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孙权晚年把爱子赐死,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以史为鉴 2023-06-23 22:13:26

孙权晚年把爱子赐死,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孙权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东吴开国皇帝孙权喜欢打猎,特别是猎虎,于是给自己的两个女儿,分别取名为孙大虎、孙小虎。俗话说“虎毒不食子”,不过孙权却比老虎还要残忍,他居然不顾父子之情,将自己的亲生儿子赐死!孙权并不算是一位暴君,但他为何却如此冷酷无情,赐死爱子的背后到底隐藏着哪些鲜为人知的事情?

一、鲁王

此人就是孙权的第四子孙霸,其母为谢姬。242年八月,在有司的奏请下,孙权册封孙霸为鲁王,同时让老臣是仪兼任鲁王的老师。当时,孙权只剩四个儿子在世,他最喜欢的就是孙霸,“是时鲁王霸有盛宠,与太子和齐衡”。孙权最初也没有在意,“初拜犹同宫室,礼秩未分”。这引起了朝中大臣的注意,他们纷纷上书,“以为太子、国王上下有序,礼秩宜异”。

自此孙和、孙霸开始分开居住,两人的矛盾也由此而生。此时孙霸依然受到父皇的宠爱,而孙和却逐渐失去了孙权的信任。这是因为全公主孙鲁班(即孙大虎)一直说孙和及其生母王夫人的坏话,孙权信以为真,非常生气,结果“夫人忧死,而和宠稍损,惧於废黜”。就在孙和战战兢兢之时,孙霸对储位产生了想法。

二、党争

孙霸明白要想成为储君,必须得到朝中大臣的支持,于是他积极与朝臣交往,拉拢了一大批支持者。此时,东吴朝中的大臣形成为两派,一派支持太子孙和,主要有丞相陆逊、大将军诸葛恪、太常顾谭、骠骑将军朱据、会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绩、尚书丁密;另一派支持孙霸,主要有骠骑将军步骘、镇南将军吕岱、大司马全琮、左将军吕据、中书令孙弘。

太子、鲁王两派势均力敌,互相攻讦,引发政局的动荡,史称“南鲁之争”。“南”指的是太子孙和,因为他当时居住在南宫,而“鲁”指的是鲁王孙霸。这引起了孙权的注意,于是他在244年下诏,“禁断往来,假以精学”,也就是说,禁止两人与朝臣交往,让他们去专心学习。可是,孙霸并不甘心,他依然觊觎着储君的位置。

三、杀子

全寄、吴安、孙奇、杨竺这人是孙霸的死党,孙霸利用他们不断诋毁太子孙和,东吴的政局更加动荡。在这种情况下,孙权意识到了危险,他对堂孙孙峻说:“子弟不睦,臣下分部,将有袁氏之败,为天下笑。一人立者,安得不乱?”也就是说,无论立孙和,还是立孙霸,都将埋下动乱的种子,索性两人都不立。

250年,孙权废掉了太子孙和,还赐死了蓄意挑起这场党争的孙霸,同时还处罚了两派的官员。孙权之所以这么做,一方面是出于稳定东吴政局,另一方面他想把皇位传给幼子孙亮!不过,孙权做梦也没有想到,孙亮即位后,东吴的政局更加动荡,先后发生了四次政变,三位权臣被杀,一位皇帝被废,许多重臣死于非命。

孙权晚年为什么性情大变,成为了昏君?

  乱世之中的孙权继位后,面对的局面很艰难

  孙家的基业是孙权的父兄二人拿命拼下来的,孙权小时候跟随父兄四处漂泊,历经战乱,经历了父兄之死,十九岁时,兄长孙策死后,将光耀门楣的任务交给了孙权。

  由于伟大小说《三国演义》提到的很少,所以我们很多人觉得孙权的上位是很顺利的,但其实大大不然。孙策刚刚统一江东不就,各方面的势力都还在观望天下局势,没一个真正信服外来的孙家。

  所以,孙权最初掌管江东时,局势极不明朗,动荡不安。简单谈谈当时的形势,庐江太守李术更是公开反叛,宗室内部庐陵太守孙辅通敌曹操、孙暠企图夺权,丹阳太守孙翊和宗室重臣孙河遭到杀害,豫章、会稽等地数万山越也伺机作乱。

  应该怎么办?年轻的孙权很迷茫,他只是读过一些诗书,从未真正带兵征战,而他的身边能够真正信任的人不多,这个时期只有和父兄一起创业的周瑜、程普可以用,可是如果他们大权在握,自己将如何是好?孙权是非常矛盾的。

  孙权是多么的缺少“安全感”?

