力不让桓温篡权的图谋得逞。谢安与太原王氏和琅琊王氏的王坦之、王彪之等人联合,与之周旋,
公元372年(咸安二年),即位不到一年的简文帝就在忧惧中死去,太子司马曜即位,是为孝武帝。原来满心期待着简文帝临终前会把皇位禅让给自己的桓温大失所望。
公元373年(宁康元年)二
谢安侧身像[8]
月,以进京祭奠简文帝为由,率军来到建康城外,准备杀谢安等人。他在新亭预先埋伏了兵士,下令召见谢安和王坦之。太后褚蒜子命谢安与王坦之去新亭迎接,
当时,京城内人心惶惶,王坦之非常害怕,问谢安怎么办。谢安神情坦然地说:“晋祚存亡,在此一行。”王坦之硬着头皮与谢安一起出城来到桓温营帐,紧张得汗流浃背,把衣衫都沾湿了,手中的朝板也拿颠倒了。谢安却从容不迫地就座,然后神色自若地对桓温说:“我听说有道的诸侯设守在四方,明公何必在幕后埋伏士卒呢?”桓温只得尴尬地下令撤除了埋伏。
由于谢安的机智和镇定,桓温始终没敢对二人下手,不久就退回了姑孰。迫在眉睫的危机,被谢安从容化解了。同年三月,桓温得了重病。在返回姑孰之后,病情日益加重。但他还在幻想着能得到加九锡的殊荣,不断派人催促。谢安故意拖延,对已经起草好的诏书一再加以修改,迟迟不予颁发。桓温终于没有如愿,抱憾而死。[9]
桓温死后,谢安被任命为尚书仆射兼吏部尚书,与尚书令王彪之一起执掌朝政。数月后,中书令王坦之出任徐州刺史,谢安又兼总中书省,实际上总揽了东晋的朝政。为了缓和矛盾、稳定政局,谢安实行了着眼于长远,以和谐安定为重的执政方针。他没有趁桓温病死的机会翦除桓氏集团,仍然信任和重用桓温的弟弟桓冲,让他担任都督徐、豫、兖、青、扬五州诸军事和徐州刺史,负责镇守京口,后来又转为都督七州诸军事,兼任荆州刺史。桓冲也深明大义,认为自己的德望不及谢安,心甘情愿地以镇守四方为己任。谢安自领扬州刺史,终于达到“荆扬相衡,则天下平”的目的,并取得了桓氏的谅解与合作,建立起一个相对牢固的防御阵线,共同对付北方的前秦苻坚。当时人赞扬谢安,将他比作王导,而文雅则更胜一筹。
太元元年(376年),孝武帝司马矅开始亲政,谢安升中书监、录尚书事,总揽朝政,陈郡谢氏成为东晋的最后一个“当轴士族”。同年,苻坚统一了中国北方,前秦与东晋的战争已经临近。当时的东晋,长江上游由桓氏掌握,下游则属于谢氏当政,谢安尽力调和桓谢两大家族关系,以为即将爆发的战争作准备。
后又领扬州刺史,下诏准许谢安带甲仗百人入殿。进拜中书监,骠骑将军、录尚书事,谢安推让骠骑将军职务。不久,加司徒,再加侍中、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及燕国诸军事,假节。[10]
内部安定之后,谢安又把注意力转向对付来自北方的威胁。当时,前秦在苻坚的治理下日益强盛,东晋军队在与前秦的交战中屡遭败绩。
公元377年(太元二年),广陵缺乏良将防守,谢安不顾他人议论,极力举荐自己的侄子谢玄出任兖州刺史,镇守广陵,负责长江下游江北一线的军事防守。谢安则自己都督扬州、豫州、徐州、兖州、青州五州军事,总管长江下游。谢玄不负叔父重托,在广陵挑选良将,训练精兵,选拔了刘牢之、何谦等人,并训练出了北府兵。
公元378年(太元三年),前秦征南大将军苻丕率步骑七万人进攻襄阳。苻坚又另派十万多人,分三路合围襄阳。襄阳守将朱序死守近一年。
公元379年(太元四年),最终城破被俘。苻坚又派彭超围攻彭城,秦晋淮南之战爆发。谢安在建康布防,又令谢玄率五万北府兵,自广陵起兵应敌。谢玄四战四胜,全歼秦军。战后,谢安因功晋封建昌县公,谢玄晋封东兴县侯。
公元383年(太元八年),苻坚率领着号称百
相关纪念(3张)
万的大军南下,志在吞灭东晋,统一天下。其时军情危急,建康一片震恐,可是谢安依旧镇定自若,以征讨大都督的身份负责军事,并派了谢石、谢玄、谢琰和桓伊等人率兵八万前去抵御。谢玄手下的北府兵虽然勇猛。
但是前秦的兵力比东晋大十倍,谢玄心里到底有点紧张。出发之前,谢玄特地到谢安家去告别,请示一下这个仗怎么打法。哪儿知道谢安听了像没事一样,轻描淡写地回答说:“我已经有安排了。”谢玄心里想,谢安也许还会嘱咐些什么话。等了老半天,谢安还是不开腔。谢玄回到家里,心里总不大踏实。隔了一天,又请他的朋友张玄去看谢安,托他向谢安探问一下。