  在周瑜摆平内忧外患之后,孙权面对的局势逐步稳定下来,孙权改变孙策时代的强硬态度,对士族阶层以安抚为主、招贤纳士。以鲁肃、诸葛瑾为代表的外来户和以顾陆朱张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当地士族都加入了孙权的幕府。

  这一切看似非常顺利,可是埋下了很多问题,士族做大了,会挤压平民的生存空间,怎么办?士族控制了人才梯队,那么自己日益孤立怎么办?国家大政战略的话语权都在士族这边,自己怎么做决定?孙权面对的就是这些问题,要依仗顾陆朱张四大家族,可是也要打压。

  孙权的办法是。对他们从利益上笼络,从政治上防范,从不对他们授予重权,可四大家族的势力还是一天天膨胀,子弟、门生逐步遍布朝堂。孙权信任的从周瑜到鲁肃,从鲁肃到吕蒙,可是三个人都早逝,接下来孙权在怎么办?孙权的身边缺少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渊这样一批有能力有铁关系的宗室啊!

  接下来孙权无可奈何,面临刘备的攻势以及曹丕趁火打劫的潜在威胁,处于危机中的孙权无论如何也不能让后方再有一点闪失,于是孙权只能仰仗四大家族的代表人,陆逊。

  可是陆逊掌军事后,又急速的插手政治,军政一体,主导了整个东吴朝廷,并且触角伸向了孙权的立储禁区,没有安全感的孙权怎么办?他叫“权”,他真正擅长的就是权术,于是逼死了陆逊,算是给四大家族一点颜色,可是立储的问题还是要自己解决,于是孙权又出了昏招。

  纠结的孙权,无奈的选择

  公元241年,太子孙登和大将军诸葛瑾去世。培养了三十多年的继承人和陪伴自己四十多年的唯一的知心朋友在同一年去世,花甲之年的孙权心灵受到的重创可想而知。

  那么,孙登死后,应该如何立储?孙权的方法就是继续纠结和逃避,公元242年,孙权立孙和为太子,封孙霸为鲁王,给予鲁王的待遇与太子不相上下。也就是说,两碗水端平,这也是古代史中处理立储问题最糟糕的办法!从此东吴朝廷分成了太子党和鲁王党,史称二宫之争,东吴永无宁日。

  在一系列的明争暗斗之中,孙权不堪其扰,于是他继续纠结,从两碗水端平,到摔碎两个盛水的碗,公元250年,孙权废太子孙和,赐死鲁王孙霸,立老来子孙亮为太子。

  孙权的决定针对的不仅仅是自己的两个儿子,而是妄图控制东吴朝政的各个士族门阀,孙权就像告诉他们,这个东吴是我孙家的,决定权在我手里,你们不要痴心妄想。

  在孙权发动的这场朝廷大清洗运动中,东吴集团内耗严重而惨淡,四名外姓大臣全部死于内讧、第二任皇帝孙亮被废、孙鲁班被流放。吴国进入了糟糕的孙峻及其继承者孙綝的权臣时代。

  东吴的命运来自于孙权的选择,我们不去简单的评价对与错,而是应该看到更多人性层面的东西。乱世之中,曹操有皇帝在手,有誓死效忠的宗室,有文韬武略的朝廷,刘备有争雄天下的勇气,有个有号召力的姓氏,有值得托孤的诸葛亮,有胜似兄弟的关张,而孙权只有自己的“权术”作为自己安身立命,保境安民的依托而已。

  用辛弃疾的词作为结尾吧。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个人认为孙权才是三国中间最不容易的一个君主,他面临的困难远比曹操和刘备要大,能够守住半壁江山已充分证明他的能力,当然,他的很多选择都是不得已为之,都是根据形势必须做出的选择,谈不上是昏君。

  首先我们来看孙权的困境。

  从外部来看,孙权面对两个强劲的对手,一个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一个是以刘皇叔自居的刘备。两个人都以汉室正统自居,占据了道德高位,而孙权就显得不伦不类了,他不过是一个割据一方的军阀罢了。统一天下对孙权来说只是一个空想,也可以说连想都不要想,处在两强的夹缝中间,能自保就不错了。

  从内部来看,他的江山基业和政治班底,都来自于孙策的转让。孙策刚刚打下江东六郡,没多久就死掉了。

  孙权接班的时候年仅18岁。不管是江东土著势力还是孙氏宗亲,都有叛乱和勾结外敌的事件发生,也就是说,孙权的江山并不巩固。

  孙权的政治班底中,文有张昭,武有周瑜。以他们两个人为首领导团队控制了东吴的政权,一开始孙权对他们两个人既利用,又不放心,因为他们都不是自己的嫡系人马。周瑜倒是很快就死去了,而张昭却活了很久,孙权对他一直既容忍有斗争,到了张昭的晚年,孙权还不忘讽刺张昭一把:当年赤壁大战时,你劝我投降曹操,如果当年听你的,朕会有今天的地位吗?朕又会是在哪里呢?

  二

  其次,我们来看孙权即位后的一系列政治选择。

  对外与刘备结盟,共同对抗曹操。偶尔也会向曹操称臣,敲打一下刘备。不管出于哪一种选择,都是在为东吴争取一个最好的外部环境和现实利益。

  对内,孙权做的事情就比较多了。既要安抚孙策留下来的政治班底,又要拉拢江东本土势力来维护政权稳定和牵制孙策的政治班底。同时,孙权还要建立自己的嫡系团队。

  孙权的政治班底中,最得力的就是战略大师鲁肃,他为孙权规划了东吴发展的战略方向和实施方案。另外一个就是陆逊,他是江东本地四大家族的杰出代表,他帮助孙权夺回了荆州,打败了刘备,抵抗了曹丕,巩固了江东的外部局势。

  鉴于孙权的内外压力都比较大,所以他没有办法作出大的改革调整。孙权只能在孙策留下了的政治班底、自己的嫡系人马和江东的四大家族中间做政治平衡,让他们相互牵制,以便于自己的整体管控。

  三

  最后我们来看孙权晚年都做了些什么,为什么这么做?

  在三国中间,刘备政权的主体是外来政权,依靠的是外来势力,和本土势力关系非常不好,因此很难得到本土势力的大力支持,所以最先灭亡。曹魏政权则相反,过度依赖士族大姓的支持,最终被司马懿夺权。

  相对于刘备和曹操而言,孙权的东吴最后才灭亡,就是孙权政治路线正确的结果。孙权没有过度的依赖哪一方势力,而是在各方势力之间寻求一个平衡,所以能够长期维持自己的统治。

  到了孙权的晚年,孙策的政治班底早已老去,退出江湖。在孙权的嫡系人马中,外来势力逐渐凋零,江东四大家族迅速崛起。

  为了维持政治平衡,孙权不得已采取一系列措施,寻找不同的借口,严厉打压江东四大家族,甚至不惜逼死陆逊,杀死了不少江东四大家族的人才。为了巩固东部的政权,他还废掉了自己和江东四大家族走得太近的太子。

  可以说,孙权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做出的一切选择都是为了维护孙氏江山,让各派势力能够达到一个平衡。如果有哪一方的势力过大,孙权就会出手打击。

  这一切都是一个成熟政治家必须采取的政治手段,也是东吴能够坚持到蜀国和曹魏灭亡之后,成为三国中最后一个才被灭亡的国家。

  对于一个实力并不强大的国家而言,孙权能做到这个程度,实属不易,谁又敢说孙权是一个昏君呢。

孙权为什么要赐死甘宁?