谢安一见到张玄,也不跟他谈什么军事,马上邀请他到他山里一座别墅去。到了那里,还有许多名士先到了。张玄要想问,也没有机会。谢安请张玄陪他一起下围棋,还跟张玄开玩笑,说要拿这座别墅做赌注,比一个输赢。张玄是个好棋手。平常跟谢安下棋,他总是赢的。但是,这一天,张玄根本没心思下棋,勉强应付,当然输了。下完了棋,谢安又请大伙儿一起赏玩山景,整整游玩了一天,到天黑才回家。这天晚上,他把谢石、谢玄等将领,都召集到自己家里,把每个人的任务一件件、一桩桩交代得很清楚。大家看到谢安这样镇定自若,也增强了信心,高高兴兴地回到军营去了。
那时候,桓冲在荆州听到形势危急,专门拨出三千名精兵到建康来保卫京城。谢安对派来的将士说:“我这儿已经安排好了。你们还是回去加强西面的防守吧!”将士回到荆州告诉桓冲,桓冲很担心。他对将士说:“谢公的气度确实叫人钦佩,但是不懂得打仗。眼看敌人就要到了,他还那样悠闲自在:兵力那么少,又派一些没经验的年青人去指挥。我看我们准要遭难了。”
太元八年(383年)五月,桓冲倾十万荆州兵伐秦,以牵制秦军,减轻对下游的压力,苻坚派苻睿、慕容垂、姚苌和慕容暐等人迎战,自己亲率步兵六十万,骑兵二十七万,以弟苻融为先锋,于八月大举南侵。谢安临危受命,以谢石为前线大都督,谢玄为先锋,并谢琰、桓伊等人,领八万兵马,分三路迎击秦军。十一月,谢玄遣刘牢之以五千精兵奇袭,取得洛涧大捷。十二月,双方决战淝水,谢玄、谢琰和桓伊率领晋军七万战胜了苻坚和苻融所统率的前秦十五万大军,并阵斩苻融。淝水之战以晋军的全面胜利告终。
当晋军在淝水之战中大败前秦的捷报送到时,谢安正在与客人下棋。他看完捷报,便放在座位旁,不动声色地继续下棋。客人憋不住问他,谢安淡淡地说:“没甚么,孩子们已经打败敌人了。”直到下完了棋,客人告辞以后,谢安才抑制不住心头的喜悦,舞跃入室,把木屐底上的屐齿都碰断了。淝水之战的胜利,使谢安的声望达到了顶点。以总统诸军之功,进拜太保。[11]
功高遭忌
谢安像[12]
战后,谢安上疏请求北征,于是以谢安都督扬、江、荆、司、豫、徐、兖、青、冀、幽、并、宁、益、雍、梁共十五州军事,加黄钺。
桓冲在淝水之战之后不久去世,临死前将桓氏子弟托付谢安。谢安为了安定“荆扬相衡”的局面,放弃了以谢玄任荆江两州刺史的机会,改以桓氏子弟出任,缓和了桓谢两大士族的关系,为接下来的大规模北伐稳定了后方。
公元384年(太元九年)八月,谢安起兵北伐。东路的谢玄领北府兵自广陵北上,一路收复了兖州、青州、司州、豫州,中路和西路的桓氏则出兵攻克了鲁阳和洛阳,并收复了梁州和益州。至此,淝水之战前秦晋以淮河-汉水-长江一线为界的局面改成了以黄河为界,整个黄河以南地区重新归入了晋朝的版图。[13]
淝水之战到北伐时期的南北形势图线
淝水之战的巨大胜利,谢安的事先筹划功不可没。而且谢安从战前的“围棋赌墅”到战后的“小儿辈大破贼”,自始至终一直采取极为冷静的态度,对于稳定当时建康的人心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此次战争的前线将领也是谢家嫡系子弟的谢石谢玄谢琰等人,谢家的声望达到顶峰,引起了司马氏皇室的戒备,以至于淝水战功,竟然没有封赏,直到两年后的谢安死后,司马曜方才因淝水战功追封谢安以庐陵郡公。
公元385年(太元十年)四月,谢安“素退为业”,主动交出手上权力,自请出镇广陵,都督北伐军事。不久,刘牢之于邺城被慕容垂击败,谢安不得不调整部署,将进攻转为调整以巩固黄河防线。
8月,谢安病重,自广陵还京医治,由西州门入建康,于同月22日,病逝于建康,享年六十六岁,朝廷追赠谢安太傅,谥号文靖。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032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