甘宁军中厨房中的一个年轻人(厨下儿)曾经犯了过失,逃跑投奔了吕蒙。吕蒙担心甘宁杀死他,所以没有立即就把厨下儿送回去。后来甘宁赠送礼物给吕蒙的母亲,(吕蒙)于是就把厨下儿带出来交还给甘宁。甘宁答应吕蒙不杀死他。过了一会儿吕蒙回到船上,把厨下儿绑到桑树上,亲自挽弓把他射死。结束之后,吕蒙脱去衣服躺回船上。吕蒙大怒,敲响战鼓,聚集士兵,准备登船攻击甘宁。甘宁听说了这事,就躺下不起来。吕蒙的母亲光着脚出来劝谏吕蒙说:“孙权对待你像亲生儿子一样,把国家大事交付给你,怎么可以能够因为私人的愤怒而想要攻击杀死甘宁呢?当甘宁被杀死去的时候,即使孙权不问罪,你也是不遵循臣下的法度。”吕蒙一向极其孝顺,听了母亲的话,就一下子消解了怒意,亲自到甘宁的船上,笑着叫他说:“兴霸,老母亲等你吃饭,快上来。”甘宁哭泣哽咽着说:“对不起您了!”和吕蒙一起回去见吕蒙的母亲,高兴地宴会整日

孙权早年励精图治,为什么晚年却把东吴弄得一团糟?

晚年孙权比较昏庸,过度宠爱大女儿孙鲁班。

一、孙权才华横溢,晚年痛失爱子开始昏庸。

孙权是三国时期东吴的领导人,从小就很聪明深受父亲孙坚和哥哥孙策的喜爱,当时更被曹操称道?生子当如孙仲谋?。孙策死后,十五岁的孙权就继承哥哥的位置掌管江东。孙权掌管江东一来,知人善用,东吴人才倍出,在赤壁之战与刘备大败曹军。后来又从刘备手中夺回荆州,最后称吴王。但是晚年的孙权却将东吴弄得一团糟。

东吴的太子本来是孙登,这孙登文武全才,颇有孙权之风,大家也都喜欢他,只不过后来孙登英年早逝。孙权就立孙和为太子,这个时候孙权便开始昏庸了,他里孙和为太子后,又过分宠幸孙霸,让人们以为孙霸也有争夺太子的机会。于是便形成了党争,最后因为党争,孙和和他的儿子全死了,陆逊也因为这件事而被陷害而死。最后孙霸也没能继位,继位的是孙亮,东吴人才枯竭。

二、孙权过度宠爱孙鲁班,孙鲁班祸乱东吴。

东吴后期那么糟糕,还有个原因就是孙权过度宠爱孙鲁班。后期孙权宠爱孙鲁班已经到了什么事都听她的地步了,而孙鲁班所做的事情一直都是祸害东吴的。当时孙权宠爱王夫人,但是孙鲁班与王夫人不对付,就陷害王夫人,孙权也信了这王夫人就是当时太子孙和的母亲。

也正是因为这样孙鲁班与孙霸结盟了,两人合力弄死了孙和和王夫人,而且孙鲁班连孙和的儿子都不放过。后来自己的亲妹妹看不过他,就说了她几句,她又将孙鲁育弄死了。而且不止这样,东吴大将陆逊的冤案她也有份。后来孙亮继位,她更是以孙亮年幼为借口,掌握朝政,将东吴搞的个乌烟瘴气。造成这样的原因就是因为孙权过度宠爱孙鲁班。

孙权晚年昏庸:纵容两个儿子内斗,导致国力大减

昏招(昏着)是围棋术语,意指高明的棋手出现不该出现的错误,把这个词用在晚年的孙权身上是合适的。

吴大帝孙权,无疑是位博弈的高手,有地数千里,立国数十年,以力战为强,以独任为能,让自诩英雄的曹、刘二人徒叹奈何!然其晚年,于律政上又昏招频出,把才俊之士杀的杀、徙的徙,逮之尘埃落定,悔之晚矣。及其老也,贤臣死亡略尽,话说这也叫自作自受吧。

纵容腐败引内讧

历史上的南鲁党争,又叫二宫并阙,指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在朝廷享受同样的礼遇。按制度,太子作为储君,仪仗、供养等各方面待遇理应高于藩王。但孙权是情种啊,后宫妃嫔不少,他独宠王夫人。孙和、孙霸,均为王夫人所出,爱屋及乌,对两儿子的感情也就难分彼此。

僭越,本身就是一种腐败。好比处长坐着厅长的车,科长拿了处长的薪水一样。当然,这还不是主要的,问题在于,腐败总是与政治相交织,总是会严重恶化政治生态,譬如出现官官勾结、利益输送、拉帮结伙、人身依附等现象,毕竟人的劣根性之一,就是热衷于和有特殊背景之人打交道。

由于孙权的纵容,孙霸如吸铁石般的聚集了一帮铁杆儿,与杨竺、全寄、吴安等腐败分子迅速结成了小圈子,从而助长了孙霸的野心,----觊觎太子之位。于是他们大搞阴谋诡计,围猎太子。

孙权那些日子倒还不算糊涂,听闻和、霸不穆,遂以精学为由,下令兄弟二人从此不准见面。可是不见面就能相安了吗?太子为求自保,固然小心谨慎,以淡化兄弟矛盾,人如其名,他确实做到了和为贵。但是鲁王及其党羽会放过太子吗?太子的拥泵们会坐视不管吗?双方的斗争仍然一度白热化,或单挑、或群挑、或团战,煞是热闹。

先是驻军湘鄂西的陆逊上疏劝谏:当使宠秩有差,彼此得所,(才能)上下获安。他还要求回京,当面论适庶之分,以匡得失。这个表态,让孙权很为难。陆逊,娄县华亭(今上海松江区)人,曾因功封爵华亭侯,后又晋升娄侯,当时以丞相总司三事,以训群寮,以上大将军、右都护,节制全国兵马,在朝廷和军中享有崇高威望。他一发话,其他支持太子的大臣,如太子太傅吾粲等纷纷上疏,要求皇帝明确太子与鲁王的嫡庶之分。

显然,陆逊的谏言是正确的。

所谓在其位,谋其政,让太子、鲁王回归本位,各安本分,从根源上杜绝腐败分子抱团,是治理两派纷争的上上之策。

然而孙权不准,使得鲁王的气焰更为嚣张,不硬气怕也不可能,他毕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太子的 *** 是摸不得了,再摸,就是给父皇上眼药,但太子的臂膀还是可以砍的。于是,针对陆逊、吾粲等人的诋毁行动开始了,造谣污蔑,无所不用其极,尤其杨竺炮制的扒皮贴最为犀利,剥茧抽丝,历数陆逊二十条罪状,其中有娄人结党,务以攻陛下亲子为事,分明是诛心且要命的节奏!说陆逊结党营私,那不客观,但受其影响并追随他的门阀子弟、文武士族,确乎不在少数,坐实其结党很容易。

孙权不便把陆逊怎么着,那是国家柱石呀!所以仅派了内侍去训斥几句拉倒。对其他人则毫不手软,迅速的将吾粲下狱(七年后处死),又将陆逊的外甥顾谭、顾承、姚信等太子近臣全部流徙蛮荒之地。陆逊闻之,忧愤难当,于次年即公元245年去世,太子孙和的境遇随之岌岌可危。

是非不分搞清洗

话说孙和也够倒霉的,夹着尾巴做了多年太子,不经意间遭遇两股势力的绞杀,鲁王党在明处死磕,同父异母的大姐全公主,又在暗地里使绊子。全公主,闺名孙鲁班,历史上少有的悍妇之一。她倒不是对孙和有啥成见,而是喝王夫人的醋----觉得父皇过于宠爱王夫人,淡薄了本该属于她的父爱。可是这两种爱能相提并论吗?莫名其妙!

由喝醋发展到憎恨,对女人而言,几乎没有过程。王夫人哪怕是极正常的言行举止,在孙鲁班看来都是极不正常对自己极不尊重的。就为了这点儿莫名的仇恨,她给太子母子扣上了兼具深度广度的帽子。

247年,孙权生病,太子祭祀太庙为老爸祈福,顺便到某个妃子的叔父家坐了坐,被孙鲁班的哨探发现,她立马告发太子不诚心,可能还借机策划了什么,此所谓不忠不孝;同时,她又告诉孙权说,王夫人见您生病,不但不伤心,还面露笑容,此所谓不守妇道、薄情寡义。

孙权郁闷了,好像王夫人母子都是白眼狼似的。当然这也是活该!知子(女)莫如父,知妻莫如夫,一句诬告,他就信,老糊涂了不是。

249 年,他终于发出暴烈的吼声,下决心废太子,顺便测试一下,看看到底还有谁没有和自己穿一条裤子。之前所有的口水战、流徙等等,与这一年发生的事件相比,基本上都属于小打小闹小儿科。

古时候废储君,要按部就班落实,比如先软禁,然后朝议,再然后才行文昭告天下。当孙和刚被软禁,朝臣们即已嗅到了味儿。且不说文臣的反对折子如流水般涌向孙权案头,单说军队将士们,因为深受陆逊的影响,也齐刷刷站了出来!骠骑将军朱据、尚书仆射屈晃等率领众多将吏以行为艺术表示 *** ----头上抹泥,将自己捆绑,天天到宫门外闹腾;随后,无难督陈正、五营督陈象等人也上奏,引述晋献公杀申生、立奚齐,导致晋国大乱的史实据理力争……

家属干政,不啻现在是腐败根源之一,古代亦然。

比如汉武帝搞明堂辟雍,以皇家礼制建筑,象征王道教化,其礼制核心就在于防范妇人豫政事。这其中虽有男尊女卑的糟粕,但是对于朝廷律政亦不乏积极意义。然而孙权似乎秀逗了,不去反思女儿的做法是否正当,而是将目光聚焦于臣子的外王事功,即文武群臣唯已故统帅马首是瞻,跟皇帝的意见倒相左,眼里没自己这个皇帝呀,他的自尊心伤不起了,一怒之下,将陈正、陈象满门抄斩,朱据、屈晃等人各杖打一百。为平息众怒,他还用了转移矛盾的损招,赐死孙霸,以构害孙和之罪诛杀全寄、吴安等鲁王党徒,连已死的杨竺也不放过,尸体扔进长江里喂鱼。屠刀一举,群臣再不敢说话。

次年,孙和被废,七岁的孙亮做了太子。

人才凋零致灭国

对于孙和,时人后人不约而同的表示了惋惜。

如陈寿说:和有好善之姿,规自砥砺,或短命早终,或不得其死,哀哉!裴松之说:孙权横废无罪之子,为兆乱。韦曜也说:和少岐嶷有智意,……好文学,善骑射,承师涉学,精识聪敏,尊敬师傅,爱好人物。……及访谘朝臣,考绩行能,以知优劣,各有条贯。在这些人看来,废长立幼倒在其次,主要是孙和德行尚可,若顺利即位,东吴自不会出现童孺而无贤辅的窘状。

孙权晚年也正窝心于此,曾打算复立孙和为太子,但其臂膀尽失,回来焉能再有作为?肠子都悔青了!他老泪纵横地对陆抗说:吾前听用谗言,与汝父大义不笃,以此负汝。言下之意,如果陆逊活着,我还愁什么!

瞧他为孙亮选的两个辅政大臣,就知道有多无奈:

诸葛恪,陆逊称他气陵其上,意蔑乎下,本非安邦定国之才;滕胤,循规蹈矩有余,回筹转策不足。此二人不是辅政的料,很快引发内讧被杀。

东吴从此国力日衰,二十年后为晋所灭。

所谓外王事功,属于古代官员基于天理人心的内圣追求,即存有保国保天下的建功立业之心,没把皇帝放第一位。就律政而言,此为正道,宜鼓励而非打压。孟子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官员有民本思想当然好,如果没有,那么退而求其次,具有外王事功之精神,亦无不可。有了这种精神,必能苛严治吏,有利于赢得民心、巩固政权,取得长远的发展。孙权晚年纵容腐败,继而无端废太子,其间律政之昏招,导致人才凋零,教训深刻。陈寿尖锐批评道:遂致覆国,未必不由此也。

这个事件还存在一个假设空间,即如果没有这些昏招,情况会怎样?据史料分析,以陆逊为首的太子帮,贤臣、能臣云集。陆逊、陆抗父子,都是一代名将兄;吾粲有卿相之骨,朱据则轻财好施、才兼文武。陆逊的几个外甥均非泛泛之辈,如顾谭通敏有识断,入宜委腹心,出可为爪牙,顾承、姚信等敦悦儒学,具参赞之才。长君、有德之君加贤臣、能臣的治国结构,在历史上一般被称为中兴之相。孙权去世时,孙和28岁,倘即位,保守估计也能活三十年。君臣一体,励精图治,西晋想灭东吴,委实不易。

历史充满变数,吴也许最终不敌晋,但国祚当不会定格于公元280年。可惜历史不容假设,无法重来一回,呜呼!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032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